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階層墜落”——無外乎名校畢業(yè)、工作體面卻高開低走,人生遭遇重大挫折,這樣的故事在互聯(lián)網上似乎總能火,收獲不少流量。
這當中,可能有一點“焦慮共鳴”,人們也怕這種意外降臨到自己頭上。另外,可能也是很多人過于相信學歷的“保障作用”,把這種略帶悲情的故事視作極大的反常。
這兩天就有兩例。一例是中山大學碩士畢業(yè)生杜楊去開摩的,“英語專業(yè)畢業(yè),中山大學碩士,大一過6級,裸考過專業(yè)8級。40歲失業(yè)校長,現(xiàn)在開摩的尋找人生新方向”,強烈的反差引發(fā)網友廣泛關注。成名后也引來不少風波,據(jù)他自己介紹,甚至有人質疑他的學歷,去“扒”他的畢業(yè)論文。
另一例則是“前財經記者流浪街頭”,畢業(yè)于重慶工商大學,曾經在重慶當?shù)孛襟w當財經記者,工作期間接觸過相當多名流富豪,后被網友發(fā)現(xiàn)在街頭流浪。
其實這兩個故事都不復雜,也不像有些網友想象中那么“慘”。杜楊屬于常見的“摩擦性失業(yè)”:事業(yè)進入了低谷,開摩的調劑一下生活,而且才開了5天。從他小有流量的視頻賬號和現(xiàn)在小有名氣的人生走勢看,搞不好很快事業(yè)又有新的局面了。而那位“前財經記者”也回應,并非生活所迫或落魄,只是享受這種自由。
回想一下,這類故事隔三岔五就會沖上熱搜榜。北大畢業(yè)賣豬肉、研究生畢業(yè)去流浪、法學碩士辭掉公務員回鄉(xiāng)種田……這些故事真真假假,有的確實是人生坎坷,比如曾有人大畢業(yè)生因為找不到工作回到農村;也有的其實就是換個賽道,比如賣豬肉的北大畢業(yè)生已經身價十幾億,上文提到的回鄉(xiāng)種田的碩士屬于融資800萬創(chuàng)業(yè)。
但不得不說,這種敘事結構總是很吸引眼球,很容易成為熱點。很多人大概習慣性地認為,名校畢業(yè)生的人生應該是成功的,有一個基準的人生起點,接下來的路總不會太差。
但可能杜楊的故事才更接近人生的真相,因為生活充滿著種種可能,這當中未必總是精彩紛呈,意外、蹉跌、坎坷是免不了的。
曾經有一位重點大學畢業(yè)、48歲的外企離職高管給市長寫信求助,也曾引發(fā)網絡熱議。這是一件有點悲情的故事,頗為令人感慨,但不得不說,天有不測風云,人生不如意總是難免。就像杜楊說“其實像我這樣的例子挺多的,只不過我被曝光出來而已”,可以想見,我們習慣性認知里的“名校畢業(yè)——人生巔峰”的成長路徑,放到現(xiàn)實中遠不是顛撲不破的。
這本身是社會開放性的一個側面呈現(xiàn)。一個活躍的社會,接近市場環(huán)境的社會,肯定是反各種公式化路徑的,沒有那么多“注定如何”,起起伏伏是免不了的。
道理是這么個道理,但好像又有很多人很難接受這樣的現(xiàn)實。說到底,這還是缺乏“安全感”的心理在作祟。每當看到有人“跌落”,網友就忍不住唏噓,不光因為同情,還因為物傷其類,難免有些移情——我,會不會突然有一天也和他一樣?
生活節(jié)奏在加快,工作壓力在增大,在這樣的大背景下,類似故事只要一出現(xiàn),就會抓住所有人的眼球。社會輿論當然沒必要施以故事的主人公什么道德壓力,或是動輒指責炒作,又是扒論文又是發(fā)私信辱罵。高學歷的畢業(yè)生也會不如意,人生也當然可以重啟,我們不必苛刻審視。
更重要的是,應該如何讓人們找回“安全感”,消除內心那份隱隱約約、揮之不去的焦慮?(來源:澎湃新聞)
責任編輯/張元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