盜龍
亞歐大陸非常遼闊,不同地區(qū)有著完全不同的地理面貌和自然環(huán)境。更新世末期,在冰川的作用下,寒冷干燥的氣候開始統(tǒng)治亞歐大陸北部——從如今歐洲西部的西班牙向東,一直到亞洲東北部的西伯利亞地區(qū),這片幅員遼闊的大地上清一色草本植物和稀疏森林,跟今天的非洲大草原一樣,一眼望不到邊際。
在這片比今天的澳大利亞的面積還要大的草原上,最常見的動物是披著厚厚長毛的猛犸象,它們的數(shù)量最多時達(dá)幾百萬頭。故此,科學(xué)家將這片一望無垠的大草原稱為“猛犸大草原”。
猛犸象是更新世末期亞歐大陸北部最大的陸生動物,其肩高約3米,體重可達(dá)6噸,大小與亞洲象差不多。跟今天的大象一樣,猛犸象也是成群生活的,族長由最年長且富有經(jīng)驗的雌性猛犸象擔(dān)任,它的角色相當(dāng)于人類家庭中的外祖母。
除了猛犸象,這里還生活著個頭小一些但數(shù)量更多的野牛和野馬。其中,野牛包括草原野牛和原牛等。草原野牛的長相和身材與如今的美洲野牛差不多,肩高約2米,體重可達(dá)900千克。草原野牛是草原上數(shù)量最多的大型食草動物,一個牛群的數(shù)量甚至?xí)^1000頭。原牛是另一種野牛,是家牛的祖先,它們的肩高近1.9米,體重在1噸至1.4噸之間,比草原野牛還要高大強壯。
原牛
與成群活動的猛犸象和野牛不同,猛犸大草原上還生活著一種喜歡獨處且不怕冷的大犀牛——披毛犀。一聽名字就知道披毛犀的身上披著長毛,能夠在寒冷的地區(qū)生存。披毛犀的體長約3.8米,體重可達(dá)3噸,個頭雖然比猛犸象小,卻是猛犸大草原上第二大的動物。
7147757c6e6845537288154e7cb2df73d8ed163412908391412a39b24108ea80披毛犀
除了上面介紹的這些動物,猛犸大草原上還生活著馴鹿、麝牛、鹿等食草動物。
數(shù)量如此眾多、體形如此龐大的食草動物們引來了大量的食肉動物,最具代表性的有洞獅、鋸齒虎和洞斑鬣狗等。
捕殺馴鹿的洞獅
洞獅是一種大型貓科動物,比如今的東北虎還要高大強壯,體長可達(dá)3.5米,體重超過300千克,它們的主要食物是野牛和馴鹿。
鋸齒虎
鋸齒虎屬于大名鼎鼎的劍齒虎家族,它們長著彎曲鋒利的長牙,四肢長而有力,能夠快速奔跑。鋸齒虎像獅子一樣成群出沒,盡管鋸齒虎比洞獅體形小,但它們可以合力獵殺披毛犀和未成年的猛犸象,是真正的“巨獸殺手”。
鋸齒虎屬于大名鼎鼎的劍齒虎家族,它們長著彎曲鋒利的長牙,四肢長而有力,能夠快速奔跑。鋸齒虎像獅子一樣成群出沒,盡管鋸齒虎比洞獅體形小,但它們可以合力獵殺披毛犀和未成年的猛犸象,是真正的“巨獸殺手”。
洞斑鬣狗是能夠在寒冷地區(qū)生活的鬣狗,它的長相與如今的斑鬣狗差不多,但體形更大。成群的洞斑鬣狗是草原上的“惡魔”,不僅能夠捕殺大型食草動物,還能仗著“人多勢眾”搶奪其他食肉動物的獵物。
洞斑鬣狗的復(fù)原模型
除了這三種大型食肉動物,猛犸大草原上還生活著棕熊、猞猁、灰狼等食肉動物。
猛犸象、野牛、野馬等動物組成龐大的獸群,不斷遷移,跟在它們身后的則是各種大型食肉動物。這些動物讓亞歐大陸的北方充滿了野性的生機和壯美!
更新世末期的冰川讓亞歐大陸北部形成了萬里一色的統(tǒng)一地貌環(huán)境;但在南方地區(qū),溫暖濕潤的氣候支撐著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今天的中國長江以南地區(qū)一直到印度尼西亞這片廣闊地帶全都被綠色的大森林所覆蓋。在冰川的作用下,海平面下降了100多米,今天的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菲律賓等地因此連在了一起,形成名為“巽(xùn)他古陸(Sundaland)”的大塊陸地。
森林中生活著與北方草原完全不同的動植物。以中國南方地區(qū)的森林為例,這里出現(xiàn)了“劍齒象—大熊貓動物群”。
劍齒象的復(fù)原圖
這片森林中最大的動物是大象——劍齒象、古棱齒象和亞洲象。劍齒象的數(shù)量最多,它的個頭與亞洲象差不多,肩高約3米,體重約5噸。
劍齒象最突出的特點是長著一對超長且靠在一起的象牙。
古棱齒象的體形比劍齒象大,肩高近3.8米,體重可達(dá)8噸,象牙則跟如今的亞洲象一樣,是分開的。
巨貘復(fù)原圖
在亞洲南部的森林中,還生活著比大象體形小的巨獸——犀牛和巨貘。對比來看,獨角犀和蘇門答臘犀的體長在2米至3米之間,體重可達(dá)1噸至3噸。
巨貘的體長可達(dá)3.5米,體重約1噸。
除了大象、犀牛和巨貘,森林中數(shù)量更多的是食草動物,比如牛、鹿、野兔等。
東南亞的森林是老虎的發(fā)源地。
老虎是森林中的頂級獵手之一。老虎與體形更小的各種貓科動物,如豹、云豹、豹貓等,一起構(gòu)成了森林中的“獵手集團”。
中國南部的森林中生活著一種獨特的“食肉動物”,它們雖然屬于食肉動物家族,卻慢慢地轉(zhuǎn)變成了以竹子、雜草為主要食物的動物。它們就是有著“中國國寶”之稱的大熊貓?;@示,上百萬年前,大熊貓的祖先就已經(jīng)廣泛地分布在中國的華南地區(qū)和東南亞地區(qū),成為森林中常見的動物。
憨態(tài)可掬的大熊貓
想不到吧,在更新世末期,東亞與東南亞竟然有著連成一片的森林,而且這片森林中生活著許多已經(jīng)滅絕的大型動物。
更新世末期,隨著冰川期的結(jié)束,氣候發(fā)生了劇烈的變化,徹底改變了亞歐大陸北部的環(huán)境——原來的草原被森林取代,猛犸象、披毛犀、野牛等草原動物因找不到足夠的食物而大量減少,直至滅絕,以它們?yōu)槭车拇笮褪橙鈩游镆哺Я恕?/p>
生活在南部森林中的動物,盡管受到的沖擊較小,但它們中的許多動物依然難逃滅絕的厄運。
滅絕事件的主要原因是氣候環(huán)境的變化。但是,進入文明時代后,隨著人類改造自然的能力越來越強,物種消失的速度也加快了。如今,在中國的大地上已經(jīng)看不到野生犀牛的蹤跡,而野生老虎也僅存于中國東北的小片地區(qū)(華南虎已被宣布野外滅絕),亞洲象則退居到云南南部。
地球雖然已經(jīng)進入全新世,但滅絕事件依然在上演。保護野生動植物依然是人類的責(zé)任和義務(w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