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雪梅
(廈門市第三醫(yī)院肛腸科,廈門,361100)
肛周膿腫、肛裂、痔瘡、肛瘺等疾病均是肛腸科需要接受手術治療的常見疾病,患病群體廣泛。在治療過程中,通過手術將病灶清除,能夠使疾病得到有效治療。由于患病部位較為特殊,術后創(chuàng)口疼痛會對患者的排便造成嚴重影響,進而導致其產生一定的負性情緒,對其睡眠質量也會造成較大影響,如未及時給予干預,一系列惡性循環(huán)會對其預后造成不利影響[1]?;诖耍瑸榱颂岣呋颊叩闹委熜Ч?,術后的相關護理干預至關重要。針對性護理是近年來臨床新興的護理模式,是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為其制定專業(yè)化、個性化的護理方案,更適合其個體的護理需求[2]。為評價針對性護理方案應用于肛腸疾病患者術后護理的臨床效果,本研究選取我院肛腸科接受手術治療的患者100例臨床資料進行分析,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10月至2021年在廈門市第三醫(yī)院肛腸科接受手術治療的患者100例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50例。對照組中男26例,女24例;年齡22~68歲,平均年齡(42.03±1.55)歲;病程2個月~6年,平均病程(2.03±0.34)年;疾病類型:肛裂10例,肛瘺9例,肛口狹窄10例,混合痔21例。文化程度:大專及以上19例,高中及中專17例,初中及以下14例;觀察組中男27例,女23例;年齡22~70歲,平均年齡(42.04±1.56)歲;病程2個月~6年,平均病程(2.04±0.36)年;疾病類型:肛裂11例,肛瘺10例,肛口狹窄10例,混合痔19例;文化程度:大專及以上20例,高中及中專18例,初中及以下12例。一般資料經統(tǒng)計學分析,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通過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審查批準。
1.2 納入標準 1)符合《肛腸病學》中相關肛腸疾病診斷標準的患者[3];2)符合《實用肛腸外科學》有關手術治療標準的患者;3)臨床資料完整的患者;4)治療依從性較好,能積極配合治療的患者。
1.3 排除標準 1)合并其他嚴重疾病的患者;2)精神障礙或意識不清者;3)哺乳期或妊娠期女性者;4)治療依從性較差者[4]。
1.4 干預方法
1.4.1 對照組 對照組患者接受常規(guī)術后護理,包括用藥護理、健康宣教、飲食護理、抗感染護理以及鎮(zhèn)痛護理等。
1.4.2 觀察組 觀察組患者術后接受針對性護理干預。具體如下:1)術后心理干預:手術完成后,第一時間告訴患者手術成功消息,放松其緊張情緒。并通過語言鼓勵、肢體觸摸等方式安撫其負性情緒,并密切觀察其術后狀態(tài),當患者出現焦慮等表現時,應積極給予心理干預,使其保持平靜;2)術后飲食護理:結合患者的病情、喜好為其提供個性化的飲食干預,手術后3 d內應以流食為主,之后逐步向半流食、普通膳食過渡,多食用香蕉、蜂蜜等能夠通便潤腸的食物,禁食辛辣、生冷以及芋頭、土豆等易導致脹氣的食物;3)術后排便護理:手術創(chuàng)口造成的疼痛感會導致患者產生不想排便的感覺,進而引發(fā)宿便堆積,增加排便難度。護理人員應告知患者按時排便的重要性,并叮囑患者排便過程中不宜用力過度,便后注意肛門清潔;4)術后疼痛護理:可通過看電視、聽音樂、聊天等方式轉移患者注意力,緩解其疼痛感。為患者換藥時動作應輕柔,以防加重其疼痛感。術后3 d可給予相應的外敷鎮(zhèn)痛消炎軟膏類藥物對患處進行擦拭。并可配合穴位貼敷、中藥熏洗、紅外線照射等方式進行治療;5)術后換藥護理:告知患者如何進行肛門清洗,清洗過程中不能拉扯結扎線。護理人員在換藥過程中應嚴格遵守操作流程,做到無菌操作;6)術后功能鍛煉:指導患者進行縮肛、提肛等功能鍛煉,促進其肛門部的血液循環(huán),緩解其肛門紅腫痛癥狀,使病情得以恢復。
1.5 觀察指標 1)術后肛門疼痛程度。采用分級疼痛評分法(VRS)對患者的術后肛門疼痛程度進行評定。重度疼痛:患者出現難以忍受的疼痛感,睡眠質量受到嚴重影響;中度疼痛:患者出現明顯疼痛,睡眠質量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輕度疼痛:有疼痛感存在,但對睡眠質量無影響[5]。2)比較2組患者護理前后睡眠質量以及焦慮程度。其中睡眠質量根據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量表(PSQI)進行評定,該量表滿分21分,分值與睡眠質量成反比。焦慮程度根據焦慮自評量表(SAS)進行評定,該量表滿分100分,分值與焦慮程度成正比[6]。比較2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劇烈疼痛、尿潴留、感染、出血)發(fā)生率。
2.1 2組患者肛門疼痛程度比較 護理后,觀察組患者術后肛門重度疼痛率和中度疼痛率均低于對照組,2組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肛門疼痛程度比較[例(%)]
2.2 2組患者護理前后PSQI評分及SAS比較 護理前,2組患者的PSQI評分及SAS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護理后,2組患者的PSQI評分及SAS評分均下降,觀察組患者PSQI評分及SAS評分低于對照組,2組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護理前后PSQI評分及SAS比較分)
2.3 2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 護理后,觀察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6.00%,對照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40.00%,2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2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例(%)]
手術是對肛腸科患者的常用治療手段,雖具有較佳的治療效果,但對于肛門手術術后患者會產生較強的疼痛感,對其排便、情緒以及睡眠質量均會產生一系列的影響,進而對手術治療效果造成影響。因此,為了改善此情況,術后護理干預的配合至關重要。
本研究結果表明,護理后,2組間輕度疼痛率比較,觀察組高于對照組(P<0.05);組間重度疼痛率比較,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2組患者的PSQI、SAS評分比較,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提示了針對性護理干預的實施可有效緩解患者術后的疼痛感,對其情緒、睡眠質量也起到了改善效果。這與高文佩學者[7]在《中國民康醫(yī)學》中發(fā)表的《針對性護理對于肛腸科術后緩解肛門疼痛與排便的作用》一文中的結果和觀點一致,證實了本研究結果的可靠性。結合本研究結果進行分析,針對性護理是綜合了人性化、個性化護理的理念,規(guī)避了傳統(tǒng)一概而論的護理模式中的局限性,使患者的護理需求得到滿足。將該護理理念應用于接受手術治療的肛腸科患者中,通過飲食護理干預,能夠使其均衡地攝入營養(yǎng),提高機體免疫力[8]。同時通過多食用具有潤腸通便效果的食物,提高患者排便順利度。再通過疼痛護理,以多種方式轉移患者注意力,同時配合中醫(yī)護理干預以及涂抹止痛抗炎的藥物,緩解患者的疼痛感,提高其治療舒適度,促進恢復[9]。通過排便護理使患者養(yǎng)成良好的排便習慣,促進其術后排便順利度,進而使均衡身體得到更快的恢復,減少便秘發(fā)生風險[10-12]。每日安排患者進行功能訓練,通過提肛訓練等一系列康復訓練,提高其肛門的收縮功能,降低排便過程中對肛門造成的刺激,緩解疼痛感,促進排便[13]。在此期間,全程貫徹心理護理干預,密切對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進行關注,改善其負性情緒,使其更積極地配合治療[14]。在對患者換藥過程中實施換藥護理,減少對其創(chuàng)口的刺激和感染風險[15]。諸多護理操作配合進行能夠顯著緩解患者的肛門疼痛感,提升其睡眠質量。本研究顯示,組間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由此證實,該護理模式的實施有助于對治療安全性的提高,臨床應用價值顯著。
綜上所述,肛腸科術后患者行針對性護理干預后,不僅明顯緩解了其術后肛門疼痛,也降低了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進而提升了睡眠質量,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