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剛
摘要:本次籃球選修課是基于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背景下進行的設計,打破了傳統(tǒng)教學模式,以立德樹人為指引和安全第一為前提,以興趣引導為手段,在有效運用各類輔助器材和因材施教的基礎上再次進行備課,使每位學生能夠在課堂上學有所用、用有所樂、有所事事、有事可干。
關鍵詞:籃球;熟練掌握;運球上籃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一、課的內(nèi)容。學練胯下運球上籃、體前變向運球上籃和運球轉身上籃技術動作。
二、指導思想。本課結合我校上課的實際情況,來安排教學內(nèi)容。在教案的設計上本著求實、拓寬、教改的思路展開。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勇敢頑強、刻苦訓練、團結協(xié)作的優(yōu)良品質(zhì),從而更好地發(fā)展學生的個性。
三、教材分析。各種運球技術是籃球運動中運用較多的基礎技術,是個體練習最豐富的“可以顯出來”的有觀賞性的基礎技術。重點是掌握運球原理,學練要由慢到快,由分解動作到完整動作,由原地學練過渡到行進間練習。難點是運球時身體、肢體的協(xié)調(diào)能力要突出。
四、學情分析。高二年級學生身心發(fā)展?jié)u趨成熟,已經(jīng)具備了獨立思考、判斷、概括等能力,在身體鍛煉中也具備了較強的運動能力?;@球是他們所喜愛的一項運動,有一定基礎,對單個技術的學習并不滿足,對學習對抗性練習、打比賽特別感興趣。本課結合這些特點旨在加強學生的運球能力,提高學生運球突破擺脫防守后上籃得分的能力,使學生獲得成功感和喜悅感,促進學生個性的特長發(fā)展和身心的健康發(fā)展。
五、教學目標。明確各種運球上籃技術動作原理;熟練掌握各種運球上籃技術動作;不斷提高學生籃球各類基本技術熟練感,增進學生的籃球興趣,使學生獲得籃球帶來的喜悅感、成就感,重點培養(yǎng)部分學生個性的籃球特長發(fā)展,普遍培養(yǎng)學生進行長期體育運動鍛煉的積極上進精神、團隊協(xié)作能力和良好的組織紀律性。
六、教學過程。在上課常規(guī)開始后,熱身部分通過持球結合游戲的方式激發(fā)學生學習熱情。方法如下:組織學生每人持球貼地滾球,當聽到老師喊出“1,2,3,4”等數(shù)字后迅速用身體不同部位進行停球,其中1代表用膝蓋停球,2代表用臀部停球,3代表用胸口或肘部停球,4代表用頭部停球。在做以上內(nèi)容時注意拉開距離避免碰傷,對于做的不規(guī)范和不正確的學生進行懲罰,如俯臥撐或深蹲起若干。進入到單個籃球技術練習的環(huán)節(jié),為了鼓勵學生積極練習,一般要從無防守階段開始。如進行運球后胯下運球變向上籃的練習,在大部分學生還沒有熟練掌握該技術的時候不應該進行有防守的練習。學生個體中有熟練掌握胯下運球變向后上籃的好手,可以在學生隊伍面前進行展示并分享能夠熟練掌握技術動作的心得和體會,老師和學生互評也可以分享經(jīng)驗,然后老師再組織學生按分組進行鞏固練習。這樣做可以使更多學生盡早熟練掌握技術動作。那么后續(xù)進行的第二個練習體前變向運球上籃和第三個練習運球轉身上籃的學練也可以如出一轍,教學目標也就自然而然水到渠成,老師在教學過程中起到了主導作用,每個學生都置身其中練得不亦樂乎,老師也不會“受累其中”,這樣的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才更能適應時代。再加入籃球專項體能訓練使學生深入了解掌握籃球技能所需要的改善方法和基本規(guī)律。強化運球的具體方法必須提高肢體力量和協(xié)調(diào)能力。通過多組的徒手俯臥撐練習或者兩人一組一個人推一個人的“小推車”練習都是不錯的選擇,在力量練習過程中再結合快速運球上籃練習,一方面增加學生學練的趣味性和積極性,另一方面大大提升了練習的有效性。學生運球的協(xié)調(diào)能力除平時的運球練習方式外,通過一對一的攻防單打或者說是“斗?!钡姆绞侥軌蛴行Т碳W生的練習,是鍛煉提高和檢驗學生運球協(xié)調(diào)能力的最直接和最有成效的方法。在進行這些練習的過程中一定要做好場地的分配、練習順序的合理間隔和安全距離的拉開,教師要將安全預防做到重中之重,要用活、用好體育委員或是學生尖子,師生要一起維護好安全快樂又激情四射的籃球教學課。創(chuàng)教于樂,樂而好學,師生安好,共同進步,才能促進課堂教學氛圍的融洽,培養(yǎng)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才會落地生根發(fā)芽。熟練掌握技術后,必須進行實踐檢驗才能算得上合格。通過進行上籃得分接力比賽使學生“學有所練,練有所得,得有所用”,也能對學生身心進行愉悅和放松。具體方法是將各組學生人數(shù)分配相等,通過運球后胯下運球上籃、體前變向運球上籃、運球轉身后上籃三種方式進行接力比賽,每個上籃方式進行一次接力比賽,每次為3分鐘,上進籃的一分,不按要求動作上籃扣一分,最后懲罰上籃得分少的組別。課的結束部分,老師吹哨集合,統(tǒng)一組織學生隊伍進行放松,在音樂背景下進行拉伸等。然后是下課常規(guī),老師組織學生收還器材,整隊后點評,師生再見。小結,教師在整個教學過程中作為引導者和掌控者,學生是主體的鍛煉者。教師和學生一起解決在學練過程中的問題,教師在合適的時間提醒學生學練的要領,對個別運球上籃能力弱一些的學生要多示范、多講解。整個過程中教師也是耐心的參與者,學生在學練的過程中就不會感到無助、不會“感到破罐子破摔”。
七、學法指導。本課采用"領做——觀察——展示、討論——練習——討論、示范——練習——鞏固——投籃比賽——評價"的學練流程,讓學生充分領會主動學習的方法。在體驗、演示、分析比較和多向交流中形成正確的動作表象,從而熟練掌握技術動作。
八、學生身心狀態(tài)預計。練習密度為50--60%,練習強度中。
九、場地器材設計?;@球場若干塊、標志桶若干、籃球30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