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紅,孫丁凡
(西北民族大學 中國語言文學學部,甘肅 蘭州 730030)
中國文學地方性的特征,在古代表現(xiàn)得尤為明顯。劉師培認為:“南方之文,亦與北方迥別。大抵北方之地,土厚水深,民生其間,多尚實際;南方之地,水勢浩洋,民生其際,多尚虛無。民崇實際,故所著之文,不外記事、析理二端;民尚虛無,故所作之文,或為言志、抒情之體。”[1]他將南北兩地的地理特征與文學體裁、文學風格相聯(lián)系,指出了中國古代文學濃厚的地方性特征。然而,學者開始對文學的地方性特征發(fā)生濃厚興趣,則大致始自現(xiàn)代文學時期。鴉片戰(zhàn)爭以來,中國的國門被迫打開,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漸趨解體,國家不可避免地被卷入世界一體化的進程中,而一體化的進程要求以標準化、統(tǒng)一性來取代地域性和差異性。正是在被一體化的焦慮中,現(xiàn)代文學家開始正視文學尤其是小說中的地方性。魯迅認為,五四鄉(xiāng)土小說流派最典型的文學特征,是“土氣息,泥滋味”。隨后,不管是沈從文供奉人性小廟的“湘西世界”,還是蕭紅承載童年記憶的呼蘭小城,抑或是老舍筆下的皇都北平,張愛玲書寫傳奇人生的上海,無不帶有著鮮明的地方性特征而走入讀者的視野。而且,這種地方性特征的書寫,絕不是偶然為之,而是基于作家對某種地方文化認同基礎上形成的一種自覺的地方意識。地方意識的勃興,使不同時代、不同文本中“中國形象”的構建具有了更為豐富的意義和色彩。
21世紀以來,中國以大國形象崛起于世界,極大激發(fā)了國人的文化自信心。然而,世界一體化進程的加劇,也使本土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沖擊。新的社會文化語境,深刻地影響著作家的文化選擇、文學經驗和文學情懷,其中,邊地成為許多作家關注的焦點。遲子建筆下的額爾古納河,阿來筆下的藏地村莊,紅柯筆下神性與野性交織的新疆大漠,寧夏作家筆下的黃土高原等,這些豐富、博大的邊地意象,成為承載作家想象、經驗與思考的文學中國圖志。
作為寧夏作家群中的一員,郭文斌于20世紀90年代登上文壇,他的文學創(chuàng)作,是植根于故土的,帶著鮮活鄉(xiāng)土氣息的寫作。在他和寧夏其他作家的不懈努力下,一個寧靜祥和、安貧樂道、充滿詩意的西部小山村的形象躍然紙上,這個充滿了獨特的文化韻味的山村形象,也是特定時期中國形象的代表。
“形象作為一種文化隱喻或象征,是對某種缺席的或根本不存在的事物的想象性、隨意性的表現(xiàn),其中混雜著認識的與情感的、客觀的與主觀的、個人的與社會的內容。”[2]郭文斌小說關于西海固形象的形塑正是如此,它是虛實相生的,鮮明的地方色彩和地方文化與作家的心象、想象抵牾融合,生息消長,共同體現(xiàn)出一種極具立體感的“中國形象”。
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入圍茅盾文學獎的長篇小說《農歷》,細讀小說文本就會發(fā)現(xiàn),整部小說是以追憶的方式完成,小說附錄中的《望》一章中談到,因為諸種現(xiàn)實原因,無法回老家過年,因此只能“以一種書寫的形式溫習大年”。[3]由此可以看出,整部小說中過節(jié)的時間、地點都與作家的現(xiàn)實生活拉開了一定的距離,是一個成長者對故土節(jié)日的回顧與反觀。追憶是文學作品中地方性因素得以呈現(xiàn)的重要方式,通過追憶,作家復現(xiàn)了另一個時空維度中的人物世象、地域景觀,在彼一種文化的參照比較下,此一文化空間的呈現(xiàn)有了多重豐富的意義。
整部小說用了節(jié)日志式的手法,以十五個農歷節(jié)日過節(jié)的時間為經,以過節(jié)的各類風俗習慣為緯,繪出一幅恬淡浪漫的民俗風情長卷。在小說中,每一個節(jié)日的來源,過節(jié)的各類習俗儀式都采用工筆細描的方式呈現(xiàn)。在作家的筆下,無論是我們熟悉的元宵節(jié)、中秋節(jié)、端午節(jié),還是陌生的燎疳節(jié)、小滿、中元等節(jié)日,每一個節(jié)日都是西海固農村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在這些節(jié)日中,包含著作家對中國人的民族心理、道德倫理、精神氣質、價值取向和審美情趣的認知,是作家在天與地、人與物、道德與信仰的諸般聯(lián)系中,對中國人生命之根的深層探究。因此,是一種鮮明的、洋溢著濃郁中國鄉(xiāng)土氣息的地方形象的塑造。
這一立體鮮明地方形象的呈現(xiàn),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作家獨特的敘事方式。小說有兩個敘事空間,一是外顯于小說的喬家莊,作者以喬家莊為敘事空間,以五月、六月一家為主要敘述人物,講述喬家莊人一年四季時序更替中過節(jié)的林林總總。二是內隱于小說中的另一個大的敘事空間,即鄉(xiāng)土中國。喬家莊的農歷節(jié)日,就是整個中國的節(jié)日:“十五個節(jié)日,每個都有一個主題,是古人為我們開發(fā)的十五種‘化育’課,蘊含著經久不衰的民間文化精神,是對人生的吉祥祝福,也是中國人特有的生活基調和為人處世的美好情懷?!盵4]因此,喬家莊不僅是一個地理意義上的現(xiàn)實之鄉(xiāng),更是一個具有特定文化意義的虛實相間的審美之鄉(xiāng)。
作家在小的敘事空間中書寫農歷節(jié)日,采用的是化簡為繁的方式,十五個節(jié)日,每個節(jié)日過節(jié)的禮俗、儀式都各不相同,作者從容不迫、優(yōu)裕自如地出入于文本之中,在日常生活的點滴之中將各類習俗娓娓道來。作家對于喬家莊人過節(jié)儀式的書寫,充滿了由衷的眷戀與贊美,那些儀式描寫是多姿多彩和充滿感情的。比如,小說之始寫“元宵”,首先從元宵節(jié)的前期準備工作寫起,寫娘和五月如何用蕎面做燈坯、剪燈衣,如何做燈捻,在吃過蕎麥長面,月上天空的時候開始敬燈神,一家人一起供燈、守燈,小說中著重通過六月的感受,寫出了“守”的意義:“守著守著,六月就聽到了燈的聲音,像是心跳,又像是腳步。”“六月第一次體會到了那種‘看進去’的美和好,也第一次體會到了那種‘守住’的美和妙?!盵5]在這樣的文字中,我們往往會體會到一種天人合一、物我相容的美好境界。除了元宵、端午、中秋這樣一些讀者耳熟能詳的節(jié)日,《農歷》中還寫了一類讀者相對陌生,但與農業(yè)生產與農事活動緊密相關的節(jié)日,諸如燎疳節(jié)、龍節(jié)和小滿。過燎疳節(jié)的時候,要打樹上的干梢、集干堆、讀祭文、燎疳、跳火,而后最重要的一項工作就是揚灰,需要根據灰落下來形狀判斷今年的收成。二月二,龍?zhí)ь^,“龍節(jié)”意味著春天即將來臨,人們換夾衣,圍倉,唱《一把灰歌》,以此來祈求風調雨順,五谷豐登。最有意思的是,在“小滿”這一章中,作家以五月、六月的嫂子生孩子開篇,小滿在農歷節(jié)氣中意味著水稻灌漿,谷穗小滿。小說將農作物的穩(wěn)穗與女性的孕育繁衍相關聯(lián),小滿,意味著收獲與希望的開始。上述兩類節(jié)日之外,小說中的“清明”和“寒節(jié)”是兩個與中國傳統(tǒng)的祭祀文化相關的重要節(jié)日。五月、六月的父親用一整套嫻熟而流暢的祭祀禮儀,告訴孩子“祖宗雖遠,祭祀不可不誠”的道理。整部小說在熱鬧喧天的社火表演和皮影戲中,以“上九”結尾。中國的節(jié)日就是扎在大地最深處的根,它滋養(yǎng)著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
在小說外顯的敘事空間中,作家充分調動兩個鄉(xiāng)間少男少女的感官、語言、行動,傳達出對西部農村每一個節(jié)日的認知和感受。而當小說進入隱含的大的敘事空間中時,作家的敘事焦點發(fā)生了變化,不再是活潑明亮的鄉(xiāng)間少年,而是以一個鄉(xiāng)村智者形象出現(xiàn)在小說中的人物,通過對他言談舉止的評說,作家完成對鄉(xiāng)土中國的具象化表達??梢钥闯觯掇r歷》中主要展示的是一個自給自足的、充滿了禮俗儀式的鄉(xiāng)土社會?!掇r歷》的寫作時間是21世紀以后,這一時期,整個中國社會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發(fā)展。城鎮(zhèn)化進程的加劇,讓中國的許多村莊成為“空心的村莊”或者面臨“消失”的窘境,因此,許多作家的鄉(xiāng)土敘事自然而然就帶有了懷舊情緒。其實,21世紀以來鄉(xiāng)土小說中的挽歌情調,是對20世紀以來“將鄉(xiāng)土作為審美對象而非現(xiàn)實對象,通過牧歌與挽歌化的懷鄉(xiāng)戀舊式書寫來寄托對傳統(tǒng)的溫情眷戀”[6]寫作的繼承。《農歷》與上述小說的不同之處在于,作家有意弱化了這種懷鄉(xiāng)戀舊的情緒,小說中對節(jié)日儀式、禮俗的詳細呈現(xiàn),竭力營造出一種“在場感”?!岸Y俗作為一種特殊的行為,通過外在的符號、工具、程序以及組織者的權威而具有強制性,會營造出特殊的氛圍,而使參與者在哀傷、敬畏、狂歡與審美的不同情境中獲得行為規(guī)范、道德訓誡和心靈凈化?!盵7]在作家的筆下,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中的儀式、禮俗文化對鄉(xiāng)民確實發(fā)揮了強大同化和規(guī)約作用,西海固這個貧瘠的小山村由此散發(fā)著強烈的西北農村的氣息,小說也在自我想象、自我審視中構建出一個審美化的鄉(xiāng)土“中國形象”。
“民以食為天”,飲食文化是中國節(jié)日文化中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中國人的節(jié)日,意味著美食與游戲?!掇r歷》中就寫到了不同節(jié)日中極具地方色彩的飲食習俗,這些飲食習俗與西海固的天時地理、歷史傳承、生活環(huán)境緊密相關,比如,小說中寫五月、六月一家人在元宵節(jié)吃的蕎麥長面,端午節(jié)吃的甜醅子、做花饃饃,中秋節(jié)的月餅,冬至節(jié)的扁食,臘八節(jié)的臘八粥,這些食物的原料,諸如做甜醅子的莜麥,花饃饃的白面、蜂蜜和清油,都是西海固農村常見的農作物。除此之外,小說還不厭其煩地描寫了這些食物的制作過程,比如“甜醅子是莜麥發(fā)酵的,不用吃,光聞著就能讓人醉?;x饃當然不同于平常的饃饃了,是娘用干面打成的,里面放了蜂蜜和清油,爹用面杖壓了一百次,娘用手團了一百次,又在盆里放了一夜,才放到鍋里慢火烙的。一年才能吃一次,嚼在口里面柔筋筋的,有些甜,又有些淡淡的咸,讓人不忍心一下子咽到肚子里去。”[8]《農歷》里將食物的制作過程、享用食物的過程寫得極富儀式感,一方面表現(xiàn)出農民對糧食的珍視,另一方面也表現(xiàn)出農民對節(jié)日的重視,食物與節(jié)日的禮俗、氛圍融合為一體,使得這些植根于西海固大地上的每一個節(jié)日、每一種食物都鮮活生動,情趣盎然,擁有著斑斕多姿的地域色彩。
《農歷》以十五個節(jié)日為核心串聯(lián)起整部小說的敘述,這部類似散文的小說,沒有一以貫之的中心情節(jié)和激烈的矛盾沖突,敘事的時間也不長,從元宵之始至上九結束,十五個節(jié)日,構成了小說圓融的結構。然而,在這并不是很長的敘事時間中,作者卻鋪展出西海固人過節(jié)林林總總的具體形貌,小說由此形成了一種巧妙而別致的敘事效果。作家站在一個全知全能的視角上,在對西海固節(jié)日飲食文化全方位的評析中,逐步顯露作家的文化立場。小說中的飲食不僅是獨特的西海固地域風情和民俗文化的反映,同時,作者在對一個地方節(jié)日飲食文化的書寫中,傳達出作家對于傳統(tǒng)文化的感知和認同?!掇r歷》中敘述的時間背景是21世紀的前后,西海固實際上處于一個由前現(xiàn)代邁入現(xiàn)代的歷史進程中。這一時期,現(xiàn)代文化、外來文化逐漸蠶食著傳統(tǒng)文化和本土文化。然而,作家筆下的西海固,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及其強大的同化作用,在西海固人的每一個節(jié)日的飲食文化中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在《中秋》一章中,開篇就寫五月、六月的父親在樹上摘梨,摘下的八十五只梨,父親做主分給村里的十二戶人家,五月和六月一開始不樂意,在父親的說服下,兩人出門送梨,結果回來的時候,“廚房的面板上少了六十只梨,卻多了數不清的番瓜、角瓜、蘋果、花紅、玉米,等等。陽光從窗戶里照進來,落在這些瓜果上,有一種別樣的味道?!盵9]這種味道,就是分享的喜悅。眾所周知,西海固荒寒、貧瘠,農牧產出極其有限,可是,《農歷》中西海固的百姓,卻在不同程度上表現(xiàn)出了一種安貧樂道的生活韻味。再比如,《冬至》一章中,六月在吃扁食的過程中,想起父親說的只有專心吃飯才能對得住美味,不然就是錯過,錯過就是辜負。因此,他摒棄雜念,專心致志地品嘗美食。這一段近乎鋪陳的文字讓一個日常的冬至節(jié)吃扁食的過程變得文化意味十足,散發(fā)出迷人的魅力。作家的描述讓人感受到這個小山村無處不在的文化魅力,帶著難以言明的懷舊氣息。也可以說,《農歷》里的西海固,也就是傳統(tǒng)中國的象征。許多評論家認為,《農歷》的很多篇章中,大量引用了諸如《弟子規(guī)》《朱子家訓》《太上感應篇》《孝經》《論語》等儒家的文化經典,認為小說“體現(xiàn)出了儒家價值倫理體系在鄉(xiāng)土與民間敘事的重要作用。顯出一種濃厚的道德力量,呈現(xiàn)出一種有意味的說教色彩?!盵10]然而,個人認為,《農歷》中最引人入勝的地方,恰恰是作家在平凡的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中融入了對儒釋道文化的闡釋,頗有一種飛鴻踏雪泥的自然意趣。
將地方飲食作為文學的一種表現(xiàn)對象,在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中并不鮮見。以魯迅為例,飲食首先是他批判國民性的切入點,《孔乙己》中的茴香豆,《藥》中的人血饅頭,在小說中都承擔起了此類的敘事功能。其次,飲食也是作家表達懷鄉(xiāng)戀舊情緒的一種載體。周作人的《故鄉(xiāng)的野菜》《北京的茶食》,汪曾祺的《故鄉(xiāng)的元宵》《昆明的吃食》等作品中,都寄托著作家對一方水土的憶念。而郭文斌在《農歷》中對西海固飲食習俗的表現(xiàn),與上述兩種路徑均有不同,飲食與節(jié)日相互映照,傳達出的是作家對于傳統(tǒng)文化的認知。弗·杰姆遜認為:“第三世界的文本,甚至那些看起來好像是關于個人和力比多驅力的文本總是以民族寓言的形式來投射一種政治”。[11]在全球化、城鎮(zhèn)化進程日益加速,傳統(tǒng)文化逐漸式微的當下,郭文斌對節(jié)日文化中飲食的關注與表達,就帶有更深長文化認同的意味,這個偏僻閉塞的小村莊中的煙火人生、飲食習俗,體現(xiàn)出的都是中國味道和中國精神。
20世紀中國文學發(fā)展的過程中,地方書寫形成了兩條比較明晰的寫作路徑,以魯迅、王魯彥、臺靜農、柔石、趙樹理等為代表的作家,側重對凋敝、閉塞“村莊”的書寫,有著明顯的理性色彩和現(xiàn)實主義風格。另一條以廢名、沈從文、汪曾祺、孫犁等為代表,他們審美視角之下的“村莊”,帶著田園牧歌的優(yōu)美與浪漫,與前一種寫實派一起構成了中國現(xiàn)當代蔚為大觀的鄉(xiāng)土文學。郭文斌的小說,從表面來看,無論是對受到傳統(tǒng)文化濡染的農民形象的塑造,還是日常生活中節(jié)日文化、禮俗文化的細致呈現(xiàn),都表現(xiàn)出一種對鄉(xiāng)村生活審美、詩意的關照,因此,有人評價郭文斌,說他是“北方的汪曾祺”。但我認為,郭文斌小說中獨特的敘事方式,并不是對某個作家簡單地模仿或者套用,而是基于自己文化認同和文學選擇上的某種神奇的耦合,他們共同穿越時代與環(huán)境的阻隔,成就了一種詩意盎然的文學“中國形象”。
郭文斌的小說,大多以西海固為敘事基點,在人們慣常的認知里,西海固是干旱、貧瘠的代名詞。然而,郭文斌小說中的西海固,剝離了它尖銳、苦烈的一面,呈現(xiàn)出一片寧靜和安詳。這是交織著作家童年經驗和生命體驗的地方書寫,字里行間洋溢著濃郁的詩意。作家在回溯自己創(chuàng)作經歷的時候曾經說過:“我想我是在前世就走上文學道路了,對我影響最大的應該是‘農歷’,還有‘農歷’中的父老鄉(xiāng)親,還有生我養(yǎng)我的那片土地?!盵12]其實,作家所謂受到“農歷”的影響,更多是指一種“農歷精神”?!稗r歷精神”包含復雜的內容,但其核心部分,應該是儒釋道文化影響之下而生成的一種順應自然與生命的規(guī)律,飽含悲憫和感恩的精神。在《農歷》的附錄《望》中,作者通過一個場景,給予“農歷精神”形象的闡釋。作者身居城市,深情回憶起故鄉(xiāng)過春節(jié)的林林總總,在作者的筆下,節(jié)日不僅充滿了儀式感,同時也讓我們感到一種天與地、世界萬物與人類相容相生的美好。如他寫到大年三十的晚上,一家人守夜至雞鳴時分,全村人趕著牲口迎喜神:“初陽融融,人聲嚷嚷,牛羊撒歡,每個人都覺得喜神像陽光一樣落在自己身上,落在自家牲口的身上,那該是一種怎樣的喜慶。……那一刻,讓人覺得天地之間有一種無言的對話在進行,一方是大有的賞賜,一方是眾生的迎請。一個‘迎’字,真是再恰當不過。立著俯,跪著仰,正是這種由慈悲和銘感構成的順差,讓歲月不老,大地長青?!盵13]汪曾祺認為:“作家的責任是給讀者以喜悅,讓讀者感覺到活著是美的,有詩意的,生活是可欣賞的……小說的作用是使這個世界更詩化?!盵14]《農歷》無疑是契合了汪曾祺“詩化小說”的精髓,一種洋溢于天地萬物之間的和諧、寧靜、安詳的大美讓人陶醉不已。這種彌漫于整部小說中的詩意氛圍,正是審美視角之下詩性中國的典型體現(xiàn)。
從藝術手法上而言,郭文斌的小說,是具有詩性氣質的散文化的小說,因此,它也具有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韻味。以《農歷》為例,小說的開篇寫“元宵”,以“上九”結束,從開始到尾聲,小說結構謹嚴,自成體系。開篇的第一段,小說的小主人公登場,寫五月、六月和娘一起準備做蕎面燈盞的過程(這些燈盞是元宵節(jié)用來敬神的),接著,五月六月的父親登場,這是全書的核心人物,他既是佛法道法的參悟者,也是儒家倫理道德準則的踐行者,同時還是農歷節(jié)日儀式的主持者。全文以節(jié)日命名的各個章節(jié)之間是平行關系,但是以五月、六月一家尤其是他們的父親為中心。這種串珠法的結構是傳統(tǒng)章回體小說常用的模式??墒?,在《農歷》中,外顯的小說結構是服務于整體內容的,這個鄉(xiāng)村中“先生”的形象不僅貫穿了敘事的始終,他的言談舉止,也潛移默化了整個村莊,使它成為一個安貧樂道,和睦親善的圓融的集體。敘事的結構與敘事內容交相輝映,兩相契合,這是《農歷》結構上的匠心獨運之處。
除此之外,兒童視角的嫻熟運用,也是郭文斌小說常常為評論家所關注的另一個敘事特點?!掇r歷》之中,兩個花朵一般的鄉(xiāng)村少年,小說通過他們的眼睛,他們的話語,將農歷節(jié)日的來歷、節(jié)日的禮俗儀式以及節(jié)日中包含的儒釋道文化娓娓道來,使得農歷的節(jié)日鮮活靈動,富有生活氣息,同時也充滿了文化蘊涵。當然,作家更深遠的思考,應該是在這樣的“農歷精神”中成長起來的孩子,從身體到心靈,都應該是健康且對世界充滿祝福的孩子。20世紀30年代,沈從文小說書寫寄托自己“愛”與“美”的邊城,他塑造了充滿血性的湘西漢子和靈動如小鹿的湘西少女,成為現(xiàn)代文學人物畫廊中的經典形象。沈從文想通過這些形象,給予老態(tài)龍鐘的中國以新鮮的血液和力量,從而使民族和國家獲得新生。那么,郭文斌在精神家園失落的今天,他塑造的以五月、六月為代表的獨具審美魅力鄉(xiāng)村少男少女形象,無疑是作家對未來中國的期許,從這一點上而言,兩位作家心意相通,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對于小說的語言,郭文斌認為:“作為一個作家,需要時刻檢點自己的文字, 收斂我們放縱的習氣,賣弄的習氣。要使自己手中的筆具足方便之德?!盵15]這種要求落實到具體的小說創(chuàng)作中,我們發(fā)現(xiàn)作家往往能夠在詩意繾綣、輕靈優(yōu)美的字里行間,通過清新淡雅的意象,營造出天高云淡的意境,使人物、景物與情感融為一體,試舉一例:
月亮就從幸福的黑眼仁里升起來了。
六月飛速跑到上房,把早已準備好的供桌抱到院子里,又反身,一丈子跳回上房,爹已經在爐子上給他把水溫好了。他幾下子洗過手臉,轉身飛到廚房。大姐已經把供品準備好了。六月懷著無比的神圣感把供品盤子端到院子里。爹已經把香爐擺在供桌上了。
供獻開始。供桌上有五谷、瓜果、蜂蜜、凈水,有熱氣騰騰的月餅,有姐夫拿來的水煙,還有月光,西瓜瓤一樣的月光。[16]
這段文字,將人物過中秋節(jié)內心喜悅幸福的感受,通過一系列動詞如“跑”“抱”“跳回”“洗”“飛”等傳達出來,語言極富跳躍性。而對桌上各種供品,以及月光的描寫,虛實相生的一組意象,產生了一種奇妙的組合,將農歷節(jié)日的莊重感與鄉(xiāng)村日常生活的素樸感,以及熱烈而赤忱的鄉(xiāng)土情懷完美融合,舉手投足之間,鄉(xiāng)土中國濃郁的詩意汩汩而出!
總體而言,郭文斌在《農歷》中借十五個農歷的節(jié)日,為我們塑造了一個充滿詩情畫意和傳統(tǒng)文化韻味的鄉(xiāng)土中國形象。這一形象的塑造,有助于我們對現(xiàn)代化和工具理性所帶來的一系列可能出現(xiàn)的負面因素保持警醒。在喧囂浮華的消費主義時代,《農歷》中充滿安詳和祝福的生活觀,也有助于我們反思自我,重建精神家園。從這一意義而言,《農歷》的出現(xiàn),是我們這個時代的幸事,值得我們閱讀且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