王麗環(huán),杜 偉
唐山市中醫(yī)醫(yī)院,河北 唐山 063000
手術為肛腸科疾病臨床治療中的一種措施,雖可改善患者病情,但術后可能存在排尿困難風險,且其發(fā)生率在肛腸手術患者中占1/3[1]。肛腸術后排尿困難的出現(xiàn),不僅會影響治療效果,而且會影響患者日常生活,因此需及時治療[2]。西醫(yī)治療肛腸術后排尿困難主要為非藥物治療及藥物治療,非藥物治療包括紅外線照射、熱敷、排尿誘導等,藥物治療常用藥品有坦索羅辛、新斯的明以及阿夫唑嗪緩釋片等,通過緩解患者病情,促進術后排尿[3]。排尿困難屬中醫(yī)“癃閉”范疇,病位在膀胱,中醫(yī)認為手術創(chuàng)傷引起筋脈瘀滯是肛腸術后排尿困難的主要誘因,膀胱水道受阻,氣化不利,導致小便不通且腹脹疼痛,終致癃閉,治療需利水通淋、活血止痛及通調膀胱氣機[4]。穴位及下腹部按摩為中醫(yī)治療肛腸術后排尿困難的一種療法,可誘導排尿。本研究嘗試以利水通淋法結合穴位及下腹部按摩治療肛腸術后排尿困難,現(xiàn)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將唐山市中醫(yī)醫(yī)院2017 年3 月至2019 年3 月收治的200 例肛腸科術后患者按電腦數(shù)字表法隨機分為兩組,各100 例。對照組中男55 例,女45 例;年齡28~65 歲,平均(45.16±4.29)歲;疾病類型:混合痔45例,肛瘺24例,肛周膿腫21 例,肛裂10 例。試驗組中男56 例,女44例;年齡25~64 歲,平均(44.30±4.16)歲;疾病類型:混合痔46 例,肛瘺23 例,肛周膿腫22 例,肛裂9 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及疾病類型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1.2.1 西醫(yī)診斷標準 參考《現(xiàn)代手術并發(fā)癥學》[5]中“排尿困難”相關標準。尿意頻頻卻難以順利排出,強迫排尿,小腹部出現(xiàn)脹痛感,膀胱皮膚異常膨隆,有尿液殘留,叩診有濁音。
1.2.2 中醫(yī)診斷標準 參考《中醫(y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6]中“癃閉”相關標準。主癥:腰痛,小便頻急且不爽,少腹拘急,同時尿黃渾濁。次癥:大便干結,發(fā)熱惡寒,惡心嘔吐且口苦咽干。舌象:脈象滑數(shù),舌苔黃膩,舌質紅。
1.3 納入標準1)符合中、西醫(yī)診斷標準;2)無泌尿系統(tǒng)疾病史;3)滿足肛腸科手術指征;4)未曾接受其他肛腸科手術;5)年齡18~65 歲;6)患者及其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
1.4 排除標準1)并發(fā)嚴重造血系統(tǒng)、心腦血管疾?。?)并發(fā)精神系統(tǒng)疾??;3)術前排尿困難;4)并發(fā)前列腺增生;5)智力水平低下;6)過敏體質。
1.5 治療方法
1.5.1 對照組 予常規(guī)治療:囑咐患者放松身體,以熱毛巾熱敷下腹部,待尿意出現(xiàn)后將水龍頭打開,通過水聲誘導患者排尿。對于仍排尿不暢者肌肉注射1 mg 新斯的明(上海中西三維藥業(yè)有限公司,批號:H31020212,規(guī)格:1 mL∶0.5 mg)。
1.5.2 試驗組 予利水通淋法結合穴位及下腹部按摩治療:1)八正散優(yōu)化方口服。藥物組成:車前子20 g,滑石15 g,瞿麥、扁蓄各12 g,甘草9 g,大黃(后下)6 g。文火水煎后,取汁200 mL,于術后6 h口服,每日2次,連用3天。2)穴位按摩。取仰臥體位,囑咐患者放松心情,屈曲雙膝,雙腿呈自然分開狀態(tài),定位足三里穴、氣海穴、中極穴及關元穴,操作者以拇指指腹以及螺紋面作為著力點,以肘關節(jié)組織作為支撐進行穴位按壓,沿順時針方向按揉,每穴2 min,至患者出現(xiàn)酸脹感。3)下腹按摩。選擇大魚際肌及小魚際肌作為著力點,從臍下朝恥骨連接點進行按摩,5 min 左右,按摩力度根據(jù)患者耐受程度調整。穴位及下腹按摩每遍2 h,至患者能夠自行排出小便。
1.6 觀察指標
1.6.1 術后排尿一般癥狀 術后排尿一般癥狀量化標準見表1。
表1 術后排尿一般癥狀量化標準
1.6.2 尿流率、排尿時間及排尿狀況評分 尿流率、排尿時間及排尿狀況量化標準見表2。
表2 尿流率、排尿時間及排尿狀況量化標準
1.6.3 首次排尿量及術后24 h 殘余尿量 以有刻度的尿壺測量兩組患者術后首次排尿量及術后24 h殘余尿量,并詳細記錄。
1.7 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 24.0 分析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以±s表示,服從正態(tài)分布采用t檢驗,非正態(tài)分布采用秩和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術后排尿一般癥狀評分情況試驗組與對照組術后排尿一般癥狀評分分布存在明顯差異(Z=34.530,26.811,38.744,47.153,P均<0.001)。試驗組術后排尿一般癥狀總評分是(3.22±0.19)分,低于對照組的(7.74±0.67)分,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65.576,P<0.001)。見表3—4。
表3 兩組患者術后排尿癥狀評分量化分級情況
2.2 尿流率、排尿時間及排尿狀況評分治療后,試驗組與對照組術后尿流率、排尿時間及排尿狀況評分分布存在明顯差異(Z=22.695,17.880,18.909,P均<0.001)。試驗組尿流率為(0.81±0.08)分,排尿時間為(0.76±0.07)分,排尿狀況為(0.98±0.09)分,分別低于對照組的(1.75±0.16)分、(1.68±0.13)分及(1.99±0.22)分,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52.548、-62.310、-42.491,P均<0.001)。見表5。
表5 兩組患者尿流率、排尿時間及排尿狀況量化分級情況
2.3 首次排尿量及術后24 h殘余尿量治療后試驗組與對照組術后術后首次排尿量、術后24 h殘尿量分布存在明顯差異(Z=9.020,P=0.029;Z=22.374,P<0.001)。 試 驗組 首 次 排尿量為(383.59±131.77)mL,低于對照組的(300.05±126.69)mL,而試驗組術后24 h 殘余尿量為(8.18±1.37)mL,低于對照組的(19.86±2.10)mL,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4.570,P=0.015;t=-46.583,P<0.001)。見表6。
表4 兩組患者術后排尿一般癥狀評分情況(±s)
表4 兩組患者術后排尿一般癥狀評分情況(±s)
癥狀排尿困難程度尿等待時間小腹癥狀總評分對照組(分)2.74±0.34 2.20±0.34 1.74±0.16 7.74±0.67試驗組(分)1.90±0.52 0.78±0.11 0.34±0.06 3.22±0.19 t 45.632 51.964 62.371 65.576 P<0.001<0.001<0.001<0.001
表6 兩組患者首次排尿量及術后24 h殘余尿量分布情況 例
排尿困難是肛腸科術后常見并發(fā)癥之一,心理、手術、麻醉以及疼痛等因素均是導致肛腸術后排尿困難的主要因素[9]。中醫(yī)認為排尿困難會影響三焦、肺、脾、腎、肝臟腑協(xié)調功能[10-13]。
利水通淋法及穴位、下腹部按摩療法均為中醫(yī)常見措施,利水通淋法以“利水通淋”為原則,選用八正散優(yōu)化方,具有通淋利尿及清熱瀉火之效;穴位及下腹部按摩能活血止痛,調理膀胱氣機,可誘導排尿[14-15]。本研究結果表明試驗組排尿一般癥狀評分較對照組低,且試驗組尿流率、排尿時間及排尿狀況評分均較對照組低,提示該法可促進肛腸術后排尿困難患者順利排尿,降低尿流率、排尿時間及排尿狀況評分。
排尿困難程度、尿不盡感、尿等待時間、小腹癥狀、尿流率、排尿時間及排尿狀況評分均是反映排尿困難患者病情及恢復效果的重要指標[16]。本研究中八正散優(yōu)化方以大黃為君藥引熱下行,清熱瀉火;萹蓄利竅通淋,清熱利濕,瞿麥清熱涼血,利水通淋為臣藥;滑石、車前子為佐藥利竅通淋,清熱利濕;甘草為使藥調和諸藥,緩解尿道澀痛。諸藥共奏通利水道、清熱利濕及行氣通瘀之效[17]。足三里穴為胃經(jīng)合穴,是陰陽脈氣所入,按摩可起導氣下行、培土化元、宣通氣機及補中益氣之效;氣海穴不僅可促進原氣,還能溫補腎元及通達三焦;中極穴屬膀胱募穴,聯(lián)合氣海穴進行按摩可溫通膀胱、益腎氣、通尿閉及利下焦;關元穴為任脈及足三陰經(jīng)交會處,為人體元氣所在之處,按摩可理氣活血、升清陰降濁陰,促使尿道括約肌及膀胱肌恢復松弛狀態(tài),并對膀胱括約肌肌壁產(chǎn)生刺激作用,促進膀胱逼尿肌及時收縮,促使患者排尿[18-19]。通過按摩下腹部可緩解患者緊張狀態(tài),借助掌推外力促使小便順利排出[20]。本研究發(fā)現(xiàn),治療后試驗組首次排尿量較對照組高,術后24 h 殘余尿量較對照組低,提示該法有助于提升肛腸術后排尿困難患者首次排尿量,降低其術后24 h 殘余尿量,實現(xiàn)術后24 h殘余尿量的控制目標。
綜上所述,利水通淋法結合穴位及下腹部按摩有助于改善肛腸術后排尿困難患者術后排尿癥狀,提升首次排尿量,減少術后24 h 殘余尿量。然而尚需增加病例數(shù)并延長隨訪時間,采取多中心研究驗證該方法治療肛腸術后排尿困難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