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海寧
2021年12月3日,由新華通訊社出品的新聞紀實電影《我們是第一書記》在中國大陸上映。這是一部看開頭就能猜到結(jié)尾,卻依舊引人入勝的影片。它的鏡頭細膩而震撼、音樂振奮大氣、景色真實壯麗、歡笑眼淚齊飛、挫折勝利交替、誤解矛盾叢生、理解與愛充盈,有普通人成長為英雄,有受苦者得到拯救,講述了一個個創(chuàng)造奇跡的故事,記錄了多地扶貧駐村第一書記帶領村民搞產(chǎn)業(yè)、辦教育、抗天災、保豐收、易地扶貧搬遷的感人事跡。
8年間,近1億人脫貧,832個貧困縣全部摘帽。我們已經(jīng)取得脫貧攻堅的勝利,向黨和人民交出了合格的答卷,但是這一過程中經(jīng)歷了怎樣的艱辛,一線工作者付出了怎樣的心血,許多人還不清楚?!段覀兪堑谝粫洝饭卜治鍌€段落,前四個段落分別講述了發(fā)生在青藏高原、四川涼山山區(qū)、東北雪原和貴州大山里的第一書記們的扶貧故事,最后一個段落是脫貧攻堅全景展示總結(jié)升華,敘事結(jié)構清晰簡明,幾乎沒有意外反轉(zhuǎn),但第一書記們用生命兌現(xiàn)承諾、用奉獻詮釋時代擔當?shù)膭尤耸论E依舊讓觀眾情緒起伏、淚如泉涌。
每一個故事的開頭都是黑白調(diào)子的觸目驚心的貧瘠生活和愁苦面龐。駐村第一書記們也都在影片里坦誠地訴說他們第一次面對貧窮時的驚訝與揪心。胡小明忘不了那里孩子亮閃閃的眼睛;旺青羅布懂得牧民對羊的感情;王路知道玉米倒在地里發(fā)霉對農(nóng)民意味著辛勞付之東流;劉恭利記得走出坡頭村的每一段石頭路。駐村第一書記只有與村民們同悲喜共命運,親身體會在石頭縫里種糧食的艱難、在高原上與狼群寒潮作戰(zhàn)的險惡、抵御臺風的措手不及,才能真正理解這一方水土上的人的渴望與困難,從而迸發(fā)出強大的動力。
貧窮的原因有許多種,但第一書記的任務只有一個:帶領鄉(xiāng)親們戰(zhàn)勝貧窮,走出邁向幸福富裕的第一步。帶著這樣的使命開展駐村工作,是不是所到之處盡是擁護,全是掌聲,一帆風順?真實的生活并不是爽劇,為了扭轉(zhuǎn)陳舊的觀念,第一書記們曾四處碰壁。青藏高原上駐村第一書記旺青羅布要帶領村民集中養(yǎng)羊,改善飼養(yǎng)環(huán)境,降低成本,形成規(guī)模,但農(nóng)戶有顧慮;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博作村第一書記胡小明搞教育建學校,讓孩子們都有書讀,但依舊有孩子因為基礎差能力弱而逃學;貴州省黔西南州坡頭村交通極其不便,很多人明明恨這困境,面對整體搬遷,卻又故土難離。第一書記們便一家家反復講政策、說事實、展未來,干出成績,蹚出路來,才終于贏得信任,獲得支持。
不配合的人,并不是不愿改變,只是存在對變化的恐懼和對未來不確定性的猶豫。第一書記要真正體會當?shù)厣畹牟灰?,才能走進老鄉(xiāng)的心里。胡小明知道孩子逃學不是不愛讀書,而是因為不會說漢語,孩子進學校聽不懂學不會才畏難厭學,于是他就去做家長的工作,讓他們明白即使出去打工也需要有文化基礎,不能讓上一輩的困境困住這一代。劉恭利需要打消老鄉(xiāng)對失去土地的顧慮,要為殘疾人進入新環(huán)境找出路,安排他們學技能。旺青羅布為建羊圈,親自聯(lián)系工程車,為羊飼料砍價。面對臺風將襲,王路身先士卒,帶大家搶收玉米。
影片里的第一書記都是三四十歲的青年人,他們是年輕的共產(chǎn)黨員,懷著一腔熱血來到扶貧一線,黨性使他們克服了常人難以想象的困難。他們是戰(zhàn)士,也是溫暖善良的普通人,個人生活中也有種種問題和困惑。胡小明家有身患阿爾茨海默病的母親,在勸說失學兒童重返課堂時自己也在惦念處在學習關鍵期的兒子。劉恭利是母親也是女兒,無暇顧及家中老人孩子讓她滿懷愧疚,她在理解村民的同時也渴望家人的理解與支持。第一書記都正值人生盛年,是家里的頂梁柱,但因為他們有善良樸素的愿望,從第一次直面貧窮后就不可能無動于衷,與鄉(xiāng)親們一起摸爬滾打的經(jīng)歷更讓他們深刻理解脫貧路上一個都不能少的重要性,于是他們選擇暫時放下小家,挑起大梁。
《我們是第一書記》拍攝得很美。青藏高原的藍天、貴州險峻的盤山公路、四川涼山的幽深密林、東北平原的壯麗雪景……祖國河山處處壯美打動著我們,同時也讓所有人思考,在這片遼闊美麗的土地上,我們更應該努力奮斗,讓干瘦的臉豐潤,讓愁苦的面龐微笑,讓游蕩的孩子讀書,讓迷茫的眼神堅定,讓山河有光輝,讓人間有歡笑。遍布全國各地的300多萬名第一書記、駐村干部以及廣大鄉(xiāng)村干部正是對腳下的土地有深情,對眼前的鄉(xiāng)親有感情,才能有愛、有動力去排除萬難,讓貧困地區(qū)變了樣,更播撒下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火種。
在影片結(jié)尾,我看到那些犧牲者的名字,他們是扶貧路上的一座座豐碑,背后有許多催人淚下、蕩氣回腸的故事,盡管他們本人永遠不能再出現(xiàn)在鏡頭里,但人民將永遠感念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