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軍
新年到,大蒜來報到!新年餐桌,大蒜不是主角,但一定是不可缺少的最佳配角。那么,它都扮演了哪些角色呢?
大蒜扮演啥角色
要說大蒜扮演的角色,那可得從大約4000年以前的古埃及說起。
在古埃及艾瑪哈薩法老的陵墓中,考古學家發(fā)現(xiàn)了泥塑的金瓣大蒜;在另一位法老圖坦卡蒙的墓穴里,考古學家甚至刨出了6頭貨真價實的大蒜。不過,這可不代表二位法老是愛吃大蒜的“發(fā)燒友”。考古學家推測,大蒜是被請來當“保安”的,保護法老的陵寢不受邪惡生物的騷擾。
是的,大蒜辛辣的味道被認為具有辟邪的作用,傳說吸血鬼就最怕大蒜的味道。直到今天,在西方的一些地方依然有在門上掛大蒜辟邪的習俗,就像我們端午節(jié)時在門上掛艾草一樣。
除了扮演“保安”,大蒜還扮演過藥材的角色。事實上,像大蒜、生姜、大蔥這類擁有特殊味道的植物,都是先被當成藥材,然后才慢慢成為食材的。傳說,漢光武帝劉秀在稱帝之前,軍隊中疫病流行,幸好一位老翁向他推薦了大蒜,果然“蒜”到病除。劉秀這才一鼓作氣拿下洛陽,也才有了后來的“光武中興”。如此看來,大蒜還是改變歷史的重要角色呢。
大蒜究竟是什么時候開始成為食材的?這個問題已經(jīng)無從考證。不過,我們大致知道它是何時登上中式餐桌的——西漢時,大蒜跟著出使西域回來的張騫一起來到中國,很快就成為中餐的一部分。也正因為如此,大蒜在古時候還有“胡蒜”的稱呼。
值得一提的是,“蒜”這個名字,一開始是專屬于一種本土菜菜的。這種蒜個頭比大蒜小,味道不如大蒜辣,當大蒜流行開來后,它就只能退而求其次地被稱為“小蒜”了。有機會,以后我們再來講講它的故事。
仔仔細細看大蒜
生活中,大蒜是最常見的食材之一。那么,你了解它嗎?準備幾瓣帶皮兒的大蒜,我們一起來好好研究吧!
相信大家即使不喜歡吃大蒜,也有過剝大蒜的勞動經(jīng)歷。我們剝掉的,是大蒜最外層的葉鞘。葉鞘相當于大蒜的衣服,起著保護的作用。
葉鞘內(nèi)部白白胖胖的蒜瓣是大蒜的鱗芽,這是大蒜滋味兒最足的地方,儲存著大量營養(yǎng),含有豐富的碳水化合物,所以烤熟的蒜瓣會有一股特殊的鮮甜和軟糯的滋味兒。鱗芽的主要作用,是為幼芽的生長提供營養(yǎng)。如果切開一瓣尚未發(fā)芽的大蒜,你會發(fā)現(xiàn)中間有一個黃綠色的小點,那就是尚未生長的幼芽。
大蒜為何愛“燒心”
蒜瓣白白胖胖的,又富含營養(yǎng),自然少不了被貪吃的動物惦記。為了保護自己,它裝備了特有的防御武器——蒜氨酸。
平時,蒜氨酸沒有氣味也沒有味道,一旦大蒜受到傷害,比如被貪吃者咬上一口,蒜氨酸會在蒜氨酸酶的作用下,立刻分解成具有強烈刺激性的化學物質(zhì)大蒜素,出其不意地給貪吃者一記暴擊。如果我們吞下生大蒜,大蒜素的釋放會一直持續(xù)到進入消化道之后。這也是有些人說生吃大蒜“燒心”的原因——燒的不是心,是消化道呢。
幸運的是,大蒜素并不是頑固分子,長時間待在高溫環(huán)境里就會被分解。所以,只要加熱的時間足夠,我們就能吃到完全沒有辣味,只剩下甘甜清香的大蒜了,味道和口感還頗有些像紅薯呢。
大蒜愛“化裝”
在扮演食材的時候,大蒜還老愛“化裝”上場,搞得我們時不時地誤會它還有兄弟姐妹。那么,大蒜都有哪些有趣的“裝扮”呢?
披綠衣的臘八蒜
在臘八節(jié)用醋腌制臘八蒜,這是北方地區(qū)常見的習俗。腌制到位的臘八蒜,吃起來酸辣爽口,看起來通體碧綠,如同翡翠一般。
讓大蒜變綠的秘密,不在于醋,而在于低溫。在低溫下,蒜瓣中的氨基酸會轉(zhuǎn)化成黃色和藍色的色素,二者合一,就讓大蒜穿上了綠裝。如果你將搗好的蒜泥放進冰箱冷藏一晚,第二天也會發(fā)現(xiàn)它變成了綠色。放心,蒜泥變綠通常不影響食用。
這也是臘八蒜在北方的臘八節(jié)流行的原因。在沒有冰箱的時代,只有北方臘八時節(jié)的低溫,才能自然腌制出這種獨特的食物。
被烤成包公的黑蒜
如果說臘八蒜是低溫的饋贈,那么黑不溜秋像包公的黑蒜則是高溫的產(chǎn)物。將大蒜放進保溫保濕的發(fā)酵箱里,用60℃的恒溫均衡地“烤”上一個月,潔白的大蒜就會自己發(fā)酵,進而產(chǎn)生黑色的色素,讓自己像曬足了太陽一樣變成大黑臉。
黑蒜被貼上了不少“保健標簽”,比如抗癌、降血壓、降血脂之類的,這些都沒有得到科學研究的證實。我們將黑蒜當成一種風味獨特的小吃就行,千萬別指望“蒜”到病除。
孤家寡人的獨頭蒜
你見過不分瓣的獨頭蒜嗎?它其實是發(fā)育不良,無法分瓣的大蒜。通常來說,土壤貧瘠、肥料不足、干旱缺水、光熱條件得不到滿足等情況,都會導致獨頭蒜的出現(xiàn)。
不過,別看獨頭蒜“發(fā)育不良”,由于沒有分瓣,它含有的大蒜素反而比普通大蒜高,辣味也就更加濃郁。喜歡“重口味”的人,可是更青睞它呢!
蒜苗、蒜黃和蒜薹(tái)
除了蒜瓣,大蒜還為我們提供了三種食材——蒜苗、蒜黃和蒜薹。
蒜苗和蒜黃其實是同一種東西,都是大蒜幼苗發(fā)育到一定時期后長出來的蒜葉。蒜苗有一股特殊的青草香氣,與臘肉是最佳拍檔;而蒜黃則是“發(fā)育不良”的蒜苗——在成長過程中,蒜黃全程見不著光,無法進行光合作用合成葉綠素,因此呈現(xiàn)出特殊的黃色。蒜黃纖維少,更加鮮嫩,非常適合用來包餃子或是炒雞蛋。
讓蒜苗在田間繼續(xù)生長,不久之后我們就能看到蒜薹了。蒜薹是大蒜的花序軸,如果能見到一根完整的蒜薹,你就會發(fā)現(xiàn)還有一個花苞頂在前端。
一般情況下,我們是很難看到大蒜開花的,因為我們不需要大蒜的種子。只要種下一個蒜瓣就能收獲完整的大蒜,是不是很神奇呢?
種大蒜有講究
問題來了:種子和蒜瓣都能發(fā)育成完整的大蒜,為什么在種植時只選用蒜瓣而不選種子呢?
一方面,蒜瓣自帶營養(yǎng)器官,能更好地生長發(fā)育,而種子需要更加精細的呵護。相對種子,蒜瓣更容易培育出個大瓣多的大蒜。
另一方面,用蒜瓣種植,相當于“復制”,都是由同一個大蒜發(fā)育而來的,能保證優(yōu)秀的基因不受污染。用種子種植則是“繁殖”,需要經(jīng)過授粉環(huán)節(jié)。授粉的過程中,基因難免受到污染。萬一染上不良基因,大蒜就可能陷入減產(chǎn)、生病等麻煩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