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彥東 張永利
習近平同志在福建所想、所做的每一項工作,無不體現“人民”二字。
為官一任造福一方
2001年2月,習近平在福建省九屆人大四次會議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強調,要牢記政府前面的“人民”兩個字,代表人民的利益,為人民謀利益。他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在福建工作期間,他主持完成了一系列推進經濟發(fā)展、造福民生的工程,無不體現人民至上。實施“3820工程”。到福州之初,他就定下一個大目標,要把福州早日建設成為國際化大都市,于1992年編制了《福州市20年經濟社會發(fā)展戰(zhàn)略設想》,科學謀劃了福州3年、8年、20年經濟社會發(fā)展藍圖“3820”工程。提出要把福州和海洋、和世界緊密連接起來,把福州建設成一個基于對臺、面向全世界開放的閩江口金三角經濟圈。他僅僅用了6年時間,就把福州越做越大、越做越強,整座城市發(fā)展邁上了一個大臺階。他離開福州市委書記領導崗位以后,福州市繼續(xù)按照他規(guī)劃的“3820”工程穩(wěn)步發(fā)展。到黨的十八大召開之時,20年過去了,“3820”設定的戰(zhàn)略目標順利實現,閩江口金三角經濟圈戰(zhàn)略布局基本形成,福州經濟發(fā)展、民生保障水平躍上了一個新臺階,為福州市的民生改善和經濟發(fā)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做事就是要先想著人民
“林權改革”針對這樣一個現實:福建全省“八山一水一分田”,森林覆蓋率達65.95%,居全國首位,但長期以來廣大林農卻守著“金山銀山”過窮日子。2002年6月,習近平通過調研,作出了集體林權制度改革要像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那樣 “承包到戶”“發(fā)證到戶”的歷史性決定,為福建林業(yè)改革一錘定音,徹底解決了困擾林業(yè)發(fā)展的“產權歸屬不清、主體經營錯位、機制不靈活、分配不合理”等問題,推動了林業(yè)發(fā)展,保護了林農利益。
治理“餐桌污染”。2001年2月,在看到新華社連續(xù)刊發(fā)反映國內“餐桌污染”的兩篇報道后,習近平立即作出指示:“‘餐桌污染’是一個事關人民群眾身體健康和生活安全,關系我省農產品能否擴大國內外市場和不斷增加農民收入的大問題,應該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彼麖娬{:“群眾所關心的,就是我們政府工作的著力點,人民所需要的,就是政府的使命?!痹谒闹笇?,福建省成為全國第一個治理“餐桌污染”的省份,治理“餐桌污染”工作連續(xù)14年被列入福建省“為民辦實事”項目,不斷推進“食品放心工程”。由此可見,習近平同志對民生十分關切。
改造“棚戶區(qū)”。2007年7月2日下午14點,正是福州夏季最炎熱的時段。習近平帶著省市有關負責同志到蒼霞、上渡棚戶區(qū)調研。他們走進了福州典型的木頭房子,屋頂是薄薄的瓦片,四壁是木板釘的,不隔熱、不透風,人進去抬不起頭,一會兒就一身汗。習近平就是以“角色帶入”的方式 ,讓干部置身其中,有所感受。在隨即召開的座談會上,一位老大爺熱淚盈眶地說:“衣食住行是人生四件大事,黨和政府為我們解決了三件,現在又要為我們解決第四件,我多年的夢想就要實現了!”習近平也按捺不住激動的心情,站起來說:“改革開放以來,福州的變化日新月異,在這樣的大好形勢下,我們千萬不要忘了那些生活條件困難的群眾。改造棚戶區(qū)就是維護人民群眾的利益,是一件好事。”時隔3個月后,他又一次來到棚戶區(qū)現場查看改造工程進展情況。當看到以往的破舊棚屋已被拔地而起的嶄新住宅樓所取代,他高興地說:“我們代表人民群眾的利益,絕不是一句空洞的口號,必須落實到具體的事情上?!?/p>
治理“長汀水土流失”。長汀的水土流失問題由來已久,相當嚴重,雖經過治理,但成效甚微。習近平看在眼里,急在心上。2001年長汀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列入省委、省政府為民辦實事項目,從政治的高度、時間的跨度、資金的額度、執(zhí)行的力度,開創(chuàng)了全國水土保持生態(tài)建設的先河。2001年10月19日,習近平對長汀水土保持工作指示:再干八年,解決長汀水土流失問題。2004年6月,習近平已到浙江任職,還惦記長汀水土流失治理工作。2011年12月10日《人民日報》刊載了《從荒山連片到花果飄香 福建長汀十年治荒山河披綠》,時任國家副主席的習近平閱后進行了指示。2012年1月8日 ,習近平在中央調研組報送的《關于支持福建長汀推進水土流失治理工作的意見和建議》上作出重要指示??梢哉f,長汀是習近平同志“兩山”理論的孕育之地、生態(tài)文明理論的探索與實踐之地,也為福建、為長汀人民留下了心中之綠。
成事要先想著困難群體
“對口幫扶,山海協作,協同發(fā)展?!?996年,福建與寧夏回族自治區(qū)進行對口幫扶,省委把這項工作交給了時任省委副書記的習近平同志。他親任組長出席了5次“對口幫扶”聯席會,親自帶隊赴寧夏考察,提出了“優(yōu)勢互補、互利互惠、長期協作、共同發(fā)展”的指導原則,開創(chuàng)了很多具體做法。1997年習近平同志參加第二次聯席會議后,去“貧甲天下”的西海固考察,提出“將西海固移民搬遷到銀川。先搞一個試點,打造具有樣板意義的閩寧協作示范村,并且要讓移民遷得出、穩(wěn)得住、致得富。”昔日8000多人的貧困移民村發(fā)展成為人口6萬多人的小鎮(zhèn)“閩寧鎮(zhèn)”?!伴}寧鎮(zhèn)”也因此成為我國貧困地區(qū)通過對口扶貧協作走向全面小康的成功典范,成為對口扶貧協作“閩寧模式”的一個樣板。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xiāng)。為了讓移民有產業(yè)、有收入,實現寧夏小流域生態(tài)環(huán)境綜合治理,習近平要求并指導專家,攻克難關,將發(fā)源于福建的菌草技術“以草代木”移接寧夏,從試驗示范到建示范基地再到8個貧困縣大面積推廣。到2007年,全區(qū)1.75萬戶參與菌草生產,興建菇棚1.75萬個,創(chuàng)產值近億元,菇農戶年均增收5000多元,菌草業(yè)成為閩寧對口扶貧的一個重要產業(yè),使一大批農戶通過發(fā)展菌草生產告別貧困。在閩寧村參加驗收的一位回族老漢編了一個順口溜:“菌草,菌草,閩寧草,幸福草,還是共產黨好,還是社會主義好。”在扶貧工作方面,習近平推進實施“造福工程”,想到的是那些困難群眾。
“畬族群眾茅草房改造工程”。全國畬族群眾人口70多萬,90%以上居住在福建和浙江的貧困山區(qū),受各方面條件限制,畬族群眾住的都是茅草土坯泥巴房,受臺風、雨水浸打,一兩年就坍塌,十分艱苦和危險。習近平同志把改造“畬族群眾茅草房”作為“造福工程”的重要一項,權衡利弊,決定請這些群眾搬下山居住,再發(fā)展一些企業(yè) ,給他們提供更好的生活和工作條件,這樣既把錢用在了“刀刃”上,又讓他們和城市連接起來,形成了畬族群眾“造福工程”基本規(guī)劃。到1997年末,閩東的2000多茅草房戶全部甩掉了象征貧困的“草帽子”。
責任編輯/李 ?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