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開林
(鹽城師范學院 文學院,江蘇鹽城224002)
清代著名學者朱彝尊編纂《經(jīng)義考》,共計300卷,統(tǒng)考歷朝經(jīng)義之目,備載歷代經(jīng)籍存佚情形,并加考索,為清代輯錄體目錄典范。作為經(jīng)學目錄的集大成之作,《經(jīng)義考》極富文獻價值,對于經(jīng)學研究具有重要作用,歷來是經(jīng)學研究不可多得的參考資料。然而,囿于見聞、傳抄、版刻等因素的限制,《經(jīng)義考》也存在諸多不足。自該書問世至今,歷代學人對之多有考訂,如翁方綱《經(jīng)義考補正》等。
《經(jīng)義考》著錄易類典籍70卷(卷2-卷71),相比其他經(jīng)書,數(shù)量最多,內(nèi)容最豐富,同時闕漏亦多。筆者近來從事《經(jīng)義考》著錄《易》籍的考辨研究,逐卷進行訂補。(1)關于《經(jīng)義考》各類經(jīng)籍之研究,學界的考辨成果計有:江曦《〈經(jīng)義考·書類〉訂疑》(刊于《天一閣文叢》第十三輯,2015年),韓震軍《〈經(jīng)義考〉著錄宋人春秋學著述斠摭》(刊于《中國經(jīng)學》2017年第1期),解樹明、姬瑞麗《朱彝尊〈經(jīng)義考〉引朱熹古文尚書條辨證》(刊于《河北科技圖苑》2017年第6期),劉貝嘉《〈經(jīng)義考〉“孟子類”文獻校理——以卷二百三十二為論域》(刊于《嘉興學院學報》2018年第3期),張宗友《〈經(jīng)義考〉》“〈古論語〉”條通校——兼論〈經(jīng)義考新?!抵檬А?刊于《中國經(jīng)學》2019年2期),曹景年《〈經(jīng)義考〉論語、四書類補正》(刊于《山東圖書館學刊》2019年第2期),曹景年《〈經(jīng)義考〉征引陸元輔等六家文獻叢考》(刊于《嘉興學院學報》2021年第2期)。另外,臺灣學者楊果霖《〈經(jīng)義考〉著錄“春秋類”典籍校訂與補正》(學生書局,2012年版)全面考察《經(jīng)義考》“春秋類”,頗有創(chuàng)獲。本文以《經(jīng)義考》卷六十著錄易類典籍為研究對象,予以條辨,以期略有助益。(2)關于“周易類”的考辨,筆者已發(fā)表8篇文章:《〈經(jīng)義考〉卷六三著錄易類典籍辨證》(刊于《中華易學》第2卷)、《〈經(jīng)義考〉卷六四著錄易類典籍辨證》(刊于《中華易學》第5卷)、《〈經(jīng)義考〉卷六五著錄易類典籍辨證》(刊于《傳統(tǒng)中國研究集刊》第21輯)、《〈經(jīng)義考〉卷六二著錄易類典籍辨證》(刊于《華中國學》2019年秋之卷)、《〈經(jīng)義考〉卷六六著錄易類典籍辨證》(刊于《華中國學》2020年春之卷)、《〈經(jīng)義考〉卷六十七著錄補證》(刊于《朱彝尊研究》第八輯)、《〈經(jīng)義考〉卷五七著錄補證》(刊于《嘉興學院學報》2021年第2期)、《〈經(jīng)義考〉卷五十九著錄易籍辨證》(刊于《重慶第二師范學院學報》2021年第3期)
《經(jīng)義考》版本較多,其中,清乾隆二十年(1755)盧見曾補刻本洵為佳本。林慶彰、蔣秋華、楊晉龍等主編的《經(jīng)義考新?!?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以盧刻本為底本,并以文淵閣四庫全書本、文津閣四庫全書本、四庫全書薈要本、四部備要本為校本,為目前《經(jīng)義考》三種整理本中質(zhì)量最好的一部。故本文以《經(jīng)義考新?!蜂浳?,并注明其頁碼。
焦竑《易筌》(1097頁)
按:《經(jīng)義考》著錄焦竑《易筌》六卷,錄自序。引陸元輔之說,介紹其生平。
《四庫全書總目》卷八“易類存目二”著錄《易筌》六卷《附論》一卷,稱:
是書大旨,欲以二氏通于《易》,每雜引《列子》《黃庭內(nèi)景經(jīng)》《抱樸子》諸書以釋《經(jīng)》。史稱竑講學以羅汝芳為宗,而善耿定向、耿定理及李贄,時頗以禪學譏之,蓋不誣云。[1]91
四庫提要稱該書“欲以二氏通于《易》,每雜引《列子》《黃庭內(nèi)景經(jīng)》《抱樸子》諸書以釋《經(jīng)》”,實乃皮相之談。筆者曾通考《易筌》全書,追溯其史源,征引二氏之書實少,引前賢時彥之《易》說實多,諸如俞琰的《周易集說》、趙汝楳的《周易輯聞》、潘士藻的《讀易述》等。具體可詳參拙著《易筌疏證》一書。
《易筌》六卷《附論》一卷,今有明萬歷刻本,見錄《續(xù)修四庫全書》第11冊、《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經(jīng)部第14冊,卷首有自序。《經(jīng)義考》所錄有省略,且缺文末“萬歷壬子夏焦竑書”[2]。
焦竑之生平,見過庭訓《本朝分省人物考》卷十三《南直隸應天府三》、張廷玉《明史》卷二百八十八《文苑列傳四》。
高攀龍《大易易簡說》《周易孔義》(1098頁)
按:《經(jīng)義考》著錄高攀龍《大易易簡說》三卷,引俞汝言之說,介紹其生平,另錄自序;《周易孔義》一卷,錄自序。
高攀龍《高子遺書》卷九上有《周易易簡說序》《周易孔義序》。丁丙《善本書室藏書志》卷一著錄影鈔明刊本《周易孔義》三卷,稱“有門人華允誠及其姪世泰兩跋”[3],俟訪。
《經(jīng)義考》卷一百六十著錄《大學知本大義》、卷二百〇五著錄《春秋孔義》。《高子全書》中《四書講義》一卷,《經(jīng)義考》失載。
高攀龍之生平,可參錢謙益《牧齋初學集》卷六十二《資德大夫都察院左都御史贈太子少保兵部尚書謚忠憲高公神道碑銘》。另,陳鼎《東林列傳》卷二、傅維鱗《明書》卷一百十五、萬斯同《明史》卷三百四十四、張廷玉《明史》卷二百四十三、張夏《雒閩源流錄》卷十二、朱彝尊《靜志居詩話》卷十六、鄒漪《啟禎野乘一集》卷五、葉鉁《明紀編遺》卷四、汪有典《明忠義別傳》卷六亦有傳。
郝敬《周易正解》《易領》《問易補》《學易枝言》(1100頁)
按:《經(jīng)義考》著錄郝敬《周易正解》二十卷、《易領》四卷(錄自序)、《問易補》七卷(錄自序)、《學易枝言》二卷(錄自序),并引陸元輔之說,介紹其生平。
檢明萬歷四十三年(1615)至四十七年(1619)郝千秋等刻郝氏《九經(jīng)解》本《周易正解》二十卷(《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經(jīng)部第15冊),卷首有明萬歷四十七年(1619)《敘九部經(jīng)解》,次為《讀易》一卷。
《易領》四卷,有明萬歷崇禎年間郝洪范刻《山草堂集》增修本、《湖北叢書》本,卷首載《易領題辭》,知《經(jīng)義考》所引有遺漏,且少文末一句:《山草堂集》本作“天啟乙丑九月望日京山郝敬題”[4],《湖北叢書》本作“大明天啟乙丑九月望日京山郝敬題”[5]。
《問易補》《學易枝言》二書,崔富章稱:
又,《明史·藝文志》著錄郝敬《周易正解》二十卷,《易領》四卷,《問易補》七卷、《學易枝言》二卷,《經(jīng)義考》并注曰“存”。《問易補》,《學易枝言》兩種,收入《山草堂集》內(nèi)編第三,四,《總目》未提及,附此以備檢。[6]58
《山草堂集》今尚未得見,但《善本書室藏書志》卷一著錄《學易枝言》四卷(《經(jīng)義考新校》之《校記》已提及),稱:
按《四庫存目提要》,《易領》卷前標“《山草堂集》第二”,謂所著經(jīng)解皆編入文集,是為集中之第二種。今《枝言》前亦標“《山草堂集》第四”,則《易》學尚不止此矣。[3]
丁仁《八千卷樓書目》卷一經(jīng)部著錄《學易枝言》四卷,注:“明郝敬撰。明刊本?!渡讲萏眉繁??!盵7]則《學易枝言》的卷數(shù)與《經(jīng)義考》不同。二書自序之文本,俟訪。
除此外,《經(jīng)義考》著錄其書甚多,卷九十一著錄《尚書辨解》,卷一百一十五著錄《毛詩原解》《序說》,卷一百一十九著錄《毛詩序說》,卷一百二十八著錄《周禮完解》,卷一百三十四著錄《儀禮節(jié)解》,卷一百四十五著錄《禮記通解》,卷二百〇五著錄《春秋非左》,卷二百二十一著錄《論語詳解》,卷二百三十五著錄《孟子說解》,卷二百五十著錄《九部經(jīng)解》《經(jīng)解緒言》,卷二百五十八著錄《四書攝提》《四書雜言》。《山草堂集》第一《談經(jīng)》九卷,《經(jīng)義考》失載。
郝敬之生平,可參查繼佐《罪惟錄》列傳卷十八、萬斯同《明史》卷三百八十五《儒林傳》、張廷玉《明史》卷二百八十八之傳記。
張納陛《學易飲河》(1102頁)
按:《經(jīng)義考》著錄張納陛《學易飲河》八卷,錄錢一本序。引陸元輔之說,稱:“張納陛,字以登,宜興人。萬歷己丑進士?!?/p>
《四庫全書總目》卷八“易類存目二”著錄《易學飲河》八卷,稱:
蓋納陛丁明末造,以《否》為亂世,《未濟》為窮時,托不言以寓其慨也。前有錢一本《序》,其詞頗譎,大抵不得志而著書之意。則是書不必盡以經(jīng)義核矣。[1]92
則書名尚小有不同?!秾W易飲河》,其書未見。
方大鎮(zhèn)《易意》(1103頁)
按:《經(jīng)義考》著錄方大鎮(zhèn)《易意》四卷,稱“未見”。引錢士升所作墓碑,稱“所著有《易意》、《詩意》、《禮說》諸書”,《經(jīng)義考》當即據(jù)此著錄。《經(jīng)義考》卷一百一十五著錄《詩意》、卷一百四十五著錄《禮說》,均僅言“未見”,當亦據(jù)錢士升之說。
檢金日升《頌天臚筆》卷十一《簡卹》、《靜志居詩話》卷十六、鄒漪《啟禎野乘一集》卷二、張夏《雒閩源流錄》卷十七、《光緒重修安徽通志》卷二百十八、馬其昶《桐城耆舊傳》卷四并有其傳。《頌天臚筆》載:“所著《荷薪義》《寧澹集》《桐川講義》《易意》《詩意》《聞斯錄》《禮說》數(shù)十種行于世?!盵8]《桐城耆舊傳》載:“著《易意》《詩意》《禮說》若干卷,《奏議》六卷,《荷薪義》八卷,《田居乙記》四卷,《寧澹居詩集》十三卷,《文集》十二卷?!盵9]則其著述較多。
另外,《千頃堂書目》卷一著錄方大鎮(zhèn)《易意》四卷,卷十一著錄其《寧澹語》八卷,卷二十五著錄其《方大理集》,卷三十著錄其《方侍御二疏》一卷;萬斯同《明史》卷一百三十三著錄方大鎮(zhèn)《易意》四卷,卷一百三十五著錄《寧澹語》八卷、《田居乙記》四卷,卷一百三十六著錄《侍御二疏》一卷、《寧澹居奏議》六卷;與《頌天臚筆》可互為補充?!逗尚搅x》八卷,《四庫全書總目》卷九十六著錄;《田居乙記》四卷,《四庫全書總目》卷一百三十二著錄。
陳幼學《周易管窺》(1104頁)
按:《經(jīng)義考》著錄陳幼學《周易管窺》,不言卷數(shù),稱“佚”。引嚴繩孫之說,介紹其生平。
萬斯同《明史》卷三百九十一《循吏傳》、張廷玉《明史》卷二百八十一《循吏傳》、陳鼎《東林列傳》卷十六、高廷珍《東林書院志》卷八、鄒漪《啟禎野乘一集》卷四均有其傳。朱國禎《中憲大夫南京太常寺少卿筠塘陳公墓志銘》,稱:“公無錫人,姓陳,名幼學,字志行,筠塘其別號也?!盵10]
其著述,萬斯同《明史》卷一百三十三著錄《禮樂考》,卷一百三十四著錄《救荒全書》《欽卹題稿》《治湖實政》;《千頃堂書目》卷二著錄《禮樂考》,卷三著錄《四書正刪正》,卷八著錄《南湖志考》一卷,卷九著錄《救荒全書》,卷十著錄《欽卹題稿》《治湖實政》?!督?jīng)義考》僅著錄《周易管窺》一種,《禮樂考》《四書正刪正》可為補充。
王述古《易筌》(1104頁)
按:《經(jīng)義考》著錄王述古《易筌》,不言卷數(shù),稱“未見”。引黃虞稷之說,介紹其生平。
檢《千頃堂書目》卷一著錄王述古《易筌》;卷二著錄王述古《律筌》,注:“禹州人。山西右布政使,學者稱中嵩先生?!盵11]
生平見高攀龍《高子遺書》卷十一《山西布政司右布政使中嵩王公行狀》、趙南星《趙忠毅公集》卷一《明山西右布政使王君墓志銘》。二書皆稱王述古著有《四書屑考》。
萬斯同《明史》卷三百二十九亦有其傳?!督?jīng)義考》僅著錄《易筌》,其書不詳。《四書屑考》《律筌》,《經(jīng)義考》失載。
吳烱《周易繹旨》(或作《易旨質(zhì)疑》)(1104頁)
按:《經(jīng)義考》著錄吳烱《周易繹旨》八卷,錄李廷機序、董其昌跋、陳九疇之說、自序。
尋繹陳九疇之說,似亦為該書所作序。引陸元輔之說,稱:“烱,字晉明,華亭人。萬歷己丑進士,南京太仆寺卿。”
《周易繹旨》的著錄情況有:
《周易繹旨》 七卷 四冊 俱吳烱。
又 《更定易繹旨》 卷冊同。(祁承爜《澹生堂藏書目》)[12]254
吳炯《周易繹旨》七卷。號懷野,華亭人。萬歷三十二年甲辰序。(黃虞稷《千頃堂書目》卷一)[11]
吳炯《周易繹旨》七卷。字懷野,華亭人,太仆寺少卿。(萬斯同《明史》卷一百三十三)[13]
吳炯《周易繹旨》八卷。(張廷玉《明史》卷九十六)[14]
《周易繹旨》八卷。華亭吳炯。(《乾隆江南通志》卷一百九十《藝文志》)[15]
則其卷數(shù)有七卷、八卷兩說。且表字有“字懷野”一說。
其著述,《澹生堂藏書目》還著錄吳炯《春秋左傳節(jié)文》六卷三冊、《吳氏藂語》十二卷四冊;《四庫全書總目》卷一百二十五著錄《叢語》十二卷;徐乾學《傳是樓書目》著錄《叢語》二卷、《吳生讀書記》一卷;張廷玉《明史》卷九十六著錄《書經(jīng)質(zhì)疑》一卷、《詩經(jīng)質(zhì)疑》一卷。
《經(jīng)義考》卷一百一十五著錄《詩經(jīng)質(zhì)疑》、卷一百六十一著錄《大學古本解》、卷二百〇五著錄《春秋質(zhì)疑》、卷二百二十九著錄《孝經(jīng)質(zhì)疑》?!洞呵镒髠鞴?jié)文》《書經(jīng)質(zhì)疑》二書,《經(jīng)義考》失載。另外,顧天埈《顧太史文集》卷六《大學質(zhì)疑引》稱:
予同年友吳晉明丈自登第以來,家居二十余載,潛心理學,凡大學古本與諸舊說,一一體究,岀其獨得,名曰《質(zhì)疑》。[16]
則其尚有《大學質(zhì)疑》一書,《經(jīng)義考》亦未載。
其傳見萬斯同《明史》卷三百四十一。另外,《乾隆江南通志》卷一百五十八《人物志》、張廷玉《明史》卷二百三十一亦有傳。
笪繼良《鵝湖讀易編》(1107頁)
按:《經(jīng)義考》著錄笪繼良《鵝湖讀易編》十二卷,稱“未見”。引高佑釲之說,介紹其生平。
張夏《雒閩源流錄》卷十七有其傳,稱:“尤精于《易》,著《鵝湖讀易》十二卷。身忤逆奄,遭黨錮,于《剝》、《復》、《遁》、《臨》之義三致意焉。卒年八十一,祀汀州名宦?!盵17]
其著述,《澹生堂藏書目》著錄《寧庠語略》一卷、《先師廟祀考》一卷、《鉛山縣志》三十四卷八冊;萬斯同《明史》卷一百三十三著錄《鵝湖讀易》十二卷,注“繼良為工部郎,董北河,哭魏大中,歸櫬,坐東林邪黨削籍,身遭黨錮,故于《剝》、《復》、《遁》、《臨》三致意焉”[13];徐乾學《傳是樓書目》著錄《先師廟祀考》一卷、《鉛山縣志》二十二卷;《千頃堂書目》卷一著錄《鵝湖讀易》十二卷,卷三著錄《先師廟祀考》一卷,卷七著錄《鉛書》八卷;《乾隆江南通志》卷一百九十《藝文志》著錄《鵝湖讀易》十二卷。諸書均載《鵝湖讀易》,書名與《經(jīng)義考》稍異。
萬尚烈《易贊測》《易大象測》(1108頁)
按:《經(jīng)義考》著錄萬尚烈《易贊測》《易大象測》各一卷,錄自序。引陸元輔之說,介紹其生平。
張廷玉《明史》卷九十六著錄萬尚烈《易贊測》一卷、《易大象測》一卷,與《經(jīng)義考》同。但也有不同的著錄:
《易大象測》。一卷 一冊 俱萬尚烈。
《易贊測》。二卷 二冊
《易大象說》。二卷 二冊(祁承爜《澹生堂藏書目》)[12]253
萬尚烈《易大象測》一卷
又《易贊測》二卷(《千頃堂書目》卷一)[11]
萬尚烈《易大象測》一卷
又《易贊測》二卷(萬斯同《明史》卷一百三十三)[13]
其書不詳。張次仲《周易玩辭困學記》卷七《遁·大象》引“萬尚烈曰”,當引自此書。
《雍正江西通志》卷七十有其傳。
《澹生堂藏書目》著錄《四書測》六卷、《聞學雜記》二卷?!督?jīng)義考》卷二百五十八著錄《四書測》?!端膸烊珪偰俊肪砣摺八臅惔婺俊币嘀洠Q:“尚烈字思文,南昌人。是書首有萬歷辛亥《自序》”[1]488,于其生平亦未詳考?!对娛鰝鳒y》,《經(jīng)義考》失載。何楷《詩經(jīng)世本古義》引“萬尚烈云”數(shù)則,張次仲《待軒詩記》卷三引“萬尚烈曰”一則,錢澄之《田間詩學》卷七、卷十一各引“萬尚烈云”一則,當即引自《詩述傳測》。
徐曰仁《周易翼注》(1108頁)
按:《經(jīng)義考》著錄徐曰仁《周易翼注》,稱“未見”。引黃虞稷之說,稱:“永豐人,萬歷辛卯舉人?!?/p>
黃虞稷《千頃堂書目》卷一著錄徐曰仁《周易翼注》,注:“永豐人,萬歷辛卯舉人,以孝稱。”[11]《經(jīng)義考》當即據(jù)此而著錄此書。萬斯同《明史》卷一百三十三著錄此書,僅注“永豐人”[13]。其人其書不詳。
吳默《易說》(1108頁)
按:《經(jīng)義考》著錄吳默《易說》六卷,錄自序。引陸元輔之說,稱:“默,字因之,吳縣人。萬歷壬辰進士,太仆寺卿?!?/p>
傳見朱鶴齡《愚庵小集》卷十五《太仆卿吳公傳》。另外,陸應陽《廣輿記》卷三、潘檉章《松陵文獻》卷六《人物志六》、徐開任《明名臣言行錄》卷七十七、《乾隆江南通志》卷一百六十五《人物志》、陳和志《乾隆震澤縣志》卷十六《人物四·名臣二》、鄒漪《啟禎野乘一集》卷三、《同治蘇州府志》卷一百〇五并有其傳。
徐乾學《傳是樓書目》著錄吳因之《易說》五卷,二本,卷數(shù)與《經(jīng)義考》不同。
姚文蔚《周易旁注會通》(1109頁)
按:《經(jīng)義考》著錄姚文蔚《周易旁注會通》十四卷,引黃虞稷之說,稱:“文蔚,字養(yǎng)谷,錢塘人。萬歷壬辰進士,仕至南京太仆寺少卿。”
黃虞稷《千頃堂書目》卷一著錄姚文蔚《周易旁注會通》十四卷,注:“字元素。萬歷丁巳序?!盵11]與《經(jīng)義考》所載表字不同。
黃汝亨《寓林集》卷十七《中順大夫南京太仆寺少卿姚公行狀》載其生平甚詳,稱:“公諱文蔚,字元素,養(yǎng)谷其別號也?!盵18]可知《經(jīng)義考》將其別號誤作表字?!督?jīng)義考》僅著錄《周易旁注會通》,而黃汝亨所撰行狀書名作《易會通》,稍有不同?!端臅ā贰端臅劇?,《經(jīng)義考》失載。
《周易旁注會通》今有明萬歷刻本,見錄《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經(jīng)部第15冊,卷首有萬歷丁巳自序,《經(jīng)義考》失載。
李本固《古易匯編意辭集》(1109頁)
按:《經(jīng)義考》著錄李本固《古易匯編意辭集》十七卷,節(jié)錄李維禎序、高出序。引余叔純之說。引陸元輔之說,稱:“本固,字維寧,臨清州人。萬歷壬辰進士,官至太仆少卿?!?/p>
《四庫全書總目》卷八“易類存目二”著錄《古易匯編》十七卷,書名不同。北京大學藏明萬歷刻本,見錄《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經(jīng)部第16冊。卷首有李維禎《周易古本全書序》、高出萬歷壬子(1612)《古易匯編敘》;自第十三卷以下另為一編,分《意辭集》(卷十三)、《象數(shù)集》(卷十四、十五)、《變占集》(卷十六、十七),前有胡國鑒《古易匯編三集雜論敘》?!督?jīng)義考》所引余叔純之說不詳。
《千頃堂書目》卷一著錄李本固《古易匯編》十七卷,注:“字維寧,臨清州人。由進士出宰四邑,有異政,歷工部郎中,出守歸徳,丁內(nèi)艱,以毀卒”[11];卷三“小學類”著錄《問奇集》;卷七著錄《汝南志》二十四卷,又《汝南遺事》二卷?!督?jīng)義考》僅著錄《古易匯編意辭集》,失載《問奇集》。陳懿典《陳學士先生初集》卷八《武清李侯生祠記》載其政績,并稱“別號震門”[19],可為補充。
楊廷筠《易顯》(1111頁)
按:《經(jīng)義考》著錄楊廷筠《易顯》六卷;《易總》一卷,稱“未見”。錄孫枝芳之說,似為《周易顯義序》。引陸元輔之說,稱:“廷筠,字淇園,仁和人。萬歷壬辰進士,仕至順天府丞。”
《雍正浙江通志》卷一百五十八有其傳。其著述,《雍正浙江通志》卷二百四十一著錄《易顯》六卷、《易總》一卷,注:“按《仁和縣志》,又有《玩易微言》”[20]491;卷二百四十二著錄《四書筌》;卷二百四十三著錄《讀史評》四卷;卷二百四十五著錄《困亨錄》,又《近仁說》,又《體仁類編》,又《洗心札記》,《楊氏塾訓》六卷,注:“按《仁和縣志》,有《宋明學抄》、《敩學粹言》”[20]584,《小學禮輯》;卷二百四十六著錄《藏密齋筆記》,又《汲古齋雜記》,又《井寒子瞽言》;卷二百五十四著錄《靈衛(wèi)廟志》一卷。祁承爜《澹生堂藏書目》還著錄其《廣仁類編》四卷二冊?!督?jīng)義考》僅著錄《易顯》《易總》,失載《玩易微言》《四書筌》。
另外,《經(jīng)義考》所引孫枝芳之說,知楊廷筠除《易顯》《易總》外,尚有《易微》《周易顯義》二書。
劉一焜《周易略義》(1111頁)
劉一焜,萬斯同《明史》卷三百三十四、《雍正江西通志》卷六十九有傳。朱彝尊《明詩綜》卷六十二亦載:
劉一焜,字元丙,南昌人。萬歷壬辰進士,除行人,擢吏部主事,歷郎中,升太常少卿,巡撫浙江。[20]460
所載較《經(jīng)義考》為詳。《澹生堂藏書目》另著錄其《虎林書院教言》一卷一冊、《虎林書院會約》一卷一冊、《石閭山房集》廿四卷。
湯賓尹《易經(jīng)翼注》(1112頁)
按:《經(jīng)義考》著錄湯賓尹《易經(jīng)翼注》四卷,引陸元輔之說,稱:“賓尹,宣城人。萬歷乙未賜進士第二,官至國子監(jiān)祭酒?!?/p>
朱彝尊《靜志居詩話》卷十六載:“湯賓尹,字嘉賓,宣城人。萬歷乙未賜進士第二,授翰林院編修,歷中允、諭德,掌司業(yè)事,遷右庶子,改升南國子監(jiān)祭酒。有《睡庵集》。”[21]
其著述,祁承爜《澹生堂藏書目》著錄《讀書譜》五卷二冊、《睡庵集》六卷六冊、《睡庵二集》十四卷;《四庫全書總目》卷一百三十二著錄《再廣歷子品粹》十二卷;丁仁《八千卷樓書目》卷五史部著錄《明狀元圖考》二卷,卷九史部著錄《元朝捷錄旁訓》四卷。
王重民的《中國善本書提要》著錄《湯睡庵先生鑒定易經(jīng)翼注》四卷《總圖》一卷,四冊,明崇禎間刻本,稱:
原題:“門人丘兆麟毛伯父多訂,金陵楊國球天然父批閱,繡谷徐可久有恒父梓行。”按是書為科舉程式用書,湯賓尹固是托名,丘兆麟恐亦為楊國球所托。湯賓尹序云:“取毛伯家傳《箋注易義》,鑒而定之,以翼考亭?!鼻鹫作胄蛟疲骸坝嘧越遥鴮W《易》。自庚戌甲第以來,輒以學《易》為后人慮,慮其不簡而盡,精而核也。前有《約說》,有《先天重揭》,近有《衷旨》,頗行于世。但下華截《本義》,上華截《講解》,株株碎字,未有若此之即《本義》,即《講解》者?!卑凑作肱R川人,萬歷庚戌進士,除行人,選授云南道御史,升太仆少卿,以右僉都御史巡撫河南。序文所述其成進士之年不誤,或丘氏業(yè)舉時實有是書,待其成名以后,坊賈始為刊布之也。封面署:“西昆館梓行”,此本為后印本,封面上又增刻“崇禎五年刻行”大字。卷內(nèi)有:“方功惠藏書印”、“巴陵方氏傳經(jīng)堂藏書印”等印記。
丘兆麟序 [天啟三年(一六二三)]
湯賓尹序[23]
認為該書系托名湯賓尹之作。
另外,天津圖書館藏有湯賓尹撰、陶望齡等?!抖︾澦譁芬捉?jīng)脈》四卷首一卷,系明萬歷四十年(1612)刻本。卷首有萬歷丁巳(1617)門人王宇《易經(jīng)脈小引》,稱:
吾師霍翁潔凈精微,疏通博大,無之非《易》。……鄉(xiāng)得《四書脈》閱之已,不翅飲醍醐而參圣酒。[24]
知其另著有《四書脈》。而《經(jīng)義考》僅著錄《易經(jīng)翼注》,此兩書失載。
孫慎行《周易明洛義纂述》《不語易義》(1112頁)
按:《經(jīng)義考》著錄孫慎行《周易明洛義纂述》六卷,錄自序;《不語易義》二卷。引陸元輔之說,介紹其生平。
《千頃堂書目》卷一著錄孫慎行《周易明洛義纂述》六卷,注:“《明洛義》二卷《二義》二卷《三義》一卷。始于萬歷癸丑,成于天啟丁卯?!盵11]萬斯同《明史》卷一百三十三著錄《周易明洛義纂述》六卷,注同《千頃堂書目》,又著錄《不語易義》二卷。徐乾學《傳是樓書目》著錄《周易明洛義纂述》五卷,六本。
翁連溪編校的《中國古籍善本總目》第1冊“經(jīng)部”著錄《周易明洛義》二卷、《二義》二卷、《三義》一卷,明止躬齋刻本。[25]20《天津圖書館書目》卷一著錄《周易明洛義》二卷、《明洛二義》二卷、《明洛三義》一卷,明刻本,四冊。[26]俟訪。
《不語易義》,不詳。
《明儒學案》卷五十九《東林二》、金日升《頌天臚筆》卷十三上《起用》、查繼佐《罪惟錄》列傳卷十三下、張夏《雒閩源流錄》卷十七、陳鼎《東林列傳》卷二十一《孫慎行傳》、萬斯同《明史》卷三百四十四、張岱《石匱書》卷一百八十八、張廷玉《明史》卷二百四十三并有其傳。
高廷珍《東林書院志》卷二十載:“孫淇澳先生著:《困思抄》、《玄晏齋詩集》、《周易明雒義》、《慎獨義》。”[27]鄒鐘泉《道南淵源錄》卷十一所載全同。此外,《澹生堂藏書目》著錄《虞山書院志》十五卷六冊;《千頃堂書目》卷五著錄《事編內(nèi)篇》八卷,卷十一著錄《玄晏齋困思編》四卷,卷二十五著錄《玄晏齋集》十卷,卷三十著錄《孫文介公奏議》二卷;丁仁《八千卷樓書目》卷五“史部”著錄《恩恤諸公志略》一卷。
曹學佺《周易通論》《周易可說》(1114頁)
按:《經(jīng)義考》著錄曹學佺《周易通論》六卷,稱“未見”;《周易可說》七卷。引高佑釲之說,介紹其生平。
《四庫全書總目》卷八“易類存目二”著錄《易經(jīng)通論》十二卷。書名、卷數(shù),與《經(jīng)義考》不同。崔富章稱“《易經(jīng)通論》未見傳本”。[6]59
《四庫全書總目》同卷又著錄《周易可說》七卷。崔富章稱“甘肅省館藏明崇禎刻《周易可說》七卷”[6]59。中國基本古籍庫收有明崇禎刻本,當即此書。卷首為《五經(jīng)困學序》,作于明崇禎庚辰歲,較《經(jīng)義考》卷二百五十所錄為詳;次為《周易可說總論》八篇;未見蔡復一之序。
張岱《石匱書》卷五十七《文苑列傳》、溫睿臨《南疆逸史》卷十七、徐鼒《小腆紀傳》卷二十六、張廷玉《明史》卷二百八十八有傳。
《經(jīng)義考》著錄其著述甚多,卷九十一著錄《書傳會衷》十卷,卷一百十五著錄《詩經(jīng)質(zhì)疑》(一名《合論》)六卷,卷一百四十五著錄《禮記明訓》二十七卷,卷二百○六著錄《春秋闡義》十二卷、《春秋義略》三卷,卷二百五十著錄《五經(jīng)困學》九十卷。其中,《乾隆福州府志》卷七十二《藝文·甲部經(jīng)》著錄曹學佺《書傳會要》十卷,[28]與《經(jīng)義考》所載書名略有不同。
史記事《讀易夢覺》(1115頁)
按:《經(jīng)義考》著錄史記事《讀易夢覺》九卷,稱“未見”,引高佑釲之說,稱:“渭南人,萬歷乙未進士。”
《千頃堂書目》卷一著錄史記事《讀易夢覺》九卷,注:“字義伯,渭南人。萬歷二十三年進士,光祿寺少卿。”[11]萬斯同《明史》卷一百三十三與《千頃堂書目》全同。
檢曹于汴《仰節(jié)堂集》卷一《讀易夢覺序》《四書疑問序》,均未言及其字號。馮從吾《少墟集》卷十五《答史蓮勺侍御》、王元翰《王諫議全集·寄史蓮勺侍御》、文翔鳳《皇極篇》卷一《南玄象太史史蓮勺侍御招飲論文》、陳子龍《安雅堂稿》卷十三《承天司理周公傳》中的史公蓮勺,或即其人。
其著述,《雍正陜西通志》卷七十四著錄《四書疑問》五卷、《讀易夢覺》九卷、《尚書疑問》五卷、《毛詩序考》十卷、《春秋事考》、《大成禮樂》三卷、《律呂輯》、《寧儉約》、《仁里約》,注:“俱光祿少卿渭南史記事撰”[29]。而《經(jīng)義考》卷九十一著錄《尚書疑問》、卷一百二十著錄《毛詩序考》、卷二百五十八著錄《四書疑問》,均稱“未見”?!端臅蓡枴贰洞蟪啥Y樂》《律呂輯》,《經(jīng)義考》失載。
張汝霖《周易因指》(1115頁)
按:《經(jīng)義考》著錄張汝霖《周易因指》八卷,引高佑釲之說,稱:“山陰人。字明若,萬歷乙未進士,江西布政司參議?!?/p>
《千頃堂書目》卷一、萬斯同《明史》卷一百三十三著錄張汝霖《周易因指》五卷,注:“一作八卷”[11]。張廷玉《明史》卷九十六、《雍正浙江通志》卷二百四十一著錄為八卷?!端膸烊珪偰俊肪戆恕耙最惔婺慷敝洝兑捉?jīng)澹窩因指》八卷。崔富章《四庫提要補正》稱:
安徽博物館藏明萬歷范淶刻本,題《周易澹窩因指》八卷,存六卷(一至六)。[6]59-60
此刻本俟訪。
其著述,《澹生堂藏書目》著錄《澹窩易因指》八卷、《九里山緣起》一卷、《郊居記》一卷,《雍正浙江通志》卷二百四十二還著錄《四書荷珠錄》。《經(jīng)義考》僅著錄《周易因指》,失載《四書荷珠錄》。
張維樞《澹然齋易測》(1116頁)
按:《經(jīng)義考》著錄張維樞《澹然齋易測》十二卷,稱“未見”。引黃虞稷之說,稱:“維樞,字子環(huán),晉江人。萬歷戊戌進士,累官工部左侍郎?!?/p>
《澹生堂藏書目》、《千頃堂書目》卷一、萬斯同《明史》卷一百三十三均著錄張維樞《澹然齋易測》十二卷?!跺I貌貢俊贰肚ы曁脮俊肺囱约皞饔?,萬斯同《明史》注:“晉江人。萬歷戊戌進士,工部左侍郎?!盵13]《千頃堂書目》卷二十五、萬斯同《明史》卷一百三十七著錄其《澹然齋集》三十卷。《千頃堂書目》注:“字子環(huán),晉江人?!盵11]萬斯同《明史》注:“字子環(huán),晉江人。萬歷戊戌進士,工部左侍郎?!盵13]
《泉州府志》卷四十四有傳,可知其生平大略。另外,徐乾學《傳是樓書目》著錄其《澹然齋小草》十二卷、《云西志》八卷。
喻安性《易參》(1116頁)
按:《經(jīng)義考》著錄喻安性《易參》五卷,稱“未見”。引陸元輔之說,稱:“安性,字養(yǎng)初,嵊縣人。萬歷戊戌進士,累官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總督薊、遼軍務?!?/p>
《千頃堂書目》卷一著錄喻安性《易參》五卷,卷二十五又著錄喻安性《養(yǎng)初集》,注:“字仲卿,嵊縣人。”[11]《雍正浙江通志》卷二百四十一著錄喻安性《易參》五卷,又著錄《養(yǎng)初集》,注:“《嵊縣志》。喻安性著。字中卿?!盵20]491俞汝楫《禮部志稿》卷四十三《歷官表·主事》載:“喻安性。中卿,浙江嵊縣人。戊辰進士。萬歷三十三年繇南昌府推官升任?!盵30]所載表字與《經(jīng)義考》不同。
《易參》,其書不詳。張次仲《周易玩辭困學記》卷九《夬·上六》引“喻安性曰”一則,當錄自《易參》。
黃國鼎《易經(jīng)初解》(1116頁)
按:《經(jīng)義考》著錄黃國鼎《易經(jīng)初解》,稱“未見”,節(jié)引葉向高志墓之文,稱:“公諱國鼎,字敦柱,別號九石,晉江人。萬歷戊戌進士,官右春坊右庶子兼翰林院侍讀,掌坊事。著《四書質(zhì)問》、《易經(jīng)初解》”。
檢葉向高《蒼霞余草》卷十《明奉直大夫右春坊右庶子兼翰林院侍讀掌坊事九石黃公暨配賴孺人合葬墓志銘》,《經(jīng)義考》所錄即出此篇。葉向高載:
公諱國鼎,字敦柱,別號九石,世為泉之晉江人,居附北郭?!尉副狡咴缕呷粘髸r,卒萬歷戊午五月十二日卯時,享年六十有三?!小端臅|(zhì)問》、《易經(jīng)初解》、《左國迂評》藏于家。[31]
李清馥《閩中理學淵源考》卷七十一《庶子黃九石先生國鼎》載:“著有《易經(jīng)初進》《四書質(zhì)問》?!盵32]所載書名稍有不同?!督?jīng)義考》僅著錄《易經(jīng)初解》,失載《四書質(zhì)問》《左國迂評》?!兑捉?jīng)初解》,其書不詳。
崔師訓《大成易旨》(1117頁)
按:《經(jīng)義考》著錄崔師訓《大成易旨》二卷,引曹溶之說,稱:“師訓,字弘臺,南直隸太平縣人。萬歷戊戌進士,仕至福建參政。《易旨》二卷,止說上下經(jīng),仁和黃參議汝亨為之序?!备桨凑Z。
何紹基《光緒重修安徽通志》卷一百八十九《人物志·宦績十二》有傳,稱:
崔師訓,字惟承,太平人。萬歷戊戌進士,授戶部主事。監(jiān)崇文門稅,吏不敢上下其手。再監(jiān)易州稅,溢金盈萬,悉簿留公。癸卯典蜀試,所取士醇正爾雅。歷遷福建參政,不以寸絲粒粟擾民。防海冒暑,卒于官,民祀之?!督贤ㄖ尽贰ⅰ陡=ㄍㄖ尽贰33]
所載表字與《經(jīng)義考》不同。同書卷三百三十五著錄其《大成易旨》四卷,卷三百四十三著錄其《龍山遺稿》。丁仁《八千卷樓書目》卷一經(jīng)部著錄存澤堂刊本《大成易旨》,亦為四卷,卷數(shù)與《經(jīng)義考》不同。
翁連溪編?!吨袊偶票究偰俊返?冊“經(jīng)部”著錄:“《大成易旨》不分卷。明崔師訓撰,清鈔本”[25]20,俟訪。
曹溶稱“仁和黃參議汝亨為之序”,檢黃汝亨《寓林集》,卷二有《重刻來子易注序》《易義古象通序》,卷七有《呂爾搏易義小序》《易準序》《易義分編序》;獨未載為此書所作序。
馬其昶《周易費氏學》卷一引“崔師訓曰”四則,卷三引“崔師訓曰”一則,或即引自此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