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明
你不一定要最終留在北京,但在這里的每一天,都要讓它過得有意義、有價值。這才是北京的正確打開方式。
——題記
前段時間,偶然在朋友圈里讀到了一篇關(guān)于青年毛澤東“北漂”的故事,文章的結(jié)尾處有這樣一句話深深地震撼了我,也讓我產(chǎn)生了強烈的共鳴:“你不一定要最終留在北京,但在這里的每一天,都要讓它過得有意義、有價值。這才是北京的正確打開方式?!被叵胱约旱摹氨逼睔v程,竟和青年毛澤東的“北漂”故事是如此相似——或許有千千萬萬的“北漂”也都有著相似的經(jīng)歷吧——出身農(nóng)家,高校畢業(yè)后遠赴京城謀生,經(jīng)常厚著臉皮去“巴結(jié)”成功人士乃至社會名流……
那是二〇一〇年夏天,作為理科畢業(yè)生的我,卻放棄了深圳一家基因研究院的對口工作,只身北上尋找自己心中的“寫作夢”。一番苦尋后,我最終憑借自己扎實的文字功底,順利進入到一家圖書公司,當起了圖書編輯。這份工作薪資很低,月薪僅三千元,每個月除去房租、水電以及伙食、交通費等,基本所剩無多。不過,我依然對這份工作百般珍惜,因為我熱愛這樣的工作。
由于工作期間表現(xiàn)尚好,又有理科背景,我很快從普通編輯升為科普編輯室主任。“官”雖小,責任卻很大。我需要時常跑到外面去參加各種圖書展覽,觀察各種“圖書銷售排行榜”動態(tài)。尤其是北京西單圖書大廈成為我最常去的地方。我隔三差五地就會跑去那里,觀察最近的“排行榜”,并研究“排行榜”上圖書的內(nèi)容和形式特征。每當我發(fā)現(xiàn)好的案例,甚至不惜血本將書索性買了回去,進一步仔細研究。
在出版圈子流行著這樣一句話:“要出一本書,先讀一堆書?!蔽仪宄赜浀茫敃r為了策劃一套《呱呱博士》思維訓練系列圖書,我跑遍了京城各大書店,將《可怕的科學》《冒險小虎隊》等類似的系列圖書統(tǒng)統(tǒng)都買了回來,堆在了辦公室,然后一一反復地研究分析。就這樣研究得多了,自然也就有了更多的策劃思路和創(chuàng)意。功夫不負有心人,我們當時策劃的《呱呱博士》系列圖書,一經(jīng)出版,便廣受好評。后面我們陸續(xù)出版的幾套圖書,市場反響都不錯。盡管未能榮登各大“排行榜”,但至少在出版圈內(nèi)已取得了不俗的戰(zhàn)績。
只是好景不長,伴隨著圖書市場的日漸衰落,老板卻執(zhí)意要轉(zhuǎn)型去開發(fā)一款網(wǎng)絡(luò)學習平臺,并安排我們一撥人負責平臺文字內(nèi)容的編輯,另一撥人則繼續(xù)負責編寫圖書。作為小小管理者之一,我自然是帶個幾個編輯早早地進入到了平臺開發(fā)這撥團隊。為了趕進度,加班固然成了常態(tài)。而伴隨著平臺的進一步開發(fā),慢慢地也就變成了所有的人都在負責平臺文字內(nèi)容的編輯。自然,這跟我們這些愛好寫作乃至懷抱作家夢想的圖書編輯們來說,是“水火不容”的。于是,僅兩年多,公司的編輯們都陸續(xù)離職走人了。而我,咬牙堅持到了最后(準確地說,我是倒數(shù)第二個走的)。臨走前,我還跟老總寫了一封長長的辭職信。這也是迄今我寫過的唯一一封辭職信。我在信中,表達了諸多的不舍、不甘,以及對于“北漂”生活的無奈。
離開圖書公司后,我想再換一份不同的工作。于是,一番周折后,我如愿進入了住建部系統(tǒng)的一家紙媒機構(gòu),做起了媒體記者。記者這個身份似乎一下子給我?guī)砹烁迂S富、更加充實的工作和生活。我經(jīng)常需要采訪各大企業(yè)負責人、高校教授、協(xié)會專家乃至部委官員。能和“大?!眰兇蚪坏溃翌D然感覺自己的視野一下子開闊了許多。而這些,是我之前想從未曾想過的。
這份工作一度讓我興奮不已,并終日樂此不疲。用記者圈最流行的一句話來說就是:“不是在采訪,就是在采訪的路上。”不過,有時也曾聽到同事這樣自我調(diào)侃:“我們一個年薪才幾萬的‘新聞民工’,卻總與年薪百萬的‘大?!谝黄鹫勌煺f地,看似愜意,實則‘寶寶心里苦’??!”是的,在這個以房以車以年薪論身價的浮躁社會,這話似乎不無道理。但是又一想,或許正是某次在與“大?!绷奶斓倪^程中,學習到了某種閃光的思想,甚至碰撞出了革命性的火花呢?要知道“輝煌太陽能”總裁金楊林等可都是“新聞民工”出身的“大牛”。所以,每次采訪我都會仔細聆聽“大牛”們的真知灼見,甚至懷抱著一種對意外收獲的憧憬。
傾聽“大?!钡目谌魬液?,總是若有所悟,卻又難以透徹。這種感覺似乎是我們在采訪中獲得的最多的一種尷尬體驗。我曾采訪一家裝飾集團的老總,他談及公司的未來藍圖時,就情不自禁地眉飛色舞起來,對公司未來的上市和發(fā)展,信息滿滿,胸有成竹。他說:“我們始終著力打造最精良的設(shè)計師團隊,這才能讓公司在殘酷的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逼鋵?,這話等于沒說,但又似乎什么都說了。只是缺乏實戰(zhàn)經(jīng)驗的我們,難以悟透其精髓罷了。還有一次,我采訪一個旅游開發(fā)公司的老總,傾聽他暢談人生觀、世界觀,勾畫未來人類美好生活社區(qū)?;蛟S是因為他講得太精彩了,以致我已然進入了他所勾畫的“世外桃源”中,甚至到了忘我的狀態(tài)。而這個“世外桃源”,是他正在開發(fā)建設(shè)的一個特色小鎮(zhèn)。說心里話,還真不得不佩服他編故事的能力!
傾聽“大?!钡墓适?,每每總感覺像是聽了一堂成功學課。只是,聽時熱血沸騰,醒時卻冷靜如水。我們記者的工作就是負責將別人的精彩故事轉(zhuǎn)述成文字向讀者呈現(xiàn),僅此而已。我們一個連一平米房子都不敢想的“北漂”,何以敢想一個集團公司的發(fā)展宏圖,更何以敢想一個特色小鎮(zhèn)的發(fā)展大計?我忽然又想起在另一篇文章中曾讀到的這樣一句話:“也許你一輩子也達不到他們的境界,但你見識過,你打過交道,你至少知道社會最需要什么樣的人?!蹦苈劥说?,此番亦無憾!
“北漂”十余年,從圖書編輯到媒體記者,我依然奮斗在文字的崗位上,寸步未離。如今,傳統(tǒng)媒體已是江河日下,但我依然在彼岸堅守。盡管我也不知道自己最終會不會留在北京,盡管如今我也還只是一個“窮北漂”,但我自認為,在北京過的每一天,還是值得的。我每天兢兢業(yè)業(yè)地工作、生活,生怕錯過了任何一次與“大?!睂υ挼臋C會,乃至任何一堂珍貴的周末講座。我每天都在不斷地去嘗試著像打開一本書、一份報紙一樣去打開北京,希冀能找到屬于自己的一席之地。在平凡的生活中抓住任何一絲可能的希望,或許某一天就茅塞頓開,成了“社會最需要的人”呢?明天的事,誰又能說得好。
——選自《西部散文選刊》微信公眾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