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yy80"></tr>
  • <sup id="yyy80"></sup>
  • <tfoot id="yyy80"><noscript id="yyy80"></noscript></tfoot>
  •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北朝河淮詩考述

    2022-01-01 00:59:57
    關鍵詞:魏書洛陽

    陸 路

    (上海師范大學 都市文化研究中心、人文學院, 上海 200234)

    本文所說的河淮地區(qū),南至淮河,北部大致以黃河、淇水為界,東迄大海,西達潼關。河淮地區(qū)又分中原和齊魯兩個次文化區(qū)。漢晉北朝政區(qū)有一定變化,西晉居于該時段中間,較漢政區(qū)要分得細些,北朝州郡有泛濫之勢,故本文在為詩歌系地時,大體以西晉政區(qū)為綱,兼考慮文化傳統(tǒng)。中原地區(qū)大致相當于西晉司州之河南郡(尹)、滎陽郡、弘農郡(不包括潼關以西地區(qū))、河內郡、汲郡大部(不包括淇水以北地區(qū)),豫州大部(不包括北部原屬徐州之魯郡以及淮河以南原分屬荊州和揚州之安豐郡、弋陽郡),兗州之陳留郡、東郡(濮陽國)西部,徐州中部(彭城、下邳、東莞等郡),約相當于今河南省大部(不包括淇水以北的鶴壁、濮陽市區(qū)、滑縣道口鎮(zhèn)、安陽等地,以及信陽市之淮河以南地區(qū)即其下屬之息縣的淮河以南、羅山縣、光山縣、新縣等地)。齊魯文化區(qū)大致包括兗州大部(不包括陳留郡、東郡西部),豫州之魯郡,徐州北部(東海郡、瑯邪郡、東莞郡等),青州,冀州之平原郡、樂陵郡大部(篤馬河以南),約相當于今山東省大部(不包括省轄聊城市北部即臨清市、高唐縣等,德州市北部即夏津縣、武城縣、市區(qū)、寧津縣、樂陵市、慶云縣等,以及濱州市小部分地區(qū)即無棣縣北部臨近德州慶云縣之地)(1)本文歷史地理政區(qū)依譚其驤主編:《中國歷史地圖集》,北京:中國地圖出版社,1982年?,F(xiàn)行政區(qū)劃據杜秀榮、唐建軍:《中國地圖集》,北京:中國地圖出版社,2011年。。

    河淮地區(qū)是北朝中期(北魏遷都洛陽至魏分東西)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亦是詩歌最興盛的區(qū)域之一,該地區(qū)的詩歌創(chuàng)作是對漢晉詩歌傳統(tǒng)的繼承,同時該地區(qū)位于南北文學交融的中心地帶,故該地詩歌又吸收了南朝文學的新變因素,是南北詩歌融合的初步嘗試,故該地區(qū)是北朝詩歌地理研究最關鍵的區(qū)域之一。本文擬系統(tǒng)考析北朝河淮地區(qū)的詩歌創(chuàng)作(文中認定詩歌遵循屬地原則,河淮詩即指作于河淮地區(qū)的詩歌),為河淮文學研究奠定基礎,也為北朝詩歌研究提供地理空間視角,有助于全方位理解北朝文學,是北朝文學地理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中原地區(qū)

    (一)司州

    1.河南郡

    漢代置河南郡,西晉時轄境大致相當于今河南省轄洛陽市大部,鄭州市西部(鞏義市、登封市等),許昌市之禹州市,平頂山市之汝州市,三門峽市之義馬市等,治洛陽(今河南洛陽市東)。北朝河南郡詩歌主要作于洛陽。

    (1)北魏。元宏《洪池感懷》(已佚),《魏書》卷一九中《任城王傳》:“既至代都,眾聞遷詔,莫不驚駭。(元)澄援引今古,徐以曉之,眾乃開伏。澄遂南馳還報,會車駕于滑臺。高祖大悅曰:‘若非任城,朕事業(yè)不得就也?!瘡男亦拰m,除吏部尚書。及幸代,車駕北巡,留澄銓簡舊臣。初,魏自公侯以下,迄于選臣,動有萬數,冗散無事。澄品為三等,量其優(yōu)劣,盡其能否之用,咸無怨者。駕還洛京,復兼右仆射。高祖至北邙,遂幸洪池,命澄侍升龍舟,因賦詩以序懷。高祖曰:‘朕昨夜夢一老公,頭鬢皓白,正理冠服,拜立路左。朕怪而問之,自云晉侍中嵇紹,故此奉迎。神爽卑懼,似有求焉?!螌υ唬骸畷x世之亂,嵇紹以身衛(wèi)主,殞命御側,亦是晉之忠臣;比干遭紂兇虐,忠諫剖心,可謂殷之良士。二人俱死于王事,墳塋并在于道周。然陛下徙御經殷墟而吊比干,至洛陽而遺嵇紹,當是希恩而感夢。’高祖曰:‘朕何德,能幽感達士也。然實思追禮先賢,標揚忠懿,比干、嵇紹皆是古之誠烈,而朕務濃于比干,禮略于嵇紹,情有愧然。既有此夢,或如任城所言?!谑乔笃湔子?,遣使吊祭焉。”(2)魏收:《魏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465頁。孝文帝太和十七年七月離開平城名為南伐,至肆州、并州、懷州、九月抵達洛州,在群臣勸諫下才停止南行,于是擬遷都洛陽,十月抵達滑臺(結合上引《任城王傳》,到達洛陽后派任城王澄到平城曉諭諸臣遷都之事,十月元澄與孝文帝在滑臺相會,此后元澄陪同孝文帝),此后至鄴城。南伐初想過定都鄴城,后來改變了想法,定都洛陽。太和十八年正月孝文帝在鄴城朝見群臣,而后南巡,至河陰,二月孝文帝又北巡至平城,三月昭告天下遷都洛陽,七月孝文帝北巡朔州以及懷朔、武川等邊鎮(zhèn),留下元澄挑選舊日臣僚,八月回到平城,十月從平城正式遷都,十一月又至鄴城,繼續(xù)南行,甲申(十一月十四日,494年12月26日)經比干墓(在今河南衛(wèi)輝市)親作吊文,十一月己丑(十一月十九日,494年12月31日)抵達洛陽,十二月辛亥(十二月十一日,495年1月22日)孝文帝離開洛陽南伐(《魏書》卷七《高祖紀下》)(3)參見魏收:《魏書》,第173-176頁。,則孝文帝上北芒,泛舟洪池(《文選》卷三張衡《東京賦》:“于東則洪池清籞,淥水澹澹?!毖C注:洪池,池名也。在洛陽東三十里(4)蕭統(tǒng)編:《新校訂六家注文選》,李善等注,俞紹初等點校,鄭州:鄭州大學出版社,2013年,第147頁。),在到達洛陽和離開洛陽南伐間,泛舟時孝文帝跟元澄談到昨晚夢見嵇紹,元澄回答孝文帝是因為吊比干墓而未悼嵇紹之故,到洛陽前五天,孝文帝剛經過比干墓并作吊文,元澄故有此說。這亦證孝文帝在洪池泛舟并作詩感懷(已佚)是在太和十八年十一月十九日至十二月十日間。崔光、郭祚、邢巒、崔休游宴應詔賦詩(皆佚),《魏書》卷一九中《任城王傳》:“蕭鸞既殺蕭昭業(yè)而自立,昭業(yè)雍州刺史曹虎請以襄陽內附。分遣諸將,車駕將自赴之。豫州又表,虎奉誠之使不復重來。高祖引澄及咸陽王禧、彭城王勰、司徒馮誕、司空穆亮、鎮(zhèn)南李沖等議之?!{遂南伐。五等開建,食邑一千戶。后從征至懸瓠,以篤疾還京。駕餞之汝濆,賦詩而別。車駕還洛,引見王公侍臣于清徽堂?!疵S門侍郎崔光、郭祚,通直郎邢巒、崔休等賦詩言志?!?5)魏收:《魏書》,第466頁。元澄雖然反對孝文帝定都不久即南伐,但孝文帝決議南伐后還是隨行。太和十八年十二月戊辰(十二月二十八日,495年2日8日)到達懸瓠后,太和十九年正月辛未(正月初一,495年2月11日)在懸瓠朝饗群臣(《魏書》卷七《高祖紀下》)(6)參見魏收:《魏書》,第176頁。。到達懸瓠已是十二月二十八日,三天之后就是正月初一,任城王雖有病,也不至于到了懸瓠就走,大約他是參加正月初一的朝會后,離開懸瓠回洛陽,離開懸瓠時孝文帝在汝水邊為元澄作詩送別。此后孝文帝歷經鐘離、邵陽、下邳、彭城、魯城等地,五月癸未(五月十三日,495年6月21日)回到洛陽,行飲至之禮(《魏書》卷七《高祖紀下》)(7)參見魏收:《魏書》,第177頁。,游清徽堂等殿堂,崔光、郭祚、邢巒、崔休等應詔賦詩(諸詩皆佚)。無名氏《上商里歌》,《洛陽伽藍記》卷五:“洛陽城東北有上商里,殷之頑民所居處也。高祖名聞義里。遷京之始,朝士住其中,迭相幾刺,竟皆去之。唯有造瓦者止其內,京師瓦器出焉。世人歌曰:‘洛城東北上商里,殷之頑民昔所止。今日百姓造甕子,人皆棄去住者恥?!?8)楊衒之:《洛陽伽藍記校箋》,楊勇校箋,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第209頁。則是詩約太和十八年(494)遷都之初作于洛陽。元勰《暮春應詔》(已佚),《魏書》卷二一下《獻文六王傳·彭城王勰》:“高祖與侍臣升金墉城,……令黃門侍郎崔光讀暮春群臣應詔詩。至勰詩 ,高祖仍為之改一字,曰:‘昔祁奚舉子,天下謂之至公,今見勰詩,始知中令之舉非私也?!膶υ唬骸悸洞俗?,方見圣朝之私,賴蒙神筆賜刊,得有令譽?!咦嬖唬骸m琢一字,猶是玉之本體?!脑唬骸悸勗娙?,一言可蔽。今陛下賜刊一字,足以價等連城?!?9)魏收:《魏書》,第572頁?!段簳肪砥呦隆缎⑽牡奂o下》:“太和二十年春二月丙午,詔畿內七十以上暮春赴京師,將行養(yǎng)老之禮。三月丙寅,宴群臣及國老、庶老于華林園?!?10)魏收:《魏書》,第179頁。大約群臣暮春應詔即太和二十年三月行養(yǎng)老之禮時作,元勰亦與焉,諸臣詩皆佚。

    王肅《悲平城》、祖瑩《悲彭城》,《魏書》卷八二《祖瑩傳》:“尚書令王肅曾于省中詠《悲平城詩》,云:‘悲平城,驅馬入云中。陰山?;扪?,荒松無罷風?!沓峭踣纳踵灯涿?,欲使肅更詠,乃失語云:‘王公吟詠情性,聲律殊佳,可更為誦悲彭城詩?!C因戲勰云:‘何意悲平城為悲彭城也?’勰有慚色?,撛谧?,即云:‘所有悲彭城,王公自未見耳?!C云:‘可為誦之。’瑩應聲云:‘悲彭城,楚歌四面起;尸積石梁亭,血流睢水里?!C甚嗟賞之。勰亦大悅,退謂瑩曰:‘即定是神口。今日若不得卿,幾為吳子所屈?!?11)魏收:《魏書》,第1799頁?!段簳肪砥摺陡咦婕o下》:“太和二十三年三月庚子,詔以鎮(zhèn)南將軍王肅為尚書令?!?12)魏收:《魏書》,第185頁?!段簳肪砹锻趺C傳》:“裴叔業(yè)以壽春內附,拜肅使持節(jié)、都督江西諸軍事、車騎將軍,與驃騎大將軍、彭城王勰率步騎十萬以赴之……肅頻在邊……景明二年薨于壽春,年三十八?!?13)魏收:《魏書》,第1411頁。《魏書》卷八《世宗紀》:“景明元年春正月丁未,蕭寶卷豫州刺史裴叔業(yè)以壽春內屬,驃騎大將軍、彭城王勰帥車騎十萬赴之?!?14)魏收:《魏書》,第192頁。則景明元年(500)春,王肅即前往壽春,其后基本在此地,直到景明二年卒于是。則王肅在北魏都城洛陽任尚書令的時間是從太和二十三年三月至景明元年春,所以是二詩當作于此間。北魏咸陽王元禧宮人歌,景明元年五月,咸陽王元禧賜死私第。其宮人歌曰:“可憐咸陽王,奈何作事誤。金床玉幾不能眠,夜蹋霜與露。洛水湛湛彌岸長,行人那得渡?!?《魏書》卷二一上《咸陽王禧傳》)(15)魏收:《魏書》,第539頁。

    褚緭《戲為詩》,《南史》卷六一《褚緭傳》:“武帝遣王茂討(陳)伯之,敗走,間道亡命出江北,與子武牙及褚緭俱入魏。魏以伯之為使持節(jié)、散騎常侍、都督淮南諸軍事、平南將軍、光祿大夫、曲江縣侯……褚緭在魏,魏人欲用之。魏元會,緭戲為詩曰:‘帽上著籠冠,褲上著朱衣,不知是今是,不知非昔非?!喝伺鰹槭计教?。日日行獵,墮馬而死?!?16)李延壽:《南史》,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第1495、1497頁?!读簳肪矶段涞奂o中》:“天監(jiān)元年五月戊子,江州刺史陳伯之舉兵反,以領軍將軍王茂為征南將軍、江州刺史,率眾討之。六月,陳伯之奔魏,江州平?!?17)姚思廉:《梁書》,北京:中華書局,1973年,第38頁。則褚緭天監(jiān)元年六月隨陳伯之奔魏。大約到洛陽后,北魏欲用之,因褚緭是詩得罪魏人,而出為始平太守。此詩作于北魏元會時,則至早作于北魏宣武帝景明三年(梁武帝天監(jiān)元年502)。

    常景《贊四君詩》四首,《魏書》卷八二《常景傳》:“廷尉公孫良舉為律博士,高祖親得其名,既而用之。后為門下錄事、太常博士。正始初,詔尚書、門下于金墉中書外省考論律令,敕景參議……景淹滯門下積歲,不至顯官,以蜀司馬相如、王褒、嚴君平、揚子云等四賢,皆有高才而 無重位,乃托意以贊之……景在樞密十有余年,為侍中崔光、盧昶、游肇、元暉尤所知賞。累遷積射將軍、給事中。”(18)魏收:《魏書》,第1802頁。據敘述順序可知常景孝文帝太和間為門下錄事,宣武帝正始初仍在門下,大約永平、延昌間為給事中。是四詩大約太和末至景明(496—503)間為門下錄事時作于洛陽。宋道玙《臨終詩》《挽歌詞》(皆佚),《魏書》卷七七《宋道玙傳》:“道玙自太學博士轉京兆王愉法曹行參軍。臨死,作詩及挽歌詞,寄之親朋,以見怨痛?!?19)魏收:《魏書》,第1690頁。永平元年(508)九月元愉叛亂被殺后,宋道玙因為元愉參軍,亦見殺,此前曾作《贈張始均》,臨終前作《臨終詩》《挽歌詞》(后二詩已佚)。

    陽固《刺讒》《疾嬖幸》,《北史》卷四七《陽固傳》:“宣武末,又作《刺讒》《疾嬖幸》詩二首……明帝即位,除尚書考功郎中,奏諸秀孝考中第者聽敘,自固始。”(20)李延壽:《北史》,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1722頁。則陽固是二詩約北魏宣武帝延昌間(512—515)作于洛陽。延昌是宣武帝最后一個年號,正合宣武末之說。溫子昇《從駕幸金墉城》,《洛陽伽藍記》卷一:“瑤光寺北有承明門,有金墉城,即魏氏所筑城。晉永康中惠帝幽于金墉城。東有洛陽小城,永嘉中所筑。城東北角有魏文帝百尺樓,年雖久遠,形制如初。高祖在城內作光極殿,因名金墉城門為光極門。又作重樓飛閣,遍城上下,從地望之有如云也。”(21)楊衒之:《洛陽伽藍記校箋》,楊勇校箋,第47頁。金墉城在洛陽西北角,《魏書》卷八五《溫子昇傳》:“熙平初,中尉、東平王匡博召辭人,以充御史,同時射策者八百余人,子昇與盧仲宣、孫搴等二十四人為高第。于時預選者爭相引決,匡使子昇當之,皆受屈而去。搴謂人曰:‘來靡旗亂轍者,皆子昇逐北?!煅a御史,時年二十二。臺中文筆皆子昇為之。”(22)魏收:《魏書》,第1875頁。溫子昇為御史始有從駕資格,詩云:“細草緣玉階,高枝蔭桐井。微微夕渚暗,肅肅暮風冷?!?23)徐堅等:《初學記》,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第568頁。則該詩最早熙平二年(517)春作于洛陽。具體創(chuàng)作時間未詳。崔光韶《送母歸養(yǎng)臨行賦詩》(已佚),《魏書》卷六六《崔亮傳》:“(崔亮從父弟光韶)肅宗初,除青州治中,后為司空騎兵參軍,又兼司徒戶曹。出為濟州輔國府司馬,刺史高植甚知之,政事多委訪焉。遷青州平東府長史,府解,敕知州事。光韶清直明斷,民吏畏愛之。入為司空從事中郎,以母老解官歸養(yǎng),賦詩展意,朝士屬和者數十人。”(24)魏收:《魏書》,第1482頁崔亮家族本為居于青州之清河崔氏,大約熙平神龜間崔光韶送母歸養(yǎng),臨行賦詩,和者數十人,崔光韶原詩及和作皆佚。

    溫子昇《相國清河王挽歌》,相國清河王即元懌。元懌為侍中,太后又委以朝政,事擬周公、霍公,詩中相國當然指元懌。正光元年七月元懌被殺(25)參見魏收:《魏書》,第592頁。,朝野皆為之痛心,溫子昇是詩正作于此時。元熙有《絕命詩》二首(26)參見魏收:《魏書》,第504頁。,《魏書》卷九《肅宗紀》:“正光元年八月甲寅,相州刺史、中山王熙舉兵欲誅(元)叉、(劉)騰,不果見殺?!?27)魏收:《魏書》,第231頁。二詩作于元熙被殺前。李諧《釋奠詩》、王遵業(yè)《釋奠侍宴詩》(已佚),《魏書》卷三八《王慧龍傳》:“(王慧龍)長子遵業(yè),風儀清秀,涉歷經史?!?崔)光為肅宗講孝經,遵業(yè)預講,延業(yè)錄義,并應詔作《釋奠侍宴詩》?!?28)魏收:《魏書》,第879頁?!段簳肪砭拧缎⒚鞯奂o》:“正光二年春二月癸亥,車駕幸國子學,講孝經。三月庚午,帝幸國子學祠孔子,以顏淵配?!?29)魏收:《魏書》,第231頁。則正光二年(521)春二月崔光為孝明帝講《孝經》,王遵業(yè)預講,三月孝明帝幸國子學祠孔子,李諧、王遵業(yè)作釋奠詩,王詩已佚。

    元詡《幸華林園宴群臣于都亭曲水賦七言詩》,華林園在北魏都城洛陽宮中?!段簳肪硪蝗痘屎罅袀鳌ば潇`皇后胡氏》:“太后與肅宗幸華林園,宴群臣于都亭曲水,令王公已下各賦七言詩。太后詩曰:‘化光造物含氣貞?!墼娫唬骸Ъ簾o為賴慈英?!豕严沦n帛有差?!?30)魏收:《魏書》,第1722頁。該詩具體創(chuàng)作時間未詳,孝明帝元詡即位時只有六歲,在位十三年(515—528),卒年十九歲,即位初幾年大約還不能作詩,故是詩大約作于正光(520—524)孝昌(525—527)間。胡太后為司徒安定胡國珍女,有詩才。胡太后還作有雜言詩《楊白花》,懷念情郎楊白花。馮元興《浮萍詩》,《魏書》卷七九《馮元興傳》:“元叉既賜死,元興亦被廢。乃為浮萍詩以自喻曰:‘有草生碧池,無根綠水上。脆弱惡風波,危微苦驚浪?!?31)魏收:《魏書》,第1760頁。據《元叉墓志》:“孝昌二年三月二十日,詔遣宿衛(wèi)禁兵二千,夜圍公第。”(32)毛遠明:《漢魏六朝碑刻校注》(第6冊),北京:線裝書局,2008年,第20頁。則元叉于孝昌二年三月二十日賜死,元叉死,馮元興亦被廢,則馮元興是詩約孝昌二年(當在三月二十日之后)作于洛陽。元彧曾在其宅第(在洛陽城西法云寺北)的后園中,與賓客游宴賦詩。荊州秀才張裴為五言詩,有清拔之句“異林花共色,別樹鳥同聲”,元彧賜以蛟龍錦(《洛陽伽藍記》卷四)(33)楊衒之:《洛陽伽藍記》,楊勇校箋,第176頁。,據《魏書》卷一〇六《地形志》,荊州領南陽、順陽、新野、襄城等八郡(34)魏收:《魏書》,第2633頁。,疑張裴即南陽張氏文士。

    蕭綜《聽鐘鳴》《悲落葉》,《梁書》卷四九《豫章王綜傳》:“初,(蕭綜)母吳淑媛自齊東昏宮得幸于高祖(即梁武帝),七月而生綜,宮中多疑之者,及淑媛寵衰怨望,遂陳疑似之說,故綜懷之……綜在徐州,政刑酷暴。又有勇力,手制奔馬。常微行夜出,無有期度。每高祖有敕疏至,輒忿恚形于顏色,群臣莫敢言者。恒于別室祠齊氏七廟;又微服至曲阿拜齊明帝陵。然猶無以自信;聞俗說以生者血瀝死者骨,滲,即為父子。綜乃私發(fā)齊東昏墓,出骨,瀝臂血試之;并殺一男,取其骨試之,皆有驗,自此常懷異志。普通四年,出為使持節(jié)、都督南兗兗徐青冀五州諸軍事、平北將軍、南兗州刺史,給鼓吹一部。聞齊建安王蕭寶寅在魏,遂使人入北與之相知,謂為叔父,許舉鎮(zhèn)歸之。會大舉北伐,六年,魏將元法僧以彭城降,高祖乃令綜都督眾軍,鎮(zhèn)于彭城,與魏將安豐王元延明相持。高祖以連兵既久,慮有釁生,敕綜退軍。綜懼南歸則無因復與寶寅相見,乃與數騎夜奔于延明,魏以為侍中、太尉、高平公、丹陽王……初,綜既不得志,嘗作《聽鐘鳴》、《悲落葉辭》,以申其志。大略曰:聽鐘鳴,當知在帝城。參差定難數,歷亂百愁生。去聲懸窈窕,來響急徘徊。誰憐傳漏子,辛苦建章臺。聽鐘鳴,聽聽非一所。懷瑾握瑜空擲去,攀松折桂誰相許。昔朋舊愛各東西,譬如落葉不更齊。漂漂孤雁何所棲,依依別鶴夜半啼。聽鐘鳴,聽此何窮極。二十有余年,淹留在京域。窺明鏡,罷容色,云悲海思徒揜抑。其《悲落葉》云:悲落葉,連翩下重迭。落且飛,從橫去不歸。悲落葉,落葉悲,人生譬如此,零落不可持。悲落葉,落葉何時還。夙昔共根本,無復一相關?!?35)姚思廉:《梁書》,第824頁。蕭綜因自認為未受梁武帝重視,又自以為其乃齊東昏侯遺腹子而懷異志,又聞其叔蕭寶寅在魏,故最終奔魏。詩中之孤雁、別鶴、落葉正是其漂泊異鄉(xiāng)的自喻?!堵犵婙Q》《悲落葉》正作于自以為不得志之時。詩中云:“二十有余年,淹留在京域?!笔捑C普通六年(525)奔魏,時年二十四,正合“二十有余年”?!段簳肪砦寰拧妒捑C傳》:“普泰末,敕迎其(蕭綜)喪至洛,遣黃門郎鹿悆護喪事,以王禮與公主合葬嵩山?!?36)魏收:《魏書》,第1326頁。普泰只有一年(531),蕭綜約卒于是年,則其在北魏滿打滿算只生活了六年,所以所謂“京域”只能指建康?!读簳肪硭木拧对フ峦蹙C傳》所載《聽鐘鳴》《悲落葉》各三首,剛健而質樸是蕭綜原作,這兩組詩大約孝昌元年(525)至建明元年(530)間作于洛陽?!端囄念惥邸肪砣铡堵犵婙Q》:“歷歷聽鐘鳴,當知在帝城。西樹隱落月,東窗見曉星。霧露朏朏未分明,烏啼啞啞已流聲。驚客思,動客情,客思郁縱橫。翩翩孤雁何所棲,依依別鶴半夜鳴。今歲行已暮,雨雪向凄凄。飛蓬旦夕起,楊柳尚翻低。氣郁結,涕滂沱。愁思無所托,強作聽鐘歌?!薄端囄念惥邸肪戆税怂洝侗淙~》:“悲落葉,聯(lián)翩下重疊,重疊落且飛,從橫去不歸。長枝交蔭昔何密,黃鳥關關動相失。夕蕊雜凝露,朝花翻亂日。亂春日,起春風,春風春日此時同。一霜兩霜猶可當,五晨六旦已颯黃。乍逐驚風舉,高下任飄揚。悲落葉,落葉何時還。夙昔共根本,無復一相關。各隨灰土去,高枝難重攀?!?37)歐陽詢:《藝文類聚》,汪紹楹點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539、1509頁。顯然是踵事增華之作,即便是蕭綜的作品也是他后來的改作,也有可能是北朝末好事者將蕭綜之詩雜糅改作而成再托于蕭綜名下。

    元恭《聯(lián)句詩》,普泰二年(532)正月,元恭與元翙、元翌、薛孝通等聯(lián)句(《北史》卷三六《薛辯傳》)(38)參見李延壽:《北史》,第1334頁。。元恭《(失位詠懷)詩》,普泰二年夏四月,廢帝廣陵王元恭失位而詠懷賦詩(《魏書》卷一一《廢出三帝紀·前廢帝廣陵王恭》)(39)魏收:《魏書》,第278頁。。盧元明、魏收皆作有《晦日泛舟應詔》,《魏書》卷四七《盧元明傳》:“永安初,長兼尚書令、臨淮王彧欽愛之。及彧開府,引為兼屬,仍領部曲。出帝登阼,以郎任行禮,封城陽縣子,遷中書侍郎。永熙末,居洛東緱山,乃作幽居賦焉。于時元明友人王由居潁川,忽夢由攜酒就之言別,賦詩為贈。及明,憶其詩十字云:‘自茲一去后,市朝不復游?!鲊@曰:‘由性不狎俗,旅寄人間,乃今有夢,又復如此,必有他故。’經三日,果聞由為亂兵所害。尋其亡日,乃是得夢之夜?!?40)魏收:《魏書》,第1060頁。永熙一共三年(532—534),則永安至永熙二年(528—533)間盧元明在洛陽為官?!侗饼R書》卷三七《魏收傳》:“永安三年,除北主客郎中。節(jié)閔帝立……遷散騎侍郎,尋敕典起居注,并修國史,兼中書侍郎,時年二十六。孝武初,又詔收攝本職,文誥填積,事咸稱旨?!?41)李百藥:《北齊書》,北京:中華書局,1972年,第484頁。則永安三年至永熙二年間魏收亦在洛陽為官。盧元明詩云:“輕灰吹上管,落蓂飄下蒂。遲遲春色華,晼晼年光麗?!蔽菏赵娫疲骸把U裊春枝弱,關關新鳥呼。棹唱忽逶迤,菱歌時顧慕?!?42)歐陽詢:《藝文類聚》,汪紹楹點校,第61頁。皆寫春景,詩題亦相同,似同時作。盧、魏二詩大約永安三年至永熙二年間某個春季的晦日泛舟應詔而作。永熙三年可稱永熙末,則盧元明大約是年隱居緱山(今河南偃師府店鎮(zhèn)),《夢友人王由賦別詩》作于此期間。

    (2)隋。蕭愨《奉和詠龍門桃花》,蕭愨為梁上黃侯蕭曄子,蕭曄與蕭綱交好,在蕭綱為太子時,蕭曄卒于晉陵太守任上,蕭愨北齊天保間入鄴城,距蕭曄去世已近二十年,蕭愨后入隋為記室參軍,則蕭愨入北時約剛中年,在北朝生活約三十余年。龍門在洛陽南郊,詩云:“舊聞開露井,今見植龍門。樹少知非塞,花高異少原。”(43)徐堅等:《初學記》,第675頁。則作者是親臨龍門,且之前已入關到過少陵塬,蕭愨當是北齊亡后入北周。北齊時,洛陽因戰(zhàn)亂而雕敝,北周末滅北齊,洛陽入其版圖,尚無時間興建。入隋后,洛陽復興地位亦漸高,是詩大約入隋后到洛陽而作。

    隋煬帝曾三次自洛陽出發(fā)幸江都,《隋書》卷三《煬帝紀上》:“大業(yè)元年八月壬寅,上御龍舟,幸江都……五年春正月丙子,改東京為東都……六年三月癸亥,幸江都宮。”(44)魏徵等:《隋書》,北京:中華書局,1973年,第62、72、75頁?!端鍟肪硭摹稛奂o下》:“大業(yè)十二年秋七月甲子,幸江都宮?!?45)魏徵等:《隋書》,第90頁。楊廣《泛龍舟》:“舳艫千里泛歸舟,言旋舊鎮(zhèn)下?lián)P州?!?46)郭茂倩:《樂府詩集》,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第682頁。楊廣曾為揚州總管,故稱之為舊鎮(zhèn)。該詩作于大業(yè)元年南下江都前離開洛陽時。虞世基《奉和幸江都應詔》(南國行周北)中描寫了南巡的排場,因是前往江都,又描繪了楊廣以前為揚州總管時的功績,“冬律初飛管,陽鳥正銜蘆。”則出發(fā)時為初冬,大業(yè)元年八月壬寅(八月十六)下詔幸江都,是年有閏七月,則八月已相當于原先的九月,下詔到出發(fā)應是九月初了,已是原先的十月了,是可稱初冬了。隋煬帝三次幸江都,只有第一次是出發(fā)時已初冬了,故是詩即大業(yè)元年從隋煬帝至江都前離開洛陽時作。虞世基《奉和幸江都應詔》(巡游光帝典)云:“方陪覲東后,登封禪肅然?!?以上二首見于《藝文類聚》卷三九)(47)歐陽詢:《藝文類聚》,汪紹楹點校,第699頁。,東后即東方司春之神,則此行是在春季,詩中亦描寫巡行之排場,是詩大約大業(yè)六年春從隋煬帝至江都離開洛陽時作。隋煬帝原詩已佚。庾自直詩云:“二龍承玉軸,萬綺翊林塘??v觀此何事,巡駕幸維揚。伊雒山川轉,江河道路長。照日秋原凈,分花曲水香。稻粱叨歲月,羽翮仰恩光?!?48)李昉等:《文苑英華》,北京:中華書局,1966年,第820頁??梢姶诵械哪康牡厥墙迹竟?jié)是秋季。第三次幸江都時洛陽早已稱東都,季節(jié)亦合。故該詩大業(yè)十二年(616)秋八月離開洛陽前所作。楊廣原詩已佚(49)參見任曉勇:《隋煬帝“下?lián)P州”相關詩歌考釋》,《阜陽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3期。?!澳蠂兄鼙薄币皇自凇段脑酚⑷A》中題為虞世南作,在《初學記》中該詩題虞茂作,虞世基字茂世,世和基分別犯唐太宗和唐玄宗諱,而以其字稱之其中亦有文字犯諱,故省世字而單稱茂,可見《初學記》編者亦知該詩為虞世基作,故此處亦以虞世基所作。楊廣《四時白纻歌》今存《東宮春》《江都夏》則為幸江都過程中作,春季從洛陽出發(fā)作《東宮春》,夏季在江都作《江都夏》,三次幸江都,只有第二次是春季從江都出發(fā),《東宮春》正作于出發(fā)時。

    楊廣《冬至乾陽殿受朝》,薛道衡、牛弘、許善心皆作有《奉和冬至乾陽殿受朝應詔》,乾陽殿為隋東京洛陽之正殿?!端鍟肪砣稛奂o上》:“大業(yè)二年春正月辛酉,東京成,賜監(jiān)督者各有差……夏四月庚戌,上自伊闕,陳法駕,備千乘萬騎,入于東京……三年三月辛亥,車駕還京師?!?50)魏徵等:《隋書》,第65、67頁。則大業(yè)二年春東京洛陽宮殿建成,是年四月至三年隋煬帝在洛陽。楊廣詩云:“新邑建嵩岳,雙闕臨洛陽?!彼^“新邑”顯然指新建的洛陽城。又云:“元首乏明哲,股肱貴惟良。舟楫行有寄,庶此王化昌?!?51)徐堅等:《初學記》,第346頁。表達即位不久的新皇對人才的渴求。故是四詩約大業(yè)二年冬至日作于洛陽。楊廣《長樂宮賦詩》,《隋書》卷二二《五行志》:“大業(yè)十一年,煬帝自京師如東都,至長樂宮,飲酒大醉,因賦五言詩。其卒章曰:‘徒有歸飛心,無復因風力?!蠲廊嗽偃髟?,帝泣下沾襟,侍御者莫不欷歔?!?52)魏徵等:《隋書》,第639頁。《隋書》卷四《煬帝紀下》:“大業(yè)十一年冬十月壬戌,上至于東都?!?53)魏徵等:《隋書》,第89頁。則是詩約大業(yè)十一年冬作于洛陽長樂宮,是詩僅剩兩句。

    薛道衡《和許給事善心〈戲場〉轉韻》,《隋書》卷五八《許善心傳》:“大業(yè)元年,轉禮部侍郎……又太史奏帝即位之年,與堯時符合,善心議,以國哀甫爾,不宜稱賀。述諷御史劾之,左遷給事郎,降品二等……四年,撰《方物志》奏之……七年,從至涿郡,帝方自御戎以東討,善心上封事忤旨,免官?!?54)魏徵等:《隋書》,第1428頁。則許善心大業(yè)元年至七年間為給事郎。楊素大業(yè)二年七月去世前作有《贈薛番州》,則至少大業(yè)二年上半年薛道衡尚在番州。大業(yè)二年冬至薛道衡作《奉和冬至乾陽殿受朝應詔》,則大業(yè)二年下半年已經回到洛陽。《資治通鑒》卷一八《隋紀四》:“帝以啟民可汗將入朝,欲以富樂夸之。太常少卿裴蘊希旨,奏括天下周、齊、梁、陳樂家子弟,皆為樂戶,其六品以下至庶人,有善音樂者,皆直太常。帝從之。于是四方散樂,大集東京,閱之于芳華苑積翠池側有?!髽I(yè)三年春正月朔旦,大陳文物。時突厥啟民可汗入朝,見而慕之,請襲冠帶?!?55)司馬光:《資治通鑒》,北京:中華書局,1956年,第5626-5627頁。薛詩云:“京洛重新年,復屬月輪圓?!?56)徐堅等:《初學記》,第374頁。詩中鋪敘了正月百戲盛陳的熱鬧場面,約大業(yè)三年上元節(jié),許善心于洛陽作《戲場》(已佚)描寫迎接啟民可汗百戲雜陳的盛況。薛道衡作是詩和之(57)參見趙以武:《唱和詩研究》,蘭州:甘肅文化出版社,1997年,第327頁。。

    2.滎陽郡

    曹魏時分河南郡置滎陽郡,治滎陽縣(今河南滎陽市東北),西晉時轄境大致相當于今河南鄭州市大部(除了鞏義市、登封市等)、新鄉(xiāng)市之原陽縣(該縣今在黃河北,當時在黃河南)。

    隋。虞世基《汴水早發(fā)應令》:“鑾蹕臨河濟,裘冕肅柴禋。啟行分七萃,備物象三辰。祁祁亙原隰,濟濟咸縉紳。陽谷升朝景,青丘發(fā)早春。兗衣敷帝則,分器敘彝倫。”(58)李昉等:《文苑英華》,第876頁。這顯然是對皇帝的稱頌,而鑾蹕也正是指天子的車駕。這里的汴水是指古汴渠(自滎陽至彭城注入泗水),而別稱為汴河的通濟渠是大業(yè)元年開鑿的。《隋書》卷二《高祖紀下》:“開皇十四年十二月乙未,東巡狩。十五年春正月壬戌,車駕次齊州,親問疾苦。丙寅,旅王符山。庚午,上以歲旱,祠太山,以謝愆咎。大赦天下……三月己未,至自東巡狩。”(59)魏徵等:《隋書》,第39、40頁。開皇十四年十二月乙未即十二月初五(595年1月21日),開皇十五年正月壬戌即正月初三(595年2月17日)齊州治歷城(今山東濟南)。正月丙寅即正月初七(595年2月21日),正月庚午即正月十一(595年2月25日)。則隋文帝開皇十四年末出發(fā)東巡,至十五年初先至齊州,然后南下至兗州泰山郡祠泰山。虞世基作為內史舍人隨行。詩中所寫地名如河濟等正指齊地,所寫季節(jié)正為春季?!棒妹崦C柴禋”正指祭祀。與此行地點、季節(jié)、目的相合。是詩大約開皇十五年春隋文帝結束東巡回程途徑汴水時,應隨行的太子勇之令而作。劉孝孫《早發(fā)成皋望河》,成皋治今河南滎陽汜水鎮(zhèn)。成皋于大業(yè)末、武德初為王世充所占,詩中有惝恍魂、延佇嘆逝語,當未沒入王世充時所作(60)參見陳尚君:《唐代文學叢考》,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年,第12頁。。

    3.河內郡

    河內郡始置于秦,治懷縣(今河南焦作市武陟縣西南)。西晉時轄境大致相當于今河南焦作市大部等地區(qū),移治野王縣(今河南焦作市泌陽市)。

    北齊。高昂《從軍與相州刺史孫騰作行路難》,《北齊書》卷一八《孫騰傳》:“高祖進軍于鄴,初留段榮守信都,尋遣榮鎮(zhèn)中山,仍令騰居守。及平鄴,授相州刺史,改封咸陽郡公,增邑通前一千三百戶?!?61)李百藥:《北齊書》,第234頁?!侗饼R書》卷一《神武帝紀上》:“魏中興元年(531)十一月,攻鄴,相州刺史劉誕嬰城固守……永熙元年(532)正月壬午,拔鄴城,據之……四月既而神武至洛陽,廢節(jié)閔及中興主而立孝武?!?62)李百藥:《北齊書》,第7、9頁。則孫騰為相州刺史在高歡攻取鄴城后。而高歡在攻占鄴城后,又進攻洛陽?!侗饼R書》卷二一《高昂傳》:“后廢帝立,(高昂)除使持節(jié)、冀州刺史以終其身。仍為大都督,率眾從高祖破爾朱兆于廣阿。及平鄴,別率所部領黎陽及斛斯椿釁起,高祖南討,令昂為前驅。武帝西遁,昂率五百騎倍道兼行,至于崤陜,不及而還。尋行豫州刺史,仍討三荊諸州不附者,并平之?!?63)李百藥:《北齊書》,第294頁??梢姼甙阂鄥f(xié)助高歡攻取鄴城,并隨高歡繼續(xù)南下進攻洛陽。詩云:“卷甲長驅不可息,六日六夜三度食。初時言作虎牢停,更被處置河橋北?;厥捉^望便蕭條,悲來雪涕還自抑?!?《太平廣記》卷二百引《談藪》)(64)李昉等:《太平廣記》,北京:中華書局,1961年,第1504頁?;⒗卧诮窈幽蠝铌?,河橋在今河南孟州市西南、孟津東北黃河上,自鄴城南下再沿黃河至洛陽正是先過虎牢再經河橋??梢姶嗽娬饔谟牢踉晁脑码S高歡進攻洛陽經過河橋一帶時。結合上引史料和詩題,可知孫騰亦隨高歡進攻洛陽,否則不能稱“與相州刺史孫騰”,可能孫騰亦作有《行路難》(已佚)。

    4.弘農郡

    西晉時弘農郡轄境大致相當于今河南省轄三門峽市大部(不包括義馬市和盧氏縣),洛陽市洛寧縣,以及陜西省轄渭南市之潼關縣、華陰市,等等。治弘農縣(今河南三門峽市靈寶市北),華陰在潼關以西,屬于關隴文化區(qū)。所以此處考證的是弘農郡華陰以東地區(qū)的詩歌。

    (1)北齊。顏之推《從周入齊夜度砥柱》,《北齊書》卷四五《顏之推傳》:“時(蕭)繹已自立,以(顏)之推為散騎侍郎,奏舍人事。后為周軍所破。大將軍李顯慶重之,薦往弘農,令掌其兄陽平公遠書翰。值河水暴長,具船將妻子來奔,經砥柱之險,時人稱其勇決。顯祖見而悅之,即除奉朝請,引于內館中,侍從左右,頗被顧眄。……曾撰《觀我生賦》,文致清遠,其詞曰:‘……試拂蓍以貞筮,遇交泰之吉林(自注:之推聞梁人返國,故有奔齊之心。以丙子歲旦筮東行吉不,遇《泰》之《坎》,乃喜曰:“天地交泰而更習,坎重險,行而不失其信,此吉卦也,但恨小往大來耳?!焙笏旒?。譬欲秦而更楚,假南路于東尋。乘龍門之一曲,歷砥柱之雙岑。冰夷風薄而雷響,陽度山載而谷沉。侔挈龜以憑浚,類斬蛟而赴深?;钃P舲于分陜,曙結纜于河陰(自注:水路七百里一夜而至)。追風飆之逸氣,從忠信以行吟?!?65)李百藥:《北齊書》,第617、623頁。西魏陷江陵是在承圣三年(554)十一月辛亥,十二月辛未西魏殺害蕭繹。西魏陷江陵后,顏之推即在西魏掌陽平公李遠書翰。在西魏聽聞齊朝以禮遣送梁朝文士,所以希望前往北齊,再通過北齊回到南朝,據顏之推自注可知其自西魏前往北齊是在丙子歲即西魏恭帝三年、北齊文宣帝天保七年(556),砥柱在河南三門峽市沿岸黃河中,故顏之推是詩即作于天保七年。

    (2)北周。魯同群以為庾信《擬詠懷》第一、五、十七、十八、十九、二十、二十六首詩中所述如“移住華陰下,終為關外人”,“關門臨白狄,城影入黃河。”等乃實景描述,數詩約作于保定四年(564)庾信任弘農太守(治弘農縣,今河南三門峽市靈寶市北)時,這一組詩最終亦寫定于弘農太守任上(66)參見魯同群:《庾信年譜》,見范子燁主編:《中古作家年譜匯考輯要》卷三,西安:世界圖書有限公司,2014年,第693頁。。

    (二)豫州

    1.汝南郡

    西漢時置汝南郡,治上蔡縣(今河南駐馬店市上蔡縣西南),后移治平輿縣(今河南駐馬店市平輿縣北),西晉時分汝南郡立汝陰郡,汝南郡轄境大致相當于今河南省駐馬店市大部(不包括泌陽縣、新蔡縣等)、信陽市的淮北以北地區(qū)的西部(息縣等)等,治新息縣(今河南信陽市息縣)。

    北魏。元宏《別任城王澄》(已佚),太和十八年十二月十一日元澄從孝文帝南伐,十二月二十八日到達懸瓠,十九年正月初一孝文帝在懸瓠朝會群臣,此后元澄因病回洛陽,離開懸瓠前孝文帝在汝水邊為元澄作詩送別,詳見上文對崔光等游宴應詔詩之考證。元宏《懸瓠方丈竹堂饗侍臣聯(lián)句》,《北史》卷三五《鄭道昭傳》:“鄭道昭,字僖伯,少好學,綜覽群言。兼中書侍郎,從征沔北。孝文饗侍臣于縣瓠方丈竹堂,道昭與兄懿俱侍坐。樂作酒酣,孝文歌曰:‘白日光天兮無不曜,江左一隅獨未照?!沓峭踣睦m(xù)曰:‘愿從圣明兮登衡、會,萬國馳誠混日外?!嵻哺柙唬骸评状笳褓馓扉T辟,率土來賓一正歷。’邢巒歌曰:‘舜舞干戚兮天下歸,文德遠被莫不思?!勒迅柙唬骸曙L一鼓兮九地匝,戴日依天清六合?!⑽挠指柙唬骸癖巳陦炠馕艋?,未若今日道風明?!污透柙唬骸耐跽藤鈺熃?,寧如大化光四表。’孝文謂道昭曰:‘自比遷務雖猥,諸才俊不廢詠綴,未若今日?!烀蠋n總集敘記?!敔栔辏漕l丁艱私,每眷文席,常用 慨然?!瘜ふ袝?,累遷國子祭酒?!?67)李延壽:《北史》,第1304頁?!段簳肪硪痪胖小度纬峭鮽鳌罚骸败囻{南伐,留(元)澄居守,復兼右仆射?!拰毦砬财涮娟愶@達入寇漢陽。是時高祖不豫,引澄入見清徽堂。詔曰:‘顯達侵亂,沔陽不安,朕不親行,莫攘此賊。朕疾患淹年,氣力惙弊,如有非常,委任城大事。是段任城必須從朕。’澄涕泣對曰:‘臣謹當竭股肱之力,以命上報?!鞆鸟{南伐。高祖崩,澄受顧命?!?68)魏收:《魏書》,第469頁。太和二十一年八月孝文帝南伐,九月至新野,其后一直在漢沔一帶,太和二十二年正月朝饗群臣于新野行宮,三月至懸瓠,七月蕭鸞卒,禮不伐喪,而于九月離開懸瓠,班師(《魏書》卷七下《孝文帝紀下》)(69)參見魏收:《魏書》,第182-184頁。。孝文帝與彭城王勰、鄭道昭、邢巒、宋弁等聯(lián)句賦詩約即作于此時,因元澄留守洛陽并未隨行,而不在聯(lián)句之列。詩中有一統(tǒng)江左的豪情,似非作于九月丙午南征未成班師時,故聯(lián)句大約在太和二十二年(498)春夏之交?!对涂たh志》卷九:“汝陽縣,本漢舊縣也,屬汝南郡。晉屬汝南國,宋屬汝陽郡。隋開皇二年罷郡,縣屬豫州。仁壽四年改豫州為溱州,以縣屬焉。大業(yè)二年,又移于今理,屬蔡州。州理城,古懸瓠城也。汝水屈曲形若垂瓠,故城取名焉?!?70)李吉甫:《元和郡縣圖志》,賀次君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第238頁。汝陽縣即今河南駐馬店市汝南縣。懸瓠古城正在此。太和二十三年三月陳顯達侵占馬圈戍(今河南鎮(zhèn)平縣南),三月初一(499年3月31日)孝文帝帶病南伐,四月初一(499年4月26日)在谷塘原(在今河南鄧州市東南)病逝(《魏書》卷七下《孝文帝紀下》)(71)參見魏收:《魏書》,第185頁。。此次南伐元澄隨行,此次并非至懸瓠一帶,且孝文帝病重也不大可能聯(lián)句,亦證此聯(lián)句詩作于元澄留守洛陽之太和二十二年南伐至懸瓠時。

    2.陳郡

    秦置陳郡,治陳縣(今河南周口市淮陽縣),漢代時稱陳郡(國)、淮陽郡(國),西晉太康二年并入梁國,惠帝時復置陳郡,轄境大致相當于今河南省轄周口市大部(不包括市區(qū)、項城市、西華縣、扶溝縣等)。

    隋。李密《淮陽感秋》,《舊唐書》卷五三《李密傳》:“(楊)玄感敗。(李)密乃間行入關,為捕者所獲。時煬帝在高陽,密與其黨俱送帝所,謂其徒曰:‘吾等之命,同于朝露,若至高陽,必為葅醢。今在道中,猶可為計,安得行就鼎鑊,不規(guī)逃避也!’眾然之……行至邯鄲,密等七人穿墻而遁。抵平原賊帥郝孝德,孝德不甚禮之,密又舍去。詣淮陽,隱姓名,自稱劉智遠,聚徒教授。經數月,郁郁不得志,為五言詩曰:‘金風蕩初節(jié),玉露雕晚林。此夕窮涂士,郁陶傷寸心。野平葭葦合,村荒藜藿深。眺聽良多感,徙倚獨沾襟。沾襟何所為,悵然懷古意。秦俗猶未平,漢道將何冀?樊噲市井徒,蕭何刀筆吏。一朝時運會,千古傳名謚。寄言世上雄,虛生真可愧?!姵啥聰敌?。時人有怪之者,以告太守趙佗,下縣捕之,密又亡去。會東郡賊帥翟讓聚黨萬余人,密往歸之?!?72)劉昫:《舊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第2209頁?!端鍟肪硭摹稛奂o下》:“大業(yè)九年六月乙巳,禮部尚書楊玄感反于黎陽。丙辰,玄感逼東都……八月壬寅,左翊衛(wèi)大將軍宇文述等破楊玄感于閿鄉(xiāng),斬之。余黨悉平?!?73)魏徵等:《隋書》,第84頁。大業(yè)九年八月平楊玄感,李密被捕,是時已為仲秋,行至邯鄲,李密逃亡,至淮陽(治今河南淮陽)作是詩。

    3.梁郡

    秦時置碭郡,治睢陽縣(今河南商丘市睢陽區(qū)),西漢時改稱梁國,西晉時轄境大致相當于今河南省轄商丘市大部(不包括民權縣、睢縣、永城市)等(74)梁郡雖然一度在南朝如劉宋、梁代版圖中,但此地屬于中原地區(qū),且大多數時間在北朝版圖內,故梁郡在宋、梁版圖內時期的詩作,亦列北朝中原詩一并考述。。

    (1)南朝宋。鮑照《見賣玉器者》,詩云:“我方歷上國,從洛入函轅?!眲t鮑照曾至中原一帶。錢振倫以為元嘉二十二年,衡陽王義季都督豫州之梁郡(治下邑,今安徽碭山縣),鮑照在劉義季幕府,曾到過梁郡,并以為曾向西至洛陽游歷,作《見賣玉器者》(75)錢仲聯(lián):《鮑參軍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第382-383頁。。鮑照到過梁郡是可能的,但洛陽此時在北魏統(tǒng)治下,鮑照想來難以前往,梁郡已屬于中原,鮑照是以洛陽一帶代指他到過的中原,故是詩約作于梁郡一帶。

    (2)南朝梁。無名氏《北軍為韋睿歌》,《南史》卷五一《梁宗室·臨川王宏》:“(天監(jiān))四年,武帝詔宏都督諸軍侵魏。宏以帝之介弟,所領皆器械精新,軍容甚盛,北人以為百數十年所未之有。軍次洛口,前軍克梁城。宏部分乖方,多違朝制,諸將欲乘勝深入,宏聞魏援近,畏懦不敢進,召諸將欲議旋師。呂僧珍曰:‘知難而退,不亦善乎?!暝唬骸乙嘁詾槿弧!避姼柙唬骸晃肥捘锱c呂姥,但畏合肥有韋武?!渲^韋睿也?!?76)姚思廉:《南史》,第1275頁。蕭呂指想要退兵的蕭宏、呂僧珍。是詩約天監(jiān)四年作于梁城。

    (3)隋。盧思道《游梁城》,開皇元年九月,伐陳,命尚書左仆射高颎節(jié)度諸軍,盧思道隨高颎南征,為颎作《檄陳文》,是詩大約是年冬伐陳途中經過梁城(治今河南商丘睢陽區(qū))作(77)參見劉曙光:《盧思道研究》,山東師范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9年。。詩云:“揚鑣歷汴浦,回扈入梁墟。漢藩文雅地,清塵暖有余……亭皋落照盡,原野冱寒初。鳥散空城夕,煙銷古樹疏?!?78)李昉等:《文苑英華》,第1583頁。寫秋冬之際,正與高颎開皇元年伐陳時節(jié)相合。無名氏《挽舟者歌》,《古詩紀》卷一三九:“《海山記》曰:煬帝御龍舟,夜半聞歌者甚悲,帝遣人求之不得(歌曰):‘我兒征遼東,餓死青山下。今我挽龍舟,又困隋堤道。方今天下饑,路糧無些小。前去三十程,此身安可保。寒骨枕荒沙,幽魂泣煙草。悲損門內妻,望斷吾家老。安得義勇兒,爛此無主尸。引其孤魂回,負其白骨歸?!?79)馮惟訥:《古詩紀》,《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380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第513頁。大業(yè)元年開鑿通濟渠后,隋煬帝三次下江都,第一次是大業(yè)元年八月,第二次是大業(yè)六年三月,第三次是大業(yè)十二年七月。大業(yè)十年征遼東(80)參見魏徵等:《隋書》,第65、75、90、87頁。。據詩中所述作于征遼東之后,征遼東是大業(yè)十年,則是詩當作于第三次下江都過隋堤時,此時已多有饑饉,時局動蕩,與詩中描寫正合。隋堤在今河南商丘至永城一帶,此處據江都還遠,與詩中“前去三十程”正合。

    4.汝陰郡

    曹魏時分汝南郡置,西晉時轄境大致相當于今河南省轄駐馬店市之新蔡縣等、信陽市之淮濱縣等,以及安徽省轄阜陽市大部,治汝陰縣(今安徽阜陽市)。

    隋。楊廣作《早渡淮》,諸葛潁、蔡允恭、弘執(zhí)恭、虞世南皆作有《奉和出潁至淮應令》,結合諸葛、蔡、弘、虞四人之詩,知楊廣之詩作于開皇二十年十一月封楊廣為太子之后,否則不稱“應令”?!端鍟肪砣稛奂o上》:“仁壽初,奉詔巡撫東南?!?81)魏徵等:《隋書》,第61頁。是時通濟渠尚未開鑿(開鑿于大業(yè)初),故自潁水渡淮,據虞世南詩:“良晨喜利涉,解纜入淮潯。寒流泛鹢首,霜吹響哀吟。潛鱗波里躍,水鳥浪前沉。邗溝非復遠,悵望悅神襟?!笨芍诵械哪康牡卣菑V陵,時值秋季。潁水在今安徽潁上縣東南注入淮河,所謂出潁至淮正是此地,仁壽一共四年,則仁壽初約指仁壽元年。楊廣詩云:“清霞轉孤嶼,錦帆出長圻。潮魚時躍浪,沙禽鳴欲飛。會待高秋晚,愁因逝水歸?!?諸詩并見于《初學記》卷六)(82)徐堅等:《初學記》,第129頁。,則作于秋季,故楊廣之作及諸和詩約仁壽元年(601)秋作于潁淮交界處(今安徽潁上縣東南)(83)任曉勇:《隋煬帝“下?lián)P州”相關詩歌考釋》,《阜陽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3期。?!端鍟肪矶陡咦婕o下》:“仁壽元年三月壬辰,以豫章王暕為揚州總管?!?84)魏徵等:《隋書》,第46頁。也許此次巡撫,既是太子又是前任揚州總管的楊廣對新任揚州總管工作的指導?!段脑酚⑷A》卷一百七十錄諸葛潁、蔡允恭、弘執(zhí)恭、虞世南詩,皆作有《奉和出潁至淮應制》(85)參見李昉等:《文苑英華》,第819頁。, 隋煬帝即位后南巡皆在通濟渠開通后,已無需自潁水渡淮,故當以《初學記》作“應令”為是。

    5.沛郡

    西漢時分秦泗水郡立沛郡,治相縣(今安徽淮北市濉溪縣西北),漢末曹操分沛郡立譙郡。西晉時轄境大致相當于今安徽省轄宿州市大部(不包括碭山縣、泗縣等)、淮北市大部、蚌埠市北部(固鎮(zhèn)縣、五河縣),江蘇省轄徐州市北部(豐縣、沛縣等)。

    隋。盧思道《春夕經行留侯墓》,作于開皇二年(582)盧思道隨高颎征陳途中經張良墓時(86)劉曙光:《盧思道研究》,山東師范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9年。?!短藉居钣洝肪硪晃澹骸皬埩寄乖?沛)縣東南六十里。有廟?!?87)樂史:《太平寰宇記》,王文楚等點校,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第301頁。詩中感慨對漢朝建立有大功的張良,身后墳墓荒涼,抒發(fā)對歷史和人生的無奈。

    (三)徐州

    下邳郡

    西晉時下邳國轄境大致相當于今江蘇省轄徐州市東部(新沂市、邳州市、睢寧縣)、宿遷市之泗陽縣以及安徽省轄宿州市之泗縣等,治下邳(今江蘇徐州邳州市南)。

    南朝梁。庾信《反命河朔始入武州》,《梁書》卷三《武帝紀下》:“中大通五年(533)六月己卯,魏建義城主蘭寶殺魏東徐州刺史,以下邳城降。秋七月辛卯,改下邳為武州。”(88)姚思廉:《梁書》,第77頁。侯景之亂中,武州又入東魏,東魏孝靜帝武定八年(550)重新稱為東徐州?!段簳肪砭虐恕秿u夷蕭衍傳》:“武定三年秋,又遣散騎常侍徐君房、通直常侍庾信朝貢。”(89)魏收:《魏書》,第2178頁。詩云:“受詔祁連返,申威疏勒還”(90)歐陽詢:《藝文類聚》,汪紹楹點校,第489頁。,正是喻指出使返國。是詩大約大同十一年(545)出使東魏后返回建康途徑下邳(治今江蘇睢寧縣北古邳鎮(zhèn)東)作。

    (四)兗州

    東郡西部

    東郡始置于秦,西晉時該地時而稱東郡時而稱濮陽國,轄境大致相當于今河南安陽市滑縣南部、省轄濮陽市南部,山東菏澤市之鄄城縣、鄆城縣,治濮陽縣(今河南濮陽市西南)。東郡西部(河南省轄安陽市之滑縣以南,濮陽市區(qū)南)屬中原文化區(qū),東郡其余地區(qū)屬齊魯文化區(qū)。

    隋??椎陆B《登白馬山護明寺》,《太平寰宇記》卷九《河南道九》:“白馬縣,本衛(wèi)之曹邑。漢以為縣,屬東郡。以地有白馬山,因為縣名。隋開皇三年屬汴州,九年屬杞州,十六年改杞州為滑州,縣又屬焉。白馬山在縣東北三十四里?!堕_山圖》云:‘有白馬群行山上,悲鳴則河決,馳走則山崩?!蚺c縣,葢取此山為名。”(91)樂史:《太平寰宇記》,王文楚等點校,第161頁。《隋書》卷七六《孔德紹傳》:“會稽孔德紹,有清才,官至景城縣丞。竇建德稱王,署為中書令,專典書檄。及建德敗,伏誅?!?92)魏徵等:《隋書》,第1749頁。則孔德紹曾為竇建德臣僚,白馬縣(治今河南滑縣舊縣城東),此地屬竇建德控制區(qū),則是詩約作于五鳳元年(618)至五鳳四年竇建德戰(zhàn)敗前。

    二、齊魯地區(qū)

    (一)豫州

    魯郡

    魯國為周公旦封地,都曲阜(今山東濟寧市曲阜市東),秦時在此治薛郡,治魯縣(今山東濟寧市曲阜市),西漢改薛郡為魯國,治所不變。三國時改稱魯郡,西晉時復稱魯國。轄境大致相當于今山東省轄濟寧市西部(曲阜市、泗水縣、鄒城市)以及棗莊市北部滕州市等。

    北齊。陳昭《聘齊經孟嘗君墓》,《北史》卷二十《尉瑾傳》:“初,瑾為聘梁使,梁人陳昭善相,謂瑾曰:‘二十年后當為宰相。’瑾出,私謂人曰:‘此公宰相后,不過三年,當死?!押鬄殛愂怪鳎嫔ⅡT常侍,至齊。瑾時兼右仆射,鳴騶鐃吹。昭復謂人曰:‘二年當死?!缪匝?。德載位通直散騎侍郎?!?93)李延壽:《北史》,第736頁。尉瑾為尚書右仆射之天統(tǒng)二年正好有陳人聘齊,則使者當為陳昭,上推二十年,則尉瑾南聘時,約為梁大同末、中大同初(94)參見曹道衡、沈玉成:《中古文學史料叢考》,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第680頁。?!短藉居钣洝肪硪晃澹骸懊蠂L君冢在(滕)縣南五十里”(95)樂史:《太平寰宇記》,王文楚等點校,第303頁。,大約天康元年(天統(tǒng)二年466)陳昭聘北齊時經過古薛城孟嘗君墓(在今滕州市官橋鎮(zhèn))憑吊之而作是詩?!侗饼R書》卷八《后主傳》:“天統(tǒng)二年正月丙申,以吏部尚書尉瑾為尚書右仆射。二月壬子,陳人來聘……十二月乙丑,陳人來聘?!?96)李百藥:《北齊書》,第98頁。則天統(tǒng)二年陳兩次聘齊,詩云:“薛城觀舊跡,征馬屢徘徊。盛德今何在,唯余長夜臺。蒼??諌怕罚俱补潘稍?。悲隨白楊起,淚想雍門來。泉戶無關走,雞鳴誰為開”(《文苑英華》卷三○六)(97)李昉等:《文苑英華》,第1566頁。。詩中所述為冬景,詠孟嘗君事跡,悲涼景象渲染物是人非的感傷,則大約陳昭是天統(tǒng)二年十二月那次聘陳的使者。且十二月距年初尉瑾為仆射已一年,二十年前陳昭言尉瑾為相三年當卒,他年底到鄴城時,尉瑾已為相一年,故云還有兩年尉瑾卒。

    (二)兗州

    1.濟北郡(國)

    秦時分齊郡置濟北郡,治博縣(今山東泰安市東南),北部和西部沿當時的黃河,轄境北至今河北滄州、東北沿渤海、東至今山東濱州陽信縣、鄒平縣一線,南至今山東泰安、西至今山東德州平原縣、聊城東阿縣一線。西漢時濟北郡中部分出濟南郡,北部分出平原郡,南部分出泰山郡,東漢時濟北國轄境大致相當于今山東濟南市長清區(qū)、平陰縣,泰安肥城市、寧陽縣東北部等。西晉初將東郡之東阿(今山東聊城市陽谷縣東北)、谷城(今山東濟南市平陰縣西南)、臨邑(今山東聊城市東阿縣)三縣劃歸濟北國,于是西晉時濟北國轄境大致相當于今山東省聊城市西南部(陽谷縣、東阿縣),濟南市之平陰縣,泰安市之肥城市等,治盧子城(今山東濟南市平陰縣西南)。

    東魏北齊。庾信《經陳思王墓》,在《文苑英華》中題為庾肩吾作,庾肩吾沒有到過北方,當是庾信詩誤為庾肩吾詩。《太平寰宇記》卷一三《河南道一三》:“魚山,一名吾山?!稘h書·溝洫志》:武帝臨河決,作《瓠子歌》曰:吾山平兮巨野溢,魚怫郁兮迫冬日。吾山即魚山……魏陳思王曹植嘗登此山,有終焉之志,遂葬其西,亦其所封國也。周回十二里”(98)樂史:《太平寰宇記》,王文楚等點校,第254頁。。曹植墓即在今山東東阿縣魚山上?!段簳肪砭虐恕秿u夷蕭衍傳》:“武定三年秋,又遣散騎常侍徐君房、通直常侍庾信朝貢?!?99)魏收:《魏書》,第2178頁。是詩大約武定三年(梁大同十一年545)秋出使東魏經過曹植墓時作,除此次外,庾信沒有到過今山東境內。

    2.濟陰郡

    西漢時分梁郡置濟陰郡,西晉時轄境大致相當于今山東省轄菏澤市西部(市區(qū)、定陶區(qū)、武成縣、單縣、東明縣等)等,治定陶(今山東菏澤市定陶區(qū))。

    東魏北齊。陽休之《贈馬子結兄弟》,《北齊書》卷四四《孫靈暉傳》:“馬子結者,其先扶風人也。世居涼土,太和中入洛。父祖俱清官。子結兄弟三人,皆涉文學。陽休之牧西兗,子廉、子尚、子結與諸朝士各有詩言贈,陽總為一篇酬答,即詩云:‘三馬俱白眉’者也?!?100)李百藥:《北齊書》,第596頁?!侗饼R書》卷四二《陽休之傳》:“河清三年,出為西兗州刺史。天統(tǒng)初,征為光祿卿,監(jiān)國史。”(101)李百藥:《北齊書》,第562頁。河清三年(564)陽休之為西兗州(治定陶,今山東定陶西)刺史,與馬子結兄弟唱和,是詩大約作于此時。

    (三)冀州

    平原郡

    漢景帝四年(前153)分濟北郡北部立平原郡,治平原縣(今山東德州平原縣南)。在黃河以南,屬青州。東漢時黃河改道,平原郡包括治所在內的北部地區(qū),在黃河以北,平原郡仍屬青州,東漢建安末平原郡由青州劃歸冀州,魏、西晉時亦屬冀州,仍治平原縣。北魏太和十一年(487)平原郡由冀州劃歸濟州。平原郡屬齊文化區(qū)。大約太安元年陸機為平原內史時作《齊謳行》描寫齊地風土(102)參見劉運好:《二陸年譜》,見范子燁主編:《中古作家年譜匯考輯要》卷二,第107頁。??梢娫陉憴C亦即當時人看來平原郡仍屬齊地。

    北齊。無名氏《崔伯謙歌》,天保初,博陵崔伯謙為濟北太守,有善政,民作歌“崔府君,能治政,易鞭鞭,布威德,民無爭?!表炛?《北齊書》卷四六《崔伯謙傳》)(103)參見李百藥:《北齊書》,第642頁。。濟州治盧縣(今山東聊城市茌平縣西南古黃河南岸),濟北郡亦治盧縣。是詩大約天保初作于這一帶。

    (四)司州

    陽平郡東部

    曹魏黃初二年(221)分魏郡東部、東郡西部置陽平郡,治館陶縣(今河北館陶縣)。西晉泰始二年(266)陽平郡南部析置頓丘郡,此后陽平郡轄境大致相當于今河北邯鄲市之館陶縣,山東聊城市之莘縣、冠縣等,移治元城縣(今河北大名縣東)。陽平郡東部(即今山東莘縣、冠縣等)原屬東郡,屬于齊魯文化區(qū)。

    隋。盧思道《上巳禊飲》,《隋書》卷五七《盧思道傳》:“高祖為丞相,遷武陽太守,非其好也。為《孤鴻賦》以寄其情……開皇初,以母老,表請解職,優(yōu)詔許之?!?104)魏徵等:《隋書》,第1398頁。《周書》卷八《靜帝紀》:“大象二年九月壬子,丞相去左右之號,隨公楊堅為大丞相?!?105)令狐德棻:《周書》,北京:中華書局,1971年,第134頁。則盧思道為武陽太守在大象二年冬至開皇元年。北周建德七年(578)置武陽郡,轄樂平縣(北齊改陽平縣,今山東莘縣城關)、莘亭(今山東莘縣北)、武陽縣(今山東莘縣西南),治樂平縣(106)參見王仲犖:《北周地理志》,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第939頁。。詩云:“山泉好風景,城市厭囂塵。聊持一樽酒,共尋千里春。余光下幽桂,夕吹舞青蘋。何言出關后,重有入林人?!彼^出關,即出函谷關,武陽郡正在關外,想要出世之心情亦與作《孤鴻賦》相合,該詩大約即作于為武陽太守時(107)倪其心:《關于盧思道及其詩歌》,《文學遺產》1981年第2期。。大定元年二月改為開皇元年,此詩寫于上巳,則已是開皇元年三月,大約春夏之際盧思道即表請解職。

    (五)青州

    東萊郡

    漢置東萊郡,治掖縣(治今山東煙臺市萊州市),轄境大致相當于今山東省轄煙臺市大部(不包括萊陽市、海陽市等)及威海市。

    (1)北魏?!渡阶蠼鹗尽肪砭培嵉勒选队谌R城東十里與諸門徒登青陽嶺太基山上四面及中頂掃石置仙壇詩》刻于掖縣城東之太基山上,鄭道昭《與道俗□人出萊城東南九里登云峰山論經書》、《登云峰山觀海島》刻于掖縣城東南之云峰山上,《論經書》刻于永平四年(511),其他兩首無年月(108)參見畢沅:《山左金石志》,見《石刻史料新編》(第一輯第19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77年,第14460-14462頁。?!段簳肪砦辶多嵉勒褌鳌罚骸俺鰹槠綎|將軍、光州刺史,轉青州刺史,將軍如故。復入為秘書監(jiān),加平南將軍。熙平元年卒,贈鎮(zhèn)北將軍、相州刺史,謚曰文恭?!?109)魏收:《魏書》卷五六《鄭道昭傳》,第1242頁。光州治掖縣(今山東煙臺萊州市),則是三詩大約作于鄭道昭任光州刺史時。鄭道昭卒于熙平元年(516),結合石刻時間,鄭道昭任光州刺史約在永平間(508—511)。鄭道昭《詠飛仙室》,趙之謙《補寰宇訪碑録》卷二指出飛仙室在掖縣(110)參見趙之謙:《補寰宇訪碑録》,見《石刻史料新編》(第一輯第27冊),第20206頁。,約與上三首詩同時期作。

    (2)東魏北齊。無名氏《鄭公歌》,鄭述祖(即小鄭公)約北齊天保后期為光州刺史,與其父鄭道昭(即大鄭公)為光州刺史相差近五十年,皆有善政,民作歌“大鄭公,小鄭公,相去五十載,風教猶尚同?!表炛?《北史》卷三五《鄭述祖?zhèn)鳌?(111)參見李延壽:《北史》,第1307頁。。祖珽《望海詩》,《北史》卷四七《祖珽傳》:“先與黃門侍郎劉逖友善,乃疏侍中尚書令趙彥深、侍中左仆射元文遙、侍中和士開罪狀,令逖奏之。逖懼,不敢通,其事頗泄。彥深等先詣帝自陳……帝愈怒,令以土塞其口,珽且吐且言,無所屈撓。乃鞭二百,配甲坊。尋徙于光州。刺史李祖勛遇之甚厚,別駕張奉禮希大臣意,上言珽雖為流囚,常與刺史對坐。敕報曰:‘牢掌。’奉禮曰:‘牢者,地牢也?!藶樯羁?,置諸內,苦加防禁,桎梏不離其身,家人親戚不得臨視,夜中以蕪菁子燭熏眼,因此失明……武成崩,后主憶之,就除海州刺史……入為銀青光祿大夫、秘書監(jiān),加開府儀同三司。和士開死后,仍說陸媼出彥深,以珽為侍中?!?112)李延壽:《北史》,第1741頁?!侗笔贰肪砣独钭鎰讉鳌罚骸按髮幹校研藕笥袑櫽谖涑?,除齊州刺史。贓賄狼籍,坐免官。復起為光州刺史?!?113)李延壽:《北史》,第1216頁。大寧僅一年(561),李祖勛大約河清間(562—564)為光州刺史,則祖珽因反武成帝寵臣和士開等而得罪武成帝被外放光州之事發(fā)生在此期間。是詩作于外放光州期間望海時。詩云:“無待送將歸,自然傷客子?!?114)歐陽詢:《藝文類聚》,汪紹楹點校,第152頁。正與祖珽被貶外任,成為客子的心情相合。河清四年四月北齊武城帝崩,后主即位,改元天統(tǒng),祖珽出任海州刺史。海州治朐山縣(今江蘇連云港海州鎮(zhèn))。海州雖亦靠海,但任海州刺史乃被后主起用,祖珽頗為得意,與詩中所述心情不合。且是時祖珽已失明,因此是詩當為在光州望海時所作。

    三、結語

    北朝時期現(xiàn)可知河淮地區(qū)約有詩107首,現(xiàn)存約84首。其中中原地區(qū)有詩歌約96首,現(xiàn)存約71首。齊魯地區(qū)約11首。去其重復(有些詩人在多地作詩),北朝時期約有約65位有主名的詩人在河淮地區(qū)作詩。

    洛陽是北朝時期重要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文士云集,故是河淮地區(qū)作詩最多之地,現(xiàn)可知洛陽詩約69首(現(xiàn)存約46首),北魏49首(現(xiàn)存31首),隋代20首(現(xiàn)存15首)。其中贈答詩現(xiàn)可知約12首,現(xiàn)存8首(北魏7首現(xiàn)存5首,隋代5首現(xiàn)存3首);送別詩7首,其中北魏6首(皆佚),隋代1首(現(xiàn)存)。贈答詩和送別詩另有專文考述,本文中的北朝洛陽地區(qū)詩歌僅考述贈答、送別之外詩歌。這樣贈答送別詩之外北朝洛陽詩現(xiàn)可知約50首(現(xiàn)存約37首),北魏36首(現(xiàn)存26首),隋代14首(現(xiàn)存11首)。其作者有(存詩2首及以上者在姓名后標出詩歌數,其余即存詩1首,名下有劃線者其洛陽詩已佚):元宏、崔光、郭祚、邢巒、崔休、元勰、王肅、祖瑩、褚緭、李諧、王遵業(yè)、宋道玙、陽固(2)、常景(4)、溫子昇、崔光韶、元熙(2)、胡太后、元詡、馮元興、張裴、蕭綜(2)、元恭(2)、元翙、元翌、薛孝通、盧元明(2)、魏收、楊廣(4)、虞世基(2)、庾自直、牛弘、許善心、薛道衡、蕭愨等。另有些詩人在洛陽作有贈答詩而無其他詩作,有鹿悆、王肅夫人謝氏、陳留長公主元氏、楊素等;還有些詩人有送別詩而無其他詩作,有袁翻、李琰、李神儁、王誦、王衍(115)王誦為王肅長兄融之子,王誦有弟名衍(《魏書》卷六三《王肅傳》,第1413頁),王誦尚寧陵公主(《寧陵公主墓志》,元勰子、孝莊帝兄彭城王元劭之女)《王誦墓志》正由其弟王衍撰(二墓志分見毛遠明:《漢魏六朝碑刻校注》,第四冊,第139頁;第六冊,第216頁。)、裴敬憲等;孫萬壽在洛陽兼有贈答詩和送別詩。這樣在北朝時期有主名的在洛陽作詩者約46人。其中中原籍約10人(包括8位以洛陽為籍的鮮卑元氏文人),河朔籍約9人,河東籍約6人,關隴籍文士約6人,荊楚藉約1人,齊魯籍約4人,來自南朝者約10人(其中江東本土文士1人,僑姓士族文士9人)?,F(xiàn)存35首詩中1首無主名。洛陽作為都城,其文士來自各地,但以中原、河朔、河東、江南文士為多,這也與當時的主要文化興盛地大致相合。

    西晉永嘉之亂后,洛陽詩歌衰落。北魏遷都洛陽后,洛陽詩歌有所復興,北魏洛陽詩主要以應詔、詠懷類為多。魏分東西后,文學中心轉到鄴城和長安,加之戰(zhàn)爭的創(chuàng)傷,洛陽詩歌創(chuàng)作又有所衰落。隋代定洛陽為東都后,此地詩歌大有復興,隋代詩歌主要以隋煬帝與朝臣的唱和為多,因描寫朝會以及隋煬帝下?lián)P州時的排場,這些詩歌以使用便于鋪敘的古體為多。這些詩歌創(chuàng)作已為唐代洛陽詩歌的興盛做好準備。

    洛陽之外的中原地區(qū)現(xiàn)可知有詩歌約27首,現(xiàn)存25首,其中2首無主名。有主名的作詩者有:鮑照、元宏、鄭懿、鄭道昭、邢巒、宋弁、高昂、顏之推、庾信(8)、盧思道(2)、楊廣、虞世基、虞世南、諸葛潁、蔡允恭、弘執(zhí)恭、劉孝孫、李密、孔德紹,等(有下劃線者現(xiàn)可知其河淮詩僅作于洛陽以外的中原地區(qū))。

    北朝中原詩歌以五言詩為主,已有一定的文體觀,比如,當需要鋪敘或表現(xiàn)雄壯內容時,好使用善鋪敘的古體,溫子昇《從駕幸金墉城》即猶是大謝詩風。而盧元明、魏收《晦日泛舟應詔》寫景相對細小,清新自然,則使用新體詩。隋煬帝《冬至乾陽殿受朝》體現(xiàn)新建東都后的隆重的朝會以及君王對人才的渴求,其題材較重大故使用長篇。薛道衡《和許給事善心戲場轉韻》鋪陳百戲,突顯洛陽城市之繁華,是對張衡《東京賦》的繼承,亦是對初唐京都詩的開啟。還有些五言詩猶有漢魏古詩的質樸,如詠懷類的元熙《絕命詩》、元恭《(失位詠懷)詩》將身世之感并入詠懷,直抒胸臆,詠物類的馮元興《浮萍詩》托物言志而并無對物本身的細致描繪,這類風格既是對漢魏古詩的繼承,也是北朝剛健的抒情風格的顯現(xiàn)。

    北朝中原地區(qū)亦有少數七言詩。孝文帝君臣還好作聯(lián)句詩,孝文帝與彭城王勰等聯(lián)句,以騷體與七言相配,其體式模仿漢代君臣聯(lián)句之一句騷體一句七言、句句押韻的體式,表達其一統(tǒng)天下的愿望。高昂《從軍與相州刺史孫騰作行路難》受南朝七言詩影響,隔句押韻的七言詩,首句入韻,則是七言詩原句句押韻的孑遺,在風格上則融入了北朝的貞剛之氣。隋煬帝的《泛龍舟》亦是這一體式,但更具有民歌特點。四言詩僅存3首,主要是諷諫、釋奠等傳統(tǒng)由四言表述的雅正題材。

    豫州亦是北朝中原詩重要創(chuàng)作地,由西往東汝南、陳、梁、汝陰、沛等皆可知有詩歌。豫州梁郡之梁城為漢梁孝王故城,汴水經此而過,此地亦居于南北往來的要道上,北朝時期亦是中原地區(qū)較重要的詩歌創(chuàng)作地。隋代盧思道隨高颎南征陳國,皆曾經過此地而作《游梁城》詠史感懷。隋代通濟渠開通前,從洛陽南下江南,需從潁水至淮河,此地成為交通要道,屬汝陰郡,汝陰郡詩歌也以這一帶為多,仁壽元年(601)隋太子楊廣南下,行至潁淮交界處,與諸葛潁、虞世南等有作詩唱和。

    北朝時期,齊魯地區(qū)相對于政治文化中心所在的中原地區(qū)詩歌創(chuàng)作有一定差距,現(xiàn)可知北朝齊魯地區(qū)有詩約11首(其中2首無主名),有主名的詩者有:鄭道昭(4)、陽休之、庾信、祖珽、盧思道、陳昭,等(有下劃線者其河淮詩僅作于齊魯地區(qū))。齊魯地區(qū)留存詩歌較多者,主要是齊魯中西部地區(qū),如兗州之濟北郡、濟陰郡,豫州之魯郡、青州之東萊郡等。這也是傳統(tǒng)上齊魯地區(qū)的文化興盛地。齊魯東部即膠東地區(qū)到十六國、北朝時期才可知有詩歌留存,如高密郡、東萊郡有詩歌。膠東一帶現(xiàn)可知詩歌約作于十六國北朝時期,太上六年(義熙六年410),劉裕北伐,圍南燕主慕容超都城廣固城,無名氏以三曲詠此事,皆采用五絕形式(116)對該詩之考證見陸路:《漢晉河淮詩考述》,《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年第1期。。這是較早的北朝民歌。北魏永平間(508—511)鄭道昭任光州刺史期間曾游云峰山并望海作詩,基本用五言古體,詩中多鋪敘仙境,與齊地多方士傳統(tǒng)亦合,這是萊州灣一帶現(xiàn)可知較早的詩歌,云峰山亦因鄭道昭而聞名。北齊時祖珽外放光州,曾在此望海作詩“登高臨巨壑,不知千萬里。云島相接連,風潮無極已。時看遠鴻度,乍見驚鷗起?!?117)歐陽詢:《藝文類聚》,汪紹楹點校,第152頁。祖珽登山遠眺大海所見云島相連,大約即廟島群島,此為黃、渤海的分界線。

    總之,就北朝河淮區(qū)域詩歌創(chuàng)作而言,中原地區(qū)詩歌以洛陽周邊以及豫州一帶為主要創(chuàng)作地,齊魯地區(qū)詩歌創(chuàng)作則拓展到膠東一帶。北朝前期,中原詩歌多繼承漢魏傳統(tǒng),北朝中后期隨著南北交流的頻繁,五古、新體詩等傳入北朝,北朝文士接受了新的詩歌體式以及文體觀念等,但猶有北國原有的貞剛之氣,在文化交融中,產生了利用新形式表達北國雄渾、剛健之氣的詩作,為南北文化的進一步融合乃至唐詩的形成做了初步的準備。

    猜你喜歡
    魏書洛陽
    分道揚鑣
    洛陽關(中篇小說)
    紅豆(2022年9期)2022-11-04 03:14:14
    洛陽正大劇院
    洛陽戰(zhàn)“疫” 人大在行動
    人大建設(2020年2期)2020-07-27 02:47:48
    “島夷”稱號與北朝華夷觀的變遷
    文史哲(2020年3期)2020-06-03 02:59:34
    “立法為民”的洛陽實踐
    人大建設(2019年9期)2019-12-27 09:06:20
    洛陽師范學院
    人大建設(2019年4期)2019-07-13 05:43:04
    洛陽自古繁華
    海峽影藝(2019年1期)2019-06-24 07:36:48
    “處可寒”語源考
    《魏書·廣平王元懷傳》補疑
    古代文明(2013年4期)2013-07-18 12:08:45
    红桥区| 义马市| 台东县| 玛多县| 南乐县| 子洲县| 夹江县| 乐至县| 绩溪县| 四平市| 永胜县| 溧水县| 连南| 佳木斯市| 玉屏| 乌拉特中旗| 图木舒克市| 阿克苏市| 当阳市| 木兰县| 南涧| 界首市| 塔城市| 聊城市| 略阳县| 涟水县| 延川县| 高平市| 阳泉市| 福建省| 安义县| 福鼎市| 安福县| 凤翔县| 濉溪县| 天镇县| 克拉玛依市| 盱眙县| 石嘴山市| 宁强县| 丹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