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浪
1937年,19歲的吳祖光在國立戲劇學校任校長秘書兼教員。一天,他收到父親來信,隨信附一本《東北抗日義勇軍烈士苗可秀傳略》。父親讓他考慮用這份素材寫一個話劇。四個月后,吳祖光寫出一個四幕劇。因苗可秀最后被俘于鳳城縣,當?shù)厝朔Q鳳凰城,便借作劇名。他把《鳳凰城》交給同校任教的曹禺。曹禺看后很高興,說這是一部好戲,立即讓校友劇團抓緊研究和排演這個劇本。
《鳳凰城》于1938年秋在重慶國泰大戲院首演,正好兩個劇中人來到重慶。一個是王卓然,苗可秀母校東北大學的校長。另一個是趙侗,苗可秀犧牲后繼任的東北青年鐵血軍司令。兩個劇中人都參加了首演式,演出十分轟動。后來,《鳳凰城》成為抗戰(zhàn)時期演出場次最多的戲,演遍全國及東南亞未被日寇侵略的地區(qū)。
1939年1月,鄒韜奮創(chuàng)辦的三聯(lián)書店在重慶出版了《鳳凰城》初版本。
有人曾向吳祖光請教,何以年紀輕輕就能寫出《鳳凰城》,取得巨大成功?吳祖光很謙虛,答道:“我的總結(jié)就是四個字:投機取巧?!彼M而解釋說,投機,投全民抗戰(zhàn)之機;取巧,取當時劇作家們還未及寫出抗戰(zhàn)題材劇目之巧。
新中國成立后,中國戲劇出版社的編輯陳北鷗多次拜訪吳祖光,希望再版《鳳凰城》,他都拒絕了。他說:“這個劇本寫得太幼稚,今天一看會教我感到臉紅耳赤。譬如劇中苗可秀別家出征總帶著義仆張生,直到他殉國死難,完全是舊戲里公子隨身的書童那樣的主仆關系……現(xiàn)在連我自己也看不下去?!?/p>
正是源于這種對自己創(chuàng)作的謙虛和認真執(zhí)著的精神,繼《鳳凰城》后,吳祖光又寫出了《正氣歌》《風雪夜歸人》《牛郎織女》《林沖夜奔》等諸多名劇,為我國現(xiàn)代戲劇史留下了豐富遺產(chǎn)。
(摘自《人民政協(xié)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