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的思想在我們這個時代并沒有過時,對于現(xiàn)代人而言也包含著一些積極因素。它能夠讓我們某些時候躁動的、焦慮的心逐漸平靜下來,它并不是讓我們自暴自棄地“躺平”,而是教我們?nèi)绾握J(rèn)清自己、善待別人。
一提到道家,我們就會想到老莊。老子思想的核心是道,道和德是其《道德經(jīng)》里的兩個核心概念。對莊子來說,道與德也是同樣重要的核心概念。
道本來的意思是道路,當(dāng)一個日常生活中的詞上升到哲學(xué)高度的時候,這個概念往往是難以準(zhǔn)確界定的。
老子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痹诶献涌磥?,道和名都是說不明白、道不清楚的。到了莊子這里,他嘗試對道加以界定?!肚f子·大宗師》曰:“夫道有情有信,無為無形;可傳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見;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極之先而不為高,在六極之下而不為深,先天地生而不為久,長于上古而不為老?!?/p>
意思是:道是真實可信的,是客觀存在的,它無為而無不為,但是看不到它的行為和形狀;它可以傳授但不可以接受,可以感覺到但見不到;它是自己的根本——道是“道”的產(chǎn)物,它自生自在,在天地之前就存在了。道使鬼神、帝靈化生天地。道在太極之上還不算最高,在六極之下還不算最深,比天地先生不算久遠(yuǎn)、比上古還長不算古老。因為它高不可及、深不可測,始無窮、終無盡。
莊子對老子的“道”做了進(jìn)一步的闡述,描述了它在時間、空間上的無限性。莊子認(rèn)為“(道)無所不在”。
道是非常抽象的,德就是道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落實。在莊子的德論中有一句話非常重要:“知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唯有德者能之?!保ā肚f子·德充符》)只有有德的人才能做到知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所以命又是莊子德論中極為重要的一個詞。
莊周夢蝶的故事對于后世中國文學(xué)的影響非常大。圖為元代劉貫道所繪的《夢蝶圖》
《莊子》中所涉及的命,具有不同含義。有時候命具有一種偶然性,有時候命又代表了一種必然性?!肚f子·德充符》曰:“死生、存亡,窮達(dá)、貧富,賢與不肖、毀譽(yù),饑渴、寒暑,是事之變,命之行也;日夜相代乎前,而知不能規(guī)乎其始者也?!鼻f子在這里說到了古人認(rèn)知中的很多事情,比如生和死是大家不能決定的,比如存和亡是一個部落不能把握的。一個人的窮和達(dá)、貧與富、賢與不肖,社會對這個人的毀與譽(yù),個人通常是無可奈何的。個體的饑渴、四季的輪回,這樣一些事情都是事之變、命之行,是個體沒有辦法更改的。莊子把這些東西統(tǒng)稱之為命。
對于如何才能做到安之若命,用莊子的話說,第一是用心若鏡,第二是與物為春。
關(guān)于“用心若鏡”,《莊子·應(yīng)帝王》曰:“至人之用心若鏡,不將不迎,應(yīng)而不藏,故能勝物而不傷?!比绻覀兊男氖且幻骁R子,有人離開時,鏡子不會挽留,也不會送他。有人走近時,鏡子也不會特意迎接他。所有走到鏡子前的人和物,鏡子都“應(yīng)而不藏”,只是真實反映對方。如果做到了“用心若鏡”,就能“勝物而不傷”?!皠傥铩奔纯梢苑从澄矬w,“不傷”即不傷害我們的內(nèi)心。
對于“與物為春”,《莊子·德充符》里說:“使之和豫,通而不失于兌;使日夜無郤而與物為春,是接而生時于心者也?!边@里說的是,我們的內(nèi)心要平和、愉快,要暢通而不失于兌?!皟丁笔橇呢岳锏牡谖迨素浴獌敦裕磉_(dá)的也是愉悅的意思?!芭c物為春”也包括與人為善,當(dāng)我們的情感由內(nèi)向外關(guān)注時,我們就能帶著善意、帶著春天一般的溫暖去對待外在的世界。只有當(dāng)保持這樣一種態(tài)度來應(yīng)對萬物時,才能實現(xiàn)莊子所說的安之若命。
道與德還體現(xiàn)在莊子的世界觀中。
首先是莊子的養(yǎng)生觀。我們知道道家和道教一直重視養(yǎng)生,但是莊子的養(yǎng)生思想是比較獨特的。莊子覺得一個人遲早要終其天年,并不像道教所宣揚(yáng)的那樣可以活八百歲、上千歲,或者直接羽化而登仙。
其次是莊子的天人觀,說的是天和人的關(guān)系。莊子想要告訴我們的天人思想就是:“天與人不相勝也”,即人和自然應(yīng)該保持一種和諧狀態(tài)。
再次是莊子的處世觀,主要表現(xiàn)在《莊子·人間世》里。在文章的后半部分,莊子通過樹等意象來表現(xiàn)自己如何處世。他一生只做過小小的漆園吏,為了糊口不得不去承擔(dān)這樣一個職務(wù)。他其實是不愿意進(jìn)入官場的,但是他在文章前半部分的論述主要是針對那些進(jìn)入官場的人物。
最后是看莊子的生死觀,他感覺到人生如夢。有些人只要一看到“人生如夢”四個字,就感覺到莊子的這個觀點太消極了。人生不都是真實的嗎?為什么說人生如夢呢?
其實,人生如夢是莊子對人生的一種認(rèn)識,莊周夢蝶的故事對于后世中國文學(xué)的影響非常大。在人生如夢的前提下,一個人如何走好自己的人生,才是判斷這個人的人生態(tài)度是積極還是消極的標(biāo)準(zhǔn)。
莊子在認(rèn)識到人生如夢后,是如何看待人生的呢?《莊子·大宗師》里說:“大塊載我以形,勞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彼杏X到大地給了人形體,人勞作是為了生存,到了一定的年齡“佚我以老”,人開始退休養(yǎng)老。最后人死亡的時候,他說“息我以死”。死亡讓人安息,人又回到了大地的懷抱。所以莊子認(rèn)為,人的內(nèi)心對于天地始終都懷有感恩之情。
莊子對這個世界的苦難看得很深很透,他在看得深透之后并沒有拂袖而去,依然深深地?fù)磹壑@個世界。他用“用心若鏡”和“與物為春”的處世態(tài)度來面對這個世界。
莊子是一位偉大的詩人、哲學(xué)家,他的思想在我們這個時代并沒有過時。在正視其歷史局限性的前提下,莊子思想對于現(xiàn)代人而言也包含著一些積極因素。它能夠讓我們某些時候躁動的、焦慮的心逐漸平靜下來,它并不是讓我們自暴自棄地“躺平”,而是教我們?nèi)绾握J(rèn)清自己、善待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