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小梅
(湖南省衡陽市常寧市水口山中心小學 湖南衡陽 421513)
長期以來,農村小學語文教學受應試教育的影響,農村學生語文學習基本上是重復“書本——課堂——習題”這樣的學習方式。他們雖然有著廣闊農村生活環(huán)境,但其語文學習與生活脫節(jié),課本是他們主要的信息來源,教室是他們主要的信息交流場所。所以,在審視與反觀傳統(tǒng)語文課程后,課題組決定依據(jù)當前農村教育、教學形式的要求,根據(jù)《小學語文新課標》提出的新觀念,融合“大語文”的教育思想,進行了“農村小學生語文綜合性學習途徑”的課題研究,通過多種途徑開展農村學生語文綜合性學習[1]。
對于農村學生,教材是他們學習語文最主要的資源,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三上、四上、五下、六下專設了語文綜合性學習。其中三上、四上安排的是專題單元,五下、六下專設了綜合性學習活動單元,這些板塊的設計,為學生的聽、說、寫訓練指明了方向。實驗中,課題組教師以教材為橋梁,對教材進行了再創(chuàng)造,組織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第一學段實驗班劉朝霞老師從語文教材中尋找切入點,抓住孩子們感興趣的話題——“推薦一部動畫片”,創(chuàng)造性地開展語文綜合性學習。劉老師根據(jù)低年級學生好動、注意力易分散的特征,在導入環(huán)節(jié)設計了“猜一猜”的闖關游戲,以此吸引好動的孩子們,然后老師通過多種形式的“說一說”“評一評”點燃學生交流的熱情。孩子們在輕松愉快的交流氛圍中學會表達,學會傾聽。統(tǒng)編教材三年級下冊編排了“中華傳統(tǒng)節(jié)日”綜合性學習內容。課題組第二學段實驗班歐荷英老師以此為契機,圍繞“端午節(jié)”開展了一系列的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課前,布置學生搜集資料,了解端午節(jié)的由來以及傳統(tǒng)習俗,并以“我是小小編輯”手抄報形式呈現(xiàn)活動成果。為了進一步弘揚我國民俗文化,歐老師帶領學生“做一做”,分組合作手工制作“粽子”“龍舟”,學生在享受制作樂趣的同時,也真切感受家鄉(xiāng)習俗蘊含的意義。之后,老師引導學生“說一說”活動的感受,“寫一寫”端午節(jié)的節(jié)日特色。并將學生作品整理成冊進行展示。整個活動中,各種內容相互聯(lián)系,相互促進,活動的各個過程都貫穿了聽說讀寫的內容,體現(xiàn)了語言、情感、思維、文化的元素,以綜合的方式來完成本次學習,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當然,在實驗的過程中,我們也發(fā)現(xiàn),把教材單元所設置的語文綜合性學習的主題作為唯一的主題和學習資源,而置其他學習資源不顧,這樣的做法又回到了以“課本為中心”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與課標所強調的“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相違背。所以,在開展語文綜合性學習時,還應將學校、家庭和社會資源整合起來,充分發(fā)揮它們在學生成長中的合力。
語文課標倡導學科融合,說明語文課程不再是單一的,融合性學習是語文學科向前發(fā)展的重要趨勢。學生語文知識的獲得,學習能力的提高,語文素養(yǎng)的形成,不單是通過語文教材,還應通過與其他學科的融合,與學生生活進行聯(lián)系。課題研究以來,成員們能始終樹立語文教學的“跨界”意識,加強各學科之間的聯(lián)系,并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來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yǎng)。比如,部編教材三年級上冊第二單元課文以寫秋天為主題,周麗老師在教授本單元課文時,設計了以“愛在金秋”為主題的語文綜合性學習,老師布置學生利用課外時間去觀察秋天,學生根據(jù)自己的興趣和愛好尋找秋天。學生中,會畫畫的,就讓他們用手中的畫筆把秋天畫下來;喜歡拍照的,就讓他們把自己覺得最能反映秋天特色的景物拍下來;愛寫話的,就讓他們用語言把自己看到的秋天描繪下來;喜歡實物的,就讓他們去收集實物(如:植物種子,果實等);想了解秋天天氣變化的,就去搜集相關的資料。最后,在班上開展一個“愛在金秋”成果展示會。孩子們以各種方式交流展示了自己的收獲。就這樣,學生在活動中更深刻、更全面地感受秋天的特點,同時又培養(yǎng)了孩子們的觀察能力,動手能力、合作意識。再如,六年級教師在教學中,將上冊第三單元《宇宙生命之謎》與第六單元《只有一個地球》這兩篇內容相關的說明文整合在一起教,同時,借助六年級上冊科學教材中學到關于天文及環(huán)保方面的知識幫助學生理解文中出現(xiàn)的專業(yè)術語,如“八大行星”“可再生資源”和“不可再生資源”等。通過跨學科教學打破語文學科與其他學科之間的閉鎖狀態(tài),打通知識之間的聯(lián)系,從而形成更加綜合的知識系統(tǒng)[2]。
“合學”即合作學習。“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爆F(xiàn)代社會是個信息化的社會,學生不可能掌握所有信息,每個學生的思維、思考也有局限性。因此,合作學習成為新課程倡導的三大學習方式之一。新課程理念下的課堂是師生共同生活、共同發(fā)展的場所,是以學科知識為載體,在師生、生生之間相互活動和對話中獲得學習。學生在合作過程中能主動提出問題,自由地展開討論和交流、敢于嘗試、學會傾聽,以及進行自我反思。所有的這些,如果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能有意識地構建這樣一個符合學生特點的合作學習方式,讓每個學生參與,在互動中互幫互學,解決問題,增加信息量等,不僅能有助于增強學生的合作意識,而且能為學生獲得終身學習的能力奠定基礎。在語文綜合性學習過程中,我們主要采用的是以小組為單位的合作學習方式[3]。
五年級下冊“遨游漢字王國”屬于大綜合學習活動單元,它分兩個板塊“漢字真有趣”“我愛你漢字”。課題組郭愛群老師教學第一板塊時,她設計了三個活動:第一是自由組成學習小組;第二是收集一些字謎、開展猜字謎的活動;第三是搜集有關資料,舉辦一次趣味漢字交流會。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是活動的主體,組長是活動的靈魂人物,活動中既發(fā)揮了組長的組織協(xié)調能力,又培養(yǎng)了組員搜集并整理資料的能力;學生們既加強交流,又獲得新知,還張揚了個性。在活動過程中,學生真正不僅感受到漢字的有趣,還熱愛上祖國漢字,同時策劃和實施的能力也得到鍛煉。
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學科。農村孩子有著廣闊的學習天地,這就為農村語文綜合性學習提供了諸多訓練的機會。在進行綜合性學習時,我們課題組很注重引導學生走進生活,走進大自然,讓學生從自然景觀、農村生活經歷和社會實踐活動中獲得語文知識,提高語文素養(yǎng),讓學生真正在生活中學語文、用語文,豐富學生的知識,提高他們的語文實踐能力。如,社會調查是學生走進社會,感受生活的極好形式,可以加強學生與外界的合作、交流,培養(yǎng)學生搜集資料。樂于思考、勇于探究的能力。課題組六年級教師在教學《只有一個地球》一文后,根據(jù)課文所涉及環(huán)保問題,帶領學生進社區(qū),走進本地區(qū)域的廠礦,了解社區(qū)周圍環(huán)境污染的情況、湘江水質下降的原因,然后組織學生統(tǒng)計、匯報調查結果,討論治理方案,再以寫倡議書的形式規(guī)勸社區(qū)居民不亂倒垃圾,進行垃圾分類。寫信給廠礦環(huán)保部門,希望他們加大污水治理。除此之外,學生自己還可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設計宣傳標語、做“環(huán)衛(wèi)小衛(wèi)士”等。這樣,我們把語文學習與社會實踐緊密聯(lián)系起來,將課內知識延伸到課外,培養(yǎng)學生環(huán)保意識和社會責任感,最終落實立德樹人的目的[4]。
家是孩子們最自由的活動場所,教師應充分利用家庭的教育資源開展綜合性學習。不少農村父母外出務工,留守兒童長期因缺少父愛或母愛,他們中有一部分性格變得內向,不愛說話,不善于溝通。六年級教師在班上開展“心聲”親子書信交流活動,讓留守兒童通過書信向父母親傾吐自己的心聲,以此增進親子之間的交流和感情。同時開展一系列的親子活動:一周學做一件家務活,與家人同讀一本書,幫家人的找優(yōu)點等。課題組樊代玲老師設計了“我是小管家”的語文綜合性學習。她布置學生調查家庭每月的開支情況,然后干一件農活或做一件家務(拍照反饋給老師),讓學生去體驗生活。匯報調查結果時,并談談當小管家的感受,學生發(fā)言積極,有的在干農活中長了知識,有的學到本領,有的心靈受到觸動……活動最后環(huán)節(jié)“家長說一說”,班上的家長對此次綜合性活動給予極大的肯定——這是一次愛與責任的教育。通過這次活動,班上學生學習狀態(tài)大有好轉。
在這個信息時代,網絡已覆蓋全球,多媒體網絡有著海量的信息內容。隨著現(xiàn)代信息技術的普及和應用,多媒體網絡越來越多的介入到我們語文學習中,由于集文字、圖形、聲像多種媒體為一體的網絡,是學生學習的素材庫,能有效拓展語文學習的空間,使學生多渠道吸收語文信息,獲得語文學習情感,提高語文學習能力。六下第六單元“難忘的小學生活”是‘項目化學習’單元。在“畢業(yè)獻禮”項目中,課題組教師積極鼓勵學生整理六年來的照片和資料,學習制作網上電子相冊,電子成長紀念冊,班級成長紀念冊并在班會上進行播放、觀看。在完成“師恩難忘”項目時,學生用文章、圖片、視頻等多種方式表達對師恩的感念,對師德的贊美?,F(xiàn)代信息技術的運用,促使多元信息與語文的人文性碰撞交匯,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信息素養(yǎng),為學生將來的發(fā)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語文綜合性學習重參與、重體驗、重語文實踐活動。因此,語文綜合性學習的評價“要尊重學生的多元理解和獨特感受?!倍鄰恼嬉龑?,以鼓勵為主。在評價過程中,課題組教師要尊重每個個體的智力特點,讓學生用自己擅長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學習過程和收獲。通過競賽、評比、自評、生生互評、師生互評、家長和孩子互評等形式全面客觀地進行評價,使學生在評價中提高了學習興趣,在評價中獲得了自信,在評價中能力得到了發(fā)展,從而真正達到“以評價促發(fā)展”的目的。課題組周麗華老師在“分享民間故事”這一綜合性學習活動中,“你說我評”環(huán)節(jié),教師既扮演著評價者,還是通過評價促進學習的組織者、管理者和引導者。她為學生提供了具體的評價標準,采用了師生互評、生生互評的方法,學生在交流中展示學習成果??梢哉f,語文綜合性學習為每一個學生的特長和潛能的發(fā)揮創(chuàng)造了機會。如,在“編一份手抄報”的語文綜合性學習中,由于學生個體的差異,認知水平,興趣愛好等各不相同,學生的作品各種各樣,如果采取統(tǒng)一的評價標準,就可能扼殺學生的個性。因此,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可采用不同的評價方式和評價標準:或從標題方面評價;或從版面設計評價;或從內容的選擇方面評價;或從編寫態(tài)度方面評價;或從合作情況方面評價等等。多角度、多方面的評價,既尊重了學生的個體差異,又促進了學生的健康發(fā)展[5]。
總之,經過三年的實驗研究,我們欣慰地看到本校實驗班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致比過去更高,學習效果比平行班顯著。大部分學生聽說讀寫的綜合能力得以很大的提高,學生主動探究精神、團隊合作精神、勇于創(chuàng)新精神、社會責任感都得到了有效的培養(yǎng)。實驗班80%以上的學生樹立了“在生活中學語文,在生活中用語文”的意識。以新課程為背景,依托教學實踐研究,教師或“原創(chuàng)型”或“再創(chuàng)型”設計的語文綜合性學習課例,內容豐富,形式多樣,不僅豐富和完善了教材內容,還開發(fā)了農村語文綜合性學習途徑?!稗r村小學語文綜合性學習途徑研究”課題,開辟了我校語文教學新天地,促進了我校語文教育教學工作的整體發(fā)展,提升了學校的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