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珊珊
景德鎮(zhèn)陶瓷大學 江西景德鎮(zhèn) 333000
20世紀下半葉當代藝術的興起伴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計算機技術與新媒體技術的突飛猛進,使新技術與新媒介層出不窮,新媒介的出現(xiàn)自然逃不過藝術家們敏銳的觸角,隨之帶來全新的藝術創(chuàng)作形式、審美方式和思想觀念。其中影像技術依靠新媒體技術蓬勃發(fā)展,現(xiàn)代計算機技術使影像藝術的拍攝、剪輯、制作、傳播變得方便快捷,因影像藝術自身的時代性特征以及引人注目的視覺體驗,讓它成為當代藝術家們最常用的藝術媒介以及當代藝術中最主流的藝術形式。
當代陶藝則是在現(xiàn)代陶藝的孕育下以及當代藝術思潮的影響下而產(chǎn)生的,受當代科技發(fā)展與社會經(jīng)濟文化深刻的影響,以陶瓷材料為主要媒介表達觀念的藝術形式?!爱敶账嚨陌l(fā)展必須和當代文化問題以及當代生活方式、當代科學技術、當代審美理念、視覺體驗結合起來?!盵1]當代藝術家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不再局限于單邊的藝術形式,而是更傾向于多元并存的創(chuàng)作手段。與傳統(tǒng)陶瓷相比,當代陶藝更加注重個性表達與精神追求,自由開放的藝術面貌使陶瓷藝術展現(xiàn)出多元化的當代藝術特征。陶瓷作為最古老的藝術媒材,擁有極強的可塑性與創(chuàng)造性,影像藝術的介入為陶瓷藝術打破傳統(tǒng)的藝術表現(xiàn)形式和審美方式,將傳統(tǒng)架上陶藝帶入到多感官沉浸式空間,拓寬了陶瓷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手段與表達觀念的方式,使陶瓷藝術真正涌入當代藝術大潮。
在當代藝術語境下,當代藝術家以開放、包容的創(chuàng)作態(tài)度,對藝術媒材的選擇有著絕對的自由度:裝置、影像、行為,甚至是藝術家的身體都可以是當代藝術家們作為表達觀念的媒介。影像藝術介入當代陶藝所體現(xiàn)的多元性不僅僅在于跨媒介的藝術形式,更是因為影像與陶藝本身具有豐富的技術所帶來多元的藝術語言。而影像藝術發(fā)展初期是為了給偶發(fā)藝術、行為藝術以及表演藝術記錄,基于影像藝術具有真實的記錄功能,影像的介入為陶瓷藝術與行為藝術等其他當代藝術媒介結合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影像藝術的包容性為陶瓷藝術帶來多元共生——跨界融合的綜合性。
在“瓷的精神”國際陶瓷雙年展中,“萬物·生長”國際陶瓷電影展播中入選的作品——余夢彤的《送別》(圖1)就是一部多元共生的陶瓷影像。該作品將陶瓷藝術、行為藝術、影像藝術三者融合為一體,作者將制作的40塊未經(jīng)燒成的瓷泥磚鋪在枯草從中,每鋪下一塊就意味著要踩碎前一塊,用瓷泥的脆弱和不斷向前行走的行為來“隱喻我們生命中不斷告別、與當下告別,不容挽回”。我們可以通過影像感受藝術家所營造出來的藝術場,通過藝術家的行為和瓷泥被踩碎的聲音感受著藝術家想要傳達的觀念。藝術家利用陶瓷藝術材料來展現(xiàn)觀念中最為核心的部分,但如果沒有影像記錄下藝術家的整個行為過程,這個作品也不會直擊人心。
圖1 送別 余夢彤 (筆者拍攝于“萬物生長”國際陶瓷電影展播)
“新媒介的運用讓人們認識到一種影像藝術形式,一種由技術衍變出來、具有不同尋常的視覺表達方式。它所產(chǎn)生的效果是與傳統(tǒng)視覺審美體系截然不同的。它是一種全新視覺模式,是一個綜合視覺、聽覺、觸覺等多維語言的感性空間。”[2]影像藝術對陶瓷藝術形式的拓展是多維度且具有時空延展性,與傳統(tǒng)架上陶瓷相比,影像能使陶瓷藝術向觀眾更充分地展現(xiàn)藝術家的內心世界,將三維靜態(tài)的陶瓷藝術轉化為多維空間里的沉浸式互動體驗,影像介入陶瓷藝術后將當代陶藝從架上藝術解放出來,使其創(chuàng)作維度、展示方式有著巨大的改變。
陸斌的《大悲咒》系列作品中使用對陶瓷材料實驗而得來的特殊泥土制作、燒制而成,佛塔經(jīng)卷在一定時間內會自然開裂、剝落到完全坍塌。這一獨特陶瓷藝術作品從制作過程與陶瓷燒成后完整到破碎的過程都被攝像機所記錄下來。藝術家結合影像技術以及專業(yè)的燈光布置、構圖景別、動畫處理等創(chuàng)作手段,配合影像后期剪輯合成為一部紀錄片。已坍塌的佛塔與紀錄片同時展出才能構成一個藝術作品。而當觀眾走進展館,被影像引導到藝術家創(chuàng)作的環(huán)境、創(chuàng)作的過程之中,通過影像感受著眼前靜態(tài)的陶瓷作品也曾擁有“生命”的過程,甚至在觀看影片的過程中聽到了在場的佛塔的破裂聲音,通過“佛塔”這一信仰的象征物,觀眾與藝術家就此產(chǎn)生了情感交換。此刻,觀眾的沉浸式體驗與藝術家、藝術作品產(chǎn)生互動與情感共鳴,有了觀眾的積極參與,一件影像陶藝作品才算是完整。
不可否認的是,影像藝術的獨特魅力也在無形中放大著陶瓷藝術獨有的特質?!坝跋?,獨特意義的一個概念,借助數(shù)碼產(chǎn)品的一些輔助手段,如下降和提升,通過分割和孤立處理,通過對過程的延長和收縮,通過放大和縮小,便能展現(xiàn)我們平常視覺不能察覺的東西?!盵3]在耿雪的作品《海公子》中,藝術家利用陶瓷材料、影像和多媒體構建了一種全新的“瓷視覺”?!逗9印啡〔挠谥袊宕难晕男≌f《聊齋志異》,耿雪以獨特的視角發(fā)揮著影像藝術中“聲光電”的特殊語言優(yōu)勢,利用陶瓷“聲如磬,顏如玉”的質感結合影像藝術中光的美學,創(chuàng)造出只屬于《海公子》的審美范式與藝術語言。觀眾在觀影之時,對熟知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和陶瓷材料,有了全新的認知。影像陶藝作品中豐富的視覺畫面、配合情節(jié)發(fā)展的背景音將觀眾身心帶入情節(jié)故事之中,影像引導著觀眾尋找其中的內涵與傳達的觀念,并與藝術家產(chǎn)生情感交換。
陶瓷制作技術與陶瓷材料實驗是陶瓷藝術的獨有美學特質,在陶瓷藝術發(fā)展歷程中,大多數(shù)情況下藝術形態(tài)的改變意味著材料科學或工藝技術的突破。正是因為陶瓷藝術中包含著多樣的材料與復雜的技術,所以陶瓷藝術呈現(xiàn)出非常豐富的藝術語言。然而陶瓷藝術發(fā)展至今天,雖說現(xiàn)代科技為當代陶瓷藝術家?guī)砹撕芏啾憬?,但當代藝術家們仍須在陶瓷藝術創(chuàng)作過程中對每個步驟、每一道工序反復實踐與實驗。“當關注黏土個性、尋求火痕印記的現(xiàn)代主義的陶藝走到盡頭的今天,實驗陶藝的登臺亮相將是陶藝走向未來的必然選擇。”[4]影像作為現(xiàn)代科技進步的產(chǎn)物,影像藝術的誕生是完全依托于科學技術的。在新媒體時代,影像藝術創(chuàng)作不再有膠片時代的繁瑣,高科技與數(shù)字媒體為影像藝術的制作、傳播都帶來了極大的便利與自由。盡管如此,影像的介入依舊給當代陶瓷藝術家?guī)砹诵碌奶魬?zhàn):藝術家如何突破影像與陶瓷的雙重技術壁壘,將兩種甚至多種媒介融合一體?古老的陶瓷材料將如何以一種全新的方式來描述物質世界與精神世界?
對于當代陶瓷藝術來說,把握陶瓷材料獨特的藝術特質,則是對陶瓷材料進行科學性的實驗,并在實驗中尋找與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思想觀念相吻合的工藝技術與陶瓷材料。與此同時影像的介入為陶瓷藝術擴寬了形式語言及表現(xiàn)方式,藝術家對影像技術的掌握、“聲光電”的運用以及新媒體技術的運用,讓陶瓷藝術成為具有時代性、綜合性的多維度感官藝術。影像利用自身的優(yōu)勢將陶瓷藝術曾未被開化的藝術語言逐漸展現(xiàn),讓陶瓷藝術伸展出多個觸角,在多維度空間中拉近了藝術家、藝術作品與觀眾三者間的距離。陸斌的《大悲咒》系列作品,是用特殊的泥土制作象征著信仰的佛塔經(jīng)卷,用特定的溫度燒制成陶瓷,在燒成后的一周內陶瓷會自然地裂開、破碎甚至坍塌。這種特殊的泥土就是藝術家經(jīng)過長時間的實驗積累而得到的特殊且唯一的藝術語言,這種語言描述著藝術家所要表達的思想觀念。但這樣陶瓷藝術語言如果沒有影像的介入,其生命是短暫的。利用影像技術,將陶瓷制作而成的佛塔在無任何外力影響下逐漸剝落、坍塌的全過程真實地記錄下來,構成了一個完整的作品。影像中佛塔的生命過程內含著藝術家對當代社會、文化以及信仰的思考。“陶瓷的技藝與觀念似乎是平衡事物的兩端,而連接著兩端的橋梁就是我們的實驗。陶瓷藝術的當代性轉換依賴實驗的精神才能得以實現(xiàn)?!?/p>
如今,當代藝術的發(fā)展百卉千葩,當代陶瓷藝術同樣呈現(xiàn)出松茂竹苞的景象,在現(xiàn)代科學技術發(fā)展迅猛的新媒體時代,當代陶瓷藝術必然受到當代科技文化、生活方式以及意識形態(tài)的影響。影像和陶瓷的介入與融合為當代陶瓷藝術帶來獨特的魅力與特質,也因影像藝術自身的時代性為當代陶瓷藝術帶來了符合當代審美的時代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