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 霞
在新時期立德樹人大背景下,將德智體美勞五育并舉,扎實推進素質教育,是每一個教育工作者的使命和職責。在初中物理教學中,筆者結合學科特點挖掘德育元素,將之滲透到物理教育教學中,讓學生從中掌握物理知識,提高道德品質,健全良好人格。
初中物理與德育的融合,要關注學生科學精神的培養(yǎng)。初中生在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方面還不穩(wěn)定,而傳統(tǒng)教學普遍關注知識的講授,忽視了學生思想品德的教育。立德樹人大背景下,要確立德育在物理教學中的地位,促進學生良好品德的養(yǎng)成。
物理學是建立在科學實驗基礎上的學科,而德育本質上是實踐認知、實踐理性的綜合體現。將物理實驗活動作為德育契合點,讓學生從物理知識中增長科學認知,能夠最大限度地拓展物理德育途徑。例如,在認識色散現象時,很多學生都知道色散是牛頓發(fā)現的,但翻閱中國的科學史料,北宋藥學家寇宗奭在《本草衍義》中提出“日光經過棱形的石英晶體,出現色散的現象”這一發(fā)現比牛頓早550年。甲骨文的記載中,關于“虹”的描述,還可以寫成“絳”;《楚辭》中,對“虹”的顏色,分為“五色”。這些事實證明,中國傳統(tǒng)文化史料在物理科學領域做出了杰出貢獻,可以讓學生從中增強文化自信,激發(fā)學生的愛國情懷。講解物理知識,既要關注物理學科特點,還要關心學生思想道德的培養(yǎng)。從物理學中挖掘辯證唯物主義思想,智育與德育并舉,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
教師要充分梳理物理學科中的德育元素,特別是古代物理學史料,重視我國古代物理學家為物理學所做出的卓越貢獻。很多學生閱讀教材,覺得物理是西方國家的產物,如焦耳定律、牛頓定律,還有一些西方人名,如瓦特等。事實上,我國古代物理學實踐中,如沈括發(fā)明指南針,比西方早400多年,這些都是良好的德育素材,能夠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在學習“運動和力”時,相關概念的解釋體現在“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教師可以從中挖掘辯證唯物主義思想,讓學生通過雙手擊掌感受力的相互性;學習“萬有引力定律”時,發(fā)現萬事萬物之間都是通過引力相互聯系的。同樣,光的反射定律、二力平衡條件以及杠桿原理等,這些物理實驗都要讓學生參與體驗,既要懂得其中的物理原理,更要在物理實驗中增強科學思維,培養(yǎng)科學態(tài)度,養(yǎng)成堅定意志。
初中物理知識具有客觀性、實踐性特點,教師可以從物理學成就、物理實驗等方面梳理物理知識點,融入德育素材,啟迪學生的智慧,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人格品質。
中國被稱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具有悠久的歷史和璀璨的文明,在物理學領域,成就更是不勝枚舉。教師在物理知識探究中,要有意識地將物理知識與中國古代文明相結合,讓學生從中感知民族自豪。教學中,我們往往結合小孔成像實驗探析光的直線傳播,事實上,墨翟和其學生在兩千多年前就曾設計了關于“小孔成像”的實驗,驗證了光的直線傳播性質?!拌彵谕倒狻钡某烧Z故事,也是對“光是沿直線傳播”的有效應用,將物理知識與刻苦學習的勤奮精神相結合,既能夠讓學生獲得物理認知,又能增強學生的德育品質。在物理學問題探究中,教師要培養(yǎng)學生的辯證觀。物理知識屬于自然科學,教師在講解物理知識時,要從辯證觀入手審視和分析物理問題。例如,學習“摩擦力”時,摩擦力是因“摩擦”而產生的力,摩擦力具有兩面性,一種是有益摩擦,另一種是有害摩擦。同樣是摩擦力,卻能給我們帶來不同的影響。教師可以結合生活中的一些物理現象,讓學生分辨何為有益摩擦,何為有害摩擦,從中讓學生辯證地看待問題,懂得換位思考,提升學生的德育水平。我國近代物理學家如楊振寧、錢學森、錢三強等,在物理學研究中取得了卓越的成績,也為世界物理學發(fā)展做出了貢獻。
教師應結合物理學實驗教學,讓學生動手參與,突出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很多初中生因家庭、生活環(huán)境的影響,缺乏合作意識,不愛動手。教師應利用物理實驗,引導學生參與物理實驗探究活動,從實驗組織、實施中獲得德育。如“測量電壓”實驗中,需要認識“串聯”“并聯”的方法,測量其電壓的變化特點。該實驗需要多人配合,以小組的方式共同完成,如有人負責組裝實驗方案,有人負責觀察記錄實驗現象,有人組織、調整實驗過程等,學生需要通過合作,在互幫互助中相互交流、相互碰撞,表達各自的想法或見解,加深對物理知識的理解,細化與完善整個實驗方案,讓學生體會到合作的重要性。物理實驗是發(fā)展學生科學實踐能力的重要途徑。初中生思維靈活,情緒不穩(wěn)定,單純聽教師說教,往往缺乏學習主動性。利用物理實驗活動,讓學生切身體驗實驗的真實與樂趣,動手操作實驗,能夠發(fā)展學生的實驗創(chuàng)新意識,增強學生的自主、自信、獨立品質。例如,“電阻”實驗教學中,可以鼓勵學生結合實驗目標,利用導線、電阻、燈泡等器材自主組裝不同的實驗方案,從中培養(yǎng)學生勤于思考、敢于創(chuàng)新的優(yōu)秀品格。
教師要將立德樹人納入素質教育實踐中,依托物理學,發(fā)展學生的物理核心素養(yǎng),促進德智體美勞的全面融合。以“平面鏡成像”為例,探究德育的融合實踐。
在學習“平面鏡成像”知識時,對“像”的認識,很多學生處于模糊狀態(tài)。教師可以設置趣味化情境,引導學生主動思考與參與探究。我們以生活中的“照鏡子”為話題,引出“平面鏡成像”知識。很多學生認為,鏡子中的像就是自己。但鏡子中的“像”,到底是不是自己?物理課標要求,實驗探究要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圍繞“照鏡子”提出問題,展開假設與猜想,并利用所學知識對結果進行推測,最后通過實驗驗證自己的猜測。觀察并撫摸小鏡子,有何發(fā)現?鏡子是平整、光滑的,這種叫平面鏡,如生活中平靜的湖面,光滑的金屬面等。那么平面鏡中的“像”是如何生成的?教師通過示意圖讓學生明白:虛像并不是由實際光線匯聚而成的,而是由反射光線的延長線相交而成(如圖1所示)。通過自己照鏡子,請思考:鏡子中的“像”與你一樣大嗎?遠離或靠近鏡面,像到鏡面的距離是否發(fā)生變化?觀察左眼眨動,鏡子中的像眨的是哪只眼?學生從物理實驗探究中,學會了觀察、思考、猜想與驗證,除了習得物理科學知識外,也從實驗中獲得了良好的科學態(tài)度和學習品質。
圖1 光的反射
在“平面鏡成像”實驗中,我們利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鏡,利用未點燃的蠟燭代替點燃的蠟燭。通過小組合作方式開展實驗操作,化解教學難點。從前面的問題入手,擺放兩支蠟燭,調整一支的位置,讓學生觀察蠟燭的“像”,比較大小變化。在實驗設計中,圍繞問題展開交流,鼓勵學生大膽猜想,并通過實驗進行探究,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觀察、科學思維、語言表達能力。同時,物理學實驗活動本身也為學生提供了動手、操作、改進、完善實驗的機會,小組合作中,教師要適當引領和啟發(fā),增進學生間的協(xié)作。通過對“平面鏡成像”實驗的總結,讓學生對照鏡子“皺眉”“微笑”,明白“生活是一面鏡子,你對它笑,它就對你笑,你對它哭,它就對你哭”。讓學生從實驗反思中,擁有智慧、樂觀的心態(tài)。
總之,初中物理教學要關注德育元素的挖掘,靈活融入教學過程,讓學生理解物理知識,夯實物理素養(yǎng),提升物理育人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