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東興
(鄞州區(qū)邱隘鎮(zhèn)成人文化技術學校,浙江 寧波 315101)
德國教育家福祿培爾說:“國民的命運與其說是操在掌權者手中,不如說是掌握在母親手中?!瘪R克思說:“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xiàn)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盵1]說明家訓家風具有社會性、文化性和歷史性,新的時代家訓家風也需要成長,以年輕一代喜聞樂見的形式表現(xiàn),才能發(fā)揮它應有的作用。
家訓是一個家庭對子孫后代立身處世、持家治業(yè)的教誨和規(guī)矩,也稱家法,家風是一個家族的傳統(tǒng)風尚,也即一個家庭的生活方式、文化氛圍。有什么樣的家訓就有什么樣的家風,家風體現(xiàn)了家訓特色。孟子曰:“不以規(guī)矩,不成方圓?!币粋€家庭要想興旺發(fā)達,其家庭成員做人做事必須有規(guī)矩,有信念,有底線。家風是社會的產物,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庭和睦,社會才安定。家訓家風屬于道德的范疇,人性是道德的內核,因而人文孝道是家風家訓的根基。家訓家風建設中,堅守人文孝道是關鍵。人文精神既是家庭生活幸福的保障,也是社會仁愛公平正直的定力。
成長在人文孝道的家訓家風中是一個人發(fā)展莫大的榮幸,它使人認知生活,熱愛生活,珍愛生命,積極向上,情趣豐富,舉止規(guī)范,處世豁達,通曉事理,有理想追求,有健康心態(tài)。家訓是塑造人的熔爐。每個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性格特征、待人接物無不烙上家風的印記。
我國傳統(tǒng)家訓做人做事規(guī)矩甚嚴,歷史上一些顯赫的家族,都會有自己獨特的家風家訓,如《朱子家訓》《章氏家訓》《顏氏家訓》《曾國藩家書》等,都成為后世學習的典范。清朝名臣曾國藩給自己八個子女留下十六字家訓:“家儉則興,人勤則??;能勤能儉,永不貧賤?!庇纱诵纬闪嗽仪趭^、儉樸、求學、務實的家風,后人一直傳承。中國許多普通家庭也實踐著樸實的家訓,如“不以善小而不為,不宜惡小而為之”“書中自有黃金屋”“積財千萬,不如薄伎在身”“別人東西不能拿”“自力更生,艱苦奮斗”“不啃老不坑爹”[2]等等,這些樸實家訓道盡人生哲理,說明家風的形成,無關貧富只關德行。
家風家教不同于國家正式制度,它對人們思想觀念的作用是“軟性”的,通過日積月累、潛移默化的方式來影響人的思想品行,根本目的是引導家庭成員踐行家庭價值理念。改革開放市場經濟幾十年我國家訓家風呈現(xiàn)出新的特色:一是重物質享用,輕精神養(yǎng)分;二是對文化學歷要求高,對禮、義、廉、恥、孝、悌、忠、信要求放低;三是重功名利祿,輕社會擔當集體意識。這種趨勢不利于人文孝道傳承和中華民族復興。家風變化意味著社會風氣變化,社會風氣變化又影響人的價值觀。人是社會的人,社會是人的社會。不管是“富不過三代”還是“窮不過三代”,都是環(huán)境影響人環(huán)境造就人。家風對每個人的一生影響很大。家風正則澤被后代,家風不正則禍延子孫。在2015年春節(jié)團拜會上,習近平總書記說:“不論時代發(fā)生多大變化,不論生活格局發(fā)生多大變化,我們都要重視家庭建設,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表明家風家教建設在新時期中華民族復興中的重要性。民族復興依賴于國民素質提升,國民素養(yǎng)提升離不開優(yōu)良家風家訓,家訓家風是塑造人品格的第一場所。因而現(xiàn)在高科技發(fā)達了生活富裕了,優(yōu)秀家訓家風不能丟,丟了就靈魂無所依附了。而所有的家訓家風中,最首要的是人文孝道。一個人、一個家、一個社會沒有了人文孝道,猶如大廈抽離了根基,頃刻倒塌。人性是物性的綻放,人道是天道的賡續(xù)。人文孝道為根基的家風家訓是無以替代的精神財富,支撐著個人進步和社會文明,它是人倫道德之根本。
人文就是對生命的重視和關懷。“人文”一詞最早出自《易經·賁》中的“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這里的人文是指以人為中心的各種文化現(xiàn)象的集中表現(xiàn)。人文既是一個知識體系、認識體系,也是一個價值體系、倫理體系。人文表現(xiàn)為對人的尊嚴、人格、價值、需求、生存狀態(tài)、生活條件以及保障的關注等。孝道就是善事父母,它是人文關懷的最基本要求。不僅敬養(yǎng)父母,還包括忠誠祖國,感恩社會,保護自然,樂于助人等。人文關懷的核心表現(xiàn)是傳播真善美。人文孝道是最基本倫理具有普適價值。人文孝道在家訓家風中的具體表現(xiàn)不僅敬養(yǎng)父母,還包括忠誠祖國,感恩社會,保護動物和自然,珍愛生命樂于助人,積極進取,堅毅勇敢,無私豁達,謙和樂觀,勤奮認真,大方慷慨、厚德善行等。
英國著名哲學家羅素通覽全人類的生存實踐后一句話概括:“善良的本性在世界上是最需要的?!边@樣的聲音在今天生活中似乎并不響亮了,當人的靈魂缺少精神指向,生命的基本價值被踐踏,道德底線后移,整個社會缺少了誠信,失去了理性,沒有了秩序,哪怕對家人也可以不講親情良心。沒有了善良的家訓家教引導,改革開放資本市場發(fā)展到一定階段必定唯利是圖。如果說西方社會是靠基督教作為家教的根本,維系人們的良知,那么中國社會則是靠人文孝道的傳統(tǒng)家訓得以幾千年的中華文明傳承。
“孝道”在傳統(tǒng)社會是做人的首要德行,小羊有跪乳之恩,烏鴉有反哺之情,一個人不能孝養(yǎng)、孝敬父母,連畜生都不如。然在當代社會“孝”文化似乎發(fā)生了變化,雖然依然被看作美德,但由于經濟條件的上升,許多父母物質上有國家養(yǎng)老制度保障,不需要子女承擔了,子女突然覺得孝道可以不必履行了,他們忘了孝道還包括老人的精神需求,成年子女?;丶铱纯?,是孝順的內容。無奈之下,國家從法律來約束“孝心”,規(guī)定子女應當經常看望或問候老人。敬愛父母是兒女的天職,孝道是通行天下的家訓家風,無論中國人還是外國人,盡管對此理解有所不同,其基本的內涵是相同的。如果家訓家風建設中弱化了這一條,社會倫理就會顛覆,社會責任性就會喪失,為人底線就會突破。有太多這樣的案例。
歌星、影星的兒子叛逆,觸犯法律,其實根本原因還是“養(yǎng)不教,父之過”。許多官員原來出生農村,也曾經艱苦樸素為民做事,但一旦地位上升就私欲膨脹觸犯黨紀國法,最根本也是缺乏自律忘記了家訓家教。家訓是道德起點,同時也是為政的根本。人文孝敬與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對培養(yǎng)家庭和社會責任感有無可替代的作用。
每個家庭都有自己的傳統(tǒng)文化和生活習慣,父母的信仰理念、處世哲學和行為習慣決定了一個家庭的作風。很多農村父母大字不識幾個,他們也沒教育子女什么大道理,卻培養(yǎng)出了人文孝道出類拔萃的孩子,他們用自己的敦厚善良正直豁達影響了子女。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美籍華人崔琦出生于河南農村,12 歲那年,母親咬緊牙關省吃儉用送他到香港親戚處求學,留在大陸的父母貧病而亡。1998 年獲獎后楊瀾問他如果不外出讀書結果會怎樣時,崔琦流淚回答:“如果我不出來,三年困難時期我的父母就不會死?!敝寥手翋?,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在崔琦身上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1997 年只有初中文憑的吳士宏有了到美國攻讀MBA 高級研修班的機會,拿到機票之時,父母雙雙大病。她決定埋葬自己的夢想,留下來陪伴父親最后的時光。5 個月后,微軟公司的上司說:“你就是為微軟而生的?!庇谑牵瑓鞘亢瓿蔀槲④洠ㄖ袊┯邢薰镜目偨浝?。
《三字經》說得好:“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為?!崩献釉凇兜赖陆洝防镎f:家貧出孝子,國難出忠臣。因而當孩子忤逆家長的時候,不要一味譴責叛逆的子女,父母多從自身找原因。不管社會風氣如何,堅持人文孝道的家訓家教,保持好家庭的一片凈土,孩子就有很強的免疫力。
家風也是社會風氣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盡管人們的物質生活有了極大程度改善,但家風建設卻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忽視,甚至出現(xiàn)了一種斷層現(xiàn)象。這種優(yōu)良家風斷層現(xiàn)象的嚴重后果就是:對于一些手握公權之人來說,他們缺失了“勤政為民”的情操與旨趣;對于有些普通民眾來說,他們缺失了“為人處世”的基本規(guī)則與操守。以至一邊是道德模范舍己為人,一邊是無恥小人損人害人;這邊是拾金不昧,那邊卻坑蒙拐騙。這些與社會風氣有關,也與家庭影響有關。因此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指出,“家風是社會風氣的重要組成部分。家庭不只是人們身體的住處,更是人們心靈的歸宿”,以此喚起人們對于家風建設的重視和投入。
互聯(lián)網時代家長和子女的親和力在減弱,家庭成員間彼此專注程度在減弱,對家長的敬重也在減弱,而給孩子的物質關愛卻超度。這一方面顯示家風建設中人文孝道在衰落,另一方面說明有些家訓家教形式不受高科技時代孩子的歡迎。如何遵照中央指示注重家教,注重家風,發(fā)揚光大中華民族傳統(tǒng)家庭美德,使千千萬萬個家庭成為國家發(fā)展、民族進步、社會和諧的重要基點,需要創(chuàng)新人文孝道家訓家風傳承的途徑。
家訓家風傳承一是“風”要正,如知書達理、善待別人、持衡堅韌、自我控制、好奇心、上進心、責任心、自信心等,這些將影響孩子一生;二是“訓”要貼切新穎具體可行,并嚴格遵行教育規(guī)律。家訓不能高大上,不能太抽象或意識形態(tài)化。小孩從三歲至六歲,先學尊老孝悌,生命關懷,愛護自然,保護動物,與人分享,再學文化科學技能,順序不能前后顛倒。孔子規(guī)定了修身養(yǎng)性三個階段:第一,入則孝,出則悌;第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第三,行有余力,則以學文?,F(xiàn)在的家教往往是先學文,報各種興趣班、文化班、技能班,見到老師和長輩都不知問候,不知道如何與別人相處。這是誰之過?責任在家長。中國道德滑坡的最大原因,是家訓家教的缺失。古人說“三歲看大,六歲看老”,一個人連生命信仰敬畏都沒有,稍有不如意就危害別人。
家訓必須著重抓住每個機會,教育孩子人文孝道善待每一個生命。古人云,道德傳家十代以上,耕讀傳家次之,詩書傳家又次之,富貴傳家不過三代??鬃釉唬旱抡弑疽?,財者末也。富潤屋、德潤身。仁愛是做人的根本,身、學、才、財、壽是枝葉,只有根深才能枝繁葉茂。基礎不牢,地動山揺。當前社會物欲橫流、道德淪喪、世風日下的原因就在于沒有用“仁義、孝悌、忠誠”這一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夯實家庭教育。沒有堅實基礎的個人品德、家庭美德,哪有高端的職業(yè)道德、社會公德?
社會在發(fā)展,家訓家風可以注入新的元素。比如不要太高端抽象古老深奧,可以變得時尚新穎活潑貼切,甚至可以借鑒國外的一些提法,具有國際范兒。比如以前總教育孩子,國家的事再小也是大事,個人的事再大也是小事?,F(xiàn)在必須告訴孩子:生命第一,財產第二。遇到危險可以打破玻璃,破壞家具,遇到危險可以自己先跑。遇地震、火災等緊急情況時不驚慌,按老師指示迅速行動。以前告訴孩子做人一定要出人頭地,現(xiàn)在的理念是:平安成長比成功更重要。這就是人文孝道。以前講師道尊嚴,現(xiàn)在可以告訴孩子:見到老師要稱呼,上課鈴響即坐好,靜等老師來;聽課時姿勢端正,不講閑話,勤奮學習。這叫尊敬師長,熱愛學習。以前以父母的說教為主,現(xiàn)在可以用漫畫、照片、微信、歌曲等表現(xiàn)家訓。
一個家庭的家風形成,不是偶然的,它是家庭成員共同努力的結果。可以從三點入手:一是家訓、家規(guī)符合家庭實際情況;二是家長、長輩起好表率示范作用;三是家訓與人生信念一體,并自覺快樂遵守,賞罰分明,才能形成優(yōu)良門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