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 春
(甘肅省定西市臨洮縣洮陽初中,甘肅 定西 730500)
在我國古詩歌文化當中,有很多古詩詞中都涉及了與茶相關的知識,詩茶融合教學是一種必然的趨勢。然而當代中學生與茶文化接觸的比較少,以致對我國傳統(tǒng)茶文化的了解少之又少,使得詩茶融合教學受到了不小的阻礙。如何將初中古詩詞與茶文化有效融合,是當代教育者必須重視的新課題。
中國作為文明古國之一,流傳下來的五千多年的傳統(tǒng)文化至今令人回味無窮。古詩詞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瑰寶,受到了大量文學雅士的青睞和喜愛,殊不知中國也是一個地地道道茶的國度,在幾千年的中國文學史中,文學與茶有著難以割舍的不解之緣。古代文人將酒看作是一種雅興,是解憂的良藥,但與茶之間也有著細數不盡的情緣。茶與飲茶行為被文人墨客注入了豐富的文化內涵。細細瀏覽中國歷史的長卷可以發(fā)現,歷代文人墨客為后世留下來豐富的與茶相關的古詩詞,也是我國茶文化傳承至今的重要途徑之一。在古代文人雅士的眼中,茶不僅僅是一種滿足口腹之欲的物質飲品,更是一種文化載體和精神象征的體現。
在中國歷史發(fā)展的長河中,唐朝是繼西漢之后的第二個鼎城時代,在當前時期,唐王朝的強盛與繁榮,不論是在軍事方面,還是在文化繼經濟發(fā)展方面,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比得過,唐王朝的盛世齊觀如同一顆璀璨的明珠,照耀者整個世界文明史。最為重要的是,唐王朝深邃的文化內涵及精神風貌,對當下時期甚至是今時今日的世界造成的影響是巨大的,尤其在茶文化方面有著十分突出的表現。相較于火熱的酒文化,在唐王朝盛行的茶文化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另一方面充分體現了出來,即高雅、清凈。唐朝文人雅士對茶的喜愛,更多的是一種精神寄托與理想的傾注,將飲茶過程看作是精神調節(jié)及自我修養(yǎng)的過程,是一種雅逸的文化體驗和精神層面的享受。正是基于這種思想,激發(fā)了大量文人文學創(chuàng)造的熱情。在各種茶詩作品中,五言詩、聯句詩、唱和詩中的茶文化最為突出。我們都知道,唐朝文化的盛行造就了一大批家喻戶曉的詩人,包括“詩仙”李白、“詩圣”杜甫、“詩魔”白居易、“詩佛”王維等。其中杰出詩人杜甫寫有“落日平臺上,春風啜茗時”的詩句,意思是黃昏,落日的余暉照在陽臺上,吹著微微的春風,正是品茶的好時候,此詩雖然寫得瀟灑閑適,然結合作者的創(chuàng)作背景,可以隱約體會出作者心中隱含的不平。而詩仙李白也曾表達出了對茶的贊美:“根柯灑芳津,采服潤肌骨...舉世未見之,其名定誰傳...”無疑不在詩人表達對茶的贊譽和向往。
初中古詩詞中蘊含著大量的中華傳統(tǒng)文化,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茶文化,讓學生聞文化之味、賞文化之韻,使其切身的感受到我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散發(fā)出來的絕無僅有的魅力,從而產生強烈的自豪感和民族感。此外,在初中語文中融合古詩詞與茶文化,讓學生通過汲取漢語言文字中的精華,加深對古詩詞知識理解的同時,充分領略古詩詞的意境之美。
中國人對茶有著不解之緣,它不僅可以作為人們生活中的飲品,其蘊含的茶文化更對是國人思想有著深遠影響,現代禮儀文化中便蘊含著豐厚的茶文化。在我國古代,一些飽讀詩書之士將茶文化視為高貴典雅的標志,并且還習慣在詩詞創(chuàng)作中引入茶文化,因此,我國古詩詞受茶文化的影響頗深。茶代表了我國古代詩歌中的一種意象,由于意境由意象構成,這也是為什么詩歌中蘊含著濃厚情感的原因。在人們生活中習慣將茶與典雅、悠閑聯系到一起,將茶意象體現在古詩歌當中,更容易引人入勝,從而形成特有的詩歌意境。在初中語文古詩詞中融合茶文化,可以讓學生在了解茶文化的同時,更能充分領略出中國古典詩詞的魅力。比如,在古詩詞《水調歌頭》蘊含了豐富的茶文化:“已過幾番風雨,前夜一聲雷......我欲上蓬萊?!边@一段詩詞將采茶到點茶的全過程進行了講述,同時還描述了品茶的感受,整個描述過程中可謂是生動傳神。其中的“雀舌”便是一種茶的名字,讀到這里就能知道這是一首描述茶的詩詞,描述茶的部分并不是一帶而過,而是生動形象的進行了詳細描述,將詩歌與茶文化融合在一起組成了特殊的表達結構,不僅不會顯得突兀,而且還能達到相得益彰的震撼效果。這首古詩詞的作者是我國著名的詩人和散文家蘇東坡,由于作者對佛理有著深度研究,因此自稱“東坡居士”。蘇東坡除了深研佛理之外,還精通茶道,對飲茶之道有著獨特的見解。因此,在學習這篇古詩詞中,為了讓學生深刻的領略古詩詞所表達的意境,應先從傳授茶文化開始,包括采茶、制茶、點茶等,在教師的帶領下,讓學生一起參與泡茶的過程,之后引導學生對茶湯的顏色、形態(tài)進行全面的觀察,然后在品味茶湯入口帶來的感官刺激,同時結合詩人品茶的感受,切實感受茶飲的口感和滋味。通過在古詩詞教學中融入茶文化,既可以讓學生掌握了相關茶文化的知識,品味到了茶湯的清香和甘甜,又可以加深學生對這首古詩詞相關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另外,在初中古詩詞教學中融入傳統(tǒng)茶文化,通過學習和表演泡茶技藝,有助于鍛煉學生的心性,幫助其養(yǎng)成良好的淑女或是君子風范,同時還能充分領略我國古詩詞的迷人風采,可謂聞文化之味,賞文化之韻,對學生身心健康發(fā)展發(fā)揮著重要作用。
在古詩詞中運用茶意象可以形成一種獨特的意境美,當大量的意象融合在一起就可以產生關聯效應,從而引發(fā)讀者浮想聯翩,讓讀者的思維得到拓展。比如,茶詩歌中的“慕詩客,愛僧家”,就是對愛茶之人書寫茶的落腳之處進行了巧妙的利用,由此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當讀者讀到此處時,會自然而然的聯想到詩人或僧侶手中的茶葉,進而引發(fā)更廣泛的想象,從而產生意境美。在古人眼中,茶是品尚高潔的代表,是雅文化的標志,這也是為什么古代飽讀詩書之人對茶情有獨鐘的原因,人們習慣將情感寄托在茶意象中,從而形成情感美,因此,茶在古代文人心中有著不同含義。在詩歌中融入茶意象,可使不由自主的聯想到茶的清香,想到茶的作用,從而構建一個美好的茶意境。因此,在古詩詞中構建茶意境可增強審美效果。這種美不僅僅代表語言上的美,還包括了意境美、情感美等。初中語文教材中的詩歌有著不同的意象,而茶意象詩歌中的語言美,通常有精煉、蘊含豐富的特點,通過使用相關詞語展現語言上的美。如“生拍芳叢鷹觜芽,老郎封寄謫仙家”,這句詩描述的便是與茶相關的內容,其中“鷹嘴牙”、“謫仙家”等詞語構建了一個良好的語言意境,可以讓讀者感受到語言的精妙,引人浮想聯翩。
那么,如何將初中古詩詞與茶文化有效融合呢?當代中學生受互聯網文化影響頗深,對我國傳統(tǒng)茶文化的了解少之又少,究其主要原因在于與茶文化接觸的過少,未能在其意識中形成常態(tài)化,因此,想要提高古詩詞教學效率,提高學生對茶文化的認識,首要前提是培養(yǎng)學生對茶文化的學習興趣。茶藝作為當下最為流行的技藝,通過教授學生茶藝引導學生對茶文化進行深入了解,在此基礎上將兩者進行融合,不失為一種有效方法。為了避免形式主義,切實將茶文化與古詩詞進行有效融合,學校應結合實際情況及教學需求,開設初中語文教學中詩詞與茶文化相結合的課程,實現中國傳統(tǒng)茶文化的常態(tài)化教學。茶文化課程主要學習和表演茶藝為主,以此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為古詩詞與茶文化融合教學奠定良好基礎。不僅如此,還應定期組織學生參加茶藝表演活動,讓茶文化充分融入到學生的實際生活當中,比如,組織學生表演中華茶藝和詩詞吟誦,為了渲染中國文化色彩,增強學生情感,活動時要求學生統(tǒng)一穿著漢服,梳古代發(fā)飾,促使其充分融入到茶意境之中,以展現最完美的茶藝。再比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到學校的茶藝室開展茶藝活動,讓學生學習泡茶過程中了解茶道。這樣一來,不僅加深了學生對茶文化的學習熱情,更能使其深刻感受到古詩詞與茶文化之間的密切聯系,從而更好的掌握學習古詩詞的技巧。
通過采用古詩詞與茶文化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學生不但增進了對古詩詞的喜歡,將詩詞吟誦成為了語言表達的一種形式,還將茶藝和茶文化知識融入了實際生活,對學生個人發(fā)展而言十分有益,既可以使個人情操得到美化和熏陶,形成健全的人格,又可以將所學到的茶藝和茶文化知識靈活運用到實際生活當中,幫助家人修身養(yǎng)性,從此開啟生活的健康模式。
在我國眾多古詩歌當中,有很多古詩詞中都涉及了與茶相關的詞語,如茶藝、茶色、詠茶等,將這些詞語組合起來可以構建出一個獨特的情感意境,從而讓讀者產生美的感受。比如,“日午獨覺無馀聲,山童隔竹敲茶臼”是唐代著名詩人柳宗元所作,描繪的是一幅夏日閑適的景象。其中“茶臼”在詩句中不單單起到押韻的作用,它還是一種意象的表現,充分體現出了語言的美感。因此,在初中語文古詩詞中,凡是有關茶知識的古詩詞,都存在一個共同點,即是將茶作為詩歌語言的立足點。在學習與茶相關的古詩詞時,應當對詩歌的意進行充分掌握,在此基礎上,構建詩歌情境,從而提高詩歌的美感。
學校之所以擁有非常大的感召力,是因為學校注重于高質量且富有特色的創(chuàng)新校本課程的研發(fā)與實施,通過研究詩詞與茶文化相結合的課程,形成別具一格且符合學生發(fā)展規(guī)律的校本課程,為學生古詩詞的學習創(chuàng)造先決條件。因此,創(chuàng)建特色創(chuàng)新校本課程不僅需要與新課程校本課程建設的要求相符,還要滿足教育教學差異化教學的需求。以此為基礎,想要破解詩詞與茶文化相結合的課題,應以學校實際情況為出發(fā)點,結合當前的生源實情以及學生的實際學習訴求,開創(chuàng)詩詞與茶文化相結合的課程研究,打破創(chuàng)新校本課程建設中遇到的所有困境,打開校本課程創(chuàng)新建設的新篇章,以此促進教育教學質量的提升。
在初中語文古詩詞與茶文化融合教學中,教師應注重自身教學手段的創(chuàng)新,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模式,以推動課堂教學高效開展。具體實施方法為:首先,朗讀古詩詞,帶領學生了解詩歌內容和含義。學習古詩詞不同于其他文本的學習,想要理解古詩詞內容的意思,需要對古詩詞進行反復誦讀,只有了解了古詩詞內容的含義,才能進一步體會作者抒發(fā)的情感。由于古詩詞易讀難懂,學生需要在教師的講解下了解詩詞含義,反復誦讀可以幫助學生形成文化積累;其次,單一的講述并不能讓學生深刻地體會到詩詞表現的意境,因此,教師應借助學校舉辦的一些校本特色課程和活動,對古詩詞教學進行趣味性設計,以此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其在了解茶文化的基礎上,進一步加深對古詩詞的理解和掌握。
中國古典詩歌的杰作是美麗的。它們不僅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華,也是中國文學史上的奇葩。在今天的小學語文教學中,古詩詞在語文教學內容中占有一定的比例。它獨特的特點使小學生從小就感受到中國文化的廣度和深度。然而,由于古詩詞的誕生由來已久,學生們會遇到各種意想不到的困難。這就要求教師用正確的方法引導學生學習,使學生在不斷學習的過程中養(yǎng)成熱愛學習古詩詞的良好習慣,感知古詩詞的文化內涵。
綜上所述,在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中融入茶文化知識,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拓寬其認知視野,以茶修身,以茶修心,可以幫助學生形成健全人格。此外,詩茶結合,不僅加深了學生對茶文化的學習熱情,更能使其深刻感受到古詩詞與茶文化之間的密切聯系,從而更好的掌握學習古詩詞的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