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頤? 法國??品茝N皇名廚協(xié)會中國區(qū)副主席,TASCOVERY(味社)美食學(xué)院創(chuàng)始人兼校長。
有人說,只要你走得夠遠、夠多,你看到的世界將會是不一樣的!我走的路在我這個歲數(shù)的人看來,的確是夠多、夠遠。
小時候從五年級開始直到17歲,我每天往返于浦東和浦西之間,浦東是家,是晚上睡覺的地方;浦西是學(xué)校,是每天必須去的場所?;叵肽菚r的點滴,竟然沒有太多的記憶,尤其是小時候的,記得的多數(shù)還是和吃有關(guān)的東西。
那時我走得最多的渡口是江浦路輪渡渡口,浦東那邊的居民管它叫“民生路擺渡口”。父親每天送我去讀書,必會從這個渡口通過。在我眼里,渡口隔開了兩個美食廣場,每天期待著在美食廣場和那些美食相遇,不過是否相遇取決于我書讀得怎么樣以及父親的心情是否合適。
雖然兩邊都有不少吃食,但是黃浦江兩邊真的差別很大,浦西這塊,多是蘇北人后代,擺小攤的占多數(shù),所以出售的都是一些非常親民的食物,如油墩子、麻油撒子、茶葉蛋、豆腐干等;浦東就簡單得多,估計是因為山東人和上海本地人混居的關(guān)系吧,沒有很多個人售賣的東西,多是國營的飲食店或是一些國營的食品商店。
我最喜歡的是一個不受待見、也是最容易被忽視的小吃——粢飯糕。它是我兒時每天最期待的吃食。長大了,市面上很少見賣粢飯糕的,慢慢地也就淡忘了。也許人就是這樣,連同一起忘記的就是那時過往。
現(xiàn)在如果要吃的話,估計銷售的地方不多了,遇到就是運氣了。
傳說是這樣:春秋戰(zhàn)國時期,一位很著名的武將伍子胥為了讓百姓在戰(zhàn)亂中免受饑荒之苦,在城下埋下了用熟糯米壓制成的磚石城基作為備荒之用。他去世后,他國來攻,城民在都城被團團圍住之時,挖出了糯米磚石,敲碎,重新蒸煮,分而食之。此后,人們每到豐年年底,便要用糯米制成像當(dāng)年城磚一樣的糍粑,以此祭奠伍子胥。我很疑惑:首先,用熟糯米做城墻的確是夠大方的,基本不可能;其次,米會腐敗的,怎么吃呢?所以,傳說總是美好的。
不過,江南地區(qū)居民的確是經(jīng)常食用粢飯糕的,我覺得正解如下:粢飯糕是江南地區(qū)十分流行的傳統(tǒng)早點,形狀為長方形,厚約2厘米,像一張撲克牌。上海傳統(tǒng)早餐以“四大金剛——大餅、油條、粢飯、豆?jié){”聞名,另一種說法,是將粢飯糕取代粢飯排入“四大金剛”之列,可見其在上海的受歡迎程度。粢飯糕一般配豆?jié){享用。
由于同為油炸類早餐,做粢飯糕的早點攤往往和油條攤并存。中式快餐店內(nèi)難覓粢飯糕的蹤影,但是越來越多的中餐館將粢飯糕列為點心,切得更為精巧,賣相更佳。關(guān)于粢飯糕的另一個傳統(tǒng)是,主婦往往用家中的隔夜剩飯,第二天清早油炸成粢飯糕,不僅解決了家里人的早點問題,也合理利用了剩飯。
制作方式其實很簡單,簡單到你會覺得這需要技術(shù)嗎?還真的是需要的,因為壓制與調(diào)味是非常關(guān)鍵的步驟。做法如下:將剩飯拌上少許的水、鹽,放在盒子里壓嚴實,用沾了水的刀快速地劃成塊,入油鍋用六成熱的油溫炸上色,表殼炸脆,那叫一個香。
在油水缺乏的年代,這無疑是早晨工作前的一劑強心針。它是香的、脆的,更是暖心的。
浦西有粢飯糕,以后說說浦東有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