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連勇 張忠武 陳位平 康 杰 孫信成 蔣 萬 冷麗萍 杜云安
(1.常德市農林科學研究院, 湖南常德 415000; 2.常德職業(yè)技術學院, 湖南常德 415000)
洞庭湖區(qū)秋延后大棚辣椒種植規(guī)模大,年種植面積0.67萬 hm2(10萬畝)左右,辣椒上市期正值湖南10月至翌年4月市場空檔期,種植效益高,每667 m2收入近萬元。近年來生產上出現(xiàn)茬口安排不合理,如因播種遲而減產減收現(xiàn)象時有發(fā)生,迫切需要開展關于不同播期方面研究。近年來,關于辣椒育種、露地栽培技術以及大棚春季早春和秋延后栽培技術方面研究和報道較多。彭詩云等[1]、張雪平[2]開展了不同播期對辣椒產量的影響等研究,彭詩云認為不同播期辣椒的主要農藝性狀和產量性狀間差異明顯;張雪平認為早春辣椒播期越早產量越高;楊永軍等[3]、任朝輝等[4]開展了辣椒肥效試驗,認為不同施肥對辣椒產量影響很大;袁富春 等[5]、梁傳靜等[6]開展了辣椒栽培密度研究,認為栽培密度在2 500株/667 m2、株行距為30 cm×30 cm時辣椒生長好且產量高;唐鍔等[7]、余席茂等[8]、蔣銘[9]開展了不同辣椒的品種比較試驗,均認為不同品種可作為不同市場供應;袁祖華等[10]、梁寶萍等[11]開展了辣椒整枝修剪研究,認為通過越夏修剪延秋、整枝弱化可實現(xiàn)長季節(jié)栽培;韓曉清等[12]、肖昌華等[3]開展了不同播期對病毒病和灰霉病等方面的研究,認為不同播期辣椒病害發(fā)生有一定差異;冷麗萍等[14]、楊連勇等[15-16]開展了秋延后辣椒栽培、再生栽培及套栽等技術,為生產提供了技術指導。盡管有關辣椒生產栽培的報道較多,但是關于辣椒秋延后大棚栽培模式下不同播期對產量等主要性狀影響的研究鮮有報道。本文通過研究不同播期對辣椒產量、始花期和始收期等性狀的影響,以期為生產提供適宜的播期參考;同時通過相關分析,闡明影響產量的主要性狀,為播期確定后如何提高單位面積產量提供實踐指導。
供試材料為湖南省蔬菜研究所培育的興蔬215,該品種為洞庭湖區(qū)秋延后辣椒主栽品種。
試驗在湖南省常德市農林科學研究院蔬科所科研基地進行。試驗地前作為豇豆,土壤肥力中等均勻,試驗設計4個播期,每期5次重復,共20個小區(qū),采用隨機區(qū)組排列,小區(qū)面積16 m2。試驗管理與大田管理一致。選擇播期X、產量Y、始花期Z1、始收期Z2、單果質量Z3、單果長Z4、單果寬Z5、節(jié)間長Z6、葉長Z7、葉寬Z8、株高Z9、開展度Z10為考察因子。因子水平及編碼如表1,試驗中產量Y為歷次測產匯總換算而成;11月20日進行數(shù)據(jù)測定。播期:作物種子播種在田間或苗床的實際日期(d);始花期:播種至始花的天數(shù)(d),辣椒50%植株開花的時間為始花日期;始收期:播種至始收的天數(shù)(d),辣椒果達到商品成熟,第一次采收的時間為始收日期。
從表1、2看:隨著播期推遲,始花和始收所需時間變長,辣椒減產明顯。7月15日與8月29日播期相比,播種推遲45 d,始花推遲9 d,始收推遲25 d,每667 m2減產1 814.80 kg;每推遲1 d播種,始花推遲0.20 d,始收推遲0.56 d,減產40.33 kg。從表2看:不同播期與單位面積產量Y之間均呈顯著性,且隨著播期推遲,產量減幅明顯;8月29日播期的單果質量Z3、葉長Z7、葉寬Z8與其他播期均呈顯著性,說明減小單果質量Z3、控制葉面積(葉長Z7、葉寬Z8)有利于增產;7月14日和7月30日播期下植株節(jié)間長Z6、株高Z9、開展度Z10與其他播期均呈顯著性,說明辣椒樹勢高大粗壯有利于增產。
表1 辣椒播期、始花期、始收期賦值
表2 不同播期試驗均值、極值情況
對不同播期進行各因子相關和回歸分析發(fā)現(xiàn)(表3),播期X對始花期Z1、始收期Z2、單果質量Z3、葉長Z7、葉寬Z8等為正相關,且達到極顯著水平;播期X對節(jié)間長Z6、開展度Z10、單位面積產量Y等為負相關,且達到極顯著水平;對株高Z9為負相關,在0.05水平上達到顯著相關。
表3 不同播期對辣椒主要性狀相關情況表
根據(jù)SPSS19.0分析播期X與單位面積產量Y、播期X與始花期Z1、播期X與始收期Z2等之間的關系,將線性函數(shù)、對數(shù)函數(shù)、二次函數(shù)、三次函數(shù)、冪函數(shù)、指數(shù)函數(shù)等6種回歸模型的擬合優(yōu)度值列于表4、表5、表6,分別可以看出,播期X與單位面積產量Y二次函數(shù)和三次函數(shù)擬合優(yōu)度好,達極顯著水平,最優(yōu)方案是二次函數(shù),其R方值為0.96,得到方程Y = -0.68X2- 8.69X + 2565.10;播期X與始花期Z1三次函數(shù)擬合優(yōu)度好,達到達極顯著水平,其R方值為1.00,得到方程Z1= -0.01X2+ 0.32X + 60.69;播期X與始收期Z2三次函數(shù)擬合優(yōu)度好,達到極顯著水平,其R方值為1.00,得到方程為 Z2= -0.01X2+ 0.57X + 75.44。
表4 播期X與畝產量Y的模型匯總和參數(shù)估計值
表5 播期X與始花期Z1的模型匯總和參數(shù)估計值
表6 播期X與始收期Z2模型匯總和參數(shù)估計值
根據(jù)Y = -0.68X2- 8.69X + 2565.10;Z1= - 0.01X2+ 0.32X + 60.69;Z2= -0.01X2+ 0.57X + 75.44等3個回歸優(yōu)化方程,可以按播期預測單位面積產量、始花期Z1、始收期Z2,對預期目標化生產有益。如某蔬菜基地擬規(guī)模種植興蔬215辣椒,計劃于7月20日播種,換算成播期賦值為6,再通過這3個方程計算,得到產量Y為2 488.50 kg/667 m2,始花期Z162.30 d,始收期Z278.60 d;即7月20日播種,預測9月20日始花,10月9日開始采收,產量約為2 488.50 kg/667 m2。
洞庭湖區(qū)大棚秋延后辣椒栽培中,7—12月氣溫呈逐步降低趨勢,其中7—10月溫度相對較高,適宜辣椒生長且開花坐果率較高,進入11月后降溫明顯,當夜間溫度低于15 ℃時,辣椒生長減緩,開花結果率變低,果實生長速率變慢。故隨著播期推遲,辣椒始花所需時間變長,同時溫度降低不利于開花坐果,且以營養(yǎng)生長為主,因溫度低、株型矮且略緊湊,節(jié)間變短,結果稀少,辣椒減產明顯。生產上要獲得理想產量,在確定播期后,可以通過增大辣椒株型,使用?;ū9蚀僮档蛦喂|量、增施肥水等農藝措施來提高單位面積產量Y。
本研究中得到Y = -0.68X2- 8.69X + 2565.10;Z1= -0.01X2+ 0.32X + 60.69;Z2= -0.01X2+ 0.57X + 75.44等3個回歸優(yōu)化方程,對生產幫助很大,有益于生產者提前預測,針對性地做好田間管理和銷售工作。本研究中7月15日播期鮮椒產量最高,其他3個播期產量遞減;這與彭詩云等[1]采用大棚延秋無土栽培,從6月5日至8月5日,按每隔10 d設置1個播期處理,對辣椒產量和主要農藝性狀進行研究,認為播期與產量呈極顯著負相關,播期越遲,產量越低,7月上旬辣椒播種達到生育拐點結論一致。
筆者認為辣椒在不同氣候條件和采用不同品種其產量存在差異,這與唐鍔等[7]、余席茂等[8]、蔣銘[9]開展春提早、秋延后設施栽培辣椒不同品種研究觀點一致;品種不同,其始花期、始收期等性狀存在差異,但播期與其他性狀的關系趨勢應大致相同,即在適宜條件下播期越早,產量等性狀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