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刃木
在中國,3000多家博物館和紀念館收藏了多達108154907件(套)文物。這些文物的誕生時間跨越200多萬年悠悠歲月,分布空間則縱橫祖國960萬平方千米,品類包括玉石器、陶瓷器、青銅器、金銀器、漆器、古籍圖書等。我們整理了各大博物館的精品文物,為您呈現這份《中國國寶地圖》,一起去感受中華文明的魅力。
在人類漫長的演化過程中,中國古人用石頭打制精美的玉石,被傾注情感與信仰,創(chuàng)造出了獨一無二的玉石文化。在浙江省博物館內館藏一枚良渚文化“玉琮王”,它呈方柱體,內圓外方,重約6500克,形體寬闊碩大,尤其是雕刻有復雜的獸面神人圖像,學者稱其為“神徽”。玉琮是古人用于祭祀神祇的一種禮器,人們可以跟隨“玉琮王”去感受玉在5000年前良渚文化中所承載的權力和信仰。在江浙一帶,以良渚文化的玉琮最發(fā)達,出土與傳世的數量很多。
金縷玉衣主要出土于中國漢代,玉衣也稱“玉匣”“玉柙”,是漢代皇帝和高級貴族死后穿用的殮服,外觀與人體形狀相同。當時,人們十分迷信玉能夠保持尸骨不朽,更把玉作為一種高貴的禮器和身份的象征。在河北博物院,你可以通過1100克金絲縫綴起2498塊玉片的金縷玉衣,去感受帝王寄希望于用玉保持尸骨不朽的愿望。
戰(zhàn)國水晶杯為戰(zhàn)國晚期水晶器皿,于1990年出土于杭州市半山鎮(zhèn)石塘村,現藏于杭州博物館。戰(zhàn)國水晶杯高15.4厘米、口徑7.8厘米、底徑5.4厘米,敞口平唇,杯壁斜直呈喇叭狀,底圓,圈足外撇,酷似現代的玻璃杯。在杭州博物館,你可以通過2500年前的水晶杯,去感受古人穿越時空的設計。
新石器時代紅山文化玉龍是新石器時代的玉器(祭器禮器),于1971年出土于內蒙古自治區(qū)翁牛特旗三星塔拉遺址,收藏于中國國家博物館。玉龍墨綠色,體卷曲,平面形狀如一個“C”,龍體橫截面為橢圓形,直徑2.3至2.9厘米。玉龍形象帶有濃重的幻想色彩,已經顯示出成熟龍形的諸多因素。紅山文化玉龍的發(fā)現,不僅讓中國人找到了龍的源頭,還印證了中國玉文化的源遠流長。
清大禹治水圖玉山是清乾隆時期的宮廷玉器,該玉器為當時兩淮鹽政所轄的揚州工匠雕琢制成,現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寧壽宮的樂壽堂中。該作品高224厘米、寬96厘米、座高60厘米,重5000千克。玉上雕成峻嶺疊嶂,瀑布急流,遍山古木蒼松,洞穴深秘。清大禹治水圖玉山,是中國玉器寶庫中用料最宏、運路最長、花時最久、費用最昂、雕琢最精、器形最巨、氣魄最大的玉雕工藝品,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玉雕之一(未完待續(xù),下期將為您帶來《中國國寶地圖》之陶瓷器篇,敬請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