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 璇
朱茂松生活照
朱茂松是安徽省青陽縣人。1959年即將步入中學校園的他恰逢安慶市藝術學校(后更名為安徽黃梅戲藝術職業(yè)學院)來青陽縣招生,作為當時就讀學校的藝術骨干,老師強烈推薦他去試一試。不得不承認,有人天生就是吃黃梅戲這碗飯的,朱茂松這一試便考上了安慶市藝術學校。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朱茂松回憶,所有的學生在進校的第一年都要進行嚴格且艱苦的基本功訓練,用他在采訪中的話來說“腰、腿、胳膊總是要受點罪的?!背跞朦S梅戲這一行,他吃了不少苦頭。一年后,朱茂松根據(jù)指導老師的意見,專工文武老生,這就意味著文戲要開始學,武戲也要繼續(xù)練,二者齊頭并進。此外,在朱茂松進入藝校學習的那段時間里,學校沒有寒暑假,一年365天除了除夕夜可以休息一天回家吃年夜飯外,其余時間都在學校里練功。朱茂松笑著說:“我們有句行話,就是說一日不練,三日回;三日不練,十日賠?!睆倪@句話也能看出當時學習黃梅戲需要付出很多時間和精力。
另外,當時安慶藝術學校老師更接近舊時老戲班師父帶徒弟的教學模式。這就意味著學習過程中,要求更多更高且更嚴。正因為如此,朱茂松在藝校學習不到一年時間,就在大型劇目《馬蘭花》《風雪配》等劇目里擔任重要角色了??梢哉f,朱茂松專業(yè)能力的快速進步離不開當時藝校嚴格的教學模式和老師的耳提面命。
天道酬勤用來形容朱茂松最合適不過了。1960年7月,讓人印象深刻的是朱茂松和部分同學抽調至安慶市文工團(后改為安慶市話劇團)組成黃梅戲演出隊。這距離他考入藝術學校僅僅只有一年的時間,要知道很少有人經(jīng)過一年的專業(yè)訓練就可以正式登臺演出。對于朱茂松而言,在文工團這段時間非常珍貴,因為年僅十多歲的他已經(jīng)開始參與多出大戲的演出,正是因為有了這段經(jīng)歷,為他后來的藝術生涯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一份耕耘一份收獲。1961年7月,朱茂松又被調返藝校繼續(xù)學習深造,1962年正式畢業(yè)分配到安慶專區(qū)黃梅戲劇團(后更名為安慶地區(qū)黃梅戲一團,地市合并后又更名為安慶市黃梅戲二團)工作。
數(shù)年來,朱茂松飾演過古今中外各類角色,既有主演,也有配角;既有文戲,也有武行。細細數(shù)來像舞臺劇目,朱茂松飾演過《女駙馬》中的劉文舉、皇帝;《御河橋》中的柯太傅;《三月三》中的匪連長;《智取威虎山》中的座山雕;《紅燈記》中的王連舉;《三世仇》中的地主;《金色道路》中的茲治木;《謝瑤環(huán)》中的徐有功;《貍貓換太子》中的郭槐;《赤道戰(zhàn)鼓》中的美軍上尉戈培漢等等。參演過的影視角色有黃梅戲電影《香魂》中的狼怪;黃梅戲電視連續(xù)劇《桂小姐選郎》中的商人賀一賈;黃梅戲電視連續(xù)劇《拉郎配》中的縣官。
采訪中當我詢問朱茂松為何從一名演員轉行當導演,他笑著說:“領導安排,同事支持,剛好我也有興趣,于是就決定從演員一行轉向導演崗位?!?/p>
盡管采訪中朱茂松談笑風生,輕描淡寫敘述轉行過程,但是講述的每一個細節(jié)都透露出“不易”二字。比起演員,導演在一部劇目中需要承擔的任務更多也更重。導演要組織和團結整個劇組內所有的創(chuàng)作人員、技術人員和演出人員,讓所有工作人員相互配合最終完成劇目的演出??梢哉f,一臺黃梅戲劇目的質量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導演的審美水平、專業(yè)技巧與組織能力,朱茂松便是要承擔起這樣的任務。但是隔行如隔山,而且當時正值黃梅戲相對繁盛的時期,演出任務重,一天演三四場是常態(tài),在這樣的情形下,朱茂松沒有機會也沒有時間可以脫產(chǎn)去專業(yè)院校深造學習,只能先接下任務,然后在干中學習,邊干邊學,這一干就是幾十年。
在采訪過程中,我看到了朱茂松把“干一行,愛一行;干一行,鉆一行;干一行,精一行”的精神詮釋得淋漓盡致。從演員轉到導演,面臨很多挑戰(zhàn),朱茂松迎難而上。比如說作為一名黃梅戲導演,朱茂松需要與主要創(chuàng)作人員研究和分析劇本,對主要人物的思想脈絡,性格特征,行為動作要有清晰的考慮,在此過程中思考如何開篇,確定高潮重點以及結尾方式,還要注意主線副線的情節(jié)貫穿是否合情合理。此外,他還要指導協(xié)調舞美各部門的工作。在這之中最重要的當屬如何找到觀眾觀賞的興趣點,只有找到了觀眾觀賞興趣點,才能知道如何引起觀眾的情感變化,從而讓劇目贏得觀眾的喜愛。
“導演工作千頭萬緒,一場黃梅戲舞臺劇從排練到上臺呈現(xiàn),需要所有工作人員的配合。其中演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觀眾來看戲,最先感受到的就是演員的唱念做打,可以說在舞臺上演員能夠合理地運用演唱技巧,準確地使用形體動作,對于人物塑造是至關重要的。毫不夸張的說演員一個眼神表演得準確與否,都會直接影響人物形象的塑造。當然,一出劇目還需要再加上其他工作人員的共同努力,比如說通過布景、服裝、化妝、道具等,讓故事顯得更加真實,這樣才能讓觀眾不由自主地走進故事里,與劇中人同喜同悲?!敝烀烧f道。事實上,也正是因為擁有多年的黃梅戲表演經(jīng)歷,讓朱茂松在后來轉行做導演過程中有所借鑒,游刃有余。
盡管“半路出家”,朱茂松在導演行業(yè)仍舊做出了不少佳績。從數(shù)量上來看,朱茂松曾執(zhí)導黃梅戲大戲三十余臺,小戲五十余出。如大戲有《梁山伯與祝英臺》《謝瑤環(huán)》《包公鍘判官》《梅香》《丫環(huán)斷案》(合作)《貍貓換太子》(合作)《雁南歸》(合作)《兒女恩仇》《半夜夫妻》(上本)《鄭小姣》(下本)《鴛鴦譜》《女駙馬》《天仙配》《護魚記》《桃李無言》《蕎麥記》《鴛鴦劍》《老屋風情》《葵花井》《孟姜女》《旗映牯牛降》等。小戲有《告洞房》《巧二嫂》《婆媳之間》《討學錢》《二妹子鬧元宵》《借丈夫》《瓜洲渡》《最后的白露》《滅鼠記》《黃泉路上》《桃花瑤》《梨花傳戲》《戲“菊”》《古樹新風》等。還在黃梅戲電視劇《娶新郎》《鄭小姣》中任戲曲導演。此外,他還參導過各種晚會,像眾所周知的第一屆中國(安慶)黃梅戲藝術節(jié)主題晚會,朱茂松是主要編導之一;第二屆中國(安慶)黃梅戲藝術節(jié)開幕式總導演之一;第三屆中國(安慶)黃梅戲藝術節(jié)主題晚會總導演;紀念黃鎮(zhèn)同志文藝晚會導演;慶祝王兆乾黃梅戲生涯50周年作品演唱會;慶祝建黨90周年文藝晚會《紅色黃梅》總導演。
朱茂松扮演《貍貓換太子》中郭槐的劇照
朱茂松扮演《謝瑤環(huán)》中徐有功的劇照
朱茂松在《鄭小嬌》拍攝現(xiàn)場給演員說戲
采訪過程中,有一個包裹引起了我的好奇。一個透明又有點泛黃的文件夾,里面整整齊齊擺放著各類紅色封皮的小冊子。這些小冊子承載著朱茂松對黃梅戲事業(yè)的炙熱夢想;寄托著朱茂松對戲曲藝術發(fā)展的無限深情;蘊含著朱茂松對傳統(tǒng)文化傳承的孜孜追求。
朱茂松小心翼翼的將一本本承載著奮斗與努力的冊子打開,這些榮譽拂面而來,可以用碩果累累來形容。其中新創(chuàng)大型劇目《桃李無言》在1997年安慶市黃梅戲創(chuàng)作劇目調演中榮獲優(yōu)秀演出獎、導演獎;新創(chuàng)大型現(xiàn)代戲《護魚記》獲蕪湖市首屆創(chuàng)作劇目調演優(yōu)秀演出獎;新創(chuàng)大型古裝劇《鴛鴦劍》在第六屆中國(安慶)黃梅戲藝術節(jié)優(yōu)秀劇目展演中獲劇目獎;新創(chuàng)大型近代黃梅戲《老屋風情》選入第七屆中國(安慶)黃梅戲藝術節(jié)優(yōu)秀參演劇目;新創(chuàng)大型現(xiàn)代戲《旗映牯牛降》選入第九屆中國(安慶)黃梅戲藝術節(jié)優(yōu)秀展演劇目和安徽省慶祝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100周年新創(chuàng)優(yōu)秀展演劇目。
新編小戲《告洞房》在2004年安徽省小戲小品大賽中獲演出一等獎、導演一等獎;同年,在中國劇協(xié)主辦的“中國曹禺戲劇獎小戲小品評選”中獲專業(yè)組劇目一等獎、導演一等獎;新編小戲《巧二嫂》在2005年安徽省小戲小品大賽中獲演出一等獎、導演一等獎;新編小戲《婆媳之間》在2006年安徽省小戲小品大賽中獲優(yōu)秀劇目獎,優(yōu)秀導演獎:新編小戲《二妹子鬧元宵》在2011年安徽省小戲小品大賽中獲優(yōu)秀劇目獎、導演一等獎;新編小戲《瓜洲渡》在2012年安徽省文化廳主辦的全省小戲折子戲調演劇目中獲優(yōu)秀演出獎。
另外,新編黃梅現(xiàn)代小戲《桃花瑤》《梨花傳戲》和《戲“菊”》進入安徽省戲曲創(chuàng)作孵化計劃項目;新編古裝小戲《錯非錯》進入國家藝術基金小型?。ü?jié))目和作品創(chuàng)作資助項目,并兩度作為中國戲曲學院學生的畢業(yè)匯報演出劇目。參導的黃梅戲電視連續(xù)劇《鄭小姣》在1983年獲大眾電視金鷹獎。在第一、第二、第三屆中國(安慶)黃梅戲藝術節(jié)中獲優(yōu)秀工作者稱號。
朱茂松于1996年根據(jù)安慶市文化局黨委決議,到安慶市黃梅戲三團任副團長;2001年又被調返安慶市黃梅戲二團任業(yè)務團長,直至2005年底退休。但他是退而不休,退休后被體改后的安慶市黃梅戲藝術劇院聘為藝術總監(jiān)、導演。在此期間又參與了由安慶市黃梅戲(地方戲曲)研究院主持并精心制作的“36部黃梅戲傳統(tǒng)劇目連環(huán)畫”項目的相關工作。
《黃梅戲傳統(tǒng)劇目連環(huán)畫》(全六冊)以黃梅戲傳統(tǒng)劇目三十六本大戲為底本,突破傳統(tǒng)集成式圖書編纂形式,借助生動活潑的連環(huán)畫作為表現(xiàn)形式,將這三十六部黃梅戲傳統(tǒng)劇目的成戲進程、人物形象,唱腔、舞美等進行場景回放。采訪中,朱茂松坦言這項工作比他想象中難度要大很多。首先是劇目數(shù)量多,而且本本都是大戲,盡管是印制成連環(huán)畫的形式,但每一個故事情節(jié)都要進行拍攝,因此工作量和工作流程與正式的舞臺演出沒什么兩樣,甚至還要更過細?!坝≡跁系臇|西要更認真,當時做這項工作就是希望通過圖文并茂的記載方式,反映黃梅戲的發(fā)展軌跡,多角度地展示黃梅戲藝術在舞臺表演、傳統(tǒng)文化等方面的遺存,將黃梅戲文化傳播得更為廣遠。而且《黃梅戲傳統(tǒng)劇目連環(huán)畫》出版以后不僅是資料,更是一份沉甸甸的史料,因此不能有一丁點的差錯?!敝烀烧f道。
退休后的朱茂松指導演員排戲
退休后的朱茂松指導演員排戲
第二個難度,在服裝和妝面造型。朱茂松介紹,新中國成立前,黃梅戲只是“草根”藝術,甚至還處在三打七唱的初級階段?!皳?jù)老藝人講述,那時候唱戲,有的演員就是穿著自己平時的衣服,哪有什么戲服,演出的設施也非常簡陋,質量也不高。而且有一部分劇目解放后都沒有登臺演出過,因此很多劇目的人物造型、服飾既沒有文字記載可以提供給我們做參考,也沒有影像圖片可以作為依據(jù)。這就導致一個問題,那就是在拍攝這樣的劇目時,應該用什么樣的表現(xiàn)形式,怎么布景,人物要穿什么樣的服裝和什么樣的妝面造型,這些都是要付出很多心血去考究的?!?/p>
以人物的妝面造型為例,朱茂松先向老前輩、老藝術家請教,再和化妝師商榷,決定對像《天仙配》《女駙馬》《羅帕記》《小辭店》《漁網(wǎng)會母》這樣的經(jīng)典劇目,因為經(jīng)常上演,因此按照其原本的樣式來即可;像《告糧官》《羅裙記》等是以清朝為背景的劇目,則通過查閱資料和請教專業(yè)人士嚴格按照清朝的裝扮來設計人物造型;像《西樓會》《蕎麥記》這樣沒有嚴格規(guī)定年代背景且演員適合大扮的便可大扮(即白底紅腮、貼片子、包大頭等);一部分劇目則借鑒越劇和影視的人物造型方式進行裝扮。通過他和全體項目組人員的共同努力,《黃梅戲傳統(tǒng)劇目連環(huán)畫》最終成為一部重要的黃梅戲文獻。
退休不褪色,余熱映初心。盡管已經(jīng)退休,但朱茂松仍舊初心不改,盡己所能為黃梅戲事業(yè)奉獻余熱。就連有些機關單位、企業(yè)學校搞文藝活動請他導演小戲、小品、情景劇或歌舞晚會,他也是熱心幫忙,從不推諉。
值得一提的是,朱茂松對劇團里的方方面面都很熱心、主動。以黃梅戲電影《香魂》為例,該劇里面各個妖怪的服裝、配飾,朱茂松全程參與設計?;貞浥臄z《香魂》時,朱茂松顯得很高興,迫不及待地打開相冊翻到當時的劇照,指著劇中妖怪的服飾和配飾跟我說:“這是我設計的?!痹瓉碓谂臄z《香魂》時沒有專門的服裝設計師,而電影開拍在即,大家正發(fā)愁時,朱茂松將這個難題攬了下來。他親自前往上海購買制作服裝、配飾的相關材料。劇中各種妖怪的頭飾都是朱茂松親自畫圖設計,一手制作,服裝則是自己設計完以后,指導劇團里的裁縫師傅制作而成。因此順利完成了劇中妖怪的服裝、配飾工作。翻開《香魂》的劇照,可以看到這些服裝很符合角色的設定,比如狼怪頭上的配飾和身上的服裝都能顯出妖的性格特點。
此外,朱茂松在自己導演的《兒女恩仇記》《葵花井》劇目中還擔任舞美設計,甚至樂隊在演出過程中缺少打擊樂人手時,他也能夠及時頂上。聽完這些事情,我和朱茂松導演展開了一段對話。我說:“朱導,用現(xiàn)在的話來說您這是復合型人才呀!”朱茂松謙遜地說:“復合型人才不敢當,黃梅戲‘雜家’倒不假?!彪S后我接道“那您真是黃梅戲事業(yè)發(fā)展的一塊磚,哪里需要哪里搬?!彼卮鸬溃骸翱陀^上是這樣的,但主觀上我只想在黃梅戲園地當一個‘本方土地’,這也是我多年來一直堅持的一個思想,用自己的畢生所學為黃梅戲事業(yè)添磚加瓦。”
我想朱茂松導演口中的“本方土地”,簡單來說就是在黃梅戲這塊土地里辛勤耕耘,但又并不局限于某一行,而是指跟黃梅戲事業(yè)相關的工作都愿意去做,所以從演員轉行到導演,盡管困難重重,也心甘情愿。如今,退而不休的朱茂松,仍在黃梅戲園地里忙碌,繼續(xù)發(fā)揮光熱。
采訪快要結束時,我問朱茂松導演做出這些成就的秘訣是什么,他笑著說道:“對專業(yè)上心,對工作熱心,對事業(yè)有恒心?!辈娬{無論從事什么樣的工作都一定要熱愛自己的工作崗位,熱愛本職工作,勤勉努力,盡職盡責,要用一種恭敬嚴肅的態(tài)度去對待。他是在這樣說的,更是這樣做的。幾十年來,朱茂松用自己的專業(yè)才能把散發(fā)著芬芳的黃梅戲藝術,精彩地呈現(xiàn)在舞臺上,力求淋漓盡致地表現(xiàn)黃梅戲的魅力,用苦干實干詮釋了一個黃梅戲人的擔當。
朱茂松扮演《江姐》中甫志高的劇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