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皋市江安鎮(zhèn)黃岱小學 劉學娟
語文是基礎(chǔ)性學科,而寫作是語文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小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不足,閱讀量較少,會陷入“不知道寫什么,不知道怎么寫”的境地。教師要運用科學的教學策略,激發(fā)學生的寫作興趣,讓他們有話可寫、言之有物。
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小學生承受著巨大的升學壓力,作業(yè)量大,在課后完成了作業(yè),再玩一會,就沒有時間課外閱讀了。如果父母強制他們多讀書,會引發(fā)他們的抵觸情緒,而許多父母秉持“課外閑書沒什么用”的錯誤觀點,寧愿花時間和金錢送孩子去課外補習班。然而,要想寫好作文,不能靠短期沖刺,而需要長期閱讀積累。
很多教師一直固守陳舊的教學觀念,教學方法較為老套,導致學生的寫作流于形式,表達母愛就是“下雨天媽媽背我去醫(yī)院”,表達愛心就是“我在公交車上給老爺爺讓座”。這樣空洞且千篇一律的文章,讓學生陷入不愿意真情表達的惡性循環(huán),一遇上寫作,翻來覆去就是這些素材,不利于提升作文水平。更有甚者,為了取得作文高分,讓學生模仿高分作文,背誦“作文公式”“作文模板”,這樣寫出來的作文雖然語言華麗,卻空洞無物,沒有真情在里面,自然不能打動人心。學生一味地追求分數(shù),忽略了思想、情感的表達,不利于語文綜合素養(yǎng)的提高。
寫作是閱讀的延伸,是思想的升華。學生通過寫作抒發(fā)情感,或喜或悲;表達觀點,尋找共鳴。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寫作能力是語文綜合素養(yǎng)的重要體現(xiàn)。目前,學生最突出的寫作問題是“不知道寫什么”,面對題目,大腦空白,覺得生活中的事稀松平常,沒有可寫的。即便動筆寫了,也像流水賬一般,沒有重點與起伏。
陶行知大力提倡“與生活溝通的寫作觀”,如何走出寫作教學的窘境,筆者認為應運用生活化的教學理念。寫作是學生認識世界,表達自我的方式。所謂作文生活化,就是要指導學生立足生活,觀察生活,感悟生活,書寫生活:寫真事,抒真情,最后回歸生活。
在寫作教學中,教師不能一味地局限于課本,應該帶領(lǐng)學生走出課堂,捕捉生活中的閃光點??梢詭W生在校園轉(zhuǎn)一轉(zhuǎn),在行走的過程中將所見所感記錄下來。春日的校園鮮花盛開,微風和煦;夏日的校園艷陽高照,蟬鳴四起;秋日落葉飄飄,凄涼蕭瑟;冬日雪花片片,池塘結(jié)冰。在每天行走的路上,這些都落入眼中的風光里,只要學生善于觀察,到處是值得書寫的美。教師要指導學生認真觀察,將所見所聞所感真實地記錄下來。而且,教師帶領(lǐng)學生走出教室感受自然環(huán)境,不僅能積累豐富的寫作素材,還能讓他們領(lǐng)悟自然的魅力,陶冶情操。
中國有許多傳統(tǒng)節(jié)日,一些習俗至今都保存得很好,例如端午節(jié)吃粽子、中秋節(jié)吃月餅、春節(jié)貼窗花等。這些節(jié)日習慣每年都有,人們覺得習以為常,然而這些習俗都蘊含著中華民族先輩的優(yōu)秀品質(zhì),以及對家鄉(xiāng)、親人的思念,還有對明年美好生活的展望,是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chǎn)。教師在每個節(jié)日都可以布置寫一篇小隨筆,節(jié)日不同于日常生活,可寫的點很多,只要認真觀察,用心體會,就能寫得很好。
課本是導入寫作教學的最佳素材,例如,二年級上冊的《媽媽睡了》以一個孩子的口吻敘述了午睡時的所見所聞,語言平實細膩。教師可以讓學生通讀全文,然后提問:“你從哪些描寫能看出媽媽與孩子之間的愛呢?”有的學生說,是孩子對媽媽認真的觀察,說明孩子愛媽媽。有的學生說,是孩子看到睡熟的媽媽,想到媽媽在夢里為自己編故事,說明媽媽愛孩子。教師對學生的想法予以肯定,然后指導學生體會這篇課文用到的外貌描寫與細節(jié)描寫,如“明亮的眼睛、彎彎的眉毛、紅潤的臉”“烏黑的頭發(fā)粘在微微滲出汗珠的額頭上”,以及較為高級的環(huán)境襯托描寫:“窗外,小鳥在唱著歌,風兒在樹葉間散步,發(fā)出沙沙的響聲”,這愈發(fā)烘托了安靜以及溫馨的氣氛。學生對寫作手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后,教師再讓學生動筆,寫寫自己的親人,注意運用課文中的寫作手法。學生掌握了方法,有了模仿對象,再加上親人是最熟悉的人,自然有話可說。
很長一段時間以來,寫作教學都偏理論化指導。小學生年齡較小,思維能力不強,注意力容易分散,這樣的教學模式不僅枯燥,而且難于理解,容易讓學生產(chǎn)生抵觸心理。隨著新課改的深入,“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越來越受重視。教師要尊重學生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從學生的興趣出發(fā),用平實的語言授課。例如,教學比喻手法的運用,教師可以創(chuàng)設(shè)生活情境,先用多媒體展示動物園的圖片,然后問:“小朋友們,假如我們現(xiàn)在在動物園,看到了一只美麗的孔雀,你想怎樣夸它呢?”要求學生在句式中使用比喻的修辭手法,讓學生發(fā)揮想象力,從而逐步掌握比喻的用法,這比生硬地講解要更容易被學生接受。
隨著網(wǎng)絡(luò)的普及,多媒體技術(shù)逐漸被應用到教學中,憑借其聲色俱全的形式廣受學生的歡迎。教學“游____”這類作文時,旅游作為回憶式的體驗,對于一些作文水平較弱的學生來說,要在課堂上記起當時的景色與經(jīng)歷,并生動地寫下來,較為困難,容易寫成流水賬。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技術(shù),播放一些景點的視頻,或者借助VR技術(shù),一邊移動景點,一邊講解,讓學生真正做到身臨其境。多媒體技術(shù)帶來的直觀的細節(jié)展示,讓學生有了更好的學習體驗,從而提高了學生的作文水平。
有了素材的積累還遠遠不夠,寫作是表達的過程,如果沒有堅持寫作的習慣,思維就會遲鈍,筆尖就會生澀。寫作課上的訓練是遠遠不夠的,教師可以布置日記或周記任務,讓學生定期上交,及時評價與反饋,以鼓勵為主,讓他們感受被肯定、被贊美的感覺,從而激發(fā)寫作熱情。日記與周記主題不能過于隨意,教師要定期調(diào)整寫作任務。例如,評價新聞時事,這樣不僅可以讓學生養(yǎng)成關(guān)注時事熱點的習慣,還能讓學生的語言具有準確性與嚴謹性。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寫“班級日志”,取材于班級生活,每個人輪流做一天記錄者,依次傳遞;還可以閱讀前面的日記,在文后評論。學生既有“寫好”的責任感,又有練習寫作的機會,還能翻閱前面所記的內(nèi)容,借鑒他人的優(yōu)點。每周評比一次,通過師評、自評、同學互評,選出最佳作者和最佳讀者(評論質(zhì)量優(yōu)),以調(diào)動學生寫作的積極性。大家記錄的趣事讓寫作變成了快樂的事,讓這本班級日志成了難得的共同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