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曉純 陳愛麗
(廣州衛(wèi)生職業(yè)技術學院 廣東廣州 510450)
2021 年5 月13 日,教育部辦公廳發(fā)布了《關于在思政課中加強以黨史教育為重點的“四史”教育的通知》(下文統(tǒng)稱為《通知》),要求大中小學校思政課中開展“四史”教育,這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決策。于是,在建黨100 周年之際,全黨全國上下迎來了“四史”的學習熱潮?!锻ㄖ芬?,有條件的高校要開設以黨史教育為重點的“四史”思政課程,為了落實教育目標,不少高校迎來了對“四史”校本教材編寫的高潮。中華人民共和國史作為“四史”之一,作用不言而喻,72 年光載延綿不絕,曲折性中夾帶著滿滿的社會主義建設成就,在眾多愛國人士的努力和汗水下,從1949 年貫穿至今。對大學生進行新中國史課程的教育,將十分有助于提升學生的愛國愛黨熱情,珍惜前人打下來的江山。然而當下新中國史課程雖作為公共必修課,但其推廣和認可仍面臨著過于枯燥的頑疾,如何通過新形式更有效講好新中國史來提高學生的積極性,是當下迫需解決的教育問題。因而需尋找學生喜聞樂見的教育方式提高高校課堂新中國史教育效果。
紅色歌曲,泛指歌頌社會主義、共產黨和無產階級革命運動的歌曲,代表著無產階級的政治取向和意識形態(tài),曲調優(yōu)美,語言精煉。它們不僅具有藝術性,還具有政治性、思想性、時代性等典型特征。在不同年代,我國存在著大量紅色歌曲,它們承載著歷史、承載著文化,承載著時代的記憶,傳承著精神的力量。近年來,各地市委宣傳部積極響應號召,掀起紅色的傳唱熱潮。在教育界,將紅色歌曲融入高校新中國史教育,使更多優(yōu)秀紅色歌曲出現(xiàn)在新中國史教材中來引導學生學習國史,增強紅歌的思政效果,已得到國內眾多學者的充分認可。
目前,國內對高等院校新中國史教材的編寫已初具規(guī)模,并初成體系,有幾十個版本之多,如柏福臨主編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史》(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88 年版)、劉仁良著的《簡明中國當代史》(廣東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劉桂鳳編著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簡明教程》(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 年版),等等。尤其是幾部國家教育委員會的統(tǒng)編教材,如何沁主編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年版)和楊先材主編的《中國歷史.中華人民共和國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年版)一直都有較大發(fā)行量,多次再版和重印。在新中國成立70 周年之際,當代中國史學界和高等院校還將出現(xiàn)一個新中國史教材編寫和出版的高潮,典型代表作如人民出版社聯(lián)同當代中國出版社于2021 年年中發(fā)行出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簡史》??傮w而言,已出版的這幾十種新中國史教材取得了矚目的成果,均對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進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建設的歷史成就和經驗,對社會主義新中國的歷史發(fā)展脈絡和發(fā)展規(guī)律,進行了或粗或細的梳理和闡釋,在內容編寫上具有高度學理性。但同時,大部分新中國史教材篇幅較大,內容較多,重復率高,且教材的風格特色也不鮮明、趣味性不足,多年來教學效果均較一般。
此外,現(xiàn)階段存在的關于紅歌與新中國史教育、與思政教育相結合的書籍并不多,只有《紅歌紀事》《聲動中國》《中國共產黨歷史歌典》《紅歌的力量》等屈指可數(shù)的書籍,亦不是教材,書籍主題內容均為歌曲及其產生的紅色背景敘述、創(chuàng)作者簡介等,部分書目依照年代亦或主題而布列的邏輯未建立,內容較單薄,起不到系統(tǒng)的國史教育效果。值得注意的是,當中以紅色歌曲為導賞、緊繞“歌”而牽引出每一階段之“史”,通過多曲不同紅歌完整敘述整部新中國史的教材和書籍便更是鳳毛麟角。
現(xiàn)有新中國史教材在史實之發(fā)掘深度和廣度方面已達到較高水準,但實際教學效果一般。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在不同場合提出要加強國史教育,明確提出“知史愛黨、知史愛國”。高校大學生學習新中國史,順應時代新人樹立正確理想信念的需要,能幫助大學生正確認識國情,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歷史淵源及其廣泛的現(xiàn)實基礎,從而提高高校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及綜合科學素養(yǎng)。在紅色歌曲的導賞和熏陶下學習新中國史,使大學生理解不同紅色歌曲產生的專屬社會背景、典型事件、歷史人物和黨的理論,更能激發(fā)其求知欲望和學習興趣,增強知識的了解和記憶程度,從而培養(yǎng)學生對于建國歷史的知悉與崇敬感。從學生層面來講,紅色歌曲融入新中國史教材具有重要價值意義。
其一,深化感性體驗,這有利于提高學生對新中國史課程的學習積極性和自主性。很多紅色歌曲制作精良,給人聽覺上的享受,特別是針對“當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表現(xiàn)出不積極、不配合,相關課程的開展較為生硬,教學質量上不去”的普遍現(xiàn)象,在新中國史教材中充分利用好紅色歌曲,其間傳達的寓教于樂的思想,讓學生能夠在這樣新的教學模式中得到學習的快樂。傳統(tǒng)模式下歷史教學存在“人、情、魂”三大缺失,因此在學習過程中充分調動學生的情感體驗是十分重要的。
其二,提高審美情趣,這有利于提高學生鑒賞水平。現(xiàn)代教育注重“美育”,培養(yǎng)認識美、愛好美和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紅色經典音樂同一般的音樂而言,其不僅具備更強的人文內容和思想屬性,還具備較強的藝術特征,通過優(yōu)美的旋律和朗朗上口的歌詞感染人、鼓舞人。這種音樂教學的方法不僅提升了學生的愛國情懷,同時也能提升學生的音樂鑒賞力,使其藝術審美得到鍛煉。
其三,提升文化素質,這有利于弘揚中國傳統(tǒng)文化。作為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音樂是寶貴的文化遺產和智慧結晶,時時刻刻彰顯文化的魅力。特別是紅色音樂,其作為帶有歷史價值的音樂形式,蘊涵的時代思想豐富,更是音樂文化的精華部分。通過紅歌音樂形式學習新中國史,一方面增進了學生新中國史知識的學習,另一方面,學生也增加了對音樂文化的了解程度和品鑒程度,這有助于弘揚中華的傳統(tǒng)音樂文化。
其四,提升道德素質,這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愛國情感和家國情懷。紅色歌曲的創(chuàng)作都有其深刻的背景,不乏對令人崇敬事物的描寫,能夠使聽眾和學生對那段歷史感同身受、深有感觸,甚至聞之落淚,這是由于人們在欣賞紅歌的過程中激起紅色情感,心中感受到熱血奔涌、激情澎湃。澎湃情緒過后能對學生愛國主義教育起到作用,隨之帶來的是愛國情懷和家國情懷的油然而生,有利于更好地開展各種形式的愛國教育活動和更好開展當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升思政效能。
在教師教學層面,將紅色歌曲融入新中國史教學創(chuàng)新了歷史教學方式方法,更確保學習效果入腦入心,這更符合《通知》精神。教師為了上好“四史”課,在備課時動腦筋、想辦法,千方百計創(chuàng)新教研活動的形式,這無疑有利于提升教師的教學理念和專業(yè)技能。
以往新中國史教材大多基于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的模塊劃分進行編寫或者圍繞時間軸對不同時代的建設主題和歷史事件進行編寫,紅色歌曲融入新中國史教材可嘗試突破這種傳統(tǒng)模式,但仍應重視新中國史教材編寫的穩(wěn)定性與規(guī)范性,特別是在當下缺乏結合紅歌和新中國史教學的由國家教育委員會編寫出版的較權威的統(tǒng)編教材情況下,同時也缺少對部分紅歌的權威解讀,這易造成教學內容編寫的不規(guī)范與不穩(wěn)定,應極力避免。此外,紅色歌曲融入新中國史教材也重視探索性和開放性。針對已有新中國史教材理論性強的特點,以紅歌為導賞的新中國史教材應力圖擺脫單一的史實講授形式,通過曲目導賞、歌曲傳唱、背景敘述、史實解說、短片播放、聽歌問答等新形式開展教學,強調新中國史教學形式的創(chuàng)新性與多樣性,推進學科教育教學與新中國史學習教育深度融合,是推進新中國史學習教育進校園、進課堂、進頭腦的有效途徑和可行方式。但同時應處理好形式與內容的關系,不能主次顛倒,本末倒置,一味追求創(chuàng)新形式,利用太多課堂時間用于紅色歌曲的播放與學習而導致占用了太多新中國史知識內容的教學時間,忽視新中國史內容的“干貨”教學。
按照《通知》精神,要求科學設計教學內容,在本??齐A段重在開展理論性學習,因此將紅色歌曲融入新中國史的教材應承襲已有的基本知識,既重視專業(yè)教學的基礎性與普適性,也重視前沿性與針對性。例如,在教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行新時代”章節(jié)中“改善和保障民生”內容時,結合新冠疫情防控日常化的社會現(xiàn)實適當增加扣人心弦的抗疫歌曲導入,通過歌曲的熏陶讓學生更好理解到新時代中國精神的生動詮釋,感悟“生命至上、人民至上、舉國同心”的抗疫精神。針對不同類型院校學生的特點,例如醫(yī)學生的醫(yī)學專業(yè)背景,亦可適當增加新中國成立以來醫(yī)療衛(wèi)生事業(yè)的發(fā)展歷程學習,有針對性豐富學生的醫(yī)療人文知識儲備。此外,也應充分發(fā)掘學校以及學校所在地紅色教育資源,確保教學取得更大成效。
紅色歌曲的選擇對于教學效果十分重要,大部分紅歌的誕生距今年代已久,各種紅歌經過不斷傳唱,存在著多種多樣作品版本,它們由不同演唱者賦予不同音色與傾注不同情感態(tài)度,這當中傳達的聽覺效果截然不同,起到的教育效果也大不相同。這時,應根據(jù)紅歌表達的主題思想,擇優(yōu)選擇適合的演唱版本作為課堂學生感受與學唱的對象。第一選擇可選作品誕生那個年代的最先版本,即重視作品原創(chuàng)性與首創(chuàng)性,但如遇不適合教學的演唱方式,也可繼續(xù)選擇再創(chuàng)版本,重視紅色作品的二次創(chuàng)作。例如,《十送紅軍》表達了軍民的魚水情深,原唱是泰萬檀和潘天惠等歌唱家,但由于首創(chuàng)演唱風格增加了陜北民歌唱法,歌詞字幕較簡潔,這些因素使得它不適合現(xiàn)代大學生學習,這時可選擇二次創(chuàng)作的其他版本,例如宋祖英等歌唱家演唱的版本。值得注意的是,雖然歌唱家龔玥版本傳唱度很高,但由于其演唱聲線太過甜美溫柔,加之其視頻畫面中呈現(xiàn)的是含情脈脈、閉月羞澀的送情郎似的風格,并不適合用以歌頌共產黨紅軍為革命不怕犧牲、不辭勞苦、一心一意為人民服務的崇高理想,因此其不適合作為課堂教學版本。
在很多人觀念中,認為紅色歌曲雖以“紅色”背景著稱,但本質就是一種虛構的娛樂方式,沒有太大教育價值。有些高校思政課教師也抱持類似“無用論”觀點,弱化紅歌對黨史、新中國史教學的作用,因此思政課教師首先應轉變觀念,正視紅歌作品。其實紅歌不是抽象的政治符號,它是有著具體內容的綜合藝術,每首紅歌都代表著一個年代,能從中找到年代烙印和社會背景。例如,1955 年《祖國的花朵》電影中的主題曲《讓我們蕩起雙槳》,它雖以輕松優(yōu)美的旋律和美好真摯的情感受到人們歡迎,成為不少人童年的一部分,但當中歌曲及歌詞的意義都值得我們去深入剖析,歌詞“誰給我們安排下幸福生活”,這個“誰”正是我們偉大的祖國、黨以及勞動人民。其次,通過這首歌的不少歌詞,我們也能深切感受到生活在50 年代新中國成立之初的少年兒童無憂無慮、純真快樂的生活和玩耍畫面,以及他們對未來生活的美好向往,可由此引出社會主義過渡時期及開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的部分政策舉措和建設成就的學習。
也有人從學習心理角度認為,紅色歌曲絕非青年一代大學生喜歡的音樂,在政治歷史教育方面起到的效果不好,這時需要教師充分發(fā)揮主導作用,幫助學生轉變偏見,在教學中讓學生明確紅歌的學習意義,并在紅歌曲庫中尋找一些適合教學、可作導賞并且旋律優(yōu)美、意義積極健康的歌曲,進一步增強學生對歌曲的接受和喜愛程度。
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新中國史教育的重要指示精神,引導大學生增進對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的認識和理解,可通過設置專門的專題或課程來具體落實,結合校本教材的編寫使學生系統(tǒng)完成新中國史完整模塊知識的學習。例如,北師大通過設置成32 學時的選修課使得“用紅歌音樂講國史”這門課成為大受學生歡迎的“絕世好課”,不少學生在上完課后紛紛表示深受音樂作品中家國情懷的熏陶。同時,在課堂中應適當加入互動環(huán)節(jié),充分發(fā)揮音樂的功能。例如,在課堂互動環(huán)節(jié)中,多鼓勵學生自告奮勇上臺在理解紅歌的情況下傾注情感地高歌一曲,其他同學輕輕和唱,并訴說感想,用朋輩力量感染其他同學感受紅歌中的精神力量。杜絕課堂上教師純講解的形式,讓同學在熱烈的教學氛圍中學習新中國史知識,甚至在學習完某章節(jié)新中國史知識后,鼓勵學生自主創(chuàng)作紅歌(編曲編詞)或者對某首紅歌在加入理解后進行改詞創(chuàng)作,這樣一來學生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也得到提升,對那段歷史的理解亦更加深入。
為了進一步強化教學效果,增強學生的家國情懷,在課程結束之前可設置實踐環(huán)節(jié),實踐形式不限。可以快閃形式在校園里盡情歌唱紅歌,在帶給現(xiàn)場師生美妙歌曲視聽享受的同時,潛移默化對其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也可以音樂情景的形式,舉辦一次紅歌音樂會,學生可從《我的祖國》等經典紅歌的精彩演繹與從歌曲創(chuàng)作的時代背景、詞曲作者的人生經歷等提煉出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宣講相結合,自由編排。同學可分小組進行,每組設置編劇、導演各一名,演員至少兩名,對學生所在小組最感興趣的紅歌或者串燒進行改編并排演,要求學生力爭做到聲情并茂還可以各小組集中演唱和表演。這樣一來既鍛煉了學生表演、編排、創(chuàng)新等各方面的能力,也能使得學生在實操參與中體悟紅色精神,更好理解新中國成立后不同階段的改革和建設成果,師生都會收獲良多。這樣一來,以音樂為橋梁,將音樂微黨課引入學生實踐,創(chuàng)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提高了育人效果。
總而言之,在“四史”融入思政課教學要求的大背景下,高?!八氖贰闭n教學依然存在教師教學觀念方法落后、學生缺乏歷史學習積極性、教學效果評價機制不科學不健全等問題。為提高高校新中國史教學效果,應該重視紅歌的思政教育功能,充分利用好紅歌這一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載體,嘗試挖掘紅歌融入新中國史教學的有效方法,要求廣大教師應該不斷提高自身教學水準,創(chuàng)新優(yōu)化教學方法;要不斷在學情允許下開展各種創(chuàng)新型教學,提高學生歷史學習興趣和能力;同時要通過各種形式對學生的學習效果及時科學合理進行評價。只有這樣,教學方法才能得到有效創(chuàng)新,才能夠最大限度地提高新中國史學習與教學的質量和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