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偉
連亭散文獨有的氣質,不允許我們用一個現(xiàn)成的標簽去隨意粘貼。她總是以一種倔強和不羈,來反抗外界對她生硬的歸類與收編,并時時以冷峻之筆道出她對這紛紜世事的沉思與關懷。這種特質,也許來源于她那遙遠的故鄉(xiāng):南方。那里,山野蒼莽,氤氳出連亭區(qū)別于同代作家的姿態(tài)和文氣。
連亭既綿密細致,又銳利通透。她書寫山野村夫、都市眾生、奔走于風塵中陰影里卻在額頭點燈的人。在或大或小、或明亮或陰霾的地理空間和人間事物里,寄寓諸多刻骨銘心又難以名狀的心緒。她剖開層疊的記憶、綿延的血脈,奮力辨認自己的來處和時代的輪廓,完成了具有個人成長“個性”和“時代印記”的散文,在從容的敘述節(jié)奏中透出大情緒……細細梳理她的兩部散文集發(fā)現(xiàn),連亭在兩個向度上為形形色色的人們刻下肖像:一是以家族或村莊為中心輻射開去的人物譜像,一是一幅為底層繪制的心靈群像。連亭筆下的他們,歷經(jīng)磨難卻依然步步前行,讀者可以在他們身上發(fā)現(xiàn)那種根植于內(nèi)心深處的生命堅韌。
連亭長達萬字的大散文,縱橫捭闔,地域跨度和意蘊空間很大,不少篇章如《個人史》《中間地帶》《一只燕子在離去》令人印象深刻。此外,不少短章也寫得頗有意味,如《槐樹街》《黃昏的約定》《大地之眼》等,極凝練地寫人記事,像是一幅幅諸多留白而又精準捕捉的印象派名畫,看似不經(jīng)意卻匠心獨運。
幾年前,受《雨花》之托,我為連亭一篇題為《以一棵樹為起點》的散文寫過簡評。我特別注意到,她寫樹并不是單一的生態(tài)書寫,而是由一棵樹去挖掘那根蔓所蜿蜒開來的種種,這是優(yōu)秀寫作者所應具備的延展性和開闊性。在《寄居記》中,同樣具備這種延展性和開闊性,柿子樹、葡萄、枇杷樹、桂花、香樟……一株樹勾連起一段事,樹形中依舊潛蘊著倔強、堅韌的寫作者的身影,并見證著來來往往的眾生。因此,我們看到了房東與柿子樹的甜蜜記憶以及老先生們綿延了幾十年的同學情誼,看到了樹影下蠻橫鄰居在歷史錯綜中的可悲可嘆,看到了一代學人的堅守與無奈,看到了連亭和愛人的愛情、生活、學術……她的“析辭”“述情”依然既“精”又“顯”,這大概就是劉勰之所謂“練于骨”“深乎風”了吧。
面對“無數(shù)的人們”,連亭用情至深卻又絕不濫情、造作;踏勘“無窮的遠方”,熱愛土地又不拘泥于某一方水土。盡管我們不能也不愿用一個標簽去定義她的寫作,但蘊含其中的“人們”與“遠方”顯然是她真情的凝聚,也是她在這個時代成為“這一個”而非“那一群中的一個”的個性。她的故事遠未寫完,還有更多的人與遠方,在等待著那些銳利、溫情的文字來打撈、編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