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麗華
2020年,統(tǒng)編道德與法治學科的12冊教材全部與師生見面。在《中國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及《義務教育品德與生活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的引領下,教材結合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綱,將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融入其中。道德與法治教材根據學生的心理發(fā)展水平和認知特點,聯系學生的生活經驗,呈現出由淺入深、由近及遠、循環(huán)往復、螺旋上升的特點。該教材點線結合,點面交錯,集散一體,將學生的生活與課堂聯系起來,對于培養(yǎng)學生的生活智慧,提升學生的道德素養(yǎng)大有裨益。
翻看12冊教材目錄,可以發(fā)現教材編寫的原則:系統(tǒng)規(guī)劃,螺旋上升;分散與集中相結合;發(fā)揮課堂教學主渠道的作用,多方協(xié)作,形成合力。同時,教材依據與兒童生活的緊密程度,從小到大地進行了擴展,即“自我—家庭—學?!鐓^(qū)(家鄉(xiāng))—國家—世界”。教師應看清其中的層次結構,找準教學落點。
小學六年的道德與法治學習中,六大領域的內容如何做到起承轉合,無縫銜接?教師需要看清層次,找到分散與集中的內容。以規(guī)則教育為例,考慮到螺旋上升的原則,教材要求小學低段的學生初步建立規(guī)則意識,初步理解遵守規(guī)則、公平競爭的意義。一至三年級的教材主要涉及校園規(guī)則、家庭規(guī)則、班級規(guī)則、鄰里規(guī)則、社會規(guī)則等。四至六年級的教材則要求學生了解制定規(guī)則需要遵循的原則,進一步樹立規(guī)則意識,遵守公共生活規(guī)則。該部分內容主要涉及班級規(guī)則、交往規(guī)則、選舉規(guī)則、公共生活規(guī)則、法律條文、國際公約等。
統(tǒng)編教材四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為“同伴與交往”,基于《課程標準》中“我的健康成長”第4條“理解做人要誠實守信,學習做有誠信的人”,本單元主要從同伴交往的主題出發(fā),引導學生學會與同伴和諧相處,并做到誠實守信,成為一個受歡迎的人。本套教材在小學三年級下冊已經安排了《我很誠實》一課,而相關話題還會在六年級上冊的法治專冊和八年級下冊的《誠實守信》一課中出現??梢?,同一話題需要在適合的年段不斷出現才符合教育規(guī)律,而四年級的內容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起著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
為了培養(yǎng)學生熱愛祖國的情感,教材以螺旋上升的方式選取和呈現教學內容。如一年級的升國旗、唱國歌的設計是對學生愛國意識的啟蒙,中年級家鄉(xiāng)主題的呈現是為了讓學生“愛家更愛國”,高年級國家意識和民族文化的呈現是為了深化學生的愛國意識。五年級下冊第三單元呈現了近現代中國歷史上的重要歷史事件和人物,以時間軸推進的方式講述了建黨、建軍和建國等重大革命事件,并將革命領袖、典型榜樣人物等一一呈現,突出先輩們敢于堅持、敢于斗爭的革命精神??梢姡滩膹牡湍昙壍礁吣昙壷鸺壧嵘?,一步步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情感。階梯式上升的內容安排符合學生的學習規(guī)律。教師只有厘清了教材內容的層次,才能清楚地找到教學的落腳點,真正做到提質增效。
目標是教學的導引。教學前,教師應根據教材和學情,精準設置教學目標和教學環(huán)節(jié),讓教學有的放矢。
教材中同一主題在不同年段的教學要求是不同的。因此,教師在設定教學目標時要把準年段的特點及內容的重點,設定切實可行的教學目標。例如三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第4課《同學相伴》,這一課是《課程標準》中“我的健康成長”里第5條“懂得感恩和基本的禮儀常識;學會欣賞、寬容和尊重他人”的具體化表現,也與“我們的學校生活”里第4條“體會同學之間真誠相待、互相幫助的友愛之情;學會和同學平等相處;知道同學之間要相互尊重,友好交往”息息相關。這一內容與一年級下冊的“我們在一起”單元類似,二者一起構成了小學階段的同伴交往話題。
然而,一年級的教學目標定位于學生對“分享”這一概念的了解,旨在讓他們初步感受分享帶來的樂趣,了解分享的方法、技巧和原則。同樣的內容對三年級的學生有著不同的要求。某教師根據螺旋上升這一特點,對“同伴分享”這一要點設計了如下的目標:1.通過活動體會和同學相伴的快樂;2.學會在集體生活中與他人平等地合作與分享??梢?,三年級的“分享”主題得到了深化,學生分享的不是物,而是情感。由此,教學目標的層次得以提升,三年級學生的真實需求得以滿足,目標設計的梯度妥帖適當。
教材中同一內容在不同年段出現,應體現不同的教學層次。因此,教師要把準教學目標的精度。一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第8課《大自然,謝謝您》的教學目標定位于人與自然的交流與對話?!按笞匀坏亩Y物”這一板塊從吃、穿、用的角度,讓學生了解生活中的一切都來自大自然,同時也展現了人們辛勤勞作的品質,讓學生了解了人類與大自然共生共在的依存關系。而在四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第7課《我們的衣食之源》的“白白的大米哪里來”這一板塊中,學生不僅要了解米飯來的過程,還要從中體會種田人的辛勞,懂得尊重和珍惜他們的勞動成果。年段不同,教學目標的精準度不同,這決定了上課的效果。
教學設計是為教學目標服務的,教學目標的設定應考慮不同年段之間的銜接,從而高效地達成目標。在12冊教材中,同一領域的內容呈現螺旋上升的趨勢。如三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的主題是“我和我的同伴”,第2課《不一樣的你我他》屬于“與人交往”領域,注重學生從內心出發(fā),理解“不同”;四年級下冊第一單元也屬于“同伴與交往”領域,第1課《我們的好朋友》注重與朋友交往的快樂,旨在讓學生理解更深層次的友誼,進一步學會如何維護友誼。若三年級的目標能夠高效達成,那么四年級的教學就更容易銜接自然,水到渠成。
細讀全部教材內容,可以發(fā)現,主題相同或類似的內容很多,但教學并沒有重復。這是因為前一部分內容是后一部分內容的基礎,前后相關,層層遞進。
教材從低到高、從小到大地選擇適合學生的內容。以家庭教育為例,一年級上冊第三單元“家中的安全與健康”關注個人在家庭中的健康生活。一年級下冊第三單元“我愛我家”則側重家人之間的愛及“我”在家庭中應該承擔一定的家務勞動;三年級上冊第四單元“家是最溫暖的地方”側重父母與“我”之間的愛及家庭、家族之間的關系;三年級下冊第二單元“我在這里長大”拓展了家的范疇,即從家庭到鄰里社區(qū),再到家鄉(xiāng)……這樣的同類內容以小見大,從內在自我到外在環(huán)境,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對于落實核心素養(yǎng)具有重要作用。
教材編排的難易程度是由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學習難度決定的,同一領域的內容常采用螺旋上升的編排方式進行。如“我的健康成長”主題,一年級側重日常生活習慣的養(yǎng)成;三年級側重學習習慣和安全意識的培養(yǎng);四年級側重同伴交往;五年級側重發(fā)現和解決生活中的新問題;六年級側重自我健康的分析。這些內容都與“我的健康成長”相關,但側重點各有不同,呈現出層層遞進的特點。
南京師范大學章樂博士提出:將“兒童”放進教材之中,以對話的形式呈現。教學內容的起點是兒童的需求。教材以生活主題的方式整合和編排學習內容,以生為本,以學為中心。這樣的教學方式鏈接學生的生活,并將學習內容有機融入到學生不斷擴大的生活領域。教師在教學設計時,要接上學生的生活經驗,找到真正的“童氣”。如二年級上冊第1課《假期有收獲》,學生要真正回顧自己的暑假生活,才會有話可說。而對于涉及大自然的主題,上課的時間節(jié)點最好與實際的時間相關,由此使學生的觀察體會更加真切。
教材還增加了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內容,融入了傳統(tǒng)節(jié)日、傳統(tǒng)禮儀等。教師在設計時要考慮當地獨特的風俗,結合學生的生活體驗,使課堂更靈動。如三年級上冊第12課《家庭的記憶》,本課第2課時注重家庭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旨在建立起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與核心價值觀相承接的精神鏈條。教師可以讓學生找一找自己家里的家風,在課堂上進行交流。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明確提出在中小學設立法治知識課程,需要系統(tǒng)設計法治教育內容,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基本起點,以憲法精神為主線,以增強規(guī)則意識、程序意識、責任意識、誠信意識等為重點,明確學習要求。六年級上冊的法治教育專冊將這些內容列為重點,明確了法治教育的學習要求。而法治教育內容既有所針對,又有所融合。從一年級的班級、學校規(guī)則,到二年級的《班級生活有規(guī)則》、三年級的《生活離不開規(guī)則》,再到高段的各種法律法規(guī),法治意識無痕地融入到了課程中,確保法治教育貫穿始終。法治專冊的出現,更體現了集中與分散相結合的方式,意味著全面法治教育內容的引入。同時,所有的法律法規(guī)都結合中小學學生生活經驗,從現實問題入手,以案例為依托,突出正面引導,讓學生體會到法治讓生活更美好。
綜上所述,教材的設計以《課程標準》為指引,并將其細化到每一課的教學內容中。教師要充分理解教材的編寫原則與編排意圖,找到教學的切入點,從不同角度引導學生“學思并舉、知行合一”,真正做到“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從而在道德與法治課程中悟得真正的生活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