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南京田家炳高級中學 劉 伶
面對全球化、信息化、智能化的21 世紀,基礎(chǔ)教育需要綜合改革,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這一概念應(yīng)運而生。林崇德(2016)領(lǐng)銜的課題組將中國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定義為,21 世紀中國學生應(yīng)具備的、能夠適應(yīng)終身發(fā)展和社會發(fā)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guān)鍵能力。發(fā)展學生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基礎(chǔ)是英語課程內(nèi)容,包含了六個要素: 主題語境、語篇類型、語言知識、文化知識、語言技能和學習策略,其中主題語境是第一要素,學生所有的語言學習活動都應(yīng)該圍繞一定的主題語境?!镀胀ǜ咧杏⒄Z課程標準(2017 年版)》(以下簡稱《高中新課標》)提出在“人與自我”“人與社會”和“人與自然”這三大主題語境中,“人與自我” 涉及“生活與學習”“做人與做事”等兩個主題群下的九項子主題;“人與社會”涉及“社會服務(wù)與人際溝通”“文學、藝術(shù)與體育”“歷史、社會與文化”“科學與技術(shù)”等四個主題群下的16 項子主題;“人與自然”涉及“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災(zāi)難防范” 和“宇宙探索”四個主題群下的七項子主題。所有主題語境都應(yīng)包含中外文化的范疇(教育部,2018)。
老子說過:“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毕ED阿波羅神廟上刻有一句名言:“認識你自己?!边@句話來自古希臘著名哲學家蘇格拉底,他曾自問:“什么是哲學?”然后自答:“認識你自己!”認識自己,方能認識人生。這些充滿智慧的箴言都體現(xiàn)了“人與自我” 主題的重要性。
“自我”這個概念一直是古今中外心理學研究中的一個熱門話題。弗洛伊德闡述的自我概念認為,人格由本我、自我和超我組成。美國社會心理學家米德(2005)根據(jù)自我意識達到的不同程度,將人的自我發(fā)展劃分為三個階段: 嬉戲階段、游戲階段和普遍化他人階段。學生從小學到高中,都處在普遍化他人階段,高中生的心理和生理正在逐步成熟,處于人生重要的發(fā)展階段。處于敏感青春期的高中生自我意識逐步增強,喜歡獨立思考和處理事務(wù),開始了對自我的反復(fù)探索。但是他們學業(yè)繁重,加之父母和教師對他們的期望值較高,他們又高度在意同伴眼光,于是很容易產(chǎn)生緊張、焦慮心理,迷失自我,不了解自我的獨特個性,不接受自我所謂的“缺點”。因此,“人與自我”主題對于高中生來說至關(guān)重要。
米德(2005)認為生物個體轉(zhuǎn)變?yōu)榫哂行撵`的有機體,形成具有自我意識的人格,是通過語言這個媒介而發(fā)生或突現(xiàn)的,而語言,是進化的產(chǎn)物。憑借語言這個媒介,具有心靈的有機體能夠成為其自身的對象,而這種能力恰恰是“自我”的獨特品質(zhì)。因此,米德從語言學的視角剖析了自我概念在作為主觀的“我”和作為客觀的“我”的矛盾關(guān)系中生成的狀態(tài),并且認為研究自我和語言教育息息相關(guān)。魯潔(1998)認為,教育雖然存在一種外部施加影響的過程,但是其主題卻應(yīng)是促進、改善受教育者主體自我構(gòu)建、自我改建的實踐活動的過程。為此,教授英語語言的高中教師任重道遠,在英語教學中不僅要教授語言知識和語言技能,而且要將語言教學和引導(dǎo)學生探索真實自我結(jié)合起來,利用好教材中涉及“人與自我” 主題語境的語篇,并適時補充一些“人與自我” 主題語境的課外閱讀語篇,鼓勵學生圍繞“人與自我” 主題進行主題意義探究的語言活動,對他們進行積極引導(dǎo),使他們正確地認識自我和評價自我,實現(xiàn)理想的自我。
譯林版《牛津高中英語》共11 個模塊,前五個必修模塊每個模塊三個單元,后六個選修模塊每個模塊四個單元,共39 個單元,每個單元都包含七個板塊:Welcome to the Unit,Reading,Word Power,Grammar and Usage,Task,Project 和Self-assessment。按照《高中新課標》的主題語境分類,這39 個單元都歸屬于三大主題語境,其中“人與社會” 主題語境的語篇較多,“人與自我” 和“人與自然”主題語境的語篇較少。涉及“人與自我” 主題語境的語篇在譯林版《牛津高中英語》 中的模塊單元分布見表1。
由表1 可知,本套教材涉及了“人與自我”主題語境下“生活與學習”和“做人與做事” 兩個主題群下的六項子主題。M1U1 School life 單元閱讀語篇“School life in the UK”對比了英國和中國高中生的校園生活。M1U2 Growing pains 單元閱讀語篇“Home alone” 是一個三幕四場話劇,劇本故事在人物對話中展開: 父母外出度假提前歸來,發(fā)現(xiàn)家里一團糟,在后續(xù)的溝通中,父母和孩子因為代溝發(fā)生了沖突。M1U3 Looking good,feeling good 單元閱讀語篇“Dying to be thin”是三封電子郵件,演員Amy 向周玲訴說自己服用減肥藥減肥失敗,導(dǎo)致肝臟衰竭的痛苦經(jīng)歷,并后悔沒有聽媽媽和醫(yī)生的建議。M6U1 Laughter is good for you 單元閱讀語篇“Stand-up for your health”是一篇說明文,介紹了西方流行的單口喜劇和著名單口喜劇演員Billy Crystal,旨在讓學生意識到笑對于健康的重要性。M6U2 What is happiness to you?單元閱讀語篇“The search for happiness” 以前中國體操運動員桑蘭受傷前后的生活為例,向?qū)W生滲透積極向上的人生觀教育。M3U1 The world of our senses 單元閱讀語篇“Fog”講述的是一位叫Polly 的女孩在盲人的幫助之下,在大霧中安全回到家的故事,充分驗證了當人類的五官之一失去作用時,其他感官功能可能會增強。M11U3 The secret of success 單元閱讀語篇“Sir Clive Sinclair”介紹了一位成功生意人Sir Clive Sinclair 的生平及其發(fā)明,學生從中歸納概括他成功的秘訣。M2U3 Amazing people 單元閱讀語篇“The curse of the mummy” 講述了英國考古學家及圖坦卡蒙王木乃伊發(fā)現(xiàn)者Howard Carter 的事跡,學生概括出名人的優(yōu)秀品質(zhì)。M11U1 Careers and skills、M11U2 Getting a job 和M11U4 The next step 三個單元告訴學生未來職業(yè)發(fā)展趨勢,測試個人職業(yè)傾向并指導(dǎo)學生進行未來職業(yè)規(guī)劃。
表1 譯林版《牛津高中英語》中涉及“人與自我”主題語境的模塊單元
“人與自我”主題語境共有九項子主題,本套教材包含了六項,因此只有三項子主題未被涉及: 語言學習的規(guī)律、方法等; 生命的意義與價值; 創(chuàng)新與創(chuàng)業(yè)意識。由此可見,本套教材中的“人與自我” 主題語境下的語篇較為豐富。為了加深學生對“人與自我”主題語境的認識,教師除了利用好教材語篇外,也可以多渠道尋找相關(guān)語篇,把課內(nèi)閱讀向課外閱讀延伸。
下面以一次暑期教師集中培訓(xùn)時的閱讀文本為例,具體闡述如何開展聚焦“人與自我”主題語境的高中英語課外閱讀教學。該篇閱讀是記敘文,主題語境是“人與自我”,涉及“生活與學習”“做人與做事”等兩個主題群下的子主題“個人、家庭、社區(qū)及學校生活”。根據(jù)《高中新課標》,研讀語篇需要教師首先嘗試回答三個基本問題: 語篇的主題和內(nèi)容、語篇的深層涵義和語篇的文體特征等,即三個方面:What,Why 和How。
【W(wǎng)hat】在作者的家庭中,父母不會口頭說“我愛你”。作者贊同父母的做法,認為說出“我愛你” 純屬多余,而愛可以體現(xiàn)在日常生活的每件小事上。學鋼琴是作者從小懷揣的夢想,她堅持讓女兒去實現(xiàn)。在演奏會當天的陪練中,作者發(fā)現(xiàn)并指出了女兒彈奏中一個錯誤的音符,雖然竭盡全力地幫其糾正但是并未成功,由此倍感愧疚。但是女兒卻堅持不懈,下定決心要糾正錯誤,終于在演奏會當場準確彈奏出那個音符。當天,作者口頭表達了對女兒的愛意,以及自己作為父母無聲的愛的表達方式。
【W(wǎng)hy】這篇文章提到了無聲的和有聲的兩種不同的愛的表達方式,并以作者本人和女兒的故事為例,闡釋了任何一種愛的表達方式都是可行的,因為表達愛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有時候父母的關(guān)懷與陪伴就能表達愛。
【How】 本篇記敘文中,作者圍繞主題“愛的表達方式”,按照故事發(fā)生的時間順序展開敘述,采用了排比、重復(fù)、象征、比較等修辭手法。
本班高二學生學習態(tài)度較認真,學習熱情高,已基本具備在閱讀中獲取細節(jié)信息的能力,部分學生能用英語自信地表達觀點,但是絕大部分學生因為忙于學業(yè),缺乏和父母、教師和同伴之間的交流,不會用恰當?shù)姆绞絹肀磉_愛。
基于文本分析和學情分析,筆者預(yù)設(shè)了如下教學目標:
1.學習理解目標
提取語篇大意,梳理文章結(jié)構(gòu),歸納文中關(guān)于主題“愛的表達方式”的事實性信息。
2.應(yīng)用實踐目標
通過各種閱讀活動,基于自主學習與小組合作學習,進一步梳理和整合所讀的文章信息,對人物行為、情感、思想和言語四個方面進行分析和深度解讀。
3.遷移創(chuàng)新目標
(1)針對語篇背后的作者態(tài)度進行推理和論證,賞析語篇的修辭手法。
(2)基于所讀文本,培養(yǎng)批判性思維:你贊同文本中媽媽對愛的表達方式嗎?
(3)進行遷移創(chuàng)新,回憶自己和父母之間一次有關(guān)愛的經(jīng)歷,以“Sometimes________will do” 為題發(fā)表個人觀點并完成段落寫作。
1.學生通過閱讀,獲取文中關(guān)于作者和其父母、女兒之間對于愛的不同表達方式的事實性信息。
2.學生整合推斷出文本主題、作者的情感態(tài)度和寫作意圖,并能通過描述具體事件表達對自己父母的愛。
1.學習理解類活動
(1)圍繞家庭主題創(chuàng)設(shè)情境,鋪墊語言
T: Do your parents say “I love you” in your family?
【設(shè)計意圖】利用free-talk 創(chuàng)設(shè)和文本主題相關(guān)的情境,導(dǎo)入主題,激活學生已有的認知和經(jīng)驗。在這一環(huán)節(jié),筆者預(yù)設(shè)了學生的兩種回答,如果學生的回答是肯定的,那么繼續(xù)追問“When do your parents say ‘I love you’?”; 如果學生的回答是否定的,那么換一種方式追問“How do your parents express their love to you?”
(2)引導(dǎo)學生概括、梳理、整合信息
T: Skim the first paragraph to judge whether the author was raised in an “I love you” family.
該任務(wù)和導(dǎo)入部分契合度高,學生快速瀏覽第一段,從第一句話中就能得知作者的家庭不會口頭上去表達愛,學生繼續(xù)根據(jù)筆者的問題“How do the author’s parents convey the message about love?” 找到第一段最后一句,總結(jié)出在作者的家庭中日常生活小事就能傳達愛。
T: What is the function of Paragraph 1?
學生針對筆者的問題進行思考,筆者結(jié)合學生的答案,引導(dǎo)學生推斷第二段第一句中this 的指代,更好地體會第一段承上啟下的功能。
T: Skim the rest of the passage, pay attention to different time periods and draw a mind map about the structure (見圖1).
圖1
【設(shè)計意圖】學生應(yīng)用skimming 閱讀策略,從第一段中提取有關(guān)作者和作者家庭的背景信息和基本事實性信息。筆者讓學生結(jié)合第二段第一句this 的指代,體會第一段的作用。為了讓學生理順文本的脈絡(luò),筆者引導(dǎo)學生尋找文本中明顯的時間線索,比如the day of the recital,then it was time for the recital,before the day was out,讓學生借助思維導(dǎo)圖(見圖1)概括并整合文本結(jié)構(gòu)。
2.應(yīng)用實踐類活動
為了讓學生更好地體驗媽媽對女兒的愛以及女兒對媽媽的愛,筆者設(shè)置了以下教學任務(wù):
T: Find the evidences showing the love between the mother and her daughter in the second part and figure out their emotions respectively.
表2 文本人物、情感和佐證
為了讓學生能從文本第二部分中構(gòu)建更多意義,筆者設(shè)置了如下問題鏈:
Q1: When the author insisted that her daughter should learn how to play the piano,what were her daughters’ attitudes?
Q2: “I don’t tell my kids how to play the piano, since I don’t know how, but I did say,‘Hey, Katie, you might want to hold that one note just a teeny bit longer’.” If you were the mother, what would you say to encourage your daughter to play the piano well?
Q3: “I felt pretty bad for even bringing it up.” Why did the author have such feeling?
Q4: What do the author and her daughter have in common?
【設(shè)計意圖】 在語言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情感教育意識和教學設(shè)計方式對學生經(jīng)歷和體驗情感教育具有關(guān)鍵作用(李靜純,2017)。筆者設(shè)計表格,要求學生在文本第二部分找出能證明媽媽和女兒之間雙向愛的證據(jù),并總結(jié)出她們各自的情感。接著學生通過對筆者設(shè)置的上述問題鏈的思考,進一步加深對文本的理解: 媽媽堅持讓女兒實現(xiàn)自己童年時未實現(xiàn)的夢想,女兒一開始有抱怨,但是在媽媽的堅持和陪伴之下,女兒通過把鋼琴彈奏得越來越好來回報媽媽的愛。音樂演奏會當天,媽媽指出女兒彈錯的音符,女兒下定決心糾正錯誤。媽媽看到女兒的這種堅持不懈后,擔心她在音樂演奏會開始前幾個小時內(nèi)焦慮,所以后悔指出她的錯誤。媽媽和女兒這一連串細微的情感變化體現(xiàn)了母女之間的愛,對彼此不求回報的默默付出正是母女之間的共性。
T: Read the third part carefully and reflect on the following two questions.
Q5: “All I could think was how grown-up she had become, how deeply I…but also how fantastic the nine-year-old version was.” Why did these thoughts cross the author’s mind?
Q6: “And she held it.I mean she held it.She held it long enough that…” Analyse the rhetorical devices the author uses in this sentence and think about why the author uses it.
【設(shè)計意圖】文本第三部分發(fā)生在音樂演奏會時,媽媽思緒萬千,學生在筆者的指導(dǎo)下讀媽媽所思,體會媽媽對逝去時光的遺憾,了解做媽媽的心態(tài),其實媽媽懷念女兒小時候的這種情感和彈鋼琴無關(guān),完全是出于對孩子的愛。學生通過欣賞語言,體會文本作者使用排比和重復(fù)修辭手法的目的: 在女兒成功糾正錯誤的音符時,媽媽對女兒的表現(xiàn)感到無比驕傲和自豪。
T: Make a comparison between the author’s previous and present way to convey love in Para.1 and Para 11.Reflect on what one note symbolizes in the sentence “Sometimes one note will do.”
【設(shè)計意圖】 學生重溫第一段并欣賞排比句:Love was to be seen in every hard-earned compliment, in every fair punishment, in every one of those thousand movies my mother took me to see, in the very act of my father getting up before dawn to go to the factory, and in every game of catch he found the energy to play in the afternoon.從而不難概括出文中媽媽以前持有的愛的表達方式: 愛不需要說出來。學生對比最后一段,發(fā)現(xiàn)媽媽表達愛的方式發(fā)生了變化。在音樂演奏會后,媽媽對女兒說了好幾次“我愛你”,并期待將來說更多,但是同時媽媽也贊同父母無聲的愛的表達方式,有時一個音符就能表達愛。學生學完文本之后,對音符的象征意義進行探索,各抒己見: 音符象征著愛,象征著長時間的陪伴等。筆者設(shè)計的上述應(yīng)用實踐類活動讓學生能深入語篇進行描述與闡釋、分析與判斷以及內(nèi)化與運用。
3.遷移創(chuàng)新類活動
遷移創(chuàng)新類活動主要包括推理與論證、批評與評價、想象與創(chuàng)造等超越語篇的學習活動(教育部,2018)。本節(jié)課筆者創(chuàng)設(shè)如下三個遷移創(chuàng)新類活動:
T: Reflect on the question “Are you in favor of the author’s way to express love?”
T: Add a title to the passage and reflect on the author’s purpose of writing this article.
T: Recall your own love experiences with your parents and then write a short paragraph entitled “Sometimes one ________ will do”.
【設(shè)計意圖】 在構(gòu)建英語核心素養(yǎng)體系的過程中,英語批判性思維是一項重要的能力和素養(yǎng),可以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和判斷能力。學生批判性地看待和評價文本中媽媽對女兒的愛的表達方式,加深對“人與自我”主題意義的理解。有學生考慮用“The Note of Love” 作為標題,這時筆者引導(dǎo)學生關(guān)注文本主題,文本主題是愛的表達方式,而不是愛本身,因此該標題不合適。最后學生結(jié)合自身生活經(jīng)歷,以寫作的方式,在新的語境中理性表達觀點、情感和態(tài)度,促使自身的能力向素養(yǎng)轉(zhuǎn)化,實現(xiàn)遷移創(chuàng)新。
在本課例中,筆者基于對教學文本的語篇解讀和對學生的學情分析,設(shè)計了層層遞進、相互關(guān)聯(lián)的教學目標。教學活動設(shè)計以目標為導(dǎo)向,緊密圍繞作者在音樂演奏會當天指出女兒彈奏的錯誤音符,女兒堅持不懈終于在正式演奏時自己糾正過來的事件展開。教學活動設(shè)計體現(xiàn)了學習理解、應(yīng)用實踐、遷移創(chuàng)新三類活動的關(guān)聯(lián)與遞進,活動的設(shè)計緊緊圍繞著“人與自我” 主題語境下的子主題“家庭生活”展開。教師首先從學生的已知出發(fā),創(chuàng)設(shè)情境,引導(dǎo)學生探究文本的事實性信息,進而梳理整合作者對女兒的愛的表達方式和女兒對作者的愛的表達方式,最后總結(jié)歸納作者的寫作意圖: 任何愛的表達方式都是可行的,因為表達愛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有時候父母的關(guān)懷與陪伴就能表達愛。本節(jié)課把語言知識學習、語言技能運用、思維品質(zhì)發(fā)展和文化意識形成有機融入課程內(nèi)容和教學活動中,為在課堂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yǎng)進行了有益的嘗試和探索。鑒于此,教師在平時的閱讀教學過程中,可以大膽進行教材的多維合作,使現(xiàn)有的“人與自我”主題語境下的語篇更加豐富,使得教材的二次開發(fā)更具廣闊前景,幫助學生利用好語言這個媒介,形成具有自我意識的人格,更好地發(fā)揮自己的潛能,承擔自己的責任,學會生活與學習、做人與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