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yy80"></tr>
  • <sup id="yyy80"></sup>
  • <tfoot id="yyy80"><noscript id="yyy80"></noscript></tfoot>
  •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帝位鞏固與漢室復興:漢明帝劉蒼幕府考論

    2022-01-23 11:48:34熊鐵基楊志昆
    關(guān)鍵詞:李賢范曄幕府

    熊鐵基, 楊志昆

    (華中師范大學 歷史文化學院, 湖北 武漢 430079)

    一、引言

    如何鞏固帝位,實現(xiàn)政權(quán)穩(wěn)定,是歷朝歷代君主都會思考的問題。歷史上發(fā)生的許多重要政治事件及制度變遷,如秦始皇行郡縣、漢高祖推行“郡國并行制”、漢武帝的“推恩令”、宋太祖“杯酒釋兵權(quán)”、明太祖廢宰相制度等,都是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這對中國的歷史發(fā)展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東漢王朝接續(xù)西漢及新莽王朝而興,經(jīng)西漢后期皇權(quán)持續(xù)衰微,王莽篡漢等歷史變故的影響,帝位鞏固對東漢君主,尤其是前期幾位君主而言,更加具有現(xiàn)實意義。如何避免重蹈西漢滅亡的覆轍,防止王室內(nèi)部斗爭,推動漢王朝進一步走向復興是東漢君主必須思考的問題,而帝位鞏固是實現(xiàn)這些目標的重要前提。因此,從帝位鞏固的視角出發(fā),不僅能加深我們對東漢帝王統(tǒng)治成敗的認識,更有助于考察東漢各種政治事件及制度變遷發(fā)生的動因、經(jīng)過與影響。

    學界對東漢帝王鞏固帝位措施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開國之君光武帝身上(1)參見曹金華:《東漢前期統(tǒng)治方略的演變與得失》,《安徽史學》2003年第3期;陳蘇鎮(zhèn):《漢室復興的歷程及其政治文化背景》,《中華文史論叢》2010年第1期;王爾:《“祀堯”或“祀高帝”?——東漢建武七年郊祀禮議的政治意涵及思想淵源》,《中華文史論叢》2020年第1期;王爾:《“創(chuàng)革”與“中興”的爭議及整合——從東漢建武年間南頓四親廟與封禪禮的議論談起》,《史林》2020年第1期;趙瑞軍:《劉秀“退功臣而進文吏”研究》,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2年。,對于他的繼任者漢明帝,則較少涉及,多是將其視為守成之主,或關(guān)注發(fā)生在明帝朝的幾樁大案與引入佛教等問題上,立足的視角不夠?qū)拸V、宏大(2)參見曹金華:《論東漢前期的“諸王之亂”》,《史學月刊》1996年第5期;曹金華:《漢明帝及其“嚴切”政治》,《揚州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99年第3期;陳蘇鎮(zhèn):《論東漢外戚政治》,《北大史學》第15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第56-99頁;禹平:《漢明帝與東漢的文化發(fā)展——兼論漢明帝時期的中外交流》,《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4期。。作為東漢歷史上的第二位帝王,明帝遇到的統(tǒng)治難題與背負的歷史包袱,實際上并不比光武帝小。在他繼位之初,即遭遇到對其帝位的嚴峻挑戰(zhàn),而明帝統(tǒng)治的成敗,將直接決定東漢王朝接下來的歷史走向,因此其鞏固帝位的措施對東漢的歷史發(fā)展同樣具有重要意義,不容忽視。本文擬以明帝初年設(shè)立的劉蒼幕府為考察線索,從其特點、設(shè)立背景與歷史作用三方面入手,論述明帝的帝位危機,探討其鞏固帝位的措施與歷史影響,以期有裨于東漢史的研究。

    二、兩漢幕府與劉蒼幕府的特點比較

    第一,開府輔政之事多發(fā)生在皇帝幼弱,無法正常執(zhí)掌權(quán)力之時。例如昭帝繼位時年僅八歲,武帝擔憂其不能處理朝政,故“以(霍)光為大司馬大將軍,(金)日磾為車騎將軍……受遺詔輔少主”(5)班固撰、顏師古注:《漢書》卷68《霍光金日磾傳第三十八》,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第2932頁。。和帝繼位時年僅十歲,故在竇憲大破北匈奴后,“詔使中郎將持節(jié)即五原拜憲大將軍”(6)范曄撰、李賢等注:《后漢書》卷23《竇融列傳第十三》,第817頁。,讓他居中朝輔政?;实塾兹跏菍е麻_府輔政之事發(fā)生的主因,且東漢較西漢更為普遍。此舉的目的是為了保證在先帝逝世,新帝成人之前的權(quán)力空白期內(nèi),能夠維持皇權(quán)的正常運行,保持政治穩(wěn)定,是一種特殊時期的特殊舉措。

    第二,開府輔政之人多為外戚。這主要是因為先帝逝世后,往往是由太后臨朝稱制,太后的母家成員也就成為其控制朝局的重要依靠力量,如延平元年(106),臨朝的鄧太后拜其兄鄧騭為車騎將軍開府輔政。外戚也是皇帝依靠的重要對象,在一些特殊時期,會安排他們輔助嗣君,如黃龍元年(前49),宣帝出于擔憂元帝執(zhí)政能力的原因,拜其祖母史良娣的侄子史高為大司馬車騎將軍,與蕭望之、周堪同受遺詔輔政。不過也有皇帝擔憂外戚掌權(quán)會危及幼主,而沒有選擇用他們輔政,如武帝在立昭帝為太子前,先殺其母鉤弋夫人,防止女主臨朝的格局出現(xiàn),后選擇霍光、金日磾?shù)热溯o助昭帝。

    第三,輔政者直接負責處理軍國大事,其幕府成員結(jié)構(gòu)復雜。輔政者雖然冠以“輔政”之名,但往往行“執(zhí)政”之實,朝中軍國大事皆由其處理,如竇憲輔政期間,主導了三次伐匈戰(zhàn)役;鄧騭輔政期間,負責處理了西羌之亂等。部分輔政者更是大權(quán)獨攬,使皇帝形同傀儡,如霍光輔政,讓宣帝“若有芒刺在背”(7)班固撰、顏師古注:《漢書》卷68《霍光金日磾傳第三十八》,第2958頁。;梁冀輔政,驕橫異常,質(zhì)帝斥其“跋扈將軍”(8)范曄撰、李賢等注:《后漢書》卷34《梁統(tǒng)列傳第二十四》,第1179頁。。因輔政者需處理各種軍國大事,這就使得其幕府成員頗具復雜性,不僅需要行政方面的人才,也需要精通軍事的人才:“只是領(lǐng)兵打仗的征伐將軍幕府與侍從皇帝左右、參與謀議的中朝將軍幕府有所不同,前者僅主文書與參謀,職能較為簡單,幕府人員較少;后者與聞?wù)?、提供決策,職能相對復雜,幕府人員多,且各有職務(wù),可考者有長史、司馬、從事中郎、主簿、軍監(jiān)、軍武庫令、軍市令、軍司空令等?!?9)李志茗:《離異與回歸——中國幕府制度的嬗變》,《史林》2008年第5期?;艄庠贄畛〒诬娝抉R,辟田延年為長史,以明經(jīng)辟蔡義,燕王劉旦在給昭帝的上書中言:“(霍光)又擅調(diào)益莫府校尉?!?10)班固撰、顏師古注:《漢書》卷68《霍光金日磾傳第三十八》,第2935頁??梢娀艄饽桓形奈鋯T皆備。竇憲幕府中既有班固、傅毅、崔骃等文員:“永元元年(89),車騎將軍竇憲復請(傅)毅為主記室,崔骃為主簿。及憲遷大將軍,復以毅為司馬,班固為中護軍。憲府文章之盛,冠于當世。”(11)范曄撰、李賢等注:《后漢書》卷80上《文苑列傳第七十上》,第2613頁。又有耿夔、任尚、趙博等武將:“明年,(憲)復遣右校尉耿夔、司馬任尚、趙博等將兵擊北虜于金微山,大破之,克獲甚眾?!?12)范曄撰、李賢等注:《后漢書》卷23《竇融列傳第十三》,第818頁。可見其幕僚皆符合這一特點。

    與漢代其他輔政幕府對比,劉蒼幕府則大為不同,我們可以總結(jié)出它具有以下三個特點:

    第一,劉蒼幕府輔政的對象漢明帝繼位時年已三十,并非幼弱之君。兩漢歷史上少有成年帝王需人輔政的事例,大多數(shù)都是因年幼才需人輔政。西漢元帝繼位時年二十七,早已成年,但他繼位之初由史高、蕭望之、周堪等人輔政,是為一特例,不過這是其父宣帝的安排,主要是出于對他能力的擔憂(13)據(jù)《漢書·元帝紀》:“(帝)壯大,柔仁好儒……嘗侍燕從容言:‘陛下持刑太深,宜用儒生。’宣帝作色曰:‘漢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雜之,奈何純?nèi)蔚陆蹋弥苷?!且俗儒不達時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于名實,不知所守,何足委任!’乃嘆曰:‘亂我家者,太子也!’”宣帝對元帝“宜用儒生”之論心懷擔憂,于是萌生廢立之念,但終因許皇后之故,未廢元帝。參見班固撰、顏師古注:《漢書》卷9《元帝紀第九》,第277頁。,才有此特殊之舉。明帝的輔政格局則是由他自己規(guī)劃,光武帝并未有此安排,可見光武帝并不認為明帝年少不能掌權(quán)。根據(jù)明帝詔書中所言:“夫萬乘至重而壯者慮輕,實賴有德左右小子”,他自述需人輔政的理由除了年少外還有慮輕,即思慮輕淺,執(zhí)政能力不足,這條理由其實也不能成立。據(jù)《東觀漢記》:“(明帝)幼而聰明叡智,容貌壯麗,世祖異焉,數(shù)問以政議,應(yīng)對敏達,謀謨甚深?!?14)劉珍等撰、吳樹平校注:《東觀漢記校注》卷2《紀二·顯宗孝明皇帝》,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第54頁。這段描述雖有美化之嫌,但明帝確實多次與光武議政,如建武十五年(39)的度田之議(15)據(jù)《后漢書·劉隆傳》:“是時,天下懇田多不以實,又戶口年紀互有增減。十五年,詔下州郡檢核其事……時諸郡各遣使奏事,帝見陳留吏牘上有書,視之,云:‘潁川、弘農(nóng)可問,河南、南陽不可問。’帝詰吏由趣……時顯宗為東海公,年十二,在幄后言曰:‘……河南帝城,多近臣,南陽帝鄉(xiāng),多近親,田宅踰制,不可為準?!裟藢嵤追顼@宗對?!眳⒁姺稌献?、李賢等注:《后漢書》卷22《朱景王杜馬劉傅堅馬列傳第十二》,第780-781頁。,建武二十七年(51)的北匈奴和親之議(16)據(jù)《后漢書·南匈奴列傳》:“二十七年,北單于遂遣使詣武威求和親,天子召公卿廷議,不決?;侍友栽唬骸蠁斡谛赂?,北虜懼于見伐,故傾耳而聽,爭欲歸義耳。今未能出兵,而反交通北虜,臣恐南單于將有二心,北虜降者且不復來矣?!廴恢嫖渫匚鹗芷涫??!眳⒁姺稌献?、李賢等注:《后漢書》卷89《南匈奴列傳第七十九》,第2945-2946頁。等,明帝的見解都頗為深刻,令光武帝非常贊賞,可知他早就參預(yù)政事,絕非慮輕之人。因此,就漢代輔政幕府設(shè)立的一般特點而言,劉蒼幕府本不必存在。

    第二,幕主劉蒼身份特殊,是明帝的至親兄弟。兩漢歷史上輔政者多由外戚充任,只有少部分是皇帝信賴的臣子,且這些臣子日后大概率也會成為外戚,如昭帝的皇后上官氏,是武帝安排的輔政者上官桀的孫女,也是霍光的外孫女;宣帝的皇后霍成君,是霍光的小女兒。但從未有過讓宗室至親開府輔政的先例,這一點正如劉蒼自己所言:“自漢興以來,宗室子弟無得在公卿位者?!?17)范曄撰、李賢等注:《后漢書》卷42《光武十王列傳第三十二》,第1435頁?;实蹖o政者的選擇一般極為謹慎,如霍光是長年恭敬地侍奉武帝,“出則奉車,入侍左右,出入禁闥二十余年,小心謹慎,未嘗有過”(18)班固撰、顏師古注:《漢書》卷68《霍光金日磾傳第三十八》,第2931頁。,才最終獲得了武帝的信任。而宗室往往首先被排除出輔政者的選擇之列,因為對皇帝而言,宗室是最為忌憚的對象,他們是帝位最有力的挑戰(zhàn)者,讓宗室染指皇權(quán),對皇帝的威脅最大。外戚、信臣染指皇權(quán)雖然同樣有很大的危險,但相比較而言,不及宗室。因此,明帝提拔同母弟劉蒼開府輔政,是兩漢歷史上一次大膽且有突破性的舉措。

    第三,劉蒼幕府可見幕僚皆為文員,不直接處理軍國大事。為了更直觀地闡述這一特點,現(xiàn)輯錄劉蒼曾征辟的人員并列表說明。

    從表1可以看出,史書中記載的劉蒼幕僚皆為文員,無一人有參預(yù)過軍事的經(jīng)歷。這當然不是劉蒼幕府的全貌,據(jù)《后漢書·東平憲王蒼傳》:“及(明帝)即位,拜(蒼)為驃騎將軍,置長史掾史員四十人,位在三公上。”李賢注:“四府掾史皆無四十人,今特置以優(yōu)之也?!?19)范曄撰、李賢等注:《后漢書》卷42《光武十王列傳第三十二》,第1433頁。可見劉蒼幕府的規(guī)模是較大的,史書只是記載了其中較為知名的幾個,難以就此斷定其不預(yù)軍國大事。但據(jù)《后漢書·西羌傳》:“(建武中元)二年秋,燒當羌滇吾與弟滇岸率步騎五千寇隴西塞,劉盱遣兵于枹罕擊之,不能克,又戰(zhàn)于允街,為羌所敗,殺五百余人。”(20)范曄撰、李賢等注:《后漢書》卷87《西羌傳第七十七》,第2879頁。這場發(fā)生在明帝初年的邊亂持續(xù)了一年多時間,明帝先后派遣兩路大軍前去平叛,才最終將羌亂解決。這兩路大軍一為謁者張鴻所領(lǐng):“遣謁者張鴻討叛羌于允吾,鴻軍大敗,戰(zhàn)歿。”(21)范曄撰、李賢等注:《后漢書》卷2《顯宗孝明帝紀第二》,第97頁。一為馬武與竇固所領(lǐng):“顯宗初,西羌寇隴右……復拜武捕虜將軍,以中郎將王豐副,與監(jiān)軍使者竇固、右輔都尉陳……合四萬人擊之?!?22)范曄撰、李賢等注:《后漢書》卷22《朱景王杜馬劉傅堅馬列傳第十二》,第786頁。并無劉蒼幕府參與解決的記載。又據(jù)《東觀漢記》:“蒼以親輔政,盡心王室,每有議事,上未嘗不見從,名稱日重?!?23)劉珍等撰、吳樹平校注:《東觀漢記校注》卷7《傳二·濟南安王康東平憲王蒼》,第241頁。這條史料本意是想展示明帝對劉蒼的重視,但“議事”一詞從側(cè)面反映出,劉蒼并不直接負責處理國事,最終的決定權(quán)和處理權(quán)還是在明帝手中。這幾條史料說明,劉蒼幕府并不直接負責處理軍國大事,明帝有意限制其輔政權(quán)限,這是劉蒼幕府與漢代其他幕府最大的一點不同。

    (表1) 東平王劉蒼幕府成員表

    通過上述對漢代幕府特點的考察可知,漢代讓將軍開府輔政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在皇帝幼弱或執(zhí)政能力尚不成熟的特殊時期,使皇權(quán)能夠有序運行,以維持朝局的穩(wěn)定,是一種特殊時期的特殊舉措。輔政者的選擇,一般是外戚或者由皇帝信賴的臣子充任,宗室不得涉足輔政之位。輔政幕府的主要職責,是代行皇權(quán),因此各種軍國大事都需由其參預(yù)或者直接負責處理。但劉蒼幕府的特點與此迥異,明帝頗具政能且壯年繼位,本無需他人輔政,更不必打破常規(guī),讓宗室染指皇權(quán),劉蒼幕府也未替明帝代行皇權(quán),處理軍國大事。因此,明帝有此特殊之舉,并不是為了讓劉蒼襄助政務(wù),而是有其他目的。這個目的,與明帝繼位之初遭遇的帝位危機密切相關(guān)。

    三、帝位危機與劉蒼幕府的設(shè)立

    建武中元二年二月戊戌日,光武帝在洛陽南宮前殿逝世,同日,漢明帝繼位登基。然而就在帝位交接的敏感時刻,一場謀逆大案突然襲來,東海王劉彊舉奏山陽王劉荊密謀造反,并將其謀逆的書信及使者一同上交給了明帝。

    對于這場謀逆案發(fā)生的經(jīng)過,史書著墨不多:“世祖崩,荊與東海王彊書,勸彊起兵,彊恐懼,封上其書。天子秘其事,徙荊為廣陵王?!?24)袁宏撰、周天游校注:《后漢紀校注》卷10《后漢孝明皇帝紀下卷第十》,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270頁。劉荊謀反的原因也沒有說明,唯有范曄在《劉荊傳》中對他性格有一番描述:“荊性刻急隱害,有才能而喜文法?!崩钯t注“隱害”之意為“陰害于人也”(25)范曄撰、李賢等注:《后漢書》卷42《光武十王列傳第三十二》,第1446-1447頁。,似乎在暗示劉荊日后謀反與他這種性格有關(guān)。

    對于這一問題,部分學者給出過一些解釋,如有學者總結(jié)東漢諸王反叛的原因,主要是光武帝偏私陰后諸子、對諸王過分猜忌防范、分封不均和陰氏外戚怙權(quán)恃勢四點(26)曹金華:《論東漢前期的“諸王之亂”》。,但這是針對非陰后之子的情況,并不能套用到劉荊案上,因為劉荊是明帝的同母弟,都為陰后所生。也有研究從劉荊喜和相士謀事的記載出發(fā),認為他就是一個精神錯亂的人(27)崔瑞德、魯惟一編:《劍橋中國秦漢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第236-237頁。,這種觀點很明顯受制于史書所載內(nèi)容,而沒有看到更深層次的原因。另有學者從陰、郭外戚之爭的視角入手,認為劉荊此舉是意圖利用陰、郭矛盾,挑唆兩家相爭,以實現(xiàn)自己的政治野心(28)陳蘇鎮(zhèn):《論東漢外戚政治》。,此說則較前兩說為長,也更顯深刻。

    劉荊在給劉彊的信中曾提到四件發(fā)生在建武年間的事:“君王無罪,猥被斥廢,而兄弟至有束縛入牢獄者。太后失職,別守北宮,及至年老,遠斥居邊,海內(nèi)深痛,觀者鼻酸。及太后尸柩在堂,洛陽吏以次捕斬賓客,至有一家三尸伏堂者,痛甚矣!”(29)范曄撰、李賢等注:《后漢書》卷42《光武十王列傳第三十二》,第1446頁。即建武十七年(41)郭圣通后位被廢,建武十九年劉彊太子之位被廢,建武二十八年沛獻王劉輔入獄和同年發(fā)生的收捕諸王賓客事件。這幾件事皆是劉秀在打壓郭后母子,而劉荊認為這非常不公,包括他在內(nèi)的天下人皆愿為劉彊討回公道:“今天下爭欲思刻賊王以求功,寧有量邪!若歸并二國之眾,可聚百萬,君王為之主,鼓行無前,功易于太山破雞子,輕于四馬載鴻毛,此湯、武兵也?!?30)范曄撰、李賢等注:《后漢書》卷42《光武十王列傳第三十二》,第1446-1447頁。劉荊在書信的最后還說道:“今新帝人之所置,強者為右?!?31)范曄撰、李賢等注:《后漢書》卷42《光武十王列傳第三十二》,第1447頁。認為帝位的歸屬是由實力的強弱所決定,這其實是在意指明帝繼承的皇位并非神圣不可侵犯,只要實力允許,劉彊完全可以將其奪為己有??梢哉f,這確是一封挑唆性極強的書信,劉荊意圖利用因劉秀打壓郭后母子所產(chǎn)生的矛盾,趁著國喪期間唆使劉彊起兵奪取皇位,自己好從中漁利。

    劉荊案雖然以劉彊主動上報,明帝低調(diào)處理而告終,并未釀成大的政治風波,但它透露出一條重要的歷史信息,即東漢王朝內(nèi)部存在著一股不滿明帝繼位的政治力量,他們意圖利用廢太子劉彊以推翻明帝,這使得明帝的帝位危機四伏。

    明帝的反對者之所以選擇利用劉彊,除了廢太子這樣一個特殊的政治身份外,劉彊在政治上具有三點優(yōu)勢是最為重要的原因,這三點優(yōu)勢也是造成明帝帝位危機的根源。

    第一,劉彊母家勢力強大。郭氏外戚本為河北著姓,郭圣通之母更是出自河北真定王室,與光武帝一樣,同出自漢景帝一脈(32)郭圣通的外祖父真定恭王劉普是漢景帝的七代孫。。真定王室對東漢王朝的建立也立下了大功,更始二年(24)光武經(jīng)營河北時,為擊敗王郎,他迎娶了真定王劉揚的外甥女郭圣通,從而獲得了河北本土豪強的支持,成功助其消滅王郎,立足河北,為東漢王朝的創(chuàng)建打下了根基。雖然在建武二年(26)劉揚因謀反被殺,但并未影響郭氏外戚的顯赫地位,光武依然對郭圣通寵愛有加,不僅在建武二年立她為皇后,立和她所生長子劉彊為太子,還同時封其弟郭況為綿蠻侯。郭圣通的從兄弟郭竟、郭匡,也在朝中獲得重用,郭竟以軍功被封為新郪侯,郭匡被封為發(fā)干侯。劉彊還有著眾多的同母兄弟,除他之外郭后還為光武生下了四個兒子:劉輔、劉康、劉延、劉焉,在光武十一子中,幾乎占了一半。

    第二,劉彊在朝中支持力量雄厚。史書對劉彊此人的生平記載非常簡略,可見的事跡大多都是在太子之位被廢后,寫他如何小心謹慎,謙卑恭遜,對他任太子期間事跡的記載幾乎為空白,因此難以窺探其政治活動的全貌。不過據(jù)散見于史書中的一些記載,依然可以看出劉彊在朝臣中有不少支持者。

    據(jù)《后漢書·張湛傳》:“(建武)七年,(湛)以病乞身,拜光祿大夫,代王丹為太子太傅。及郭后廢,因稱疾不朝,拜太中大夫……后大司徒戴涉被誅,帝強起湛以代之。湛至朝堂,遺失溲便,因自陳疾篤,不能復任朝事,遂罷之。”(34)范曄撰、李賢等注:《后漢書》卷27《宣張二王杜郭吳承鄭趙列傳第十七》,第929-930頁。張湛是劉彊的師傅,他不滿光武的廢立之舉,以“遺失溲便”的方式表達了自己的憤怒之情。又據(jù)《后漢書·申屠剛傳》:“(建武七年)拜侍御史,遷尚書令……剛每輒極諫,又數(shù)言皇太子宜時就東宮,簡任賢保,以成其德,帝并不納?!?35)范曄撰、李賢等注:《后漢書》卷29《申屠剛鮑永郅惲列傳第十九》,第1016-1017頁。申屠剛關(guān)心劉彊的成長,建議光武讓劉彊入主東宮,并選擇良師賢人教育培養(yǎng)他。又據(jù)《后漢書·郭伋傳》:“(建武十一年,伋)過京師謝恩,帝即引見,并召皇太子諸王宴語終日,賞賜車馬衣服什物。伋因言選補眾職,當簡天下賢俊,不宜專用南陽人。”(36)范曄撰、李賢等注:《后漢書》卷31《郭杜孔張廉王蘇羊賈陸列傳第二十一》,第1092頁。郭伋此言有幫扶劉彊之意,因為劉彊屬于河北派系,是“北人”,而明帝出自南陽派系,如果朝中多南陽人任職的話,很明顯會對劉彊不利。

    近年有研究認為,在劉彊身邊聚集著以三輔地區(qū)士人組成的“長安系士人”集團,他們“強調(diào)前漢的法統(tǒng)、制度對后漢的意義,緣此提出兩漢天命因襲論、‘柔克’的施政方針、‘博通’的學術(shù)方法,希望借太子即位以實現(xiàn)其政治主張”(37)王爾:《“長安系士人”的聚散與東漢建武政治的變遷——從“二賦”說起》,《中國史研究》2019年第4期。。上引材料中張湛、申屠剛、郭伋都是扶風郡人士,可見劉彊在朝中的支持力量不是幾個人,而是有著一個龐大的集團。劉彊本身出身河北派系,自然在東漢王朝的“北人”集團中有一定的號召力,而西京地區(qū)的“西人”也支持劉彊,足見其在朝中支持力量雄厚。

    明帝雖不能說在朝中的支持力量弱于劉彊,但很明顯他并未形成對劉彊的絕對優(yōu)勢,因為明帝在朝中能夠依靠的核心政治集團只有南陽派系,不及劉彊獲得了兩大派系力量的支持。

    第三,劉彊民望較高。劉荊在給劉彊的信中曾言郭后被廢時“海內(nèi)深痛,觀者鼻酸”,雖有夸張的成分在內(nèi),但應(yīng)不是他的杜撰之詞,至少能說明當時社會上不乏支持郭后母子的人。又據(jù)《后漢書·光武郭皇后傳》:“后弟貴重,賓客輻湊。況恭謙下士,頗得聲譽?!?38)范曄撰、李賢等注:《后漢書》卷10上《皇后紀第十上》,第402頁。郭圣通為后期間,郭況等人謙虛下士,廣延賓客,從而獲得了巨大的社會影響力,這無形中都會成為劉彊的支持力量。劉彊與其同母兄弟們也愛招攬賓客,以提高自己的聲望,據(jù)《后漢書·井丹傳》:“建武末,沛王輔等五王居北宮,皆好賓客?!?39)范曄撰、李賢等注:《后漢書》卷83《逸民傳第七十三》,第2765頁。這種現(xiàn)象發(fā)生的時間大約是在建武十七年諸皇子進爵為王,至建武二十八年諸王離京就國期間,正值郭后母子被廢后,可見失去太子之位,并未使劉彊的民望有所下降,他反而通過招攬賓客這種行為,進一步提高了自己的聲望。

    在民望上明帝沒有形成對劉彊的優(yōu)勢,據(jù)《后漢書·沛獻王輔傳》:“時禁網(wǎng)尚疏,諸王皆在京師,競修名譽,爭禮四方賓客。”(40)范曄撰、李賢等注:《后漢書》卷42《光武十王列傳第三十二》,第1427頁。明帝也是其中招攬賓客的一員,但從“爭禮”一詞可以看出,以明帝與劉彊為兩派的諸王,勢力是不相上下的。又據(jù)《世說新語》注引嵇康《高士傳》:“北宮五王更請(井丹),莫能致。新陽侯陰就使人要之,不得已而行?!?41)劉義慶著、劉孝標注、余嘉錫箋疏:《世說新語箋疏》卷中之下《品藻第九》,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第473頁。陰就是明帝的舅舅,從他們爭搶名士井丹一事上,可以看出雙方之間的爭斗非常激烈,這也從側(cè)面反映出明帝并未在社會影響力上壓制住劉彊。明帝可能還處于劣勢,據(jù)《后漢書·鄭眾傳》:“建武中,皇太子及山陽王荊,因虎賁中郎將梁松以縑帛聘請眾,欲為通義,引籍出入殿中。

    眾謂松曰:‘太子儲君。無外交之義,漢有舊防,蕃王不宜私通賓客’。遂辭不受。松復風眾以‘長者意,不可逆’。眾曰:‘犯禁觸罪,不如守正而死。’太子及荊聞而奇之,亦不強也?!?42)范曄撰、李賢等注:《后漢書》卷36《鄭范陳賈張列傳第二十六》,第1224頁。鄭眾是鄭興之子,而鄭興是東漢初年的古文大家,為學者所宗:“世言《左氏》者多祖于興,而賈逵自傳其父業(yè),故有鄭、賈之學。”(43)范曄撰、李賢等注:《后漢書》卷36《鄭范陳賈張列傳第二十六》,第1223頁。鄭眾自己也是少通經(jīng)籍,知名于世,如能招攬到此人,那無疑能獲得巨大的社會影響力。但明帝并未成功招攬到鄭眾,即使梁松暗示鄭眾這是光武帝的意思,依然被拒,可見明帝在這些名士中的吸引力是不夠的。

    光武帝在改立明帝為太子后,對劉彊具備的上述三點優(yōu)勢有一定認識,他也意識到這對明帝而言是一種威脅,所以他采取了一系列舉措,意圖削弱劉彊的優(yōu)勢以鞏固明帝的地位。

    首先,針對明帝母家勢力薄弱的問題,光武重用陰氏外戚加以彌補。據(jù)《后漢書·陰識傳》:“及顯宗立為皇太子,以識守執(zhí)金吾,輔導東宮。帝每巡郡國,識常留鎮(zhèn)守京師,委以禁兵?!?44)范曄撰、李賢等注:《后漢書》卷32《樊宏陰識列傳第二十二》,第1130頁?!逗鬂h書·陰興傳》:“十九年,拜衛(wèi)尉,亦輔導皇太子?!?45)范曄撰、李賢等注:《后漢書》卷32《樊宏陰識列傳第二十二》,第1131頁。執(zhí)金吾掌京城治安,衛(wèi)尉掌宮廷禁衛(wèi),光武帝如此安排,保護明帝之意明顯。同時,光武對郭氏外戚厚加撫慰,希望能消解他們對失去帝位繼承權(quán)的不滿:“十七年,遂廢(郭后)為中山王太后,進后中子右翊公輔為中山王,以常山郡益中山國。徙封(郭)況大國,為陽安侯。后從兄竟,以騎都尉從征伐有功,封為新郪侯,官至東海相。竟弟匡為發(fā)干侯,官至太中大夫。”(46)范曄撰、李賢等注:《后漢書》卷10上《皇后紀第十上》,第403頁?!岸辍瓫r遷大鴻臚。帝數(shù)幸其第,會公卿諸侯親家飲燕,賞賜金錢縑帛,豐盛莫比,京師號況家為金穴?!?47)范曄撰、李賢等注:《后漢書》卷10上《皇后紀第十上》,第403頁。而在建武二十八年,“東海王彊、沛王輔、楚王英、濟南王康、淮陽王延始就國”(48)范曄撰、李賢等注:《后漢書》卷1下《光武帝紀第一下》,第80頁。,非陰氏所生之子除劉焉因年少暫不就國外,全部被光武排擠出了京師。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陰氏所生諸子無一人離京就國,光武此舉的政治目的非常明顯,他意在“強干弱枝”,讓明帝的同母兄弟留在京師以拱衛(wèi)新太子,借以提高他在宗室中的支持力量。

    其次,針對明帝在朝中支持力量不足的問題,光武帝則進行了一系列重大的人事變動,以增強朝中明帝的支持力量,削弱劉彊的支持力量,如有研究所指出:“建武十九年之前,光武帝比較重用長安系士人。不僅讓其擔任三公(宋弘、伏湛、侯霸)、尚書令(郭伋、申屠剛)、光祿勛(張湛、杜林)、司隸(宣秉)等要職,還吸收他們所舉薦的三輔士人入朝……更立太子之后,光武更青睞關(guān)東籍士人。”(49)王爾:《“長安系士人”的聚散與東漢建武政治的變遷——從“二賦”說起》。不僅如此,光武甚至在臨終前,還精心挑選了支持明帝的官員去主持自己的喪禮,以保證權(quán)力能夠平穩(wěn)交接給明帝:“及帝崩,(趙)憙受遺詔,典喪禮。是時藩王皆在京師,自王莽篡亂,舊典不存,皇太子與東海王等雜止同席,憲章無序。憙乃正色,橫劍殿階,扶下諸王,以明尊卑?!?50)范曄撰、李賢等注:《后漢書》卷26《伏侯宋蔡馮趙牟韋列傳第十六》,第914-915頁。

    最后,針對劉彊民望高的問題,光武帝在建武二十八年大舉搜捕諸王賓客,其實主要針對的就是郭氏諸王。因為有穩(wěn)固明帝的政治目的在內(nèi),這樁大案從一開始就被打上了“嚴”的烙印,“坐死者數(shù)千人”(51)范曄撰、李賢等注:《后漢書》卷1下《光武帝紀第一下》,第80頁。。劉荊信中亦有描述此案慘狀的內(nèi)容:“洛陽吏以次捕斬賓客,至有一家三尸伏堂者,痛甚矣!”在如此殘酷地打擊下,郭氏諸子的勢力遭到重創(chuàng),“自是后,諸王賓客多坐刑罰,各循法度”(52)范曄撰、李賢等注:《后漢書》卷42《光武十王列傳第三十二》,第1427頁。。他們通過招攬賓客壯大自身勢力的圖謀被光武帝瓦解。

    但即使光武做了這么多工作,劉彊對明帝的威脅并未從根本上消除,這主要是因為光武并不想將劉彊置于死地。光武對劉彊有偏愛之情,據(jù)《后漢書·東海王彊傳》:“帝以彊廢不以過,去就有禮,故優(yōu)以大封。兼食魯郡,合二十九縣。賜虎賁旄頭,宮殿設(shè)鐘虡之縣,擬于乘輿。”(53)范曄撰、李賢等注:《后漢書》卷42《光武十王列傳第三十二》,第1423頁。劉彊無過被廢,光武對此心有歉疚,所以盡量對其給予優(yōu)待,從未想將其置于死地。但新舊太子之間縱使沒有矛盾,二者背后之間的集團利益之爭卻是難以調(diào)和的。漢景帝在改立劉徹后,不僅逼死了廢太子劉榮,還除掉了支持劉榮的周亞夫,正是為徹底掃清劉徹帝位的威脅。光武對劉彊手下留情,實則是將這個隱患留給了明帝。

    在光武帝死后,這個隱患就立刻爆發(fā)了出來,原本屬于明帝支持陣營的劉荊,倒戈去了劉彊陣營,這說明劉彊依然有著巨大的政治吸引力。此事雖經(jīng)劉彊主動檢舉揭發(fā),沒有釀成大的政治風波,但也使明帝意識到,劉彊對他的威脅依然存在。明帝欲鞏固自身帝位,光靠息事寧人遠遠不夠,他必須采取進一步行動。在這一歷史背景下,劉蒼幕府應(yīng)運而生。

    四、劉蒼幕府對鞏固明帝帝位的歷史作用

    讓劉蒼開府輔政,是明帝為鞏固帝位而出臺的重要政治舉措,它主要有三方面的歷史作用,針對的是明帝在政治上的三點不足。

    第一,獲取同母兄弟的政治支持,以穩(wěn)固明帝在宗室中的依靠力量。明帝的母家勢力不及劉彊,同時在宗室中也沒有獲得穩(wěn)定的支持,這一點集中體現(xiàn)在劉荊謀逆案上。正如上文所述,光武帝在建武二十八年將非陰氏諸子幾乎都趕出了京師,將陰氏諸子悉數(shù)留下,他的目的是希望明帝的同母兄弟能成為其太子之位的拱衛(wèi)力量。光武在世時,這一目的可以說基本上達到了。明帝與劉荊曾經(jīng)共同聘請鄭眾,又據(jù)《后漢書·馮衍傳》注引《馮衍集》:“與陰就書曰:‘……側(cè)聞東平、山陽王壯當之國,擇除官屬,衍不自量,愿侯白以衍備門衛(wèi)。’”(54)范曄撰、李賢等注:《后漢書》卷28上《桓譚馮衍列傳第十八上》,第978頁。馮衍去信陰就,表示愿意任職于劉蒼或劉荊官署。從這兩件事可以看出,劉荊此時與明帝、劉蒼尚屬于同一陣營,未發(fā)生決裂。但當光武剛剛?cè)ナ?,劉荊就突然倒向了劉彊陣營,欲助其奪取皇位。明帝雖低調(diào)處理此事,但可想而知這對他的沖擊應(yīng)該是很大的,即使是同母兄弟也未必一定可靠。此事同時也是在提醒明帝,必須注意同母兄弟的政治態(tài)度,萬不可失去他們的支持,如果連血緣最親的人都不支持自己,那明帝在政治上就會更加孤立,帝位更加不穩(wěn)。

    讓劉蒼以驃騎將軍身份開府輔政,正是明帝拉攏宗親成員的重要舉措。在明帝的同母兄弟中,劉荊已因謀反失去了明帝的信任,劉衡早卒,瑯琊王劉京又是陰氏最小的兒子,此時在政治上可能不太成熟,唯有劉蒼舉止得體,是可以依靠的政治盟友:“蒼少好經(jīng)書,雅有智思,為人美須髯,要帶八圍,顯宗甚愛重之?!?55)范曄撰、李賢等注:《后漢書》卷42《光武十王列傳第三十二》,第1433頁。故必須對他予以重用。而劉蒼同意輔助明帝,正是在表明他支持明帝的政治態(tài)度,此舉對劉氏宗親而言,有著重要的政治象征意義,代表明帝在宗室中已經(jīng)有了最穩(wěn)固的支持力量。同時,重用劉蒼亦可向社會展現(xiàn)出一幅明帝與至親兄弟之間相親友愛的畫面,進而消解因劉荊謀逆案而產(chǎn)生的對明帝的不利影響,引導社會輿論去批評指責劉荊,從而維護好明帝在社會上的政治形象。

    此舉也是在配合明帝重用外戚的政策。明帝繼位后延續(xù)其父重用陰氏的政策,繼續(xù)讓陰氏子弟擔任要職,以獲得他們的政治支持:“顯宗即位,拜(陰識)為執(zhí)金吾,位特進”,“顯宗即位,拜(陰嵩)長樂衛(wèi)尉,遷執(zhí)金吾”,“顯宗即位,以(陰)就為少府,位特進”(56)上引材料分見范曄撰、李賢等注:《后漢書》卷32《樊宏陰識列傳第二十二》,第1130、1132頁。。明帝在歷史上素以嚴防外戚、宗室干政而著名,但他在繼位之初不僅重用外戚,而且還讓劉蒼輔政,目的正是為了強化母家勢力,以扭轉(zhuǎn)自己在政治上的劣勢。

    第二,提高明帝的民意支持。劉彊對明帝的威脅,主要來自其背后的民意支持,明帝若要從根本上消除這一威脅,就必須搶奪民意的向望,爭取社會名士的投靠也就是勢在必行之事。

    已有研究指出,在漢朝,“民意”是構(gòu)筑皇權(quán)統(tǒng)治合法性的重要基石:“漢帝國國家秩序的成立,一個重要的方面,乃是基于民意的向望;這種理念的表現(xiàn)形式與保障機制,集中反饋于齊風俗、舉謠言、行察舉、征隱逸、賜民爵等舉措或制度之上。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東漢皇權(quán)的合法性正是建筑于基層民眾的評價和認可之上的?!?57)馮渝杰:《民意操控、皇權(quán)危機與黨錮之禍——基于政治文化視角的考察》,《人文雜志》2020年第3期。名士在地方上往往有著巨大的影響力,東漢崇儒重隱,博通經(jīng)籍但又不求功名者更是在社會上有著極高的口碑,他們引領(lǐng)著“民意”的走向,是統(tǒng)治者極想爭取的對象。名士的政治態(tài)度或政治選擇,小到可以影響郡縣人才的推舉,大到能夠左右帝位繼承權(quán)的選擇,如張良曾獻計呂澤,聘請為劉邦所重的名士商山四皓,以穩(wěn)固劉盈的太子之位(58)據(jù)《漢書·張良傳》:“上欲廢太子,立戚夫人子趙王如意。大臣多爭,未能得堅決也。呂后恐,不知所為。或謂呂后曰:‘留侯善畫計,上信用之?!瘏魏竽耸菇ǔ珊顓螡山倭肌荚唬骸穗y以口舌爭也。顧上有所不能致者四人。四人年老矣,皆以上嫚娒士,故逃匿山中,義不為漢臣。然上高此四人。今公誠能毋愛金玉璧帛,令太子為書,卑辭安車,因使辨士固請,宜來。來,以為客,時從入朝,令上見之,則一助也。’”后劉邦見此四人,果然立刻打消廢太子之念,并對戚夫人說道:“我欲易之,彼四人為之輔,羽翼已成,難動矣?!眳⒁姲喙套?、顏師古注:《漢書》卷40《張陳王周傳第十》,第2033-2036頁。,正是看到了劉邦對“民意”的重視。建武年間諸王爭禮四方賓客,其實也是為獲取“民意”以壯大自身勢力,因此搶奪名士也就成為當時陰、郭之爭的一大焦點。

    明帝繼位后不可能親自出面去大量禮聘名士,于是這個工作便以輔政之名交于劉蒼之手。劉蒼知曉明帝的政治意圖,所以自開府后,大力延攬?zhí)煜旅咳肫淠桓鄺l史料可以證明這一點,如《后漢書·班固傳》:“永平初,東平王蒼以至戚為驃騎將軍輔政,開東閤,延英雄?!?59)范曄撰、李賢等注:《后漢書》卷40上《班彪列傳第三十上》,第1330頁。《后漢紀》:“蒼以母弟輔政,盡心王室,其所賓禮,皆當世名士?!?60)袁宏撰、周天游校注:《后漢紀校注》卷8《后漢光武皇帝紀卷第八》,第236頁?!稏|觀漢記》:“東平憲王蒼上書表薦名士左馮翊桓虞等,虛己禮下,與參政事?!?61)劉珍等撰、吳樹平校注:《東觀漢記校注》卷7《傳二·濟南安王康東平憲王蒼》,第241頁。不管是自己征辟還是上表推薦,有“名”是能得到劉蒼青睞的重要標準。而為了盡可能多地招攬名士入幕,劉蒼甚至還會采用強迫手段:“建武中,徵(荀)恁不至。于是蒼復辟恁,而敬禮焉。嘗朝會,上戲恁曰:‘先帝徵君不至,驃騎辟君反來,何也?’對曰:‘先帝秉德以惠下,故得不來。驃騎執(zhí)法以檢下,臣不敢不至?!?62)袁宏撰、周天游校注:《后漢紀校注》卷8《后漢光武皇帝紀卷第八》,第237頁。這個故事既說明了劉蒼為延攬名士可謂不遺余力,也說明了班固所言劉蒼幕府開設(shè)后“四方之士,顛倒衣裳”(63)范曄撰、李賢等注:《后漢書》卷40上《班彪列傳第三十上》,第1331頁。的盛況不過是美化之詞,部分名士其實并非甘愿前來。

    不過明帝也不是真的需要這些名士來輔助政事,他只是想要名士背后的“民意”,只要他們能夠前來,那明帝的政治目的便算是達到了。于是可以看到,雖然劉蒼招攬了這么多人入幕,但實際上這些人并沒做什么大事,明帝也未重用他們。例如吳良,劉蒼曾大力向明帝推薦他,明帝也給予他很高的評價,將劉蒼的舉薦比作蕭何舉韓信:“前以事見良,須發(fā)皓然,衣冠甚偉。夫薦賢助國,宰相之職,蕭何舉韓信,設(shè)壇而拜,不復考試。今以良為議郎?!?64)范曄撰、李賢等注:《后漢書》卷27《宣張二王杜郭吳承鄭趙列傳第十七》,第943頁。但卻只授予吳良議郎之職,遠比不上劉邦重用韓信,而且不久后吳良就因彈劾陰就,被明帝左遷出了朝廷。由此可見,劉蒼幕府征辟名士,是明帝為爭取民望而進行的一場政治表演,是為其鞏固帝位的政治目的而服務(wù)的。

    第三,在百官中樹立明帝的獨尊形象。受廢太子劉彊的影響,明帝在朝中的支持力量不足,換言之,他作為新帝的獨尊形象并未在朝臣中完全建立起來,這對其帝位穩(wěn)固十分不利。永平元年(58),劉彊因病逝世,這不僅意味著明帝最大的政治隱患就此消失,同時也是明帝樹立自己皇權(quán)獨尊形象的絕佳機會,劉蒼隨即展開一系列制禮作樂活動,以替明帝解決這個問題。

    據(jù)《后漢書·東平憲王蒼傳》:“是時中興三十余年,四方無虞,蒼以天下化平,宜修禮樂,乃與公卿共議定南北郊冠冕車服制度,及光武廟登歌八佾舞數(shù),語在《禮樂》、《輿服志》?!?65)范曄撰、李賢等注:《后漢書》卷42《光武十王列傳第三十二》,第1433頁。劉蒼主持制定了東漢祭祀禮儀中的輿服制與光武帝的宗廟樂舞制。

    首先來看輿服制,據(jù)《東觀漢記》:“永平二年(59)正月,公卿議春南北郊,東平王蒼議曰:‘孔子曰:“行夏之時,乘殷之路,服周之冕。”為漢制法。高皇帝始受命創(chuàng)業(yè),制長冠以入宗廟。光武受命中興,建明堂,立辟雍。陛下以圣明奉遵,以禮服龍袞,祭五帝。禮缺樂崩,久無祭天地冕服之制。按尊事神祇,絜齋盛服,敬之至也。日月星辰,山龍華藻,天王袞冕十有二旒,以則天數(shù),旂有龍章日月,以備其文。今祭明堂宗廟,圓以法天,方以則地,服以華文,象其物宜,以降神明,肅雍備思,博其類也。天地之禮,冕冠裳衣,宜如明堂之制。’”(66)劉珍等撰、吳樹平校注:《東觀漢記校注》卷5《志·朝會志車服志》,第183頁。劉蒼此議的要點是建議明帝將祭祀明堂時服冠冕、衣裳等的規(guī)制普及到祭祀天地的禮儀活動中。據(jù)《后漢書·明帝紀》:“(永平)二年春正月辛未,宗祀光武皇帝于明堂,帝及公卿列侯始服冠冕、衣裳、玉佩、絇屨以行事?!?67)范曄撰、李賢等注:《后漢書》卷2《顯宗孝明帝紀第二》,第100頁。劉蒼發(fā)議,當是在這場祭祀明堂的禮儀結(jié)束后不久。

    據(jù)《后漢書·明帝紀》注引《漢官儀》:“天子冠通天、諸侯王冠遠游,三公、諸侯冠進賢三梁,卿、大夫、尚書、二千石、博士冠兩梁,千石已下至小吏冠一梁?!?68)范曄撰、李賢等注:《后漢書》卷2《顯宗孝明帝紀第二》,第100頁。又據(jù)《太平御覽·服章部》引蔡邕《獨斷》:“漢明帝采《尚書·皋繇》及《周官》、《禮記》以定冕制,皆廣七寸,長尺二寸,系白珠于其端十二旒,三公及諸侯九旒,卿七旒?!?69)李昉等撰:《太平御覽》卷686《服章部三》,北京:中華書局,1960年,第3061頁?!独m(xù)漢書·輿服志》:“顯宗遂就大業(yè),初服旒冕……天子、三公、九卿、特進侯、侍祠侯,祀天地明堂,皆冠旒冕,衣裳玄上纁下。乘輿備文,日月星辰十二章,三公、諸侯用山龍九章,九卿以下用華蟲七章?!?70)司馬彪撰、劉昭注補:《續(xù)漢書》志第30《輿服下》,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第3662-3663頁。從這幾條材料可知,這場服制變革的具體內(nèi)容,是規(guī)定不同身份等級的人需穿戴不同標準的冠冕、衣裳,皇帝與王侯公卿之間有著嚴格的等級劃分。如此便能明了,劉蒼欲將此制普及到祭祀天地的禮儀中,表面上看他是為了彌補“禮缺樂崩,久無祭天地冕服之制”的缺憾,實則背后有著非常現(xiàn)實的政治目的,即借助服制變革的方式強化明帝的皇權(quán)獨尊形象。

    等級森嚴的服飾差異能夠帶給觀者以強烈的視覺沖擊,可以一目了然誰為尊,誰為卑。在莊重威嚴的國家祭典中,這種效果更是明顯。有學者評價明帝改革的冕服是一種“單列式”服制:“皇帝只用袞冕十二章,是所謂‘六冕同制’;公侯只用九章之冕,九卿只用華蟲七章。若列表顯示,只能形成一個縱列而已,可稱‘單列式’。‘君低臣高’的可能性……在‘單列式’下是不會出現(xiàn)的……永平冕制是一元化的,與專制集權(quán)的一元化體制相合,它于‘宗經(jīng)’之中又見‘尊君’之意。”(71)閻步克:《服周之冕——〈周禮〉六冕禮制的興衰變異》,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第177頁。突出“君高臣低”,彰顯明帝的獨尊形象,正是劉蒼推行此次冕服改革的一個重要目的。

    發(fā)生于永平三年(60)的世祖廟舞樂議,則帶有強化明帝繼統(tǒng)合法性的目的。據(jù)《東觀漢記》:“永平三年八月丁卯,公卿奏議世祖廟登歌八佾舞名。東平王蒼議。以為……世祖廟樂名宜曰《大武》之舞……十月烝祭始御,用其《文始》、《五行》之舞如故。進《武德舞歌詩》曰:‘于穆世廟,肅雍顯清,俊乂翼翼,秉文之成。越序上帝,駿奔來寧,建立三雍,封禪泰山,章明圖讖,放唐之文。休矣惟德,罔射協(xié)同,本支百世,永保厥功。’詔書曰:‘驃騎將軍議可。’進《武德》之舞如故。”(72)劉珍等撰、吳樹平校注:《東觀漢記校注》卷5《志·郊祀志》,第164-165頁。此段材料似有脫誤,前述劉蒼議世祖廟樂舞名為《大武》,后又進《武德舞歌詩》,是世祖廟舞應(yīng)為《文始》、《五行》、《武德》,不為《文始》、《五行》、《大武》,《后漢書·明帝紀》載正是《文始》、《五行》、《武德》。但據(jù)《宋書·樂志一》:“至明帝初,東平憲王蒼總定公卿之議,曰:‘宗廟宜各奏樂,不應(yīng)相襲,所以明功德也。承《文始》、《五行》、《武德》為《大武》之舞。又制舞哥一章,薦之光武之廟?!闭J為《大武》是《文始》等三舞的總名。參見沈約撰:《宋書》卷19《志第九·樂志一》,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534頁。錢大昕認為沈約是錯會《東觀漢記》之意:“或當時公卿有此議,故博引圖緯經(jīng)傳以駁之耳……蒼所制歌詩,固云《武德》舞,不云《大武》舞也?!眳⒁婂X大昕:《廿二史考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第251頁。按錢說為長。

    光武帝作為漢室的中興者,為其立廟并對其一生進行總結(jié)歌頌,以讓后世能永遠記住他的功勛,是繼任者的重要政治任務(wù),也是借此宣示與前代君主之間法統(tǒng)繼承合法性的重要時機。劉蒼具體主持了這項工作,他在創(chuàng)作的《武德舞歌詩》中,盛贊了光武帝的豐功偉績,同時在最后說道“本支百世,永保厥功”,強調(diào)了后世子孫有著讓光武帝的圣德永存于世的重要使命。而作為光武事業(yè)的繼任者,明帝此刻就肩負著這樣一個重要使命,在盛贊光武帝功業(yè)的舞蹈和贊歌聲中,明帝作為光武帝位及事業(yè)繼承者的形象得到了突出,其繼位的合法性被進一步確定,這一幕對百官而言具有強烈的政治宣傳意味,明帝皇權(quán)的獨尊形象因此得到了強化。

    這兩場制禮作樂活動取得了很好的政治效果,例如冕服制改革,便獲得了后世儒生及學者的大力稱贊:“后之圣人,知其如此,自民之心,而天下所欲為,故因而作制,為之節(jié)文,始自衣裳,至于車服,棟宇、垣墻,各有品數(shù),明其制度,盡其器用……故有道之主,睹先王之規(guī)矩,察秦漢之失制,作營建務(wù)求厥中,則人心悅固,而國祚長世也?!?73)袁宏撰、周天游校注:《后漢紀校注》卷9《后漢孝明皇帝紀上卷第九》,第244頁。袁宏視明帝為“有道之主”,認為他定制冕服不僅使得“人心悅固”,而且讓東漢“國祚長世”,如此高的評價背后,何嘗不是對明帝功績及地位的認可?其政治影響之大,以及對明帝帝位鞏固的意義,由此可見一斑。

    提拔劉蒼開府輔政以穩(wěn)固在宗室中的支持力量,廣辟名士以提高自身民望,開展制禮作樂活動以強化皇權(quán)獨尊形象,明帝通過讓劉蒼幕府發(fā)揮上述三方面的歷史作用,成功鞏固了自己的帝位,明帝初年政局實現(xiàn)了穩(wěn)定,未再發(fā)生嚴重的政治事變。雖然自永平十年(67)起,劉荊、劉英、劉延、劉康相繼曝出謀反案,但已不能對明帝的帝位形成威脅。明帝迅速處理了這些宗室謀逆案,且興動大獄,窮考其事,與其繼位之初處理劉荊謀逆案的態(tài)度和方法完全不同,這也從側(cè)面反映出明帝的帝位已經(jīng)完全穩(wěn)固,他不必再有所顧慮了。

    五、結(jié)語:明帝帝位鞏固的歷史意義

    明帝帝位的鞏固對東漢王朝的歷史發(fā)展有著重要意義。首先,維護了明帝朝的政治穩(wěn)定,為東漢前期長達數(shù)十年的政權(quán)穩(wěn)定做出了貢獻。自秦始皇創(chuàng)立帝制至東漢王朝建立的二百余年間,秦、漢、新三朝皆未在國家建立初期成功實現(xiàn)政權(quán)穩(wěn)定,這與君主帝位不固有著很大的關(guān)系。秦二世為穩(wěn)固帝位,信任趙高并大肆屠戮宗室、重臣,致使大權(quán)旁落,上層統(tǒng)治秩序崩潰,秦朝二世而亡。漢惠帝性格仁弱,致使權(quán)歸呂氏,在他死后西漢陷入?yún)问蠈?quán)、諸呂之亂的亂局,致使社稷差點傾覆。王莽以外戚身份篡漢建新,帝位更是不穩(wěn),為此他推出眾多改革措施,但最終改革失敗,新朝一世而亡。對于接續(xù)而起的東漢王朝而言,這是歷史教訓,也是歷史警示。

    因光武帝廢立太子之舉,致使明帝的帝位出現(xiàn)危機,東漢王朝同樣面臨著陷入動亂的危險。但明帝吸取了歷史教訓,他沒有走秦、漢、新三朝統(tǒng)治者的老路,而是以讓劉蒼開府輔政這樣一種特殊的方式去鞏固自身帝位,并獲得了成功,從而避免東漢王朝陷入前朝般的政治動亂,實現(xiàn)了東漢王朝長達數(shù)十年的政權(quán)穩(wěn)定,明帝對此的歷史貢獻是突出的。

    其次,替明帝之后的政治轉(zhuǎn)向提供了保障,進而為“明章之治”的出現(xiàn)奠定了基礎(chǔ)。在君主制國家里,皇帝若欲有一番作為,非常重要的一個前提是自身的帝位十分穩(wěn)固,中國歷史上的許多有為之君如秦皇漢武、唐宗宋祖等,其豐功偉績皆建立在其穩(wěn)固的帝位之上,這是君主制政體下的一大特點,漢明帝于此也不例外。受帝位危機的影響,明帝在繼位之初并不能有效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例如他十分反感外戚、宗室干預(yù)朝政,但為了鞏固帝位,又不得不重用外戚、宗室,這一現(xiàn)象直到在他的帝位危機解除之后才得到了改變。

    帝位鞏固使明帝的皇權(quán)得到了進一步強化,他得以真正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在吸取了西漢王朝因宗室內(nèi)亂、外戚篡權(quán)而陷入動亂甚至滅亡的經(jīng)驗教訓后,明帝改變了繼位初年較為寬松的統(tǒng)治之風,選擇繼承其父“頗以嚴猛為政”(74)范曄撰、李賢等注:《后漢書》卷41《第五鐘離宋寒列傳第三十一》,第1400頁。的治理風格,并將之進一步擴大,在永平年間掀起了“嚴切”的統(tǒng)治之風,有針對性地對宗室、外戚、官吏、功臣等權(quán)貴階層進行壓制與打擊,將他們牢牢置于皇權(quán)的控制之下,百姓得以少受權(quán)貴官吏的騷擾而安居樂業(yè),明帝朝因此成為東漢王朝近二百年的統(tǒng)治歷史中社會治理最好的時代:“天下安平,人無徭役,歲比登稔,百姓殷富,粟斛三十,牛羊被野?!?75)范曄撰、李賢等注:《后漢書》卷2《顯宗孝明帝紀第二》,第115頁。東漢王朝迎來了它的盛世時代——“明章之治”,而這與明帝成功實現(xiàn)了帝位鞏固是密不可分的。

    猜你喜歡
    李賢范曄幕府
    擎起歷史巨燭
    躬耕(2024年5期)2024-05-31 11:33:53
    畢沅幕府與清中葉駢文復興
    天中學刊(2022年5期)2022-10-26 00:06:06
    THROUGHOUT THE SPREAD OF NEO-CONFUCIANISM TO SEE JAPANESE’S WISDOM
    銅 鏡
    范曄:作死是條不歸路
    百家講壇(2019年20期)2019-04-30 06:48:24
    制度:理解歷史變遷的關(guān)鍵
    書屋(2019年3期)2019-03-20 05:28:50
    論范曄仕宦與交游對其撰史的影響
    Intestinal microbiota of healthy and unhealthy Atlantic salmon Salmo salar L. in a recirculating aquaculture system*
    知弟莫如兄
    參花(下)(2015年1期)2015-10-27 15:09:53
    A Two-Ocean Mediterranean
    絲瓷之路(2014年0期)2014-04-10 09:37:57
    镇安县| 桂东县| 辰溪县| 龙岩市| 盐津县| 宝兴县| 定西市| 电白县| 南投县| 沙洋县| 保亭| 当阳市| 天镇县| 忻州市| 新营市| 敦煌市| 酒泉市| 黄陵县| 得荣县| 柳河县| 曲松县| 苗栗市| 虞城县| 大庆市| 咸阳市| 平定县| 邹平县| 大新县| 简阳市| 建宁县| 津南区| 巧家县| 锡林浩特市| 依安县| 山东省| 星子县| 闸北区| 九江市| 巴彦县| 许昌市| 合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