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斐章
2020年,習近平總書記曾對制止餐飲浪費行為作出重要指示,強調要有危機意識,厲行節(jié)約,杜絕浪費。這引起了我對撿糧食的回憶。
20世紀60年代初,我剛好上初中,當時正值三年困難時期,粒粒皆辛苦的糧食格外珍貴。為防止浪費,做到顆粒歸倉,秋收后的星期天老師都要布置任務,分小組撿拾糧食,數(shù)量倒沒有規(guī)定,當然越多越好。
記得當時我們小組五人,每人帶一個面口袋,有的同學還帶了二齒耙,這樣撿糧食更方便些。在水田主要是撿拾農(nóng)民收割時掉下的稻穗,在旱地撿拾的糧食品種要多一些,有高粱穗、苞米、小米穗、黃豆等??赡芪覀兡贻p,每天走很遠的路也不知道累。當時生產(chǎn)隊也提倡顆粒歸倉,我們撿拾的糧食也不太多,平均起來每次每人只有三四斤,先帶回家里,第二天上學時交到學校。那時人都特別誠實,完全沒有私自占有的想法。
有一次,我們在一塊旱地發(fā)現(xiàn)了不少老鼠洞,洞口很光滑,我們斷定肯定有老鼠。一位同學有挖鼠洞取糧食的經(jīng)驗,可當時沒有工具,我們便做好分工,約定下次來挖洞取糧。下個星期天很快到了,我們帶了鐵鍬、水桶、火柴,面口袋換了麻袋,開始“鼠口奪糧”。原來,老鼠是一洞多出口。我們四處查找了一下,發(fā)現(xiàn)有三個洞口,于是先把其他出口堵死,專從一個洞下手,有的負責挖鼠洞,有的負責把守洞口……
果然,挖到半米多深時,有老鼠從洞口躥出,守洞口的同學眼疾手快,用鐵鍬將其一拍斃命,但也有老鼠僥幸逃跑了。這里土質松軟,沒多久我們就挖到了老鼠的“糧倉”,糧食品種還挺齊全,有苞米、黃豆、小米穗……甚至還有花生。大家通力合作,在一個老鼠洞竟收獲了二三十斤糧食。我們如法炮制,一口氣又挖了兩個洞,平均每人收獲了近20斤。第二天上交糧食時,我們小組因數(shù)量最多而受到了學校表揚。
那次我們撿糧食的經(jīng)歷,特別是“鼠洞奪糧”一幕既驚險又刺激,我至今記憶猶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