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夏 海
求賢三令
自古受命及中興之君,曷嘗不得賢人君子與之共治天下者乎?及其得賢也,曾不出閭巷,豈幸相遇哉?上之人求取之耳。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賢之急時也。孟公綽為趙、魏老則優(yōu),不可以為滕、薛大夫。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則齊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無有被褐懷玉而釣于渭濱者乎?又得無有盜嫂受金而未遇無知者乎?二三子其佐我明揚仄陋,唯才是舉,吾得而用之。
——建安十五年 《求賢令》
夫有行之士未必能進取,進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陳平豈篤行,蘇秦豈守信邪?而陳平定漢業(yè),蘇秦濟弱燕。由此言之,士有偏短,庸可廢乎!有司明思此義,則士無遺滯,官無廢業(yè)矣。
——建安十九年 《敕有司取士毋廢偏短令》
昔伊摯、傅說出于賤人;管仲,桓公賊也,皆用之以興。蕭何、曹參,縣吏也;韓信、陳平負污辱之名,有見笑之恥,卒能成就王業(yè),聲著千載。吳起貪將,殺妻自信,散金求官,母死不歸,然在魏,秦人不敢東向,在楚,則三晉不敢南謀。今天下得無有至德之人放在民間,及果勇不顧,臨敵力戰(zhàn),若文俗之吏,高才異質,或堪為將守;負污辱之名,見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國用兵之術,其各舉所知,勿有所遺。
——建安二十二年 《舉賢勿拘品行令》
孫大勇/圖
曹操是漢末三國的英雄人物,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和文學家。公元208 年,曹操南征,赤壁之戰(zhàn)被孫權和劉備聯(lián)手打敗,初步形成三分天下的局面。曹操總結失敗之教訓,痛感人才之重要,感慨地說:“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郭奉孝即郭嘉,曹操的重要謀士,可惜英年早逝。曹操渴望得到更多的像郭嘉一樣的人才,輔佐他完成統(tǒng)一大業(yè)。為此,曹操在他生命的最后九年里連續(xù)三次下令求賢,這就是公元210 年的《求賢令》、214 年的《敕有司取士毋廢偏短令》和217 年的《舉賢勿拘品行令》,史稱“求賢三令”?!扒筚t三令”的篇幅都不長。在《求賢令》中,曹操開宗明義地闡述了人才的重要作用,首次提出要“唯才是舉”。在《敕有司取士毋廢偏短令》中,曹操強調對于有缺點、有過錯的人,只要有真才實學,都要推薦出來,這充分體現(xiàn)了他“唯才是舉”的決心。在《舉賢勿拘品行令》中,表明他不講門第、不問舊怨的用人標準。
品讀“求賢三令”,深深為曹操的用人所震撼,既震撼于他的用人思想,又震撼于他的用人胸懷。在用人思想方面,《三國志》記載了曹操和袁紹的一次對話。在對話中,袁紹向曹操夸耀自己占有廣闊地盤和眾多人口,而曹操不以為然,他認為人才比地盤更重要,所以要任天下之智力,爭天下之歸心,即對人才“以道御之”。這段對話應是發(fā)生在曹操剛剛開始爭霸天下之時,說明他的用人思想是一以貫之的,就是對人才高度重視。在用人胸懷方面,曹操多次去爭取他的敵手劉備和孫權。當劉備羽翼未豐寄居于曹操門下時,曹操對劉備很敬重,總想把劉備納入自己的陣營。對于孫權,曹操多次感嘆“生子當如孫仲謀”,還寫了《與孫權書》,完全站在平等的立場上,從“百姓保安全之?!薄樘煜乱唤y(tǒng)作出貢獻的高度,勸導孫權與他合作。劉備和孫權是東漢末年僅有的兩位能夠與曹操爭天下的人,曹操都想極力爭取,為己所用,可見曹操用人胸懷之博大?!扒筚t三令”正是曹操用人深刻思想和博大胸懷之集中體現(xiàn)。
“求賢三令”充分體現(xiàn)了曹操除舊布新的改革精神。漢朝是中國歷史上重要的一個王朝,也是外戚與宦官干政最多的一個王朝,特別是東漢和帝之后,外戚與宦官爭權奪利的斗爭愈演愈烈。其中最顯著的表現(xiàn)是吏治的腐敗和官員選拔任用的腐敗。這種腐敗首先表現(xiàn)在用人靠血統(tǒng)。當時選拔官員雖然有軍功、察舉、征辟等標準和程序,但實際起作用的是血統(tǒng)。權貴集團和門閥勢力把持著選拔官員的大權,致使官員隊伍“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權貴和門閥不僅把自己的后代及親族塞進官場,而且還網羅了大量人才,以權謀私、結黨營私。同時表現(xiàn)在察舉、征辟的扭曲變形。所謂察舉,是自下而上選拔官員的辦法,要求地方長官在轄區(qū)內隨時考察和推舉人才,由上級試用考核后任命為官員;征辟,是自上而下選拔官員的辦法,就是征召有名望的人士出來做官。漢代的察舉、征辟是對秦以前世襲制的改革,具有進步意義。到了東漢時期,這種察舉、征辟制度出現(xiàn)了眾多弊端,名為重品德、實為重關系,所用之人大都為庸才、蠢才和劣才。時人諷刺察舉和征辟是“舉秀才,不知書。察孝廉,父別居。寒素清白濁如泥,高第良將怯如雞”?!扒筚t三令”實質是對東漢末年腐敗選人用人制度的改革,公開向那些陳腐的選人用人標準挑戰(zhàn),破除了選人用人的門第觀念,消解了察舉、征辟的虛偽。這不僅使曹操贏得了人才,而且也贏得了人心,使那些躋身政壇無望的中低層士人看到上升為官的希望。
“求賢三令”充分體現(xiàn)了曹操“唯才是舉”的思想。曹操三下求賢令,表面上是頒布一項政策舉措,實質上是曹操用人思想的反映,其核心觀點是“唯才是舉”。支撐這一核心觀點的,是曹操關于人才關系的一系列認識。首先是對用人與環(huán)境關系的認識。曹操認為,用人要因時而異,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他提出了“治平尚德行,有事賞功能”的著名論斷。再者是對人才自身關系的認識。其中一個是人才與品行的關系,曹操認為,有品行的人不一定有才能,有才能的人不一定有品行。“求賢三令”中舉了管仲、蘇秦、吳起、韓信、陳平的例子加以論證。因此,《求賢令》中說:“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則齊桓其何以霸世!”另一個是人才與門第的關系。在曹操看來,出身高貴,不一定都是人才;來自布衣,不一定不是人才,所以他要求不拘一格選拔任用人才?!肚筚t令》強調:“二三子其佐我明揚仄陋,唯才是舉,吾得而用之。”《舉賢勿拘品行令》說得更明確:“今天下得無有至德之人放在民間,及果勇不顧,臨敵力戰(zhàn),若文俗之吏,高才異質,或堪為將守;負污辱之名,見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國用兵之術,其各舉所知,勿有所遺。”
“求賢三令”充分體現(xiàn)了曹操海納百川的用人胸懷。對于曹操而言,“求賢三令”不僅是他的政策宣示,更是他的實踐行動。具體表現(xiàn)在曹操把許多出身低微的人選拔到重要崗位。曹操不僅從底層選拔武將,而且從底層選拔謀士。這些謀士為曹操的統(tǒng)一大業(yè)發(fā)揮了巨大作用,特別是幫助曹操確定正確的政治、經濟策略。其中一個策略是“挾天子以令諸侯”,另一個策略是“修耕植以蓄軍資”。曹操不僅重視選拔政治人才,而且重視選拔文人學士。當時文壇最有聲望的“建安七子”,有六人是曹操的幕僚。令人嘆為觀止的是,曹操不計前嫌、不記舊怨,敢于使用從敵對陣營中投降過來的人才。一個人的氣度大小,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如何對待不同意見和如何對待反對自己的人。曹操不愧為典范,具有大海般的氣度和襟懷。他的敵手孫權也佩服地說:“至于御將,古之少有,比之于操,萬不及也?!?/p>
“求賢三令”對于今天最大的啟示就是“唯才是舉”。領導的主要職責是決策和用人。決策的前提需要有好的見識和謀略,而好見識好謀略往往靠的是人的智慧,從這個意義上說,用人更為重要。對于領導者而言,“唯才是舉”,要求選人用人破除門第、資歷意識,無論門第高低、資歷深淺,只要有真才實學,都可以選拔使用;“唯才是舉”,要求選人用人五湖四海、開闊視野,無論天南地北、男女老少,只要有真才實學,都可以選拔使用;“唯才是舉”,要求選人用人公道正派、不徇私情,無論關系遠近、恩怨親疏,只要有真才實學,都可以選拔使用。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關鍵在黨,關鍵在人,歸根到底在于培養(yǎng)造就一代又一代可靠接班人。選人用人要堅持德才兼?zhèn)洹⒁缘聻橄?,堅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賢,堅持事業(yè)為上、公道正派,把好干部標準落到實處,促進人才在事業(yè)發(fā)展中充分涌流、在事業(yè)進步中發(fā)揮才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