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翰林
(安徽師范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安徽·蕪湖)
[提要]針對我國糧食安全問題,從糧食生產視角探明我國糧食產量與各主要影響因素之間的定量關系?;?001~2019年的時間序列數據,建立多元線性回歸模型,根據回歸分析結果,提出守住耕地紅線、推進種業(yè)創(chuàng)新、壯大糧食主體的建議,堅持“藏糧于地”“藏糧于技”和“藏糧于民”戰(zhàn)略,以期中國的糧食生產能力更上一層樓。
中國土地擁有量僅占全球土地總量的1/10,卻養(yǎng)活了世界上1/5的人口。從2003年至2015年,我國糧食產量實現了“十二連增”。當下,我國糧食生產形勢保持良好態(tài)勢,全國糧食總產量連續(xù)8年超過6.3億噸,其中有5年在6.6億噸以上;2020年我國糧食產量創(chuàng)歷史新高,總量接近6.7億噸,倉廩裝滿“中國糧”,實現了我國糧食供給絕對安全。
針對糧食產量變化的影響因素,眾多學者從不同角度,采用不同方法進行了深入的探索。彭俊杰從氣候變化的角度進行研究;魏君英等從農村人口老齡化的角度進行研究;麻坤等從施用化肥的角度開展研究;余家鳳等從糧食價格波動的角度開展研究;劉瑤等從耕地數量等各項因素開展研究。楊娟等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彈性系數對河南省的糧食產量影響因素進行研究;楊月鋒等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GM預測模型對福建省的糧食產量影響因素進行研究;馬衛(wèi)鵬等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對安徽省的糧食產量影響因素和驅動力進行研究;周志剛等采用對數均值迪氏指數法對中國糧食產量進行研究。前人對糧食產量的研究大多側重某一因素或某一方面,研究結果具有單一性。因此,基于以上研究成果,有必要通過實證分析探究糧食產量與各影響因素之間的定量關系,這對促進我國糧食生產穩(wěn)定發(fā)展和保持“中國糧”的持續(xù)大豐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始終把“三農”工作放在重要位置,毫不動搖地走中國特色糧食發(fā)展與安全之路,在糧食生產領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產糧奇跡,實現了谷物自給有余、口糧絕對安全的穩(wěn)定格局。圖1顯示了2001~2019年我國糧食總產量、人均糧食占有量的波動趨勢。從整體上觀察,近20年來我國糧食總產量有小幅度的波動但總體上朝著向好的趨勢發(fā)展,可以大致分為3個階段:第一階段為產量下滑階段(2001~2003年),這一階段由于自然災害頻發(fā),糧食收購價格低、農業(yè)生產投入高、生產技術水平落后和農業(yè)負擔過重等導致農民生產積極性不高以及播種面積不斷減少,最終使糧食產量下降到近20年來最低值;第二階段為產量波動增長階段(2003~2015年),這一階段我國糧食產量實現了“十二連增”,由43,069.53萬噸增加到2015年的66,060.27萬噸,12年間增長了約53%,增長速度較快,我國糧食生產水平躍上新臺階;第三階段為糧食產量處于穩(wěn)中有升階段(2015~2019年),截至目前現有數據,我國糧食產量實現新的“五連增”,并在2020年創(chuàng)歷史新高,總量接近6.7億噸。(圖1)
圖1 2001~2019年我國糧食產量波動趨勢圖
(一)變量選取及說明。在綜合相關文獻的基礎上,基于數據的可獲得性,并結合我國現階段的實際情況,從基本生產要素投入、技術水平及農業(yè)現代化程度、自然條件三個方面共選取了6個影響因素作為解釋變量,糧食產量y作為被解釋變量,如表1所示。數據來源于《中國統(tǒng)計年鑒》。(表1)
表1 指標選取說明一覽表
(二)回歸模型的建立及求解。在許多實際問題中,影響因變量(被解釋變量)的因素往往有多個,這種自變量(解釋變量)有多個、因變量(被解釋變量)只有一個的回歸模型稱為多元回歸模型。當因變量(被解釋變量)與各自變量(解釋變量)之間為線性關系時,稱為多元線性回歸模型。因此,可以用如下表達式來建立多元線性回歸模型:
y=β0+β1x1+β2x2+β3x3+β4x4+β5x5+β6x6+u
其中,x1為糧食作物播種面積,x2為有效灌溉面積,x3為農業(yè)機械總動力,x4為國有農場化肥施用量,x5為受災面積,x6為國有農場耕地面積,y為糧食產量,β0為常數項,u為隨機擾動項。
將2001~2019年各變量的原始數據代入所建立的多元線性回歸模型中,利用Eviews軟件運行得到回歸系數等,輸出結果如表2所示。(表2)
由表2可以初步得出我國的糧食產量與各影響因素間的線性回歸方程:
y=-18432.11+0.3230x1+0.5495x2+0.0696x3+23.9326x4-0.1097x5-0.2972x6
t=(-2.3548 3.6276 3.8915 1.8361 1.3114 -3.7871-0.1725)
R2=0.9967 R2=0.9951
DW=1.9158 F=612.0230
根據以上模型求解結果可知,2001~2019年我國的糧食產量與糧食播種面積、有效灌溉面積、農業(yè)機械總動力、化肥施用量4個影響因素正相關,說明糧食播種面積、有效灌溉面積、農業(yè)機械總動力、化肥施用量越多,糧食產量越高,符合實際經濟意義;糧食產量與受災面積、耕地面積這兩個影響因素負相關,其中耕地面積對糧食產量的影響不符合經濟意義,故需對模型進行檢驗和修正。
(三)回歸模型的檢驗與修正
1、統(tǒng)計推斷檢驗。由表2的求解結果可知,模型的決定系數R2=0.9667,調整后的R2=0.9951,模型的擬合優(yōu)度較高。從全部因素的共同影響來看,在5%的顯著性水平上,F檢驗的p值為0.0000,說明糧食播種面積、有效灌溉面積、農業(yè)機械總動力、化肥施用量、受災面積和耕地面積對中國糧食產量的共同影響是顯著的。從單個因素的影響來看,在5%的顯著性水平上,x1、x2、x5的t檢驗的p值小于0.05,x3、x4、x6的t檢驗的p值大于0.05,說明糧食作物播種面積、有效灌溉面積和受災面積對糧食產量的影響是顯著的,而農業(yè)機械總動力、化肥施用量、耕地面積的影響則不顯著。根據統(tǒng)計推斷檢驗可知,模型可能存在多重共線性,必須對其進行計量經濟學檢驗和修正。
表2 OLS參數回歸結果一覽表
2、計量經濟學檢驗。利用Eviews軟件,輸出各解釋變量之間的相關系數,結果如表3所示。從表中數據可知,解釋變量x1與x2、x3、x4、x5、x6之間的相關系數大于0.8,這說明解釋變量之間確實存在嚴重的多重共線性。(表3)
表3 相關系數矩陣一覽表
因此,采用逐步回歸法消除模型的多重共線性,利用Eviews軟件經過反復的“引入-檢驗-剔除”,得到最優(yōu)的輸出結果,最終確定理想模型為:
y=-24717.80+0.3451x1+0.6169x2+0.1043x3-0.1033x5
t=(-3.9735 4.1468 6.0147 5.0248 -3.6522)
R2=0.9962 R2=0.9952 F=928.5878
prob(F)=0.0000 DW=1.6620
根據檢驗修正后的模型可知,糧食播種面積、有效灌溉面積和農業(yè)機械總動力分別增加1%,我國的糧食產量將分別增加0.3451%、0.6169%、0.1043%;受災面積每增加1%,糧食產量將減少0.1033%。其實,糧食產量還與諸多其他因素有關。因此,農業(yè)部門要大力發(fā)展農業(yè),保障糧食供給安全。保障我國糧食供給安全,首要前提是保住糧食產能,讓“中國飯碗”盛滿“中國糧”,不因糧受制于人,牢牢把握糧食生產的主動權。為此,提出以下建議:
(一)嚴守耕地紅線,藏糧于地。隨著城鎮(zhèn)化和工業(yè)化進程的加快以及退耕還林、維護生態(tài)環(huán)境的需要,實現耕地數量的增長是十分困難的,因此堅守耕地紅線成為糧產穩(wěn)定提高的前提。第一,保證耕地資源總量不減,協(xié)調好糧食生產與生態(tài)環(huán)境之間的關系,堅決防止生態(tài)環(huán)境逆向演化,健全耕地休耕輪作制度,切實按照中央要求,“生態(tài)保護、永久基本農田、城鎮(zhèn)開發(fā)邊界”三條紅線不得隨意逾越;第二,有效提高耕地質量,大力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建成一批旱澇保收、高產穩(wěn)產糧田,重點治理水土侵蝕,改良酸化、鹽漬化土壤,改善土壤理化性狀。堅守耕地紅線,不僅要保證耕地數量不下降,還要在保護好現有耕地面積的基礎上不斷提高耕地的質量,真正做到藏糧于地。
(二)推進種業(yè)創(chuàng)新,藏糧于技。在廣大農業(yè)科技工作者的努力下,我國的農業(yè)科技水平取得了很大的進步,但種業(yè)科技的創(chuàng)新水平和推進農業(yè)高質量發(fā)展的要求相比還有較大差距,突出反映在創(chuàng)新性和突破性的新品種不多,而且總體來看,部分重要農產品的單產量也不算高。由此觀之,應毫不動搖地堅持走科技興農道路,特別是要加快構建現代種業(yè)科技創(chuàng)新和產業(yè)發(fā)展體系。一是要加強種質資源的普查、收集、保護和評估利用;二是支持產學研協(xié)作攻關;三是整合品種研發(fā)力量和種業(yè)企業(yè),解決品種過多、過雜和低水平競爭問題,加快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種業(yè)集團;四是加快智慧農業(yè)技術的發(fā)展和應用,推廣“互聯網+農業(yè)”,提升農業(yè)大數據的應用水平,用生產經營決策“數字化”提高糧食生產效率和可持續(xù)性。
(三)壯大糧產主體,藏糧于民?,F階段,我國正在加快糧食規(guī)模化、高效化發(fā)展,對于種糧主體的素質和能力要求進一步提高,有必要培育和壯大新型糧產主體,強化技術指導,對促進糧食種植、提升產能、保障糧食安全具有重要意義。同時,扎實推進“藏糧于民”戰(zhàn)略,要激活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tǒng)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改革,并著力培育新型農業(yè)經營主體和社會化服務組織,把小農戶引入現代農業(yè)發(fā)展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