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宇
黃埔軍校建校初期,是一個將星璀璨的年代,也是一個文化達人輩出的時期。茅盾、郭沫若、成仿吾等著名文人都曾在黃埔軍校做過教官,大文豪魯迅在黃埔軍校做過“革命時代的文學”的演講,被譽為我國近代史上第一個女兵作家的謝冰瑩是黃埔6期畢業(yè)生。傳唱近一個世紀的《黃埔校歌》詞作者、軍校政治教官陳祖康,在當時即是一位才華橫溢的文藝青年,其亢奮的創(chuàng)作心路和曲折的人生之路耐人尋味,同時值得人們深思。
1926年11月15日,廣州黃埔軍校大操場上,第5期學生舉行升學(開學)典禮。大會上除了幾位顯赫的黨政軍領導人致訓詞外,軍校還特別安排了幾位深受學生愛戴的教官演說,其中就有少校政治教官陳祖康,他在典禮大會上發(fā)表了慷慨激昂的演說。半年前,陳祖康剛應軍校政治部副主任熊雄的邀請,到黃埔軍校任教,主講帝國主義課程。
/ 陳祖康。
陳祖康在兩年前獲得法國烏靈大學(有說馬賽大學)理科碩士學位,后又畢業(yè)于法國西方工學院力學系獲土木工程師證書,并被聘為該院的助理教授。這位典型的“理科男”還擅長寫詩。他的演說令青年學生們激情澎湃、熱血沸騰。他講道:“同志們:你們來了!六個月的兵營生活,已經(jīng)鍛煉了你們的精神,增益了你們的健康,校門的旗幟含笑著看你們進來受革命的訓練?!薄澳銈儾粌H是自身去革命,還要引導民眾去革命。這個引導的責任將使你們越顯其偉大。但是這偉大的精神須于訓練時期預備充足。要不然,將來你們無論做了營長、團長、主任、黨代表,盡是可羞的頭銜。”“你們須完成以前同學的事業(yè),你們的使命是何等雄偉!”
陳祖康,字紹文,號宜安,福建漳平菁城人。1901年出生于一個殷富的書香世家。1916年入龍巖九中讀書,1919年秋由陳炯明推薦赴法國朗得城烏靈大學工學院勤工儉學,同時在巴黎西郊圣日耳曼公學補習法語。這時,熊雄也在法國勤工儉學,與陳祖康同校補習法語時相互認識。1923年,熊雄介紹陳祖康加入中國少年共產(chǎn)黨(共產(chǎn)主義青年團)旅歐支部。1924年6月,由周恩來推薦轉為中國共產(chǎn)黨正式黨員。
1925年9月,熊雄回國到黃埔軍校任政治大隊副隊長,在第二次東征中任東征軍指揮部政治部秘書長,協(xié)助政治部主任周恩來工作。后來,經(jīng)周恩來推薦,熊雄調(diào)任黃埔軍校政治部副主任,主持政治部工作。熊雄多次聯(lián)系還在法國巴黎西方工學院任教的陳祖康,邀請他回國參加國民革命。陳祖康遂辭去教職,于1926年春離法回國,到黃埔軍校任教。陳祖康的激情和多才多藝,讓他很快在軍校名聲大振,所以在第5期開學典禮上被推薦作為“本校長官”之一“致訓詞”作演說。
第5期開學典禮大會程序共有18項內(nèi)容,陳祖康的演說在第9項,此后還有“來賓演說”“學生演說”“主席答詞”等,第13項內(nèi)容是“唱校歌”。大會是上午11時開始,在結束了各位嘉賓講話、訓詞、演說、答詞等各種項目后,大會接近尾聲,時間已近下午2時,有學生已經(jīng)在吃裝在衣袋里的飯團,這是軍校事先通知讓各學生隊攜帶的午飯。因此,在這個時間段唱歌,學生們的體力和精神顯然都不如平時狀態(tài)。
當時的黃埔軍校校歌,是1924年由時任軍校政治部主任戴季陶作詞的“莘莘學子,親愛精誠,三民主義,是我革命先聲”。后面還有三段歌詞:“革命英雄,國民先鋒,再接再厲,繼續(xù)先烈成功。同學同道,樂遵教道,始終生死,毋忘今日本校。以血灑花,以校作家,臥薪嘗膽,努力建設中華。”歌詞中的“樂遵教道”后改為“以學以教”。四段歌詞長達72字,很多同學記不住歌詞,還常常唱串了段落。加之歌譜是2/4拍,唱起來慢悠悠的,沒有軍隊的行進氣勢,韻律不流暢,唱起來詞也不合曲調(diào)。雖然校長蔣介石幾次在全校大會上帶頭唱,但軍校教官和學生普遍不喜歡唱這首難以上口的校歌。因此,此校歌在校內(nèi)和社會上都難以廣泛流傳。這天的典禮大會,在師生們比往常吃午飯已經(jīng)晚了兩個多小時、少氣無力的情況下再唱這“催眠”歌曲,現(xiàn)場的低沉狀況可想而知。
/ 《黃埔日刊》上戴季陶作詞的黃埔校歌。
“唱校歌”這個環(huán)節(jié),顯然成了整個大會的“低音符”,與大會始終高昂的氣氛形成明顯反差。作為負責軍校政治工作的主官,熊雄耳聞目睹了眼前的一幕,他一方面為軍校師生們的高漲激情而興奮,也為軍校缺少一首好的校歌而感到遺憾,特別是在舉行全校集會和大型活動時,沒有好的校歌很難調(diào)動起青年學生們的情緒。于是,熊雄有了重新創(chuàng)作《校歌》的想法和決心,包括陳祖康在內(nèi)的軍校師生也都有這個想法。
第5期學生開學典禮的同一天,軍校主要出版物《黃埔日刊》出版了專刊《本校第五期開學紀念號》(總第190號,1926年11月15日)。僅有的四頁版面,報頭、通令、通知、口號等占了約一頁半多,剩下的不足兩頁半共登載了教育長方鼎英、訓練部主任吳思豫、政治教官蕭楚女、成仿吾和陳祖康5個人的文章。其中竟然刊登了陳祖康的兩篇長文,占了大半頁,從第三版轉至第四版,除了典禮大會上的發(fā)言稿《告第五期同志》,還有他近日所寫《革命的教育與教育的革命》,文末標明11月寫作于黃埔島上的海關樓。同一天的《黃埔日刊》登載同一個作者的兩篇文章,這還是極其少見的。
在《革命的教育與教育的革命》一文中,陳祖康寫道:“黃埔是國民革命的中心點,因為黃埔是陶鑄革命人才的大火爐,是革命武裝勢力的大本營。所以黃埔的教育,根本是革命的教育?!彼敿氷U述了“以革命教育的精神,不斷的來做教育的革命,而教育革命越顯出革命教育的精神”的道理。還特別闡述了“軍政并重”的教育方針,強調(diào)指出:“軍事與政治是不能分開的,軍事行動與政治工作便是革命的全部勢力?!边@也正是軍校倡導的教育指導思想,無疑深刻影響著黃埔精神“愛國革命”內(nèi)涵的形成。
陳祖康在文章中身臨其境地講述了青年們考入黃埔軍校前后的心境:“青年遂彷徨道側,大有茫茫何之之慨,加以饑寒交迫,而憎惡現(xiàn)社會之心遂日甚一日。突然革命的旗幟飄揚空際,他們就似怒潮的洶涌到黃埔來。這整千整萬的青年來歷大半如此,當然,除此之外還有別樣的分子:或是抱升官發(fā)財?shù)乃枷攵鴣碚撸蚴且蚶耸幏趴v為舊社會所不能容而來者,或是專憑情感受友人的鼓吹而來者。但總說一句,無論他們的懷抱如何,他們到了黃埔,便入了革命之門?!?/p>
/ 《黃埔日刊》上陳祖康作詞的黃埔校歌。
看到陳祖康本文中的“革命的旗幟飄揚”“怒潮的洶涌到黃埔來”字句,熟悉《黃埔校歌》的黃埔同學乃至今日熟悉黃埔歷史的人,都肯定會情不自禁地哼唱起:“怒潮澎湃,黨旗飛舞,這是革命的黃埔……”
這首由陳祖康作詞的校歌,首發(fā)在1927年1月19日《黃埔日刊》上,這是軍校2.0版新“校歌”。1926年11月15日《黃埔日刊》上,也就是之前所提的刊登陳祖康那兩篇文章的同一個版面上,還登載了由戴季陶作詞的“莘莘學子,親愛精誠,三民主義是我革命先聲”的《校歌》(全稱《陸軍軍官學校校歌》,簡稱《校歌》)。兩首不同的“校歌”都登載在《黃埔日刊》第三版中間位置,時間僅相隔65天。這肯定不僅是巧合,也就是說,陳祖康的《黃埔校歌》歌詞即是在這段時間內(nèi)創(chuàng)作完成的。
可以想象11月15日的場景,當陳祖康雙手拿著報紙欣喜地看著自己的兩篇文章時,同時也看到了戴季陶作詞的《校歌》。他親臨了典禮大會現(xiàn)場,那“唱校歌”的場景深深刺痛了他的內(nèi)心,腦海中頓時涌滿了創(chuàng)作新“校歌”的沖動。他知道,前幾期學生都反映不喜歡這《校歌》的歌詞和曲調(diào),所以此《校歌》也難以在軍校流行。
創(chuàng)作新《校歌》的時機在日漸成熟。第5期學生開學典禮大會召開一個月后的12月14日,軍校任命政治部副主任熊雄為軍校代政治部主任,全面主持本校政治教育工作。這時,前線北伐軍捷報頻傳,全校師生情緒高漲,熊雄特別邀請老朋友陳祖康創(chuàng)作新的校歌。
陳祖康受書香門第的家庭影響,從小愛好文學,曾受業(yè)于名師陳步韓和劉岑仲,打下深厚的國文基礎。他很快寫出了這首膾炙人口的軍歌,最后定稿的《黃埔校歌》歌詞是:“怒潮澎湃,黨旗飛舞,這是革命的黃埔!主義須貫徹,紀律莫放松,預備做奮斗的先鋒!打條血路,引導被壓迫民眾。攜著手,向前行;路不遠,莫要驚。親愛精誠,繼續(xù)永守,發(fā)揚本校精神,發(fā)揚本校精神?!?/p>
有文章說,陳祖康萌發(fā)“怒潮”“黨旗”“革命黃埔”幾個關鍵詞的靈感,來自他接受熊雄的工作任務后,接連幾天冥思苦想,寫了多稿卻始終不滿意。有一天早晨,他信步江邊,望著眼前奔騰而過的珠江,猶如革命洪流滾滾向前,一發(fā)不可阻擋?;剡^頭來,軍校的練兵場上紅旗招展,與刀槍交相輝映,軍號聲和喊殺聲此起彼伏??吹竭@一派生機勃勃的革命氣氛,陳祖康不禁思潮洶涌,豪氣頓生,回到宿舍后,揮筆寫下了這段歌詞。這種說法,顯然是沒有看到陳祖康1926年11月15日發(fā)表在《黃埔日刊》上的那篇文章。
對《黃埔校歌》有重大思想影響的應該還有與陳祖康同日、同臺演講的軍校政治教官蕭楚女,他的發(fā)言題目是《做黃埔學生所要的根本質素》。他依據(jù)馬克思生產(chǎn)力的觀點,從生產(chǎn)工具講到經(jīng)濟關系、社會形態(tài)變革。會上,蕭楚女高聲宣講:“溯金沙江、怒江而上,循哈喇昆侖而發(fā)見江河南北,分流之源,則人類社會所以演成今日之一幕者,一生活上所用的工具之變化為其關鍵而已。因工具變而生產(chǎn)出來的物品生產(chǎn)量亦變。因工具之性質變而技術之程度亦變,而分配生產(chǎn)品質方法——即社會上一切人與人之間的經(jīng)濟關系亦變;人類共同生活的范圍亦變。這就是‘社會’的定性分析?!边@個發(fā)言稿也登載在那一天的《黃埔日刊》上。
與陳祖康同日、同臺演講的還有軍校兵器處代處長成仿吾,他的發(fā)言題目是《兵器的進步與我們》。他從兵器史的角度展望世界軍事,極有遠見地預測:“現(xiàn)在軍隊的編制與從前變異,而且新的兵種當取代新的編制,所以將來的軍隊的組織必定與兵器同時變遷?!背煞挛岬陌l(fā)言,從世界科學的角度為陳祖康的創(chuàng)作展現(xiàn)了另外一個新的思維角度。
1926年下半年的《黃埔日刊》,幾乎每期都有《本校本周口號》,其中登載最多的就是“發(fā)揚黃埔精神,嚴守學校紀律”等口號。陳祖康作詞的《黃埔校歌》無疑也從本報中吸取了高昂的精神和詞語精華。
陳祖康的歌詞創(chuàng)作完成后,熊雄很滿意,立即把它交付本校音樂教官林慶梧少校譜曲,林教官也很快高質量地完成了這一歷史使命。林慶梧畢業(yè)于廣東大學音樂系,與陳祖康同歲。1927年1月19日,《黃埔日刊》刊登了這首《黃埔校歌》。歌詞76個字,不分段,一氣呵成,朗朗上口,意境高遠;歌譜4/4拍,雄壯激昂而鏗鏘有力,適合于隊列行進中高歌,很有氣勢,“前奏一響就振奮人心”。
新校歌充滿著革命的激情,很快在軍校內(nèi)外傳唱開來。半年后校慶時,在校園內(nèi)樹立了刻有《黃埔校歌》的石碑,并署名詞曲作者。新校歌激勵著黃埔軍校的將士們在北伐和抗日戰(zhàn)爭中拋頭顱、灑熱血。
主持黃埔軍校政治部工作的熊雄,參與和指導了《黃埔校歌》的創(chuàng)作,功不可沒。當時他是中國共產(chǎn)黨在軍校的主要負責人,還是中共廣東區(qū)委軍委的負責人。為此,當時就有人別樣理解《黃埔校歌》中的“黨旗飛舞”,是中共黨員熊雄、陳祖康共同有意為之,建議把有政治歧義的“黨旗”二字改為 “軍旗”“國旗”“紅旗”等,熊雄一笑了之,不予理睬,仍保留了《黃埔日刊》所刊登《黃埔校歌》的原貌。歷史雷同的是,多年后的臺灣陳水扁執(zhí)政時期,又對“黨旗飛舞”這句歌詞挑毛病,臺灣陸軍官校一度禁唱,2008年馬英九上臺后解禁。在《黃埔校歌》誕生90多年后的2016年11月,沉渣再次泛起,臺灣民進黨“立委”劉世芳在立法機構質詢時表示,為了培養(yǎng)軍校生的“國家認同”感,臺灣“國防部”須將在臺陸軍軍官學校(其前身“黃埔軍?!保┬8柚械摹包h旗飛舞”一詞改為“國旗飛舞”,以避免“黨國不分”的狀況。臺灣“黃埔官?!背醪窖袛M舊校歌將來可能作為校史保存,再選其他軍歌作為替代。對此,臺陸軍退役中將吳斯懷、前“國防部長”高華柱、陸軍退役少將于北辰等表示要尊重歷史。對于相關爭議,臺“國防部”發(fā)言人陳中吉“和稀泥”,表示尊重雙方的說法,至于綠營民進黨代表要求更改《黃埔校歌》的要求,他則說防務部門會“綜合考量”,此“問題”也就擱置了下來。
/ 石刻黃埔軍校校歌。
《黃埔日刊》在兩個多月時間里,分別登載了兩首不同版本的黃埔軍校校歌,做黃埔文獻歷史研究的學者還會細心注意到前后“校歌”歌名的區(qū)別,老歌名為《校歌》,新歌名為《黃埔校歌》。
從最早登載“校歌”的《黃埔日刊》看,陳祖康作詞的校歌正名就是《黃埔校歌》,后來又有《黃埔軍校校歌》《陸軍軍官學校校歌》《中央軍事政治學校校歌》等名稱,是后人所加而已。有文章在說到《中央軍事政治學校校歌》時,后加注為“簡稱《黃埔校歌》”,這更是本末倒置了。
《黃埔校歌》最初發(fā)表時末句為“發(fā)揚本校精神”,后來直至今日傳唱的《黃埔校歌》末句是“發(fā)揚吾校精神”。改“本”為“吾”,有可能是出于追求文字文雅的緣故,在古文及當時的文辭用語中,“吾”常通用于“本”“我”。30多年前,本文作者在采訪黃埔軍校前幾期畢業(yè)生時,曾問到為什么改“本”為“吾”,記得第1期畢業(yè)后留校工作的侯又生老人幽默地說:“在當時軍閥部隊林立的年代,有軍閥部隊官兵取笑‘本?!C音為‘笨校’。改‘本’為‘吾’而不是‘我’,主要是孫中山先生及蔣校長行文多用‘吾’,并且‘吾’還有‘我們’這個集合體的含義?!钡?期畢業(yè)后留校工作的蘇文欽等老人在接受本文作者的采訪時,也有如此說法。
還有必要一說的是,現(xiàn)黃埔軍校舊址或紀念地有石刻《黃埔校歌》或《陸軍軍官學校校歌》,末句是“發(fā)揚吾校精神”,由此亦見該石刻不是1927年6月16日所立原石,是后人的仿制品。因為原石刻末句應該是“發(fā)揚本校精神”,在1927年軍校出版的多種刊物中《黃埔校歌》仍是“發(fā)揚本校精神”。
從相關資料看(1927年1月19日的《黃埔日刊》上登載了陳祖康作詞的《黃埔校歌》,而他對創(chuàng)作的校歌歌詞被采用并不知情),陳祖康在創(chuàng)作校歌歌詞后不久離粵赴閩參加北伐戰(zhàn)爭,時間大約在1926年12月底。1927年春,有軍校學生自黃埔來見陳祖康,告訴他黃埔軍校有了新校歌,并唱了原詞,這時他才知道他創(chuàng)作的那首歌詞已被采用。
陳祖康作詞的《黃埔校歌》一直沿用了下來,傳唱至今。今日不僅仍是臺灣黃埔官校的校歌,還是廣州市第六中學(黃埔軍校紀念中學)的校歌,許多企業(yè)在團建活動中也將此歌作為激勵團隊士氣的必唱歌曲。
1927年1月,陳祖康到北伐軍中任總司令部交際處外交參贊官、北伐東路軍總指揮部高級參議、獨立第4師總參議兼漳州警備司令部參謀長。后來,他到閩南從事軍事活動,參加了國民革命軍東路軍政治部的工作,先后任東路軍政治部宣傳科長、福建陸軍干部學校政治教官。8月中旬,當選為中共閩南特委宣傳委員兼軍事委員、福建臨委委員。9月,回閩西傳達“八七”會議精神。10月,任中共閩西特派員。12月4日,當選為中共福建臨時省委執(zhí)行委員。
1928年初,陳祖康以教書為掩護,活動于龍溪程溪的南坑一帶,曾組織農(nóng)民進城請愿以減交鴉片捐,贏得群眾的好感。2月10日,當選為中共福建臨時省委常委,分管組織和漳州黨務工作。本月還當選為中共閩南臨委常委兼省臨委組織部部長。4月,中共福建臨委書記羅明去莫斯科參加中共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指定陳祖康代理臨委書記,這是陳祖康在中共黨組織內(nèi)的最高職務,時年僅27歲。
4月下旬,駐漳州國民革命軍獨立第4師師長張貞,派黃澄淵和鄭墨西勸說陳祖康與其合作。在多方影響下,陳祖康的革命意志開始動搖,投靠國民黨張貞部任上校參議。6月16日,陳祖康以子侃署名在《漳州日報》上發(fā)表《中國革命的前途》一文,公開聲明脫離共產(chǎn)黨,宣布正式加入國民黨。6月24日,中共福建臨時省委決定開除陳祖康的黨籍,并對他所寫的《中國革命的前途》一文進行批判。8月,中共中央派鄭超麟為巡視員到福建整頓省委黨組織。陳祖康得知鄭超麟到達廈門,派人跟蹤,伺機捉拿未遂。這年冬,陳祖康與陳卓凡一起到上海找譚平山介紹他們加入中華革命黨(即“第三黨”),并被委任為閩南地區(qū)中華革命黨黨務籌備員,在漳州、廈門一帶發(fā)展“第三黨”組織。
1929年8月8日,紅四軍解放漳平城。12日,群眾到陳祖康家殺豬出谷,放火燒毀其房屋。8月19日,紅四軍挺進閩中,陳祖康即以國民黨“巖平寧剿撫特派員”身份與張貞派來的張汝劻旅乘虛進占漳平縣城。他推薦心腹陳應標為漳平縣縣長,并讓其進行瘋狂報復,捕殺革命人士陳福慶、蘇振源、蘇金等。此后,陳祖康與共產(chǎn)黨分道揚鑣,越走越遠。
1930年秋,陳祖康到上海向“第三黨”的鄧演達匯報工作后,10月回漳州創(chuàng)辦《回風報》。1932年6月,報刊因資金不濟而???931年九一八事變后,“第三黨”的抗日要求和行動得不到蔣介石政府的支持,與蔣介石的矛盾日益激化。1931年冬,陳祖康參與“第三黨”在漳州籌辦《漳州日報》,因受第19路軍影響,宣傳反蔣抗日。
1933年11月20日,李濟深、蔡廷鍇等人以第19路軍為主力,在福州發(fā)動抗日反蔣事變,史稱福建事變,建立了反蔣政權,成立“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12月13日,陳祖康被委任為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漳浦縣縣長。
1934年1月,蔣介石國民黨軍閩南自治軍司令胡捷進攻漳浦時,陳祖康率部與之酣戰(zhàn),后得第19路軍馳援,反守為攻。陳祖康將胡捷梟首示眾。1月15日,蔣介石的軍隊攻陷福州。1月21日,福建事變失敗,陳祖康避居長沙。幾經(jīng)打擊,此時的陳祖康完全悲觀失望,對革命甚至對人生失去了信心,整天以喝酒、打麻將虛度時光。后來,長沙警備司令部的軍統(tǒng)特務范裕厚由于在軍校曾經(jīng)聽過陳祖康的政治課,對他倍加欣賞,以師生名義將其拉入軍統(tǒng)組織。
1936年,兩廣事變爆發(fā)后,陳祖康到湖南醴陵收集廣西方面的軍事動態(tài),“成績良好”,為軍統(tǒng)頭目戴笠所賞識,旋被派回福建家鄉(xiāng)工作,主要負責收集日本方面的情報,為對日作戰(zhàn)做準備。陳祖康先后擔任福建警官訓練所政訓主任,駐閩綏靖公署情報處上校秘書兼第一所所長,省保安處諜報股上校股長。在擔任軍統(tǒng)閩北站站長期間,他曾查到一封日本駐臺灣總督中島滿從香港寄給福建省政府主席陳儀的信,并上報蔣介石,嚇得陳儀趕快把他的日籍太太送到長沙,并表示對中央的忠誠。因為此事,陳祖康與陳儀產(chǎn)生尖銳矛盾,結怨也越來越深,以致陳祖康后來到臺灣受到時任臺灣省主席陳儀的奚落和報復。
陳祖康后來得戴笠之助,調(diào)任蔣介石成都行轅調(diào)查處第二股上校股長。1939年夏,陳祖康奉戴笠令赴上海部署抗日敵后組織,負責搜集日、汪、共情報。這年秋冬,他從陳公博那里獲得了美國需要的日本剩余海軍艦只位置的情報,從而幫助美軍飛機徹底解決了日海軍艦隊。他多次征集到的日偽機密情報,使中方軍隊掌握了先機,這也算是他對抗戰(zhàn)的一些貢獻。
抗戰(zhàn)即將勝利時,為了保證國民黨軍隊順利進入上海,陳祖康與日軍高級軍官勾結,破壞了共產(chǎn)黨在上海日軍下級官兵中的策反工作??箲?zhàn)勝利后,陳祖康獲得國民黨當局的忠勤勛章。1947年,陳祖康任華安“中美合作所”少將督察組長。11月,陳祖康返鄉(xiāng)競選所謂“第一屆國民大會”代表,與劉子明同時當選,參與制憲工作。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陳祖康攜妻子隨國民黨去了臺灣。1960年,受命赴香港進行反共的情報工作,部署香港情報機構并擔任香港情報局少將局長。1962年,由于陳祖康的特務活動過于猖獗,引起了國際糾紛,被香港當局拘捕。在獄中,他多受酷刑,晚年才得以放歸臺灣?;嘏_后,他僅靠“國大代表”薪俸及補貼維持生計,晚景凄涼。晚年著有《花落去齋詩詞集》存世。
1979年2月25日,陳祖康因舊傷發(fā)作在臺北病故,終年78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