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妮
(山東省東營市河口區(qū)新戶鎮(zhèn)中心學校 山東東營 257000)
合作學習是一種以小組為單位的協(xié)作形式的學習方法,是學生與學生通過合作的方式解答教師提出的問題,讓學生在小組范圍內通過集體的合作和交流完成學習任務。合作教學方式有利于學生對學習產生興趣,也能讓學生對學習充滿熱情并保持積極的態(tài)度去學習,從而提高學生對合作的認同,進而提高學習成績。小組合作方法需要一定的默契,在完成教師布置的學習任務時,這樣才能更好地完成學習任務,達到高質量的學習效果。在當下的教育環(huán)境中,數(shù)學依舊是學生的“噩夢”,因為數(shù)學是必修科目且分數(shù)占比高,學習難度也相對較高,導致很多學生對數(shù)學這門學科產生抵觸。所以,學校及教師必須改變現(xiàn)有的教學模式,不斷創(chuàng)新改進,讓學生接受并對數(shù)學教學產生興趣、提高熱情。
每個班級中的學生大致分為三類:一類是學習成績好的,一類是學習成績差的,另一類是學習成績一般且穩(wěn)定的。因此,把合作學習法帶入到課堂中,需要教師對班級中的學生進行分組,同時要將每個小組分配得相對合理。學習好的不能都在一個組,因為學習差的沒有學習好的同學帶動會越來越差,每個小組都要將這三類學生進行合理搭配,從而使那些學習較差的學生被學習好的學生帶動,達到小組合作學習的目的,使班級中的學習氛圍越來越好,推動學生的成績穩(wěn)步提高,帶動學生對學習數(shù)學的熱情。
合作學習法指的不僅是學生之間的合作,教師也應當參與到其中,起到引導作用。當下的教育形式不僅是教師講學生聽,應該是學生與教師為一個整體,共同努力。教師應當與學生合作,將知識與經驗相結合,完成對教材內容的總結,讓學生更為充分地接受知識內容。教師對學生的學習起輔助作用,也起到引導作用。因此,在數(shù)學教學過程中,教師不能只強調學生之間進行合作學習探究問題,更應該充分融入學生中,進行引導學生,從而提高數(shù)學教學效果[1]。例如,學習“因式分解”這一課時,教師可以通過對課本中的內容對學生提出問題,引導學生在小組內進行討論并提出問題供學生進行解答。教師給學生一個探究的方向,在學生進行自主討論的時候,教師對學生進行引導,從而使合作學習在教學過程中發(fā)揮作用。教師的有效參與,能讓學生合作學習順利進行,從而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提高學生之間的默契,順利完成教學任務。
教師可通過小組競賽的方式激發(fā)學生的斗志和積極性。評價是教師對學生完成任務的一種肯定也是教學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學生的學習有很大的促進作用。學生在學習合作時可以促進自身學習成績的進步,也可以提高學生的溝通能力,從而提高課堂氛圍的。學生之間的合作學習所產生的效率會更高,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和積極性也會不斷提高,有利于后續(xù)教學任務的完成以及教學質量的提高。因此,教師在對學生評價的同時也要更多地對學生進行引導。評價不只是教師才有的權力,教師也可以鼓勵學生之間進行評價,小組之間也可以相互評價,以此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2]。例如,學習“數(shù)據(jù)的分析”時,教師講完教材內容后,可以通過實際生活中的事例來出題。再通過每一小組所給出的答案以及得到答案的時間長短,由教師及其他小組進行評價決定分數(shù)。這樣一方面能激勵學生為得到更好的評價而努力,另一方面能加深學生對時間的把握,從而使學生之間更加默契,思維能力進一步提高[3]。
綜上所述,在初中數(shù)學教學中利用合作學習法的過程中,每個學生的實際情況是不同的,教師應合理安排分組,利用合作學習法更好地完成初中數(shù)學教學目標。在合作學習模式中,不同學習層次的學生都可以參與到課堂中,保證課堂的整體學習效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注重對學生的層次劃分,使學生認識到自身的劣勢,激發(fā)學生的斗志,并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幫助學生提高學習效率,完成初中數(shù)學的教育目標。通過合理的小組劃分,能讓學生在小組合作的教學模式下學習到更多數(shù)學知識,掌握數(shù)學應用的技巧,進而提升學生思考問題的能力,還可以提高他們在生活中實際應用數(shù)學的水平,豐富學生的數(shù)學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