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立恒
(安徽財經大學 會計學院,安徽 蚌埠 233030)
紅色文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篳路藍縷、艱苦奮斗創(chuàng)造出來的中國先進文化,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在高等院校,培養(yǎng)青年大學生對紅色文化的認同,有利于深入開展以“立德樹人”為核心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通過對紅色文化的認同,使青年學生深入了解和認同中國共產黨和社會主義中國的成長歷史和發(fā)展歷程,必將對處于成長關鍵期的他們產生重要的影響。青年學生對紅色文化的認同有著自身的特點和規(guī)律。紅色文化育人中,要把握和遵循青年大學生紅色文化認同的特點和規(guī)律,創(chuàng)造紅色文化的教育環(huán)境,形成紅色文化育人氛圍,使身處其中的青年學生們受到感染和熏陶,形成行為自覺。
新時代的青年大學生們出生在世紀交替之際,此時中國經濟飛速發(fā)展,經濟全球化、社會國際化深刻影響著中國人民的日常生活和情感認知。正是在這種特殊的成長環(huán)境下,使青年大學生們在接受和認同紅色文化的過程中有著自身獨特的特點。
1.多元化。青年學生的紅色文化認同,是在中國逐漸走向強大時代背景下形成的,也是在多元文化環(huán)境下生成的,由于互聯(lián)網經濟的飛速發(fā)展,信息來源渠道更加廣泛,大學生們不僅受國內文化的影響,而且也面對著全球化帶來的西方文化的影響。多元文化并存的社會現(xiàn)實使他們在認識、認同紅色文化時具有多元化的趨勢。這種多元化認同在于紅色文化來源的多元化、文化載體的多元化、文化形式的多元化等特征決定的。
首先,紅色文化來源的多元化使青年大學生獲取文化途徑更加廣泛。紅色文化作為我國的主流意識形態(tài),它的傳播不僅來源自身的紅色精神的繼承和發(fā)揚,還在于相關部門廣泛的推介和推廣。在信息時代,人們獲得信息的渠道更加多元化,人們不僅通過廣播、電視、報紙等官方媒體獲取,而且各種非官方的網絡信息平臺為博得讀者的眼球,也會發(fā)布一些熱點信息,這就形成與主流媒體爭奪話語權的關系。這也使得大學生從權威渠道獲取信息的同時,也可以從其他渠道了解相關情況。出于年輕人好奇的天性,他們會對那些表述“新穎”的理論和觀點產生興趣?;谌藗儗鞑サ恼J同性,很多消極、灰色甚至錯誤的觀點可能對新時代大學生們產生深刻的影響。[1]同時,由于每個人的成長環(huán)境、家庭狀況的不同,其思想都具有一定的不統(tǒng)一性,這也促使青年學生所追求的價值觀呈現(xiàn)分散狀。價值取向多元化,有的價值觀與紅色文化所提倡的價值觀相一致,有的可能不同,甚至相悖。由此,不同人群對紅色文化的認同出現(xiàn)分化,代際之間、階層之間、區(qū)域之間的文化認同存在差異,呈現(xiàn)多元化的特征。其次,紅色文化載體的多元化使青年大學生對紅色文化認同存在時代元素。在網絡信息時代,文化的傳播載體極大地豐富,不僅有傳統(tǒng)的電視、廣播、報紙等媒體,也有微信公眾號、快手、抖音等新興自媒體。由于爬蟲等互聯(lián)網搜索技術的應用,很多年輕人很少再瀏覽觀看電視、廣播、報紙等傳統(tǒng)媒體,而是“沉迷”于刷抖音、看快手、刷視頻等,產生了所謂的“宅”現(xiàn)象。紅色文化如果不能利用這些新媒體進行多元化傳播,在傳播健康生活方式的同時,傳播正能量,可能就根本進入不了一些青年學生的視野,更不用說認同的問題。第三,紅色文化形式的多元化,使青年大學生對紅色文化的認識呈現(xiàn)多層次的特征。對于紅色文化的認同,不是僅僅是思想的認同,同時也是行動上的認同、社會實踐上的認同,才能將紅色文化發(fā)揚廣大。這就決定了青年大學生們在認識紅色文化時,更要深入實踐紅色文化精神、踐行紅色文化行動,體現(xiàn)紅色文化認同的層次性。
2.現(xiàn)實性。在這個特殊的歷史時期,需要重視紅色文化認同現(xiàn)實性的特征,才能使紅色精神充分發(fā)揮培育正確觀念、建立健康關系、養(yǎng)成清風正氣、抵制腐朽文化的作用。
首先,紅色文化所宣揚的主流精神發(fā)生了時代嬗變。紅色文化在長期發(fā)展中,形成了犧牲奉獻、忠勇愛國、艱苦奮斗等時代精神。這些精神仍然是激勵中國前行的力量,但對于這些精神的理解,在現(xiàn)代社會中發(fā)生了現(xiàn)實性的改變,更接近群眾生活。例如,紅色文化強調犧牲奉獻,但不是讓人們做道德上的“苦行僧”。紅色文化價值觀始終強調人的個人需求與社會需求的相一致。鄧小平同志也曾指出:“革命精神是非常寶貴的,沒有革命精神就沒有革命行動。但是,革命是在物質利益基礎上產生的,如果只講犧牲精神,不講物質利益,那就是唯心論?!盵2]
其次,紅色文化宣揚的精神是實干精神。紅色文化與僅停留在意識形態(tài)上的某些西方文化的本質區(qū)別就在于其實踐性,這是由紅色文化的辯證唯物主義哲學基礎決定的。解決個人發(fā)展與社會發(fā)展的矛盾的根本辦法是大力發(fā)展生產力,盡可能快地增加生產力的總量,維護工人階級經濟利益的必然要求,也是鞏固無產階級政權的政治需要。[4]
再次,紅色文化的發(fā)展與人的全面發(fā)展相一致。馬克思主義認為,人即是生產的動力也是生產的目的。生產力大力發(fā)展的根本目的是實現(xiàn)人的全面發(fā)展。紅色文化認同現(xiàn)實性的特征,決定了在新的時期,紅色文化的宣揚和推廣應當更加注重人文因素,結合大學生認知習慣和精神需要,進行相應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青年大學生們不管是在生理上還是心理上都處于成長階段,其社會適應性也在逐漸地形成。處于這個階段的青年大學生的心理特征普遍存在理想與現(xiàn)實、獨立與依賴等自身矛盾,受長期學校教育的影響,在心理上趨于接受傳統(tǒng)觀念,但同時在行為上又有表現(xiàn)出一定的叛逆和特立獨行的傾向。對于紅色文化,可能會因為某個影視作品、某個英雄人物或某個文學作品的一時影響,會一下子產生了認同感,但受到“教育邊際”效應以及社會上一些不良信息的影響,流言蜚語等蠱惑,又會對紅色文化所倡導的精神產生懷疑,表現(xiàn)出一定的矛盾性和不穩(wěn)定性。
首先,青年學生樂于也易于接受先進文化思想。在他們的成長過程中,可能接觸到一部優(yōu)秀的紅色文化作品、受到先進人物事跡的感召或者一段時期的社會風尚等等,都會引導他們愛上紅色文化,接受紅色文化,認同紅色文化。在工作、學習、生活中表現(xiàn)出令人振奮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一些調查結果也表明,成長在社會主義中國的大部分年輕人對于紅色文化具有一些初步的認知和天生的好感,在不同的年齡、階層、職業(yè)和地域群體中具有廣泛的一致性,總體上認同度逐步強化和提升。[6]其次,在當前社會大環(huán)境的影響下,大學生對紅色文化的認同呈現(xiàn)出不穩(wěn)定性和矛盾性的特點。紅色文化是一種奮進文化,它要求廣大青年學生能夠承擔起社會責任,把個人的發(fā)展同社會的進步有機融合起來。很多青年學生們也想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得事業(yè)上的成功,得到社會的認可。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美好生活是奮斗出來的,前進的道路上沒有鮮花掌聲,需要默默的長時間的持續(xù)工作。大學生在學習、生活、工作的成長過程中,難免遇到挫折和不如意,個人的承受能力不一樣,同時也會受到享樂主義、實用主義等大量西方社會思潮的影響,使得他們原來的價值觀受到了沖擊。他們在求新與守舊,貢獻與索取,個人與集體等價值上存在著矛盾、混雜的狀況,所以在面臨某些抉擇時,猶豫、矛盾、不確定等因素成為大學生的又一表現(xiàn)。
青年學生對紅色文化的認同有一個知、情、和、意的發(fā)展過程,即心理上認知、感情上接受、行為上認同、意志上把控的過程。紅色文化認同在遵循教育的一般規(guī)律的同時,自身也有一些特有的規(guī)律。紅色文化的產生與大學校園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可以通過與校園文化的有機融合實現(xiàn)文化育人的作用;紅色文化認同教育需要教育者知行合一,身體力行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紅色文化在信息時代,需要借助于現(xiàn)代科技手段才能行穩(wěn)致遠。
1.在認同基礎上,紅色文化與大學校園文化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
青年處于人生的起步階段,精力旺盛、朝氣蓬勃的生理特征,以及探索求新的天性,經常使其成為推動時代發(fā)展的力量。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很多青年革命者們?yōu)榱嗣褡濯毩⒔夥?,不惜拋頭顱、灑熱血。新中國建設時期,青年建設者們用智慧和汗水創(chuàng)造出一個又一個中國奇跡?!皟蓮椧恍恰?、“銀河”計算機等的開創(chuàng)者、建設者很多都是年青人。中國的大學文化與紅色文化正是由于廣大青年學生的存在,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
首先,大學校園是紅色文化的發(fā)源地之一。近代以來,從京師大學堂的建立,中國開始具有了現(xiàn)代意義的大學。大學就成為新思想、新文化的策源地,也成為紅色文化的發(fā)源地。1915年,在北京大學興起的新文化運動,吹響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文化前奏。陳獨秀、李大釗、魯迅、胡適、蔡元培、錢玄同等以《新青年》為陣地,發(fā)起了一場“反傳統(tǒng)、反孔教、反文言”的思想文化革新、文學革命運動,喚醒了一批又一批青年學生,投身革命運動。在后來的“五四”運動、“一二九”運動等愛國運動中,廣大在校師生們吹響了反帝、反封建、民族救亡的革命號角,成為中國革命的積極力量。
其次,大學為中國的革命事業(yè)和建設事業(yè)培養(yǎng)了大量的人才??谷諔?zhàn)爭期間,被迫南遷的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和南開大學在長沙、昆明先后組建了西南聯(lián)合大學,即使在極度艱難困苦的歲月里,仍然培養(yǎng)了174名“兩院”院士(中國科學院163人,中國工程院13人)“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趙九章、郭永懷、陳芳允、屠守鍔、楊嘉墀、王希季、朱光亞、鄧稼先等,為新中國走向強盛,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同時我黨在中央蘇區(qū)和延安時期創(chuàng)建的紅軍大學、蘇維埃大學、馬克思共產主義大學、抗日軍政大學等紅色學校,秉承教育為革命戰(zhàn)爭服務,教育為工農群眾服務,為中國革命培養(yǎng)了大批軍政人才。第三,大學是社會主義建設發(fā)展的智囊機關。新中國成立后,各種大學如雨后春筍紛紛成立,廣大師生以飽滿的熱情和社會責任感投身到國家社會主義建設中,成為國家政治、經濟、國防等建設的智力源和人才基地??梢?,每一所高校都有著豐富的紅色資源,這是促進大學生紅色文化認同的寶貴財富。
2.在認同教育上,紅色文化需要信仰者來傳播和宣揚
讓有信仰的人講信仰,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觀規(guī)律所要求的。尤其在現(xiàn)代社會思想活躍的大學校園中,宣揚和傳承紅色基因,更需要信仰紅色文化的人去實現(xiàn)。
首先紅色文化作為一種精神力量,需要教育者身體力行去傳揚。1917年革命先驅李大釗任北京大學圖書館主任時,他把圖書館作為傳播新文化、新思想,反對封建舊文化的陣地。1920年3月,他在北大發(fā)起組織了馬克思學說研究會,一批青年如鄧中夏、高君宇、何孟雄、瞿秋白等都參加了這個研究會,對推動要求進步的青年學生學習馬克思主義起到了積極作用,并以此為基礎成立了中國共產黨的早期組織北京馬克思主義小組。并且李大釗還在北大開設社會主義與社會運動等課程,在舊中國大學的講臺上公開傳授馬克思主義,成為依據(jù)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科學觀點組織教材進行教學的第一人。[5]在舊中國,有信仰的中國共產黨人尚能不顧個人安危,高舉共產主義旗幟,宣揚馬克思主義學說,在當今社會主義中國的大學,思想政治教育者們更應該理直氣壯地宣揚馬克思主義、宣揚社會主義。其次講信仰,自己要有信仰,才能使宣揚的信仰更令人信服。車爾尼雪夫斯基說:“教師想把學生教成什么人,首先自己就應當是這種人”。教師的表率作用是帶動和影響學生的教育實踐基礎。中國也有句古話“聽其言,觀其行”,認識論規(guī)律也決定了初諳世事的青年學生相信自己的眼睛,更甚于相信自己的耳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從事著傳播知識、傳播思想、傳播真理的工作,肩負著塑造靈魂、塑造新人的時代重任。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才能使受教育者“親其師,才能信其道”。
3.在認同機制上,紅色文化離不開科學技術的發(fā)展
歷史表明,科學技術在不同的時代始終是活躍因素,影響著人類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一個文化的傳承、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都離不開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在紅色文化認同上,科學技術同樣也對認同機制產生重要的影響。尤其在信息時代,只有牢牢抓住科學技術,采取大學生喜聞樂見的宣傳和傳播形式,使他們樂于接受,促進紅色文化認同。
首先,紅色文化認同是對創(chuàng)新文化的認同。文化要發(fā)展,就必須有創(chuàng)新。新中國成立后,在中國共產黨的帶領下,不斷地在創(chuàng)造中國發(fā)展奇跡,紅色文化因應時代的發(fā)展也在不斷充盈自己的內容。在世界競爭體系中,科學技術的競爭處于核心地位,不能在科學技術上占領高峰,發(fā)展就會受制于人,相應的紅色文化的新時代創(chuàng)新,必然也是在科學技術方面的創(chuàng)新。2020年,新冠疫情的爆發(fā),世界各國都陷入重重困難之中,我國能夠率先走出疫情,除了全國人民的眾志成城,更為重要的是科學防治。正是依靠科學,在新時代,我們又創(chuàng)造了新的奇跡,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了防疫抗疫精神,成為新時代的紅色文化精神又一個豐碑。其次現(xiàn)代網絡帶來豐富的文化傳播方式,也促使紅色文化認同渠道更加廣泛。據(jù)《中國互聯(lián)網絡發(fā)展統(tǒng)計報告》(第47次2021.03),10至30年齡段的網民占近32%,刷段視頻、網絡游戲成為網絡使用的重要方式,在這些虛擬的世界里,廣大青年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會發(fā)生悄然的變化。引導青年學生紅色文化認同,需要借助科學技術手段,尤其在黨史、新中國史宣傳上,充分利用網絡傳播方式,讓青年學生們主動去探尋在革命艱難困苦的時代,為了理想、信仰而勇于獻身的人,是什么力量促使他們義無反顧、甘于犧牲??傊?,紅色文化認同離不開科學技術的推動和發(fā)展,作為新時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能視網絡為“洪水猛獸”,而要學會“推波助瀾”,要善于利用互聯(lián)網技術的發(fā)展,助力紅色文化在大學生們中間的傳播,才有利于紅色文化認同的盡早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