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愛民
(河北大學 宋史研究中心 燕趙文化高等研究院,河北 保定 071002)
庫莫奚,是中國古代北方游牧民族之一。根據(jù)《魏書》記載,其與契丹同出于宇文鮮卑,在古代被視為“異種同類”,①隋代開始簡稱奚,唐代與契丹合稱“兩蕃”。②因居住地域相鄰,故二者相互聯(lián)系密切。遼代,奚被契丹征服。遼末,奚人蕭幹(又名回離保)利用混亂局面,曾建立大奚國,旋即敗亡。大約在元末,奚融合于其他民族之中。盡管奚族在中國歷史中活動了歷時近千年之久,對中國歷史發(fā)展產(chǎn)生了重要的影響,但由于資料極端匱乏,相對于如孿生兄弟一般的契丹族歷史研究,奚族歷史的研究可謂困難重重,顯得非常薄弱,能夠取得一點點突破就實屬不易,以至于在2021 年以前竟然沒有一部全面而系統(tǒng)地研究奚族歷史專著出版。內(nèi)蒙古大學歷史與旅游文化學院王麗娟博士知難而進,多年來潛心于奚族歷史與文化的研究,鉤沉拾遺補缺,終得《中國古代北方民族史(庫莫奚卷)》(以下簡稱《庫莫奚卷》)大作出版,彌補了庫莫奚族歷史研究中的缺憾。
《庫莫奚卷》是張久和、劉國祥主編十卷本《中國古代北方民族史》中庫莫奚族的單獨一卷,為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委托項目“蒙古族源與元朝帝陵綜合研究”子課題的學術成果之一,由科學出版社于2021 年8 月出版。由于是“按族別史體例”,匈奴、烏桓、拓跋鮮卑、柔然、突厥、回鶻、黠戛斯、契丹、庫莫奚、室韋等十個民族分別撰寫,各族獨立成卷,因此《庫莫奚卷》既是《中國古代北方民族史》的重要組成部分,又分卷獨立成書,實際上為庫莫奚族歷史的專著。該卷的內(nèi)容除了十卷本統(tǒng)一由張久和、劉國祥撰寫的“北方民族史是中國歷史的有機組成部分——《中國古代北方民族史》(代序)”和“總后記”外,由前言、八章主體內(nèi)容和參考書目、索引以及后記等五部分組成,計217000 字。
在“前言”中,簡要介紹了奚族發(fā)展歷史、記載奚族的各類體裁古代典籍、百余年來對奚族研究所涉及的諸方面以及該卷的大致結構等。
第一章為“庫莫奚的資料與研究概況”,首先分文獻和碑刻兩部分詳細介紹和辨析了奚族現(xiàn)存的基本資料及其史料價值;然后評述了從清末開始,直至21 世紀以后百余年的奚族歷史研究現(xiàn)狀,認為“進入21 世紀后對庫莫奚研究又跨入了一個新階段,主要表現(xiàn)在研究領域的進一步擴展和研究成果的不斷豐富”,指出研究中存在兩個問題:第一是關于奚族的來源“至今難以取得共識;庫莫奚與周邊政權和民族的關系方面還存在較多疏漏;庫莫奚的政治軍事形態(tài)缺乏系統(tǒng)研究;庫莫奚的風俗文化值得進一步探討”。第二是“研究者對庫莫奚歷史的研究均為某一個或幾個方面、一個或一段時期的研究,缺乏全面性和系統(tǒng)性”。之所以存在上述問題,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原因:第一,“庫莫奚的研究資料較少”。第二,“由于庫莫奚與契丹關系密切,契丹曾建立了強大的政權,對中國歷史影響深遠;而庫莫奚作為被征服民族,獨立性逐漸消失,成為契丹政權組織內(nèi)的一個部分。所以研究者多重視契丹,于無形中缺少了對庫莫奚的關注”。
第二章為“庫莫奚的來源”,首先評述了奚族來源的鮮卑說、匈奴說、東胡說、烏桓說、與宇文契丹同出鮮卑說、東北諸夷說和夏代奚仲之后說等七種觀點與代表人物及其主要的依據(jù);然后從“文獻記載庫莫奚來源于宇文鮮卑”“宇文鮮卑由匈奴和鮮卑結合而成”“庫莫奚具有匈奴和鮮卑的雙重因素”三個角度,詳細地論證了庫莫奚的族屬來源。
第三章為“庫莫奚的政治軍事”,分北朝至隋代的部落聯(lián)盟、唐代的饒樂都督府和遼代的奚大王府三個歷史階段進行論述,“每一階段都有其主要形式和特點”,認為“部落聯(lián)盟的建立在庫莫奚的發(fā)展歷程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此時奚族主要是遵循自己的政治軍事傳統(tǒng);饒樂都督府的設置表明“庫莫奚是唐朝中央的一個屬部”,唐與奚和親,在奚族上層社會中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奚王府為遼代四大王府之一,政治地位較高,遼初奚王擁有相對獨立權力,圣宗時奚王和奚王府失去了相對獨立的權力?!梆垬范级礁娃赏醺畷r期,則既遵從自己的傳統(tǒng),又不同程度地受到唐和遼的管轄與控制,從而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政治軍事體系?!?/p>
第四章為“庫莫奚的經(jīng)濟生活”,分經(jīng)濟類型和生活方式兩部分,認為“在北朝至遼代這一漫長的歷史時期中,奚族的經(jīng)濟生活呈現(xiàn)著獨特的風貌”。其中“經(jīng)濟類型”主要分析了奚族的畜牧業(yè)、漁獵業(yè)、手工業(yè)、商業(yè)、農(nóng)業(yè)方面情況,尤其是重點論述了遼代奚族的農(nóng)業(yè)發(fā)展情況;“生活方式”則從奚族的服飾、飲食、居住、交通等方面進行了論述。
第五章為 “庫莫奚與中原政權及各民族的關系”,分“庫莫奚與中原政權的關系”“庫莫奚與各民族的關系”兩部分,其中“庫莫奚與中原政權的關系”按照時間先后順序,分為與北朝諸政權(北魏、東魏、西魏、北齊)、隋朝、唐朝三個階段,與唐朝的關系又詳細地分為唐初、唐太宗時期、唐高宗武則天時期、唐玄宗時期、安史之亂后等,認為“在庫莫奚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中始終與中原政權保持著程度不同、形式各異的關系。概括來講,二者的關系主要是和平與戰(zhàn)爭兩種形式的交織”,“從庫莫奚與中原政權關系的變化趨勢中不難發(fā)現(xiàn),決定二者關系走向的是各自的綜合實力”,“庫莫奚更看重的是經(jīng)濟利益,他們的目的就是盡其所能地獲得日常生活必需品或者奢侈品”,而“中原政權則更重視政治利益,他們需要庫莫奚的歸屬和臣服,以顯示皇朝的一統(tǒng)風范”;“庫莫奚與各民族的關系”分為與契丹、突厥、回鶻三個民族,其中與契丹的關系分為北朝至唐、唐末至遼兩個階段,認為“縱觀庫莫奚與周邊諸民族的關系,也是戰(zhàn)和交織的變化趨勢”,“在庫莫奚與周邊民族的關系中,處于第三方的中原政權是影響二者關系變化的重要因素,……是在各民族以自身實力作為基礎,加之中原政權影響的復雜局勢下形成的,是各民族統(tǒng)治者為了最大限度地滿足自身生存和發(fā)展需要,做出的符合本民族利益的抉擇”。
第六章為“庫莫奚的文化習俗”,從姓氏、語言、婚俗、葬俗等四個方面進行論述,其中重點是婚俗,分為多民族之間的通婚、一夫多妻、聘禮、續(xù)婚,認為“庫莫奚的婚姻習俗在不同的發(fā)展階段有其不同的表現(xiàn)形式,這既是不同歷史時期庫莫奚社會生活的反映,也是其獨特文化內(nèi)涵的體現(xiàn)”。
在第六章的最后,相當于“結語”中按照時間先后,從北魏時庫莫奚出現(xiàn),經(jīng)過東魏、西魏、北齊、隋、唐、五代、遼、金,至元末明初,對庫莫奚近千年的發(fā)展歷程進行了高度總結和概括,總結了庫莫奚對中國歷史所產(chǎn)生的三大方面的重要影響。
“參考文獻”分古籍、專著、論文,其中古籍48種、中文專著85 種、譯著5 種,中文論文56 篇、譯文6 篇。為了方便讀者檢索和查閱書中的內(nèi)容,書后還附有按照英文字母順序排列的重要民族、部落、典籍、人名、地名、機構、器物、碑刻等“索引”,這一作法在目前很多學術專著中已不多見。
該書作為第一部較為全面地研究奚族歷史的專著,我覺得有以下幾個顯著特點值得重視:
第一,對資料進行鉤沉索引和考證辨析是此書的第一大特點。眾所周知,奚族的歷史資料不但極端匱乏,而且非常零散,紀傳體的《魏書》《北史》《周書》《北齊書》《隋書》《舊唐書》《新唐書》《舊五代史》《新五代史》《遼史》《金史》《元史》《契丹國志》等、典制體的《唐六典》《通典》《通志》《文獻通考》等、會要體的《唐會要》《五代會要》等、類書體的《冊府元龜》等、編年體的《資治通鑒》《續(xù)資治通鑒長編》《三朝北盟會編》《建炎以來系年要錄》《續(xù)資治通鑒》等以及個人文集《張九齡集》《蘇魏公文集》《欒城集》《東齋記事》等中都有零星的資料,不成系統(tǒng),而且其中多數(shù)還是后者抄改前者而成,因此需要進行搜集、整理、考證和辨析。該書從基本資料介紹,到專題論述,都充分體現(xiàn)了作者對資料進行爬梳、鉤沉所付出的辛勤努力,以及對資料的精于考證和辨析。因此,鉤沉資料并進行考證和辨析是此書最突出的特色。
第二,拾遺補缺,撰成新篇,彌補了奚族歷史研究中的缺憾。在奚族歷史研究中,孟廣耀、馮繼欽、畢德廣等學者都曾進行了開拓性研究,其中特別值得提出的是周峰于2016 年出版了第一部奚族簡史專著——《奚族史略》,③論述了奚族從北朝至元代的發(fā)展簡史和文化點滴。而《庫莫奚卷》則是作者在搜集典籍和考古資料的基礎上,通過拾遺補缺,集腋成裘,終得連綴成篇,對奚族的資料、族源、地域、部落、政治、軍事、經(jīng)濟生活、文化習俗、與中原及各民族的關系等諸方面進行系統(tǒng)地研究,填補了奚族歷史研究領域的空白,推進了奚族歷史研究,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第三,多學科綜合研究是該書的又一特點。如前所述,由于奚族資料欠缺,單純依靠歷史學科的理論和方法很難在研究中取得突破,因此需要借助其他學科的理論和方法,《庫莫奚卷》就開展了歷史學、文獻學、考古學、民族學、人類學、民俗學、語言學等多學科的綜合研究。實際上,不但《庫莫奚卷》《中國古代北方民族史》的其它卷也是如此,因此多學科綜合研究也是整套書的一個鮮明特點。
第四,審慎考訂,新意迭出。從史料辨析和運用,到具體問題研究,《庫莫奚卷》可謂考訂審慎,不盲從,不輕易下結論。如關于奚族的來源,作者沒有盲從過去的觀點,認為“單從一個方面或者過于偏重一個方面而忽略另一方面都是不妥帖的”,因此在介紹來源的七種觀點時,又根據(jù)典籍記載,對各種觀點所依據(jù)的資料進行辨析,最后從“經(jīng)歷了漫長的歷史過程,一個民族發(fā)展到一定階段,已經(jīng)不再是一個單純的血緣集團?;蛘哒f一個民族是由一個主要來源,再加入其他民族成分而形成的”的理性認識出發(fā),全面而系統(tǒng)地研究了奚族的來源,認為“庫莫奚屬東胡系統(tǒng),直接來源于宇文鮮卑,并含有匈奴成分的結論應該符合基本史實”;北魏時期庫莫奚的部落至少有四個,是否結成聯(lián)盟,作者認為還缺乏證據(jù),但“應該具有了相當?shù)慕?jīng)濟實力和社會組織能力”,因此“從北魏到北周,奚人已經(jīng)由部落制過渡到部落聯(lián)盟制”。遼代奚人的農(nóng)業(yè)獲得了長足進步,就其原因,作者經(jīng)過系統(tǒng)分析,認為“除了其自身生產(chǎn)力的水平提高之外”,還有三個原因:第一是奚人聚居的遼中京地區(qū)自然環(huán)境適合農(nóng)業(yè)發(fā)展。第二是受農(nóng)耕民族尤其是漢族的影響。第三是遼朝的統(tǒng)治政策利于農(nóng)業(yè)發(fā)展。此類頗具考證功夫和新意的觀點,書中頻現(xiàn)迭出,在此不一一列舉。
通過上述簡單的介紹和評述,大家或許對《庫莫奚卷》的內(nèi)容和特點已經(jīng)有了大致的了解。作為一部古代北方少數(shù)民族史學術著作,該書充分吸收和借鑒了國內(nèi)外已有的研究成果,不掠人之美,言出有據(jù),嚴格遵守學術規(guī)范,這從全書每頁詳細的注釋和后面豐富的參考文獻就可以看出,體現(xiàn)了作者的嚴謹學風和素養(yǎng)。該書文筆流暢,并沒有因為出現(xiàn)大量的少數(shù)民族部落名稱、人名、地名、官職等而晦澀難以卒讀。一些觀點也考證精當,持之有據(jù),娓娓道來,遞進論證,使每一章皆可單獨成文,從而構成了一部較為全面而系統(tǒng)的奚族歷史研究專著,是中國古代北方民族史研究領域的重要成果。
總之,由于資料匱乏,奚族歷史研究一直困難重重,很難取得重大突破。王麗娟博士從2008 年開始就醉心于奚族歷史與文化的研究,不怕困難,孜孜不倦,埋頭苦干,鉤沉拾遺補缺,發(fā)表了一系列關于奚族歷史與文化的文章,為《庫莫奚卷》的撰寫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作為一部史學專著,《庫莫奚卷》精于考證,迭見新意,尤其是關于奚族的來源、經(jīng)濟生活、文化習俗、與中原政權及各民族關系等論述,彌補了這一研究領域中的不足,推進了奚族歷史的深入研究。但瑕不掩瑜,該書也存在不足,或有拓展的空間?,F(xiàn)茲舉兩例:第一,關于遼代奚王府的吐里(禿里)太尉,作者認為“均是契丹人,耶律氏”,其實任吐里(禿里)太尉的不但有遼朝皇族耶律氏,還有后族蕭氏,如著名的承天皇太后蕭綽之父蕭思溫在遼太宗耶律德光在位時就任奚禿里太尉。④這一點在書中的注釋中就有體現(xiàn),故書中的“耶律氏”或為衍字,可以刪除;第二,關于遼代奚王的任選,作者認為“歷代奚王幾乎都由遼廷任命,如蕭觀音奴、和朔奴、蕭蒲奴、蕭韓家奴、回離保等都是遼廷從奚王后裔或是奚大部族中挑選出來的”,其實通過在頁下注中的列舉就可以看出,蕭觀音奴為奚王搭紇之孫、奚和朔奴為奚可汗之裔、蕭蒲奴為奚王楚不寧之后、蕭韓家奴為奚長勃魯恩之后、回離保為奚王忒鄰之后,這些奚王應該都是出自所謂的奚人“五王族”,⑤也就是《遼史》中的奚王“五帳分”,⑥因此遼代的奚王任選應該是由遼朝皇帝從“五王族”即“五帳分”中世選的。
注釋:
①魏收.魏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4:2223.
②劉昫.舊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5:5354.
③周峰.奚族史略[M].新北:花木蘭出版社,2016.
④⑥脫脫.遼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4:1267,387.
⑤脫脫.金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5:15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