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雪 溪(三星堆博物館)
三 星堆文物,是寶貴的人類文化遺產(chǎn),在中國浩如煙海、蔚為壯觀的文物群體中,屬最具歷史科學文化藝術(shù)價值和最富觀賞性的文物群體之一。1986年三星堆遺址兩個大型祭祀坑的相繼發(fā)現(xiàn),是20世紀人類最偉大的考古發(fā)現(xiàn)之一。在這批古蜀秘寶中,有許多光怪陸離、奇異詭譎的青銅造型,如高2.608米的青銅大立人、寬1.38米的青銅面具、高達3.95米的青銅神樹等,均堪稱獨一無二的曠世神品。而以流光溢彩的金杖為代表的金器,以滿飾圖案的邊璋為代表的玉石器,亦多屬前所未見的稀世之珍。
這里,我們精選部分古蜀國的神品重器,以饗讀者。藉此可知古蜀人獨特的審美趣味和自立一格的造型藝術(shù),亦足可窺古蜀的神話祭祀之一斑。
1986年三星堆遺址考古現(xiàn)場(三星堆博物館供圖)
在三星堆青銅雕像群中,足以領(lǐng)袖群像的最高統(tǒng)治者非大立人像莫屬。以往殷墟出土的玉石銅人像與之相比,真可謂“小巫”見“大巫”。就全世界范圍來看,三星堆青銅大立人也是同時期體量最大的青銅人物雕像。
雕像系采用分段澆鑄法嵌鑄而成,身體中空,分人像和底座兩部分。人像頭戴高冠,身穿窄袖與半臂式共三層衣,衣上紋飾繁復精麗,以龍紋為主,輔配鳥紋、蟲紋和目紋等,身佩方格紋帶飾;雙手手型環(huán)握中空,兩臂略呈環(huán)抱狀構(gòu)勢于胸前;腳戴足鐲,赤足站立于方形怪獸座上——整體形象典重莊嚴,似表現(xiàn)一個通天異稟、神威赫赫的大人物正在作法。其所站立的方臺,或可理解為作法的道場——神壇或神山。
這尊“紀念碑”式的大立人雕像究竟象征什么身份?目前,學術(shù)界主要有3種不同意見:一種意見認為,青銅大立人是一代蜀王形象,既是政治君王,同時又是群巫之長;另一種意見認為是古蜀神權(quán)政治領(lǐng)袖形象。我們傾向于認為,他是三星堆古蜀國集神、巫、王三者身份于一體的最具權(quán)威性的領(lǐng)袖人物,是神權(quán)與王權(quán)最高權(quán)力之象征。
人像身佩的方格紋帶飾,當具有表征權(quán)威的“法帶”性質(zhì)。其所穿之衣很可能是巫師的法衣,衣服上的幾組龍紋裝飾似有與神靈交感互滲的意義。他手中是否原持抱有法器?或認為是琮,或認為是權(quán)杖,或認為是象牙,還有人認為是類似彝族畢摩(祭司)的神筒或簽筒,也有人認為其姿態(tài)和手型表現(xiàn)的是特定祭祀姿態(tài)。
古蜀歷史早已偃旗息鼓,無言的文物拋給人們的是難解的文化之謎……
通高:260.8厘米人像高:180厘米
高:66厘米通寬:138厘米
在三星堆出土的眾多青銅面具中,造型最奇特、最宏偉壯觀的要算這件有“千里眼”“順風耳”之譽的青銅縱目面具。其形象特征為:眉尖上挑,雙眼斜長,眼球呈極度夸張的柱狀向前縱凸伸出達16厘米;雙耳向兩側(cè)充分展開;短鼻梁,鼻翼呈牛鼻狀向上內(nèi)卷;口闊而深,口縫深長上揚,似微露舌尖,作神秘微笑狀。其額部正中有一方孔,原或鑄有精美額飾。超現(xiàn)實的造型使得這尊造像顯得威凌八方,其神秘靜穆、威嚴正大之氣給人以強烈威懾感。它是天神還是人中至尊?最令人費解的是其夸張的雙眼與雙耳,難道是視通萬里、耳聽四方的神異能力的象征?
文獻記載蜀人始祖蠶叢的形象特征為“其目縱”,而在中國上古神話中還有一個人面蛇身、掌控天地明晦的天神燭龍,其形象特征也是“直目正乘”(直眼球)。據(jù)此,縱目面具的造像依據(jù)可能與古史所記述的蠶叢和燭龍的形像都有關(guān)。目前,除普遍認為這尊造像表現(xiàn)的是蜀族始祖蠶叢外,尚有幾種不同意見:或認為它是獸面具,或認為面具左右伸展的大耳是杜鵑鳥翅膀(即蜀王杜宇之偶像),或認為它是太陽神形象,等等。我們傾向于認為這件面具既非單純的“人面像”,亦非純粹的“獸面具”,而是一種人神同形、人神合一的意象造型,巨大的體量、極為夸張的眼與耳都是為強化其神性,它應(yīng)是古蜀人的祖先神造像。
通高:82.5厘米面具高:31.5厘米通寬:77.4厘米
面具雙眼眼球呈柱狀外凸,向前伸出約10厘米,雙耳向兩側(cè)充分展開,額鑄高約70厘米的夔龍形額飾。面具橫斷面呈“U”字形,眼、耳采用嵌鑄法鑄造,額間夔龍形額飾系補鑄;這種鑄造方法是先將器身鑄好,再補鑄附件。
該面具出土時,尚見眼、眉描黛色,口唇涂朱砂。其整體造型意象神秘詭譎,風格雄奇華美,在三星堆各類人物形象中頗顯特出。一般認為,面具的眼睛大致符合史書中有關(guān)蜀人始祖蠶叢“縱目”的記載。亦有認為“縱目”應(yīng)是“豎眼”之意,即如中國古代神話人物二郎神額中的眼睛,其形像可能是祖先神造像。或聯(lián)系夔龍形額飾的造型,認為它與神話中“人首龍(蛇)身”“直目正乘”的天神燭龍有關(guān)。
1號大型銅神樹由底座、樹和龍三部分組成,采用分段鑄造法鑄造,使用套鑄、鉚鑄、嵌鑄等工藝,通高3.96米,樹干頂部及龍身后段略有殘缺。在我國迄今為止所見的全部青銅文物中,該神樹是形體最大者。
銅樹底座呈穹窿形,其下為圓形座圈;底座由三面弧邊三角狀鏤空虛塊面構(gòu)成,三面間以內(nèi)擫勢的三足相連屬,構(gòu)擬出三山相連的“神山”意象,座上鑄飾象征太陽紋與云氣紋。樹鑄于“神山之巔”正中,卓然挺拔,勢接天宇。樹分3層9枝;每枝上有一仰一垂的兩果枝,其上立神鳥,全樹共27枚果實、9只鳥?!?”“9”這一反復運用的符號構(gòu)成數(shù),當與古蜀數(shù)理觀有密切聯(lián)系。樹側(cè)有一條緣樹逶迤而下的繩索相辮狀的銅龍,其造型怪異詭譎,莫可名狀。
關(guān)于這株銅樹的內(nèi)涵,目前在學術(shù)界尚存在不同看法,但將銅樹界定為“神樹”,則是共識。一種意見認為,這株銅神樹的造型與內(nèi)涵應(yīng)與《山海經(jīng)》中記載的“建木”相關(guān),銅樹是古蜀人溝通人神、上下天地的天梯,反映古蜀人交通于天人之際的特殊宗教權(quán)力被古蜀國神權(quán)政治集團所獨占的情況;與此相對的觀點則認為青銅神樹并非“建木”,從其構(gòu)型分析,更多地與《山海經(jīng)》描述的“若木”相似。另一種意見認為,青銅神樹具有“社”的功能,與載籍所記“桑林”一致,應(yīng)為“社樹”。還有一種意見認為,銅神樹為古蜀人的宇宙樹,反映蜀人的世界觀。再有一種觀點認為,青銅神樹起源于古人對日暈現(xiàn)象的認識,代表東西兩極的扶桑與若木。
這里,我們對這株銅神樹作一簡要分析:銅樹上鑄有9只鳥,有何具體寓意?在古代“十日神話”中,太陽的運行是由自在飛翔于天宇的“陽烏”(金烏)背負而行,這是先民對太陽東西移行現(xiàn)象富有想象力的解釋。古代很多民族都將鳥作為太陽的象征,這在文化人類學資料中有大量記述,中西考古資料中亦有不少鳥日并見的圖像。三星堆銅樹上所鑄的神鳥當即神話中金烏(即太陽)的寫照。三星堆神樹3層9枝及其枝頭分立9鳥的形象,符合“扶桑”和“若木”的“上有十日”這一最為顯著的特征。銅神樹鑄飾9鳥,原頂部或有一只鳥,也可能制作者表達的構(gòu)型意圖是另有一只鳥正在天上值日。銅神樹也具有“建木”的特征和功能,載籍描述“建木”有樹葉、花卉、花果與“黃蛇”,銅神樹的造型符號中同樣有“天花地果”與神龍;而銅神樹所在位置恰是古史神話傳說中所謂“天地之中”的成都平原,“天地之中”意即“世界中心”,表征這是一株挺立于大地中心的神樹。
我們傾向于認為三星堆神樹應(yīng)是古代傳說中“扶?!薄敖尽钡壬駱涞囊环N復合型產(chǎn)物,其主要功能之一即為“通天”。神樹連接天地、溝通人神,神靈藉此降世,巫師藉此登天,樹間攀援之龍,或即巫師之駕乘。
三星堆神樹是中國宇宙樹偉大的實物標本,當可視作上古先民天地不絕、天人感應(yīng)、人天合一、人神互通之神話意識的形象化寫照。三星堆神樹反映古蜀先民對太陽及太陽神的崇拜,在古蜀人的神話意識中具有通靈、通神、通天的特殊功能,是中國宇宙樹最具典型意義和代表性的偉大實物標本。
樹干殘高:359厘米通高:396厘米
三星堆出土的“太陽形器”全部被砸碎并經(jīng)火焚燒。從殘件中能識別出6件個體,經(jīng)修復復原的2件太陽形器直徑均在85厘米左右,構(gòu)型完全一致。這里介紹其中一件。
器物構(gòu)型為圓形,正中陽部凸起,周圍五芒的布列形式呈放射狀,芒條與外圍暈圈相連接。陽部中心圓孔、暈圈上等距分布的5個圓孔均是作安裝固定作用。器物系采用二次鑄造法制成。先將暈圈和5道芒條鑄成后,再用嵌鑄法將太陽嵌鑄在芒條上,然后再與暈圈銜接處兩面鉆孔,最后用鉚鑄法在孔中灌注銅液將芒條鉚接牢固。
這種形制的器物從未見于以往的出土文物,因其與同坑出土的銅神殿屋蓋上的“太陽芒紋”形式相似,整體圖像特點也與我國南方地區(qū)出土銅鼓上的太陽符號頗為相像,故發(fā)掘者將其定名為“太陽形器”。但也有研究者認為此器表現(xiàn)的是車輪:中心部分是輪轂,放射形條狀物是車輻,外圈是輪圈。還有觀點認為既非太陽,亦非車輪,而是用于軍事作戰(zhàn)的盾牌上的盾飾。多數(shù)意見認為,這種形制的器物應(yīng)是“太陽形器”,是常設(shè)在古蜀國神廟中的神器;又或用于祭祀儀式,釘掛在某種物體之上,作為太陽之象征接受人們的頂禮膜拜。三星堆遺址祭祀坑出土的許多重器如青銅大立人、青銅神樹及其他一些青銅重器上的大量各式太陽紋飾表明,“太陽崇拜”在三星堆古蜀國的宗教文化中頗為突出??梢酝浦檀墓攀駠延袑iT的祭日儀式,并當在古蜀國諸多祭儀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作為成都平原古族的信奉習俗,“太陽崇拜”一直延及東周。據(jù)《華陽國志》記載,末代蜀王族號為“開明”,其詞義即與“太陽升起”密切相關(guān),如《楚辭·天問》“何闔而晦?何開而明?角宿未旦,耀靈安藏?”可證。金沙遺址出土的金四鳥繞日飾、銅立人像等正是商末至西周早期古蜀太陽崇拜的實物例證。作為宗教觀念的物化形式,它們與三星堆同類器物前后銜接,為進一步研究古蜀宗教文化提供了重要依據(jù)。
全器直徑:84厘米
底座直徑:10厘米座高:5.3厘米通高:15.6厘米
此器由山形座和跪坐頂尊人像兩部分組成,山形座座腰上鑄飾扉棱,座上有婉曲樸雅的鏤空花紋。人像上身裸露,乳頭突出,下身著裙,腰間系帶,帶兩端結(jié)紐于胸前,紐中插物。人像頭頂一帶蓋銅尊,雙手上舉捧護圈足尊腹部。表現(xiàn)的應(yīng)是古蜀國巫師在神山頂上跪坐頂尊以獻祭神天的情景。因其胸部乳頭顯露突出,因此有觀點認為該人像刻畫的是古蜀國的女性巫師或女神。
人像雖小,卻是極難求的珍品。第一,它是很完整的全身像;第二,尊罍是古代重要的禮器,但人們對其具體使用方式卻有很多不同看法,頂尊跪坐人像則為我們展示了“尊”這種器物在古代祭祀時的具體使用方式之一。從人像的造型上看,古蜀國工匠具有很高的造型能力,整個人像結(jié)構(gòu)完美、比例勻稱、美觀耐看,具有很高的觀賞性和藝術(shù)價值。
人像屬1號祭祀坑第一種類型。人像被塑成杏狀立眼,蒜頭鼻,高鼻梁;雙唇緊閉,似略帶笑容,下頜寬圓,面部豐腴飽滿。其整體造型線條流暢,表情溫和恬靜,是三星堆出土大銅頭像中最具寫實風格的一件。一般傾向于認為該頭像很可能是古蜀國女巫的形象。
通寬:20.6厘米殘高:29厘米
通高:40.3厘米
在三星堆全部鳥類造型文物中,這青銅大鳥頭是形體最大的一件。出土時,發(fā)現(xiàn)其勾喙口縫及眼珠周圍皆涂有朱砂。鳥頸部下端有3個圓孔,當作固定之用。此器可能是神廟建筑上的裝飾物,也有可能安裝于某種物體之上,作為儀仗用途的象征標志。
作為遠古時代圖騰遺存及自然崇拜、神靈崇拜、祖先崇拜之物,鳥與蜀族之關(guān)系極為密切。幾代蜀王直接以鳥為名,足以證明這一點。而三星堆文物中眾多的鳥形器物及紋飾圖案,更從考古發(fā)掘之角度提供有力實證。
這件器物的造型與鷹和魚鷹頗為相似,或系蜀王(魚鳧)的象征?可能還具有蜀族族名、徽號意蘊?多數(shù)研究者傾向于認為,這件器物應(yīng)是古蜀國魚鳧王朝時期的國之重器,具有族群的象征意義。
方座邊長:2.5厘米雞長:11.7厘米通高:14.2厘米
三星堆出土的眾多神像、神靈相同,極具神秘詭秘之色彩,其造型手段也多用夸張的、超現(xiàn)實的表現(xiàn)方式,而2號祭祀坑出土的這件青銅雞卻稱得上是寫實風格的杰作。青銅雄雞造型風格頗為寫實,與三星堆眾多屬意象造型的藝術(shù)品形成鮮明對比,是三星堆青銅文物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銅雞系用范鑄法鑄造,尾羽豐滿,引頸仰首,氣宇軒昂,神采飛揚。其冠、眼、喙、爪、羽毛等刻畫工細不茍、神形兼?zhèn)?。整體造像謹嚴而不失靈動,體現(xiàn)出雄奇超逸的氣格,堪稱極難得的藝術(shù)神品。
此銅雞自非一般的家禽,而有更深沉的象征意義,或許它代表的是古代神話傳說中的“天雞”“神雞”,正所謂“雄雞一唱天下白”;其造型意蘊雋永,似寄寓引吭高歌、呼喚日出,帶給人間無限光明之意。
柱斷面呈橢圓形,柱頂斜平,下端四面有半圓形缺口,缺口相對的上方各有一圓形穿孔。柱頂有一龍,龍頭上有鐮形大耳一對,耳內(nèi)內(nèi)側(cè)有犄角一對。龍口大張,呲牙咧嘴,兩前爪趴于柱頂上,身尾下垂貼于柱側(cè),后爪緊緊抓柱兩側(cè),尾巴上卷。在和龍相對應(yīng)的柱壁另一側(cè),有一簡化的頭向下的夔形飾。此龍身細長,頗類蜥蜴。龍頭大耳犄角、下巴有胡須,頗似羊頭,或謂此為“神羊”。推測此器可能是某種器物上的附件,也有學者認為或系權(quán)杖杖頭。
柱高:41厘米寬:18.8厘米柱上端最大直徑:9厘米
殘高:53.3厘米
青銅神壇因被火燎而殘損,但尚能較清楚地了解全器基本構(gòu)造:獸形座底部由圈足及其上正反平行站立的二獸組成。怪獸蹄足、大眼、立耳,嘴部寬扁,外卷的獨角和飛揚的羽翅上托立人座。立人座四方各有一位面外站立的立人,頭戴敞口高冠,身穿短袖對襟深衣,兩臂平抬于胸前,雙手呈抱握狀,所握杖狀物已殘,其下端彎曲并有鉤狀分叉。立人冠飾扁平式側(cè)面縱目神人頭像,其頭頂?shù)纳叫巫仕纳较噙B狀。四山頂部為方斗形建筑,四面鏤空,內(nèi)鑄大小造型相同、每方各5位的跪坐人像。人像頂承方斗形建筑上額,上額四面正中鑄人首鳥身神像。方斗形建筑頂部正中有四方形凸起,似一方臺。頂部四維飾立鳥,雙翅上揚,其勢欲飛。
分析神壇全器構(gòu)層意義,可確定此器是三星堆古蜀國某代王朝宗廟中的祭祀重器。從涵義上劃分神壇,可分為3層:頂部方斗形建筑為上層;立人座、立人及其冠頂山形座為中層;底部圈足與二獸為下層。大意言之,神壇自上而下豎向垂直展開的時空序列是天界、人界、地界,即所謂“三界”,是一件呈旋轉(zhuǎn)形態(tài)的表現(xiàn)古蜀先民宇宙觀念的實物模型。
青銅神壇作為三星堆古蜀國的宗廟神器及國之重寶,以立體實物模型這一物質(zhì)形態(tài),充分顯現(xiàn)古蜀人的精神實質(zhì)及神話宇宙觀。神壇是古蜀宗教理念、政治原則、宗廟建筑等諸多文化要素的信息集結(jié),反映古蜀國的政治宗教文化及古蜀人的天文認知、空間意識及數(shù)理觀念。
三星堆遺址2號祭祀坑共出土4件戴金面罩銅人頭像,分平頂和圓頂兩型,均由銅頭像和金面罩兩部分組成。戴金面罩銅人頭像造型與未貼金面罩的同類人頭像相同,大小與真人比例相仿。人頭像所戴金面罩系用金塊錘揲成金皮,再依照人頭像造型,上齊額、下包頤、左右兩側(cè)罩耳,眼眉部分則鏤空露出銅質(zhì)。面罩與人頭像的粘和方法系采用生漆調(diào)和石灰作粘和劑,將金面罩貼于銅頭像上。整件人頭像金光熠熠,高貴不凡。在青銅人頭像上包貼金面罩應(yīng)與古蜀宗教習俗有密切關(guān)系,說明古蜀人已視黃金為尊。
這件屬B型的金面銅人頭像為圓頂。人像為方頤,粗眉立眼,長耳闊口,蒜頭鼻。據(jù)其面部凹線輪廓,已鑄出蒙至頭頂?shù)拿嬲?,僅留出頂心。在此面罩上又粘貼一層造型相同的金面罩,使其靜穆端嚴的形象平添華貴之氣。人像頭發(fā)似從后向前梳,發(fā)梢斂于面罩內(nèi),具有濃郁的地方民族發(fā)式風格。
頭縱徑:17.6厘米橫徑:15厘米通寬:22厘米高:48.1厘米
通長:54.2厘米 寬:6厘米
在三星堆出土的玉石器中,這件玉璋可謂極品。玉璋器身飾有頗富神秘意味的圖案:圖案分上下兩幅,正反相對呈對稱布局,每幅圖案由5組構(gòu)成。下方一組有兩座山,兩山外側(cè)各插有一枚牙璋;第二組是3個跪坐人像,頭戴穹窿形帽,佩雙環(huán)相套耳飾,身著無袖短裙,兩拳相抱,置于腹前;第三組是幾何形圖案;第四組又是兩座山,兩山中間有一略似船形的符號,兩山外側(cè)似有一人手握拳將拇指按捺在山腰;最上面的一組為3個立人像,人像頭戴平頂冠,佩鈴形耳飾,身著無袖短裙,雙手動作與第二組人像相同。從這幅刻繪圖案中的山上、山側(cè)所插玉璋,以及作拜祭狀的人等分析,推測該圖所表現(xiàn)的正是所謂“山陵之祭”的隆重祭祀場面,而璋作為祭山之器的用途也彰顯無疑。
長:143厘米 直徑:2.3厘米重:約463克
金杖凈重約463克,系用金條錘揲成金皮后,再包卷在木杖上;出土時尚見金皮內(nèi)殘留的炭化木渣。
金杖上端有46厘米長的平雕圖案,內(nèi)容為魚、鳥、人物等。圖案共3組:最下一組為前后對稱的人頭像,人像頭戴五齒冠,耳飾三角形耳墜;上面兩組圖案相同,上下方分別是兩背相對的鳥與魚,在鳥的頸部和魚的頭部疊壓著一支箭狀物。該圖案究竟表現(xiàn)什么內(nèi)容?是古蜀族圖騰、族徽的銘記?是蜀王借以通神通天的法器?是一幅含有巫術(shù)意味、翼求捕魚成功的漁獵祈禱圖?是描繪勝利者功績,或記述某件國家命運大事?
就金杖的性質(zhì)而言,目前多數(shù)學者傾向于認為金杖是至高無上的權(quán)威標志,即王杖、權(quán)杖,是王權(quán)的象征;同時,從巫教文化角度說,金杖又是古蜀國群巫之長的魔杖法杖,是神權(quán)的象征。簡言之,金杖應(yīng)是古蜀國政教合一體制下的“王者之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