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彰 董光先
(重慶市計量質(zhì)量檢測研究院 重慶 401123)
古詩詞是我國語言文化中所特有的、濃縮的精品,是彰顯中華民族燦爛歷史和文化的特殊載體,是傳承中華民族數(shù)千年文明的厚重積淀。自秦始皇統(tǒng)一度量衡以來,中國傳統(tǒng)計量文化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從古代計量到現(xiàn)代計量的整個發(fā)展歷史,可以說是中國甚至人類歷史發(fā)展的縮影;從古代計量到現(xiàn)代計量所孕育的獨特的文化底蘊及精神內(nèi)涵是人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把計量與古詩詞結(jié)合起來,在古詩詞中探尋計量光影,在計量中體現(xiàn)古詩詞精髓,是弘揚計量文化很好的切入點和結(jié)合點[1]。下面讓我們一起去欣賞古詩詞中的“計量”吧[1]!
菁菁者莪,在彼中陵,既見君子,錫我百朋。(《詩經(jīng)》)
詩中的“朋”,是我國最早的貨幣計量單位。夏商時期,貝殼開始廣為人們接受,貨貝在社會上取得了貨幣的地位,由于貨貝逐漸增多,人們把十貝串在一起,稱為一朋。用“朋”計量貨貝,表明社會生產(chǎn)力又向前進了一步。
由于重量單位各朝各代眾說紛紜,沒有一個統(tǒng)一的標準,但對比各種說法,不難發(fā)現(xiàn)相似之處較多,比如:重量單位自古以來最常見的為:銖、兩、斤、鈞、石,統(tǒng)稱五權(quán)。二十四銖即一兩,十六兩即一斤,三十斤為一鈞,四鈞就是一石,可見石是最大的單位。
兩京春薺論斤賣,江上鱸魚不直錢。(《買魚》)
青州七斤衫,盡力提不起。(《頌古一百二十一首》)
中國古代是農(nóng)業(yè)社會,針對糧食的計量單位最為常見。石(擔)、鈞、斗、斛都是用來表示重量的(斗、斛同時也是容積單位)。
平生射虎裴將軍,馬獰如龍弓百鈞?!懂嫽ⅰ?/p>
吏祿三百石,歲晏有馀糧。(《觀刈麥》)
當時白居易一年的薪俸大約是三百石米。對自己不干農(nóng)活卻能有三百石的俸祿,甚是慚愧。1石(重量單位)=79 320克(唐代1斤=661克,120斤就是一石)一年的俸祿有三百石,一年有約23 790千克糧食。
錙和銖均為我國古代極小的重量單位。漢代以一百黍的重量為一銖?!八腻O一兩,六銖一錙”。即錙為四分之一兩,銖為二十分之一兩。
奈何取之盡錙銖,用之如泥沙(《阿房宮賦》)
“為什么掠取珍寶時連一錙一銖都搜刮干凈,耗費起珍寶來竟像對待泥沙一樣?”這一句道出了秦皇室的索取無度,不知節(jié)約。錙銖連用,表示比較微小的數(shù)量。
為利較錙銖,真成小丈夫?!堆嗑邮住?/p>
均為古代長度計量單位,1尺=10寸,1寸=10分
桃花潭水深千尺。(《贈汪倫》)
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夜宿山寺》)
豈無要津水,咫尺有波瀾。(《贈元稹》)
咫(zhǐ)尺是中國古代長度單位,相當于手伸展時從手的下端到中指尖端的長度。據(jù)《說文解字》記載,中等婦人之手8寸為咫。
此意形容距離較近。
遙岑數(shù)寸斜日,楊柳一江晚煙?!杜碱}》
四月梅黃雨易成,夜來猶是十分晴?!队曛小?/p>
丈為長度單位,即十尺。
白發(fā)三千丈,緣愁似個長?!肚锲指琛?/p>
半匹紅綃一丈綾,系向牛頭充炭直?!顿u炭翁》
亭亭五丈馀,高意猶未已?!对凭铀鹿峦?/p>
“毫”“厘”“微”是我國古代量值微小的長度計量單位?!秾O子算經(jīng)》載,“蠶所吐絲為忽,十忽為秒,十秒為毫,十毫為厘,十厘為分”,到了宋代則把“秒”改成了“絲”。
老荷寬恩許退耕,絲毫無報亦何情?!稌小?/p>
進德功夫有淺深,一毫間斷即差參?!哆M德》
“尋”和“?!笔枪糯鷥蓚€長度單位。古書載有“倍仞謂之尋,尋舒兩肱”“倍尋謂之?!?。尋為兩臂伸展后雙手指間的長度,故“八尺為尋”。即一尋為八尺;一常為十六尺。后來用“尋?!北硎酒匠?、普通的意思。
千尋鐵鎖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頭。(《西塞山懷古》)
“千尋”,形容其長。
仞為古長度單位。《孔安國曰》中記載說“八尺曰仞”。到了漢代又成了七尺為仞。
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涼州詞》)
這家喻戶曉的詩句中的“仞”其實是計量單位。一仞就相當于七八尺之長,也就是說一仞大約為160厘米至180厘米之間,差不多一個成年人身高。
堂前九折溪,堂后百仞屏。(《仁智堂》)
翠屏千仞合,丹嶂五丁開(《幸蜀回至劍門》)
里為長度單位,多表示路程的距離,古代以三百步為一里,約三四百米。
八千里路云和月(《滿江紅》)
依舊煙籠十里堤(《臺城》)
步為古長度單位名稱。歷代不一,周以八尺為步,秦以六尺為步。
庭無十步廣,有竹才百個。《蘇子美竹軒和王勝之》環(huán)遶無十步,捷行財半之?!缎健?/p>
均是古代面積計量的單位,一頃等于一百畝。
種竹才一畝,便有千畝勢?!顿x西軒竹》
萬頃江田一鷺飛《利州南渡》
均是時間單位名稱,古代一夜分五更,而刻漏是古代時間計量的重要裝置之一。一刻約等于十五分鐘。
由于古代報更使用擊鼓方式,故又以鼓指代更。
五更鼓角聲悲壯,三峽星河影動搖(《閣夜》)
遲遲鐘鼓初長夜,耿耿星河欲曙天(《長恨歌》)
金闕曉鐘開萬戶,玉階仙仗擁千官。(《和賈舍人早朝》)
其中的“鼓角”“鐘鼓”都是古時用來打更的器具。
中國古代以漏壺滴漏計時,壺內(nèi)裝有漏箭。箭上有一百個刻度,用來計量一晝夜的十二時辰。
漏箭移,稍覺輕寒(《戚氏》)
漏斷人初靜(《卜算子》)
漏斷:夜深時,漏壺水少,不聞滴漏聲,稱“漏斷”。
古時一天分12個時辰,采用十二地支作為時辰名稱,并有古代的習慣稱法。其中子時(23:00~01:00),即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時辰的第一個時辰。其他時辰也有相應的名稱。
盛年處房室,中夜起長嘆。(《美女篇》)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楓橋夜泊》)
年為時間單位名稱,即365天;載即年,如一年半載。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黃鶴樓》)
浮云一別后,流水十年間(《淮上喜會梁川故人》)
古代計量圓周的單位。古以雙手合抱為一圍。《古今韻會舉要》:圍,一圍五寸,又云:一圍三寸,又一抱曰之圍。
上枝拂青云,中心數(shù)十圍《艷歌行》
梨大圍三寸,鱸肥疊四腮。(《舟中作》)
都是形容時間過得很快,其實是佛教里面表示時間的量詞,一彈指是7.2秒,一瞬是0.46秒,一剎那是0.018秒,所以最短的是一剎那[2]。
別君須臾間,歷日兩度新。(《寄舊山隱者》)
如此看來,古人淵博的學識不僅體現(xiàn)在詩詞歌賦上,連小小的計量單位也體現(xiàn)了古人的智慧,而我們現(xiàn)在所使用的計量單位大都是為了使用方便簡化而來的,那也算是取古人的精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