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弋原 劉典 鄧可 薛思遠 陸思軼
據“大學生反金融欺詐認知民意調查”統(tǒng)計,在近2400份樣本中,有47.4%的受訪者稱自己或自己的同學遭遇過詐騙,其中,約兩成金錢損失在5000元以上。而據央視報道,國家反詐中心統(tǒng)計數據顯示,2021年以來,涉及“注銷校園貸”類的詐騙案件就高達1.7萬起,損失金額高達13.3億元。
在社會的固有思維中,詐騙案件受害者以中老年群體居多,大學生作為“高學歷、高智商、高水平”的一類群體,似乎應該與“被騙”這一詞匯相去甚遠。但赤裸裸的數據告訴我們,大學生也是一個龐大的受害群體。然而,一旦有“大學生被騙”的新聞標題出現在網絡平臺上,就會引發(fā)眾人對大學生智商的質疑與群嘲:“不是吧,大學生還能被騙?”
高學歷或許可以成為高智商的代名詞,但高自我保護意識與反詐意識卻不可與之劃上必然的等號。不是擁有高學歷就能識破騙局,更不是上當受騙就理應被嘲笑,沒必要對大學生求全責備。并非人人都是天生的反詐專家,但大學生群體的確需要提高反詐意識。
大學生被騙事件頻發(fā),公眾對此類新聞的關注也存在著一種“幸存者偏差”,即人們只看到經過某種篩選而產生的結果,卻沒有意識到篩選的過程,因此忽略了被篩選掉的關鍵信息。大學生被騙固然有其特殊原因,但或許“被騙”才是此類事件的常態(tài)。詐騙新聞中的“大學生”之所以能夠引起人們熱議,主要是因為被騙人身份的反常性和個案性。一個博士被騙10萬元的關注度遠比一個普通人被騙20萬元的關注度更高,前者因其身份的特殊性而成為能夠吸引大眾眼球的對象,后者則沉入了“生活之?!北蝗撕鲆?。
此類報道誘導人們走入“身份嘲笑”的誤區(qū),揪住“大學生”“高學歷”等字眼不放,試圖將其作為文章的“流量密碼”,忽略了詐騙事件本身的普遍性和惡劣性,歪曲了詐騙新聞的本義,消解了反詐宣傳的嚴肅性和有效性,這反而為反詐宣傳平添了阻力。
互聯網時代,大學生作為身處信息浪潮前沿的社會群體,看似游刃有余地“玩轉”互聯網,實則經常被困在“信息不對稱”的包圍圈中,面對詐騙分子在騙局中提供的“準確”個人信息不知所措,很容易掉入詐騙分子利用“信息不對稱”設下的陷阱。
互聯網時代的新型詐騙案件中,詐騙分子往往準確地有針對性地利用網絡技術,掌握了法院傳票、優(yōu)惠返利渠道等大量對大學生來說并不熟悉的信息資源,利用與學生切身相關的話題如“學業(yè)”“就業(yè)”“兼職”“網購”等,引起受害人的焦慮和急迫心理。同時,詐騙分子還會用帶有精準個人信息的“懇切”言辭騙取大學生的信任,從而輕易實現“一招制勝”。在整場未見硝煙的“信息戰(zhàn)”中,處于被動的大學生占據相對劣勢。
“我沒想過自己會這么輕易地被騙,因為我的網購經驗其實是比較豐富的?!北或_取414元的大二學生小雨回憶說,“他(詐騙分子)偽裝成中通快遞員,說我的快遞在中轉時候被弄丟了,希望通過對我進行雙倍金額賠償,來讓我不要投訴他們。讓我放下警惕的,或許就是電話那端詳細地說出了我的姓名、電話,甚至我買的是什么尺碼的灰色毛衣。不知道為什么我的快遞信息如此完整地被陌生人知道了,但我也確實太容易相信別人了?!?/p>
“除了僥幸心理,我也犯了過度自信的錯誤?!贝笕鹑趯I(yè)的王同學承認,“我以前從來沒想到過會被騙錢,即使在運用已有知識進行風險判斷后仍然難免出現這樣的結果,或許是自己的反詐意識還不夠高吧?!贝髮W生們一方面對于自己的反詐能力過于自信,一方面也過于信任虛擬環(huán)境。然而隨著互聯網通信技術的發(fā)展,詐騙技術也在不斷提升,形式也日趨多樣化。個人反詐水平的提高,不僅在于擴充專業(yè)反詐知識,更需要培養(yǎng)的是在突發(fā)情況面前保持冷靜的能力。
“我已經下載國家反詐中心App了?!绷桕栞p輕嘆了一口氣之后,笑著沖我們晃了晃手機。
(文中小雨、王同學、凌陽均為化名)
責任編輯:丁莉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