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惠珍,李俊超
(鄭州市第七人民醫(yī)院CT室,河南 鄭州 450016)
先天性心臟病是新生兒群體的常見疾病,病因多為心臟及大血管形成障礙而引起局部解剖結構異常,進而導致心臟缺陷。先天性心臟病可導致新生兒肺部血流增加,誘發(fā)肺部感染,此外還能導致血流動力學異常變化,最終致使患兒死亡[1],因此早期對先天性心臟病進行準確診斷并制定相應治療措施對患兒預后結局的改善具有重要價值。目前臨床針對新生兒先天性心臟病多采用多層螺旋CT檢查,其能彌補超聲檢查的不足,提高臨床確診率。既往研究[2]認為,多層螺旋CT檢查過程劑量選擇過高可能導致患兒出現(xiàn)諸多不良反應,而劑量選擇過低則可能導致圖像質(zhì)量較差,影響醫(yī)生判斷。本研究主要就70 mAs低劑量與100 mAs常規(guī)劑量CT掃描在新生兒先天性心臟病中的應用價值進行分析,以期為新生兒先天性心臟病的臨床診斷提供更加安全、合理的方案,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研究對象為我院2019年6月至2020年7月收治的先天性心臟病新生兒,共90例,隨機分為兩組各45例。觀察組男性23例,女性22例,日齡1~27 d,平均(17.53±3.18)d;對照組男性25例,女性20例,日齡1~28 d,平均(17.96±3.25)d。兩組患兒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本研究已獲得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入選標準納入標準:①符合《心腦疾病臨床診治指南》中先天性心臟病的相關診斷標準[3];②新生兒,日齡<30 d;③可聞及心臟雜音;④患兒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并發(fā)其他危急重癥,無法進行檢查評估;②多器官嚴重功能障礙;③合并其他先天性疾??;④對研究所采用的檢查方式嚴重不耐受;⑤中途轉院或病案資料缺失。
1.3 檢查方法所有對象均使用64排128層螺旋CT機進行心臟掃描,檢查前口服10%濃度0.5 mL/kg水合氯醛,使用24G留置針進行頭皮或手背靜脈穿刺處理。檢查時使用螺旋掃描模式,電壓恒定為120 kv,觀察組電流設定為70 mAs,對照組電流設定為100 mAs,將胸廓入口至肋膈角作為掃描范圍,造影劑選用非離子型含碘造影劑300 mg/mL,掃描層厚5 mm,準直1 mm,重建間隔3 mm。
1.4 觀察指標①圖像質(zhì)量:將掃描數(shù)據(jù)上傳至配套工作站進行成像處理,由兩名及以上影像科醫(yī)師對圖像質(zhì)量進行綜合評價,根據(jù)評價結果統(tǒng)計得分[4]:圖像模糊不清,噪聲較多,無法達到臨床診斷要求記1分;圖像較為模糊,噪聲較多,但能提取部分診斷信息記2分;圖像較為清晰,噪聲較少,降噪處理后可用于臨床輔助診斷記3分;圖像清晰度較高,稍有噪聲,可滿足后續(xù)臨床診斷需求記4分;圖像清晰,基本無噪聲,完全滿足后續(xù)診斷需求記5分。②輻射劑量:統(tǒng)計并比較兩組的劑量長度乘積(DLP)與有效劑量E。其中DLP=容積CT劑量指數(shù)(CT DIvol)×掃描長度;有效劑量E=DLP×k(k值與受檢者所檢查身體部位相關)。③不良反應:統(tǒng)計并比較兩組患兒檢查后的低熱、嘔吐、皮疹及頭痛等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
1.5 統(tǒng)計學方法使用SPSS 21.0統(tǒng)計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的圖像質(zhì)量比較觀察組的圖像質(zhì)量評分與對照組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見表1。
表1 兩組的圖像質(zhì)量評分比較[n(%),±s]
表1 兩組的圖像質(zhì)量評分比較[n(%),±s]
組別 n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平均分(分)觀察組 45 0(0.00)0(0.00)4(8.89)19(42.22)22(48.89)4.30±0.52對照組 45 0(0.00)0(0.00)2(4.44)18(40.00)25(55.56)4.41±0.48 Z/t 0.714 1.043 P 0.398 0.300
2.2 兩組的輻射劑量比較觀察組的DLP水平與有效劑量E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的輻射劑量比較(±s)
表2 兩組的輻射劑量比較(±s)
組別 n DLP(mGy×cm) 有效劑量E(mSv)觀察組 45 6.57±0.85 0.41±0.06對照組 45 10.15±1.17 0.60±0.07 t值 16.606 13.825 P值 0.000 0.000
2.3 兩組的不良反應比較觀察組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n(%)]
先天性心臟病屬于臨床常見且對新生兒危害極為嚴重的一類疾病,患兒發(fā)病后多表現(xiàn)出心臟結構與功能缺損,疾病進展后還可能出現(xiàn)其他并發(fā)癥,嚴重時甚至導致死亡。研究[5]認為,及早診斷、及早治療先天性心臟病可改善患兒的治療效果與預后結局,目前CT常用于新生兒先天性心臟病的診斷,可顯著提升檢出率,為后續(xù)治療措施的制定與開展爭取時間。
隨著CT檢查的逐漸推廣,越來越多的研究[6-7]開始發(fā)現(xiàn)其臨床應用存在的弊端。CT檢查引發(fā)的電離輻射可能導致患兒出現(xiàn)致死性癌癥,有研究[8]認為,先天性心臟病患兒行CT檢查時對檢查劑量進行合理控制可在保障圖像質(zhì)量的同時降低其受到的輻射劑量。本研究主要就70 mAs與100 mAs劑量在新生兒先天性心臟病CT檢查中的應用價值進行分析,結果顯示,兩組的圖像質(zhì)量評分無顯著差異(P>0.05),提示合理降低CT檢查劑量并不會導致圖像質(zhì)量變差,仍能控制在支持臨床診斷的范圍內(nèi)。此外,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兒檢查過程中的DLP水平與有效劑量E均低于對照組(P<0.05),提示低劑量CT的應用可顯著降低輻射劑量。既往研究[9]認為,CT檢查的輻射劑量與管電流劑量呈正相關,在管電壓以及螺距等掃描參數(shù)不變的情況下,mAs降低50%,輻射劑量也能降低50%,由此肯定了低劑量CT掃描的臨床應用優(yōu)勢。本研究結果還顯示,觀察組CT檢查后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表明應用低劑量CT進行檢查的安全性更高。CT檢查后不良反應的發(fā)生風險實質(zhì)上與輻射劑量有密切關系,低劑量CT檢查可通過控制管電流劑量來降低輻射劑量,進而避免諸多不良反應的發(fā)生??紤]到新生兒身體的脆弱性,臨床行CT掃描時仍需注意以下幾點:①嚴密觀察患兒身體狀況,如存在發(fā)紺與呼吸困難等緊急癥狀需及時進行對癥處理,提高患兒耐受程度;②新生兒對放射線通常會存在不耐受情況,CT掃描過程中可使用鉛帽與鉛皮對患兒非掃描的重要部位進行遮蓋處理,避免對其他器官組織造成不必要損傷;③新生兒自我體溫調(diào)節(jié)能力較差,因此可制定相應的保暖措施,如加蓋棉被、調(diào)節(jié)室內(nèi)空調(diào)風速等,保持檢查環(huán)境溫暖舒適。
綜上所述,低劑量CT掃描診斷新生兒先天性心臟病可顯著降低輻射劑量,減少不良反應,且該掃描模式基本不影響圖像質(zhì)量,可支持醫(yī)生完成后續(xù)診斷,推廣價值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