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久旺青
摘要:《梁?!罚础读荷讲c祝英臺》。1958年,何占豪、陳鋼以越劇曲調(diào)為素材,創(chuàng)作了《梁山伯與祝英臺》小提琴協(xié)奏曲。此曲采用奏鳴曲式,而其再現(xiàn)部“化蝶”再現(xiàn)了《梁?!返膼矍橹黝},優(yōu)美的旋律令人記憶深刻。古典吉他從演奏姿勢到手指觸弦都有嚴格要求,技巧精深,而中國傳統(tǒng)民族音樂元素與古典吉他的靈魂碰撞早有先例;目前,《梁?!返墓诺浼木幇姹径喾N多樣,本文以琴癡改編的古典吉他獨奏版《梁?!窞榉独?,結(jié)合古典吉他音樂的特征,研究改編版本所運用的改編手法,探索改編《梁祝》至古典吉他的方法,從而為日后改編相似類型曲目提供思路。
關(guān)鍵詞:民族音樂? 古典吉他? 改編
中圖分類號:J60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3359(2022)01-0010-05
《梁?!沸√崆賲f(xié)奏曲之所以稱之為經(jīng)典,是因為其運用了傳統(tǒng)越劇曲調(diào)素材、運用作曲發(fā)展手法以及西方的西洋樂器配器法,形成了豐富多彩的藝術(shù)表現(xiàn)。幾十年來,有許多音樂家和演奏家將《梁祝》改編至各種西洋獨奏樂器上、探索中國民族音樂元素與西洋樂器的靈魂碰撞,出現(xiàn)了不少優(yōu)秀的改編作品。通過研究這些優(yōu)秀的改編作品,我們可以從中了解改編樂器的音樂特性,并為日后改編類似曲目提供相應的思路。琴癡的改編作品《梁?!饭诺浼氉喟媸乾F(xiàn)《梁?!犯木幥凶罘瞎诺浼魳诽匦浴⑦€原原曲音樂特征的作品之一。下面將以此改編作品為主體,加以分析其改編手法,并在此之間結(jié)合古典吉他的演奏法以及音樂表現(xiàn)特點,探索古典吉他改編中國民族風格曲目的方法及思路。
一、調(diào)性方面
改編者在譜面上采用了兩個升高的調(diào)號(D大調(diào)),而原版調(diào)號為一個升號(G大調(diào))?!读鹤!犯木幇姹镜脑谠摬糠郑ㄔ佻F(xiàn)部“化蝶”)是G宮系統(tǒng)D徵調(diào)式,調(diào)式穩(wěn)定音為D音。因此,為了方便古典吉他演奏者理解和演奏,改編者使用了將古典吉他6弦定弦至D音上,并在譜面上使用了兩個升號的調(diào)號。這種做法需要注意的點是需要將#C音還原(尤其是旋律部分)。當然,從實際上來講,改編者充分尊重了原曲的調(diào)性,并且該調(diào)性在古典吉他上演奏的可行性高、可靠性強。
值得一提的是,改編者使用了特殊定弦的方法:將6弦定弦至D音上。這種做法的好處是方便演奏穩(wěn)定音D徵音,很好的利用了低音空弦音,降低了演奏難度;同時,D音在6弦空弦上彈奏的音響效果十分低沉而不沉悶、富有彈性,進一步豐富了演奏效果。古典吉他曲目中有許多調(diào)性為D大調(diào)的曲目,而這其中不乏將6弦特殊定弦至D音上的案例。其實特殊定弦的要求在古典吉他曲目中并不罕見。不光是改編曲目,一些專為古典吉他而作的曲子也會采用特殊定弦的方法,此舉大大拓展了古典吉他陳述音樂更多的可能性。因此,在改編古典吉他曲時也可以運用特殊定弦,例如:巴赫的BWV998前奏曲的古典吉他版本便使用了將6弦定為D音的特殊定弦方法;多明尼康尼的代表作《科庸巴巴》則采用了更為復雜的特殊定弦手法,使得該曲極具特色。
二、和聲(和弦)方面
改編版本與原曲在和聲功能方面并無太多差異,主要的差異體現(xiàn)在和聲排列與和聲織體上。造成這種差異的原因主要是改編者需要考慮到古典吉他演奏法與其樂曲表現(xiàn)特征需要在和聲排列與和聲織體上加以變動,以便保證演奏效果以及演奏的穩(wěn)定性。古典吉他演奏法主要包括古典吉他常用演奏技巧、指法的安排、把位的安排、右手演奏聲部的安排等。接下來將重點通過和聲排列的方面來探究《梁祝》古典吉他版本的改編手法,由于織體部分的分析還包括旋律與其對位旋律、中間填充和聲、低音等要素的分析,因此織體部分將在下面單獨分析。
從和聲排列方面來講,開放排列、密集排列與混合排列均可在古典吉他上以柱式和弦的形式彈奏。采用開放排列法的和弦其高音聲部、中音聲部、次中音聲部間的音程關(guān)系均為五度以上(含五度);采用密集排列法的和弦其高音聲部、中音聲部、次中音聲部間的音程關(guān)系為四度或四度以內(nèi);而采用混合排列法的和弦其高音聲部、中音聲部、次中音聲部間既有四度和四度以內(nèi)的音程關(guān)系,也有四度以上的音程關(guān)系。在《梁?!饭诺浼木幇嬷校_放排列和混合排列的和聲排列法大多在樂句或樂段的開始和樂段結(jié)尾、小節(jié)強拍和次強拍上出現(xiàn)。當開放排列和混合排列的和聲排列法出現(xiàn)時,有時會有空弦音出現(xiàn),尤其是低音聲部出現(xiàn)空弦音的頻率更多。在本改編曲中采用開放排列和混合排列的和弦中,出現(xiàn)最多的空弦音是A音(5弦空弦音)和D音(定弦后的6弦空弦音)。
有空弦音出現(xiàn)的開放排列和混合排列和弦從實際演奏效果來講,它的音色更為寬廣,且其音量比沒有空弦音出現(xiàn)的和弦(包括開放排列、密集排列和混合排列)的音量更大。當然,這種音量上的比較結(jié)果是基于右手撥弦力度相同的條件下而產(chǎn)生的。由此可以看出,空弦音的使用會加大該和弦彈奏的整體音量上限,隨之出現(xiàn)雜音的概率會降低。因此,改編者在段落結(jié)尾和個別強拍位置上盡量使用了帶有空弦音的開放排列或混合排列和弦。當然,并不是所有開放排列和弦(或處在強拍上的和弦)都使用了空弦音。
由此可以看出,聲部間的疏密程度與其在古典吉他上的演奏效果有著密切關(guān)聯(lián)。較為密集的聲部排列往往出現(xiàn)在古典吉他的中高音區(qū)上,即古典吉他4弦到1弦之間。在古典吉他的低音區(qū),尤其是5弦和6弦的低把位區(qū)出現(xiàn)密集排列的和弦時,會產(chǎn)生不好的音響效果。這種效果類似于在鋼琴低音區(qū)演奏密集排列的柱式和弦,聽上去會有雜亂和不清晰的音響出現(xiàn)。不過在古典吉他低音區(qū)以分解和弦的形式彈奏密集排列的和弦時,便不會出現(xiàn)上述明顯不好的音響效果。在《梁?!饭诺浼木幇嬷校覀兛梢钥吹礁木幷咴谑褂弥胶拖視r,其排列法不管是開放、密集、混合排列,都沒有在低音區(qū)使用低于四度的音程——即低音聲部與次中音聲部間的距離很少低于四度,除非該和弦的低音聲部本就處于或接近古典吉他的中音區(qū)。
總的來說,在此《梁?!犯木幥虚_放排列和混合排列法的和聲排列方式運用較多,尤其是采用混合排列法的和弦更多,而采用密集排列法的和弦出現(xiàn)的頻率明顯較少。采用密集排列方式的和弦從實際演奏音響上來說其音量上限低于開放和弦(尤其是帶有空弦音的開放和弦),其音色并不寬廣,反倒多了幾分柔和之意。因此,采用密集排列方式的和弦更適合在弱拍上出現(xiàn)、更適合作為經(jīng)過或輔助和弦出現(xiàn)。在旋律連續(xù)且突出的的情況下,在正拍上配合旋律運用密集排列和弦會起到烘托旋律而不喧賓奪主的效果。
開放排列、混合排列和弦與密集排列和弦的交替運用使得音樂色彩的豐富度得到提升,尤其是配合連續(xù)的旋律時這種不同排列方式和聲交替的效果更為明顯。在本改編曲中,開放、密集、混合三種排列方式使和弦間形成一定的對比色彩,并使樂句連接更自如,在一定程度上豐富了音樂的色彩效果。
在《梁?!饭诺浼木幇嬷?,影響和聲排列的因素不僅僅只有音響、強弱拍及前后聲部旋律走向,還有一個重要因素就是前后指法把位安排。因為如果不考慮到這一方面的話,會影響到實際演奏的效果和質(zhì)量,甚至會出現(xiàn)有些片段無法在古典吉他上演奏的情況。
古典吉他擁有6根弦,因此從理論上來講古典吉他最高能演奏由6個音組成的柱式和弦。但由5個音或由6個音組成的和弦在古典吉他上演奏時,實際的演奏效果并非完全呈“柱式”(即5個音或6個音不能完全同時發(fā)生)。造成這種現(xiàn)象的原因是彈奏柱式和弦時會受到右手撥弦方式的制約,在正常情況下,古典吉他右手的彈奏(撥弦)會用到四根手指,分別是大拇指(p指)、食指(i指)、中指(m指)、無名指(a)指,而小拇指(ch指)的使用十分罕見,使用小拇指的演奏法大部分是五連音輪指或輪掃奏法。因此,彈奏柱式和弦時右手能夠撥弦的手指只有四根,因此只有由4個音及以下的和弦才能彈奏完全的柱式和弦效果。那么由5個音或由6個音組成的柱式和弦在吉他上彈奏時會通過快速琶音的形式彈奏,通過大拇指快速向下依次撥弦以營造盡量接近柱式和弦的效果。因此,在改編版本中的個別由5個音或由6個音組成的和弦,其演奏效果實際上是極快速的琶音,接近于柱式和弦的音響效果。
這種由6個音組成的和弦往往出現(xiàn)在樂段或樂句的開頭或結(jié)尾。造成這種現(xiàn)象原因是這種和弦不適合安排在音符密集的區(qū)域里,由于其右手指法往往是大拇指(p指)快速向下依次劃過6根弦(或5根弦),因此需要一定的時間去歸位到正常姿勢。當然,如果曲目標定的速度夠慢的話,也可以在快速琶音后緊接著安排其他音符。此類和弦還有一種指法是大拇指依次向下?lián)?弦、5弦、4弦(若為5個組成的和弦便從5弦開始),從3弦起便使用i、m、a(食指、中指、無名指)的指法順序演奏琶音效果。這種指法在保持常規(guī)姿勢的狀態(tài)下演奏琶音,因此其在前后銜接音符的的難度不大。但是這種指法所演奏的琶音速度較慢,難以模仿柱式和弦的效果,因此如果在譜面上出現(xiàn)了琶音標記,便可以用此種方式演奏。在《梁?!犯木幇嬷?,6個音組成的和弦均出現(xiàn)在樂段或樂句的結(jié)尾處,如若在和聲功能方面使用了終止式,那么當和聲功能回歸至主和弦時使用快速琶音或常規(guī)的慢速琶音(上述兩種指法均可),會增強主和弦的終止感,并使其與前面出現(xiàn)過的柱式和弦形成對比效果。
其次,這種和弦往往會利用到空弦音,正如上方所示譜例的兩個和弦都使用了同樣的空弦音。在此處使用空弦音的好處是降低了左手指法的復雜度,原因是右手常規(guī)可用的按弦手指有4個(除大拇指外的四根手指),而大拇指從琴頸上方按弦的情況極少發(fā)生,且演奏難度較大,空弦音的利用可以減少按弦手指數(shù),從而有利于降低演奏難度。
一般來說,吉他上的和弦也可通過以指法是否運用大橫按作為分類標準,將和弦分為開放和弦和封閉和弦兩類。開放和弦指左手按弦時不使用食指橫按的和弦;封閉和弦指左手按弦時使用食指橫按的和弦。當在高把位演奏旋律時,和聲方面會收到一定的限制,尤其采用左手大橫按的封閉和弦指法時。比如說本改編曲中的第37小節(jié)中,前三拍的音符均在第七把位上演奏。由指法可以看出,該小節(jié)前三拍需要用到左手大橫按至5弦的指法。這種指法屬于封閉和弦指法,在此指法下除6弦外其他弦的最低音被限制為該弦7品音,因此改編者選用的和弦音均為在第七把位封閉指法下適合演奏的音。如果有需要,也可以使用半橫按的指法。例如需要使用6弦和5弦的空弦音時,可以只橫按至4弦。
三、織體方面
織體是指音樂作品中聲部的組合方式,其基本成分包括旋律和伴奏。而伴奏部分也可細分為對位旋律、中間填充和聲和低音等。在本改編版本中,改編者基于《梁?!吩妫ㄐ√崆賲f(xié)奏曲)的織體進行了一定的取舍。在改編版本中我們可以看到,旋律部分與原版基本一致,而對位旋律和中間填充和聲與原版有著一定的差異。總體來說,改編版最多還原了原版的一個除旋律以外的對位聲部。也就是說,除低音和聲聲部外,旋律聲部及其對位聲部在改編版中只有兩個。關(guān)于對位旋律聲部方面的改編,改編者需要考慮到前后指法的銜接以及把位的安排。因此,改編者在改編版本中并沒有完全還原原曲的全部對位聲部,而是只留下了一個最重要且明顯的對位聲部,而且這些聲部采用的對位手法基本上是模仿對位或自由對位。
在對位旋律方面還從原版移植了部分自由對位的手法。在這些片段中,改編者結(jié)合旋律和前后指法變化安排對位旋律,大多數(shù)對位旋律都使用右手大拇指來彈奏,因此旋律與對位旋律間的音程關(guān)系不會受太多限制,對位旋律最低可以到6弦的定弦音D音在上面。在和聲(和弦)方面研究時提到,當在高把位演奏旋律時,和聲方面會受到一定的限制,尤其采用左手大橫按的封閉和弦指法時。同樣,封閉和弦指法下的對位旋律也會受到相應的限制,即當左手食指大橫按時對位旋律的最低音會被限制在該把位6弦的最低音。在本改編曲中,所有對位旋律都能夠在該把位下順利彈奏,且不會影響旋律的指法安排。
在本改編曲中還出現(xiàn)了大量柱式和弦的織體。這些柱式和弦的織體有時為了豐富樂曲色彩會臨時彈成琶音效果。關(guān)于柱式和弦與琶音的關(guān)系已經(jīng)在前面講過,這里不再贅述。本改編曲中還使用了分解和弦的和聲織體。在主題再現(xiàn)段中,織體由開始的柱式和弦變?yōu)榉纸夂拖?,形成了變奏的效果。分解和弦在古典吉他曲目中是一種非常常見的織體之一。有時作曲家會將旋律隱藏在分解和弦中,這種音響效果具有很強的流動性,比如巴里奧斯的《大教堂》便使用了這一手法。在本曲中還有不少柱式和弦與分解和弦交替出現(xiàn)的片段。尤其是后半段主題再現(xiàn)的片段中,配合再現(xiàn)旋律織體方面與前半部分形成對比,主要體現(xiàn)在分解和弦的頻繁出現(xiàn)。這種柱式和弦與分解和弦交替出現(xiàn)的現(xiàn)象進一步豐富了本曲織體,營造了富有變化的音樂形象。
四、演奏法(技巧)方面
古典吉他的常用技巧有琶音、連音、滑音、倚音、揉弦、泛音、撥奏、震音、小軍鼓奏法、大鼓奏法、輪指。在本改編曲中用到的技巧有琶音、連音、滑音、倚音、泛音、震音以上六種。這些演奏技巧各自有著富有特色的音響效果,這些音響效果的出現(xiàn)使得全曲富有色彩和表現(xiàn)力。以下將分別介紹:
(一)琶音
琶音在古典吉他演奏曲中十分常見。6個音以內(nèi)(含6個音)的和弦琶音都能夠在古典吉他上進行演奏。本曲中并沒有特別標記琶音符號的和弦,但由于曲中出現(xiàn)了由6個音或5個音組成的和弦且這些和弦的彈奏方法實際上是“極快速的琶音”(上文提到過),因此將琶音列為了在本改編曲中出現(xiàn)的演奏技巧。
(二)連音
連音是指在右手只撥一次弦的情況下,在該弦振動期間利用左手手指在指板上的擊弦或勾弦從而發(fā)出兩個或兩個以上音的技巧。運用連音奏法可以是兩音或多音之間達到連貫發(fā)聲的效果,這種奏法可以減少右手撥弦的次數(shù),因此也常常用在音符密集且快速的音樂片段。連音奏法在譜面上通過不同音高兩音間的連線來表示。本改編曲在快速演奏樂句中采用了連音奏法,起到了提升樂句連貫性與演奏穩(wěn)定性的作用。
(三)滑音
滑音是指在右手撥弦后通過左手在不同品位間滑動而形成獨特音響效果的技巧?;粢宰笫质种富瑒臃较蜃鳛榉诸愐罁?jù)分為上滑音(上行滑動)和下滑音(下行滑動),以同時滑動的音符數(shù)作為分類依據(jù)分為單音滑音、雙音滑音、三音滑音等。理論上通過“大橫按”指法可以同時滑動6個音,但這種滑音在古典吉他曲目中幾乎沒有出現(xiàn)。一般來說,超過四個音的滑音需要食指橫按作為輔助,但如果食指橫按力量不大的話可能會影響其演奏效果。最為常見的是單音滑音,簡稱單滑音。在本改編曲中出現(xiàn)了單音下滑音,在譜面上以不同音高兩音間的直線來表示。
(四)倚音
倚音在古典吉他曲目中較為常見,其奏法與連音相同,區(qū)別在于倚音十分短促,是一種修飾主音的裝飾音。在本改編曲中便用到了倚音。
(五)泛音
泛音的使用在古典吉他中并不少見。在古典吉他中泛音分為自然泛音和人工泛音兩種。自然泛音僅需左右手各一根手指便可完成,而人工泛音需要右手食指的輕觸弦作為輔助。泛音在古典吉他曲中常出現(xiàn)在樂曲的結(jié)尾,本改編曲在結(jié)尾時便使用了泛音。在本改編曲中還出現(xiàn)了普通奏法與泛音奏法交織的樂句,普通撥弦音色與泛音音色的交織使得這些樂句在音色豐富度及表現(xiàn)力上更上一層樓。
(六)震音
震音是指在原音符的時值內(nèi),和高全音或高半音的輔助音迅速交替奏出,通常有主音開始在主音結(jié)束,在譜面上用“tr”表示。震音的奏法與連音一樣,主要通過左手手指在指板上快速擊勾弦而產(chǎn)生。在本改編曲中也用到了震音奏法。
五、結(jié)語
通過從調(diào)性、旋律、和聲(和弦)、織體、演奏法(技巧)五個方面加以分析,發(fā)現(xiàn)改編古典吉他曲目時需要在方便演奏與表達的情況下盡可能還原原曲的音樂要素,尤其是在旋律與調(diào)性上。由于古典吉他具有獨特的音色、指法、演奏技巧,因此在和聲與織體方面進行改編時需要謹慎分析思考,并在不影響還原原曲音樂的情況下對相關(guān)的音樂要素進行取舍。一首優(yōu)秀的改編作品首先要滿足樂器的演奏需求和音樂的表現(xiàn)需求,在本改編曲中改編者在和聲與織體方面進行了區(qū)別于原曲的改編,而在改編的同時保留了原曲的風格特色,使改編版并沒有失去原曲的音樂要素和特點。同時,在改編古典吉他曲時可以充分利用古典吉他的演奏技巧,在滿足指法、把位等演奏需求的情況下進行充分利用。比如在《梁?!饭诺浼木幇嬷羞\用了六種古典吉他的特殊演奏技巧,這些演奏技巧的運用使改編曲更加貼合古典吉他的風格特色。結(jié)合綜上所述,琴癡改編的古典吉他獨奏版《梁?!肥殖晒Α9诺浼鳛槭澜缛髽菲髦痪哂歇毺氐囊魳繁憩F(xiàn)力,當其與中國傳統(tǒng)音樂元素發(fā)生靈魂碰撞時也會擦出別樣的火花。本文旨在通過以《梁?!窞槔闹袊褡逶厍康母木幏治?,結(jié)合古典吉他的音樂表現(xiàn)及演奏特點,探索古典吉他民族特色曲目改編的方法和思路,為古典吉他的民族化發(fā)展獻出一份力量。
參考文獻:
[1]梁寶忠.論改編古典吉他曲的思路和方法[J].四川戲劇,2015(08):176-178+182.
[2]鄒志堅.基于古典吉他演奏民族化的認識[J].藝術(shù)評鑒,2017(05):75-77.
[3]潘青峰.古典吉他右手運指技巧的教學研究[J].大眾文藝,2016(03):217-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