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玉友,陳雙林,郭子武,徐森
(中國林業(yè)科學研究院亞熱帶林業(yè)研究所,浙江 杭州 311400)
竹筍是低糖、低脂、高蛋白、高纖維的森林蔬菜,富含多酚、甾醇、類黃酮等活性功能物質(zhì),兼具食用和保健功能[1-3],深受廣大群眾喜愛,也是我國大宗出口農(nóng)產(chǎn)品。我國主栽筍用竹種20 多種,其中,雷竹(Phyllostachys violascens(Carr.) A.et C.Riv.‘Prevernalis’)具有易栽培、成林快、筍期早、產(chǎn)量高等特點,且可通過林地覆蓋竹筍早出技術(shù)措施,使出筍期明顯提前,大量鮮筍可于春節(jié)前后銷售旺季上市,顯著提高竹林經(jīng)濟效益。目前,雷竹已在我國南方許多省份規(guī)?;N栽培,取得很好的經(jīng)濟、生態(tài)和社會效益[4-6]。但在生產(chǎn)中發(fā)現(xiàn)林地覆蓋雷竹筍外觀品質(zhì)差異十分明顯,尤其是筍籜色澤,直接影響到竹筍市場價格和競爭力,是廣大竹農(nóng)和基層林技人員普遍關(guān)注的問題。研究林地覆蓋雷竹筍外觀品質(zhì)變異程度,揭示竹筍外觀品質(zhì)形成機理,對高品質(zhì)竹筍培育具有重要意義。
蔬菜品質(zhì)包括感觀品質(zhì)、風味品質(zhì)、營養(yǎng)品質(zhì)、衛(wèi)生品質(zhì)和貯藏加工品質(zhì)等多個方面[7-8]。竹筍外觀品質(zhì)中,株型、大小、色澤、損傷與蟲斑、鮮嫩度等最易引起消費者關(guān)注,也是產(chǎn)品分級定價的直接依據(jù)[9-10],而竹筍外觀色澤主要由筍籜所體現(xiàn)。筍籜是竹筍的重要器官,不僅是竹種分類的依據(jù),也是幼嫩竹筍的主要保護和支撐器官[11],對竹筍生長和品質(zhì)可能具有重要影響[12-13]。雷竹筍籜黃褐、棕褐至紫黑色,分布有紫褐色斑點或斑塊,或集中或分散,因栽培條件或品種類型等不同而產(chǎn)生豐富色變[14],決定了竹筍外觀的主要成色??赏ㄟ^肉眼目測和儀器分析鑒定顏色。目測法多具局限性,準確性不高;而儀器法能達到量化研究色澤變化的目的。色差儀法是一種國內(nèi)外通用的測色方法,在肉類[15]、茶葉[16-17]、蔬菜[18]、果品[19-22]、煙葉[23-24]等品質(zhì)檢驗領域應用較多。目前,對筍籜的研究較為鮮見,主要集中在形態(tài)學觀察與解剖學研究上,有關(guān)竹筍外觀色澤性狀的研究還未見報道。本研究采用色差計檢測筍籜的顏色參數(shù),結(jié)合主成分分析、系統(tǒng)聚類和判別分析等手段,對覆蓋雷竹筍進行色澤分類,旨在摸清雷竹筍外觀色變程度和類型,揭示色變類型與竹筍品質(zhì)間的關(guān)系,為竹筍品質(zhì)評價體系構(gòu)建和高品質(zhì)竹筍培育提供參考。
試驗地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臨安區(qū)太湖源鎮(zhèn)(29°56′~30°23′ N,118°51′~119°72′ E),屬亞熱帶季風氣候,溫暖濕潤,四季分明,年降水量1 250~1 600 mm,年平均氣溫15.4℃,1月平均氣溫3.2℃,7月平均氣溫29.9℃,極端最低溫度?13.3℃,極端最高溫度40.2℃,全年大于10℃的平均活動積溫5 100℃,年平均無霜期235 d,年日照時數(shù)1 850~1 950 h,土壤為紅壤。太湖源鎮(zhèn)是臨安竹筍產(chǎn)業(yè)第一大鎮(zhèn),雷竹為該鎮(zhèn)主栽筍用竹種,占全鎮(zhèn)竹林面積40%以上,其覆蓋栽培歷史已近30 a。雷竹林地覆蓋措施主要為:11月中下旬對竹林進行翻土并施肥,施肥后林地澆透水,覆蓋厚度10 cm左右稻草(增溫層),再鋪上厚度20~30 cm 左右礱糠(保溫層),至翌年3月自然出筍時將覆蓋物清除出林外。
1.2.1 外觀形態(tài)指標測定2021年2月7日上午,在臨安區(qū)太湖源鎮(zhèn)竹筍交易市場臨安益微竹筍專業(yè)合作社竹筍收購攤位,從該社社員進場交售的竹筍中隨機選取45 支新鮮無病蟲害、形態(tài)完整無損傷的雷竹筍,分別裝入塑料袋帶回實驗室進行保鮮處理。臨安益微竹筍專業(yè)合作社地處太湖源鎮(zhèn)青云村,該攤位主要購銷所在村各種植戶當天清晨采挖的新鮮竹筍。因采樣日期臨近春節(jié),覆蓋雷竹筍已開始進入出筍盛期。
先清除待測樣筍體表泥土,逐株測量樣筍的基徑、長度、鮮質(zhì)量并順次編號。然后剝除筍基根毛區(qū)數(shù)片小型筍籜,根據(jù)其上保留筍籜在筍體上的分布位置,分上、中、下3 個部位將最外部共10 余片筍籜用刀具小心剝除,分部位對筍籜計數(shù)、稱質(zhì)量,量取長度、寬度和下端厚度,編號后放入塑料自封袋冷藏備用。每部位一般具2~4 片筍籜,尤以3 片居多。再剝除頂端不可食用筍籜,切除筍蔸,將筍蔸等下腳料分別稱質(zhì)量,計算竹筍可食率及下腳料占比。
1.2.2 外觀色澤指標測定 用CR-400 型色彩色差儀(日本Konica Minolta 公司)測定色澤指標,測定前用標準白板校對。
筍籜測定:參照國際照明委員會(CIE)CIELAB 色彩模型,L為明度值,L=0 表示黑色,L=100 表示白色,各種黑白色值在0~100 之間;a為紅度值,從紅到綠漸變,正值越大越偏向紅色,負值越小越偏向綠色;b為黃度值,從黃到藍漸變,正值偏向黃色,負值偏向藍色[25]。從每樣筍上、中、下3 部位的筍籜中各選2 片(上部筍籜選顯色居多者),將其平展于實驗臺上,在每片筍籜正面的上部、中部和下部,用色差儀逐一測定各部位任意2 個位點的L、a、b值,求取平均值作為該部位的最終色度值。位點選取時需避開殘傷和病斑等,每支樣筍共測定36 次。
筍肉測定:從每樣筍筍肉上平均選取上、中、下3 部位,在各部中間位置用色差儀測定筍體圓周上任意3 點的L、a、b值,取平均值作為該部位筍肉的色度值。測定時,將樣品緊貼10 mm 測樣口以防漏光,每支筍樣共測定9 次。
衍生參數(shù)色差(?E)按下式計算:
?E=2為視覺分辨界限。當?E在0~2 之間時,視覺無法察覺色澤變化;當?E>2 時,視覺可發(fā)現(xiàn)明顯的色澤變化[26-27]。
試驗數(shù)據(jù)均表示為平均值 ± 標準差(mean ±SD)。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比較某一測定指標的差異顯著性,多重比較采用LSD法,顯著水平為α= 0.05。用主成分分析法篩選影響筍籜外觀呈色的主要色澤指標,用Ward 法進行聚類分析,用步進法進行判別分析,性狀間相關(guān)性采用Pearson 雙側(cè)檢驗。所有數(shù)據(jù)用SPSS 26.0 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并用Excel 2007 作圖表。
數(shù)據(jù)分析顯示:凱澤-梅耶爾-奧利金(KMO)值0.770 >0.6,Bartlett球形檢驗顯著性P值0.000<0.05,說明數(shù)據(jù)適合作因子分析。主成分分析結(jié)果顯示:第1 主成分解釋了51.06%的色澤差異,第2、3、4 主成分分別解釋了13.07%、8.01%、6.43%的變異,累計解釋量為78.57%。由此可見,前4 個主成分能較好地反映雷竹筍體的綜合色澤性狀,但尤以第1 主成分影響最顯著。在第1 主成分中(表1),肉眼能直接觀察到的筍籜中部、上部等顯露部位的L、a、b色度值具有較高載荷而與其相關(guān)密切;非顯露部位(筍籜下部)各色度值因載荷較小而相關(guān)不密切,表明其所含信息較少。其中,L值均與第1 主成分呈正相關(guān),b值以正相關(guān)為主,而a值則均呈負相關(guān)。依各色度值與第1 主成分相關(guān)性大小及其對雷竹筍外觀呈色的位置重要性,選取上、中、下3 部位相應筍籜的上部、中部等顯露部位的L、a、b值共18 個色度因子作為覆蓋雷竹筍外觀呈色的主要色澤指標。如以相應的英文單詞或詞組的首字母組合下標來表示各色度因子所在測點的位置信息(表1),則所選色度因子與第1 主成分相關(guān)性大小的序次可表示為:LUU>LMM>LMU>bUU>LLU>bMU>aLM>bMM>LLM>aLU>bLU>aMM>aMU>LUM>aUM>bLM>bUM>aUU。
表1 覆蓋雷竹筍筍籜色澤因子主成分分析結(jié)果Table 1 PCA results of sheath colors of mulched Ph.violascens shoots
2.2.1 聚類分析 根據(jù)主成分分析選取的覆蓋雷竹筍筍籜主要呈色部位及其色度指標,分別不同色度因子及其組合(L、a、b、L×a、L×b、a×b、L×a×b)進行聚類分析。由各聚類分析譜系圖(圖1a)可知:在相對類間距離為5 時,均可將45 份筍樣分為3類。由圖2 可知:同一樣本總體,聚類依據(jù)不同,分類結(jié)果不盡相同。從總體看,第1類、第2類、第3類的平均成員數(shù)分別為25.3、11.7、8.0 支,極差分別為8、8、3 支;第1類數(shù)量最多,占56.2%,第3類最少,占17.8%,第2類居中,占26.0%。不同分類依據(jù)所劃分的各類成員中,有31 支樣筍類屬穩(wěn)定,第1、2、3類各有20、4 和7 支,分別占各類成員平均數(shù)的79%、34%和88%;其余14 支樣筍在類間變動,在第1類和第2類間變動的樣筍有10 支,在第2類和第3類間變化的有3 支,跨類變動有1 支。由上可見,分類依據(jù)對第1類、第2類劃分影響較大,第3類所受影響較小。
圖2 覆蓋雷竹筍外觀色澤不同聚類依據(jù)各類群成員數(shù)Fig.2 Number of various group members of mulched Ph.violascens shoots sorted with different cluster basis for sheath colors
以31 支穩(wěn)定樣筍組成的類群作為本試驗的典型樣本,圖1b 顯示:即使以典型樣本的L、a、b值進行聚類分析,其類間距離也不盡一致,其中,第1類與第2類的類間距離較接近,但均距第3類較遠;當類間距離減小時,第1類又可下分出2 個類別。譜系圖中,將樣筍分成2類、3類或4類的分群關(guān)系都比較直觀,而以分成2 個類別的譜系最明顯。由此可見,覆蓋雷竹筍外觀色澤大致呈連續(xù)漸進變化,如按3組分型,則第1類、第3類較易辨識,而中間色澤類型較難區(qū)劃分類。
圖1 覆蓋雷竹筍外觀色澤聚類分析譜系圖(僅以全體樣本和典型樣本L×a×b 聚類分析為例,其余略)Fig.1 Cluster dendrogram of appearance colors of mulched Ph.violascens shoots(Only taking L×a×b cluster analysis results of all samples and typical samples as example,the rest omitted)
以不同聚類依據(jù)所劃分類群及典型樣本各成員不同部位筍籜測點上色度L、a、b的類平均值,計算不同聚類依據(jù)所劃分類群與典型樣本相應部位筍籜的色差(ΔE),再以色差值為變量同法進行聚類分析,考察7 種分類方法的異同。聚類結(jié)果顯示:當類間相對距離為10 時,可分為L與a,b與L×b,典型樣本與L×a、a×b、L×a×b等3 個方法組。據(jù)此分析,用L×a、a×b、L×a×b方法所得類群各色度值與典型樣本更接近,聚類結(jié)果更具相似性。
2.2.2 判別分析 從表2 看出:判別分析得出的樣筍類別與各聚類依據(jù)得出的結(jié)果基本一致,各分類方法正確率均較高,平均總體一致率達95.6%,尤以典型樣本為最高,達100%,判別效果較好。從中顯示,各聚類依據(jù)對覆蓋雷竹樣筍進行外觀色澤分類都有其合理性,類群數(shù)也較合適。
表2 不同外觀色澤覆蓋雷竹筍判別分析結(jié)果 Table 2 Discriminant analysis results of mulched Ph.violascens shoots with different sheath colors
以典型樣本31 支穩(wěn)定樣筍作為校正樣本,以其余14 支變動樣筍作為預測樣本,同法進行判別分析,并對判別預測結(jié)果與各聚類方法比較。14 支樣筍歸屬第1、2、3類的數(shù)量分別是2、11、1 支,經(jīng)逐號比對,L×a×b、L×a、a×b法聚類結(jié)果與本次判別分析結(jié)果更接近,準確率91.1%以上(表3)。此判別分析也佐證了不同聚類依據(jù)間的差異。
表3 不同色澤類型覆蓋雷竹筍回判驗證與比較 Table 3 Regression validation and comparison of mulched Ph.violascens shoots sorted with different sheath colors
基于以上聚類分析與判別分析結(jié)果,并結(jié)合生產(chǎn)實際,宜采用L×a×b對覆蓋雷竹筍外觀色澤進行分類并開展后續(xù)分析。聚類結(jié)果(表4)顯示:第1類成員數(shù)量最多,占比達53.3%;其次為第2類,成員占比31.1%;第3類成員數(shù)最少,僅占15.6%。與實物比對,第1類棕黑色,色深;第2類棕褐色,間雜黃白色斑;第3類黃白帶綠,色淺。
表4 覆蓋雷竹筍外觀色澤L×a×b 聚類結(jié)果 Table 4 L×a×b clustering analysis results of sheath colors of mulched Ph.violascens shoots
2.3.1 覆蓋雷竹筍筍籜色度指標差異 在不同類型間,覆蓋雷竹筍筍籜各部位的L、a、b值存在顯著差異(表5)。L值由第1類向第3類遞增,筍籜亮度明顯增加。第1類、第2類、第3類平均L值分別為34.02、43.44 和61.32,類間平均增幅依次為9.42、17.88,其中,以中部、上部筍籜間的增幅較大。對比實物,第1類較黑;第3類較白,第2類居中,各類差異顯著。類間b值差異也極為顯著,第1類至第3類黃度遞增。第1類、第2類、第3類平均b值分別為10.62、15.41 和22.39,類間平均增幅依次為4.80、6.98,也以中部、上部筍籜間的增幅明顯。對比實物,第2類稍帶黃色,第3類明顯泛黃。類間a值由第1類至第3類紅度總體遞減,差異相對較小。第1類與第2類間中上部筍籜a值差異不顯著;第3類a值為負,顯著小于第1類、第2類。第1類、第2類、第3類平均a值分別為5.41、3.80 和?1.27,類間平均降幅依次為1.62、5.07。對比實物,第3類筍籜明顯泛綠。
表5 不同外觀色澤類型覆蓋雷竹筍筍籜色度指標差異比較Table 5 Comparison of color indexes of mulched Ph.violascens bamboo sheaths sorted with different sheath colors
在相同類型內(nèi),第1類亮度L值在不同筍籜部位間差異顯著。總體上,筍籜L值由上至下遞增,平均最大增幅為18.64,中上部筍籜顏色明顯暗于下部筍籜,因筍殼上黑色斑塊主要分布于中上部筍籜;同一片筍籜上,中部L值又高于上部,明暗稍顯交錯。紅度a值、黃度b值在不同筍籜部位間也差異顯著,其變化趨勢均類似于L值。第2類L、b值的變化規(guī)律與第1類相似,在不同筍籜部位間也差異顯著;a值由上至下呈遞減趨勢與L、b值相反,但差異不顯著。第3類筍籜上部和中部的L值自筍體由上至下交替增加,且差異顯著;而a、b值在筍籜不同部位間無顯著差異,說明筍籜紅、黃色度分布較均勻。
在類間,下部筍籜L、a、b值變異系數(shù)相對較小,說明該部顏色比較接近;中上部筍籜則變異系數(shù)較大,顯示其為筍表主要色變部位。變異系數(shù)以a值最大,b值次之,L值最小,但極差卻相反。在類內(nèi),第1類與第2類L、a、b值變異系數(shù)或極差較接近,且均大于第3類,表明第3類各樣筍間色澤較勻稱一致,色變程度較輕。
覆蓋雷竹筍類間筍籜色差以第1類與第2類間最小,平均為10.85,即二者相對較接近,但均與第3類相差較大,平均色差各為30.58、19.89,這與聚類分析結(jié)果相一致。同樣,下部筍籜類間色差相對比中上部小,也即說明色差變化以中上部筍籜為主,這與前述分析相符。
2.3.2 覆蓋雷竹筍筍肉色度指標差異 不同外觀色澤類型覆蓋雷竹筍筍肉各色度指標存在一定程度差異(表6)。在類間,下部筍肉各色度指標L、a、b值無顯著差異,類間均值分別為78.85、?2.55 和13.55,下部筍肉均現(xiàn)亮白色,且黃中帶綠(b正a負)。中部筍肉,L值差異不顯著,類均值為75.46;a值為負且差異顯著,由第3類至第1類,綠度顯著加深,第1類、第2類間差異不明顯,但均顯著深于第3類;b值為正也差異顯著,由第3類至第1類黃度顯著加深,第1類和第2類間無顯著差異,但均與第3類差異顯著。上部筍肉,L值差異不顯著,類均值為76.88;a、b值的變化同中部筍肉。第1類、第2類、第3類上、中、下3 部位平均L值分別為76.67、77.12、77.41,各類筍肉均一致通體白亮;平均a值各為?4.87、?3.81、?2.18,筍肉泛綠并依次漸減;平均b值依次為23.99、20.40、8.07,筍肉偏黃也逐類降低。
表6 不同外觀色澤類型覆蓋雷竹筍筍肉色澤指標差異比較Table 6 Comparison of color indexes of mulched Ph.violascens shoot pulps sorted with different sheath colors
在類內(nèi),第1類色澤參數(shù)L、a、b值在筍肉不同部位間差異顯著。下部筍肉L顯著大于中上部,筍體比中上部白亮;而中上部L值無差異。下部筍肉a值顯著大于中上部,即綠色較上部為淺;而中上部間無差異。下部筍肉b值顯著小于中上部,即黃色也較上部為淺;中上部間b值無差異。第2類僅a、b值在筍肉不同部位間差異顯著,其表現(xiàn)與第1類相似。第3類僅b值在筍肉不同部位間差異顯著,其變化與第1類、第2類相同。
類間色差比較顯示:第1類至第3類,色差值呈梯度增加;下部筍肉間ΔE小于2,肉眼難于察覺其差別;而中上部筍肉色差明顯。在類內(nèi),上部與中部間色差不大,第1、2、3類分別為3.51、2.73、0.40;但上部與下部、中部與下部均存較大色差,第1、2、3類各為13.58、10.93、5.39 和16.47、13.48、5.69。
由上可知,總體上覆蓋雷竹筍肉較為明亮,黃中帶綠。第1類、第2類、第3類筍肉主要區(qū)別于中上部黃綠色變程度。第1類、第2類筍肉下白上黃綠,區(qū)分明顯;第3類筍肉通體較為白亮,色澤勻稱。
2.3.3 覆蓋雷竹筍筍籜與筍肉色澤參數(shù)相關(guān)性 表7 顯示:筍籜色度與筍肉色度具一定相關(guān)性。以部位而論,中部、上部筍籜、筍肉色度相關(guān)性顯著強于下部。就色澤參數(shù)而言,筍籜L、b值與筍肉色度的相關(guān)性強于a值;筍籜L值與筍肉a值顯著或極顯著正相關(guān)、與b值顯著或極顯著負相關(guān),即筍籜L值越大,a、b絕對值越小,也即越趨近中間色。筍籜與筍肉間的a、b值,自呈負相關(guān)、互呈正相關(guān)??梢?,筍籜色澤對筍肉呈色影響顯著。
在不同色澤類型內(nèi),即使樣筍間色變程度有所弱化,筍籜色度與筍肉色度也呈現(xiàn)出類似的關(guān)聯(lián)性,可見二者關(guān)聯(lián)較密切。
不同色澤類型覆蓋雷竹筍在長度、基徑、鮮質(zhì)量、可食率等性狀上差異顯著(表8)。筍體形態(tài)大小及鮮質(zhì)量由第1、2、3類呈遞減趨勢,第2類稍遜于第1類,差異不顯著,但二者均顯著高于第3類;第3類樣筍平均長度24.29 cm,基徑4.19 cm,單支鮮質(zhì)量162.5 g,分別約為第1類、第2類的76.28%、84.48%、56.28%和 79.94%、88.80%、64.90%,明顯小于第1類、第2類。筍籜長、寬、厚、質(zhì)量由第1類至第3類也呈下降趨勢,除厚度外,其余均差異顯著;第3類筍籜平均長、寬、厚、質(zhì)量分別是第1類的75.6%、82.8%、91.6%、52.9%和 第 2類 的 83.1%、87.3%、94.7%、62.0%,相應第2類則為第1類的90.9%、94.8%、96.8%、85.2%。筍籜與筍體鮮質(zhì)量的占比由第1類的26.07%向第3類的23.47%遞減,降幅為3%~10%,類間差異不顯著。筍蔸與筍體鮮質(zhì)量占比也由第1類的16.32%向第3類的11.89%遞減,但類間差異顯著;第3類與第2類無差異,卻均顯著低于第1類;第3類、第2類相比第1類,分別約降低27.14%、25.06%。但可食率卻由第1類的57.67%向第3類的64.57%遞增,第1類與第2類、第3類差異顯著,第2類與第3類差異不顯著;第3類相比第1類、第2類,可食率分別約增加11.96%、3.43%。
表8 不同色澤類型覆蓋雷竹筍形態(tài)指標差異比較Table 8 Comparison of morphological index differences among mulched Ph.violascens shoots sorted with different sheath colors
由上可見,覆蓋雷竹筍形態(tài)、可食率等與外觀色澤有關(guān),隨著色澤變淺,雷筍形體變小,筍籜也相應減小,筍蔸變輕,但可食率卻有所提高。
研究發(fā)現(xiàn),筍籜顯露部位L、a、b值是覆蓋雷竹筍外觀的主要呈色部位及色度因子,中上部位筍籜顯色效果強于下部。肉眼觀察也表明,深色竹筍其黑色斑塊大而密,且集中分布于中上部筍籜,筍表棕黑;淺色竹筍黑色斑塊不明顯或極少,外表通體黃白帶綠;中色竹筍黑斑成點狀或條狀分布,所占面積較少,體表以棕褐為主、黃白相雜。相同覆蓋措施下生產(chǎn)的同種竹筍,肉眼和儀器均能判別出竹筍外觀色澤的明顯差異,說明即使在有機覆蓋物厚達30~40 cm 的暗環(huán)境下,雷竹筍籜也存在色素合成與色澤變化。像水果、蔬菜一樣[28-29],套袋、遮蔭、培土等避光措施改變竹筍筍籜、品質(zhì)等性狀已見諸報道[12-13,30-32],但未見有相同措施(水平)下不同個體間色澤等的差異比較及其成因分析。同一地塊所產(chǎn)雷竹自然筍中也存在相似的色差現(xiàn)象,有筍農(nóng)認為該現(xiàn)象是因竹筍與母竹的距離或竹鞭埋土深度不同,也可能是由竹筍出土露尖的時間或高低不一造成的,故其色斑成因與機理尚需研究明確。
本次覆蓋雷竹筍外觀色澤分類試驗發(fā)現(xiàn),筍籜色斑分布的均勻程度對儀器法判別和初步目測結(jié)果的相符性影響較大,二者對色澤相對勻稱的第1類、第3類判別相符率較高,但對黑白相間的第2類判別則差異較大,二者總體相符率約60%。其原因主要是筍籜色斑分布的不均勻性和色差計取樣口大小所限,因取樣位置不同而造成局部儀器測量和總體觀感產(chǎn)生偏差。目測法相較儀器測定,簡單、快捷、實用;色差計法則更為精準、可以定量描述和比較,二者各有千秋[20-23]。就本次分類結(jié)果與實物比照而言,覆蓋雷竹筍色澤類型主要由筍籜上深色與淺色色塊的分布及其所占比例決定。因此,在竹筍色澤分類實踐中,應將目測法和儀器法二者結(jié)合,反復對色澤參數(shù)和色斑比例進行比較參照,才可能制定出合適的竹筍外觀色澤分類標準和實用方法。
按筍籜L×a×b色度分類結(jié)果,第1類、第2類、第3類的樣筍數(shù)比例為3.5∶2∶1,第2類、第3類占比不高,雷竹有機物覆蓋相較于韭黃(Allium tuberosumRottler ex Spreng.)[29]、高節(jié)竹(Ph.prominensW.Y.Xiong)[9,30]等培土方法,筍籜減色(白化、黃化)效果欠佳,說明現(xiàn)有栽培措施可能有改進空間。雷竹自然筍和覆蓋筍相比較,二者色變程度及差異情況也有待研究探討。
套袋、遮蔭、培土等栽培措施顯著改變了竹筍外觀形態(tài),也協(xié)同改變了營養(yǎng)、適口性等內(nèi)在品質(zhì)[12-13,30-32],植物外觀形態(tài)與內(nèi)在品質(zhì)間的關(guān)聯(lián)現(xiàn)象,普遍存在于藥材、水果等許多領域[33-36]。本試驗也初步顯示,筍籜色澤與筍肉色澤具有相關(guān)性,即筍籜色淺者筍肉也亮白,內(nèi)外品相具有一致性;淺色竹筍(第3類)可食率高于色深者(第1類)11%以上,且筍籜小而薄、筍蔸輕,說明筍體可能更嫩。初步研究顯示,淺色竹筍外觀品質(zhì)更優(yōu),但在食味、營養(yǎng)等品質(zhì)方面是否也具優(yōu)勢,尚待進一步比較驗證。
筍籜色澤是竹筍外觀品質(zhì)的重要指標。覆蓋雷竹筍色澤變化豐富,其外觀主要呈色部位及色度因子為肉眼可見的筍籜中部、上部等顯露部位的L、a、b色值,以L×a×b色澤參數(shù)為聚類依據(jù),可將竹筍分為深、中、淺3 種色澤類型。不同色澤類型竹筍在筍籜、筍肉色澤,筍體、筍籜形態(tài)及可食率等方面差異顯著,且竹筍內(nèi)外品相存在關(guān)聯(lián)性。總體而言,淺色竹筍更具外觀品質(zhì)優(yōu)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