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金合
位于希臘的愛琴海上一座名為阿洛斯安塔利亞的島嶼,被人稱為“肥皂島”。島上居民洗衣物時用泥土代替肥皂,甚至在洗澡時,隨手抓一把泥土抹在身上,反復擦搓再用清水沖洗,便能清潔身體。
泥土為何能當肥皂使用?原來,島上的土壤中含有大量與肥皂成分相似的物質(zhì),遇水便會泛起大量泡沫。下大雨時,全島就會被淹沒在奇妙的肥皂泡里。
這種“天然肥皂”從何而來?有人猜想,很久以前,大潮將肥碩的海洋動物尸體沖到島上,土壤中的鹽堿滲入尸體的脂肪,在一定條件下,就像工廠生產(chǎn)肥皂那樣形成了“土肥皂”,成為當?shù)匾淮筇厣坝^。
在近兩百年時間里,距加拿大東海岸約300千米的塞布爾島自行向東移動了近20千米,因此被人們戲稱為“長腿島”。
島嶼是坐落在海中的小山,為何會不脛而走?科學家實地勘察后發(fā)現(xiàn),這座小島底部有一大片疏松的流沙,如同給小島安上了無數(shù)個小輪子。一旦遇到風暴,海浪便會推著小島四處游走。
有人也許會產(chǎn)生疑問,風浪如何能推動一座島嶼?要知道,海水產(chǎn)生的浮力使整個小島的質(zhì)量減輕了不少。除了風浪外,洋流以及海底的沙流共同產(chǎn)生強大的動力,促使小島成為“流浪者”。
面積約6100平方千米的利亞霍夫群島地處北冰洋南岸與亞洲大陸的交界處,看起來像是與大陸相連的陸地塊群。
事實上,該島嶼大部分是由一塊巨大的浮冰組成,表面覆蓋了一層厚厚的土壤。風和偶爾飛來的鳥類帶來了植物的種子,種子在這里生根發(fā)芽,把這塊巨型浮冰裝扮成島嶼的模樣。
隨著全球氣候逐漸變暖,利亞霍夫群島底部冰座漸漸消融,面臨陷入深海的厄運。同時,隨著北極冰川融化,海平面加速上升,該群島被淹沒的速度也會加快,不久的將來便會完全沉入海底。
太平洋上一座橢圓形小島經(jīng)常發(fā)出“哭泣”聲:時而如女人抽泣,時而如孩童啼哭,時而如眾人齊聲嚎啕,時而如鳥獸悲鳴……
科學家們上島勘探后發(fā)現(xiàn),島上的“哭聲”隨機產(chǎn)生,并不重復,也毫無規(guī)律可循。難道是動植物在作怪?通過認真觀察,他們并未發(fā)現(xiàn)有動植物會發(fā)出此類怪聲。
于是,科學家們將目光投向小島的地形。他們發(fā)現(xiàn),只要島上一刮風,“哭聲”就出現(xiàn)。原來,這是特殊的地形在風的作用下產(chǎn)生的聲響。
島上各種形態(tài)的山谷縱橫交錯,形成了類似樂器上的共鳴腔,每當海風吹過,氣流便會回旋、反射和激蕩,從而發(fā)出“哭聲”。隨著風向和風力不同,發(fā)出的聲響各異,讓人感到十分詭異。
在南太平洋的湯加王國西部海域,有一個名叫小拉特的島嶼,它像幽靈一樣時隱時現(xiàn),被人們稱為“幽靈島”。
1890年,這座小島高出海面49米,后沉沒至水下7米處。1967年12月,它再一次冒出海面,短短一年又消失得無影無蹤。1979年6月,它又現(xiàn)身了。幽靈島在愛琴海的桑托林群島、冰島、阿留申群島、湯加海溝附近海域都多次出現(xiàn)過。
原來,幽靈島不過是海底火山玩的“把戲”:火山噴發(fā)時,大量熔巖堆積露出海面,便形成小島,同時,還會伴隨著巨大水柱或煙柱出現(xiàn),周圍通常漂浮著多孔浮石和大量死魚。之后,隨著海底熔巖不斷噴涌,小島漸漸增大、增高。一旦形成頭大身小的蘑菇狀就會轟然倒塌,完全沉沒于水下,躺在火山口的一側(cè)。這時,巖漿噴發(fā)依然不會停止。不久,又一座新的小島從海面露出頭來,讓人以為仍是原來的小島。
這樣周而復始,造就了“幽靈島”。
(選自2021年第10期《發(fā)明與創(chuàng)新·高中生》,本刊有刪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