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洪星
(杭州學軍中學,浙江杭州 310012)
前段時間參與浙江省教育廳教研室主持的《高中語文教學指導意見》的編寫,反復研究了新課標的思想、新教材的體系,對“大單元任務式教學”有了一些更深刻的理解?!按髥卧本烤怪甘裁矗俊皩W習任務”依據什么來確定?任務式教學是不是意味著排斥單篇教學?新課標新教材背景下的單篇教學與傳統(tǒng)的單篇教學有什么本質的區(qū)別?對這些問題,不少一線教師的認識都比較模糊,很有澄清的必要。
新課標新教材背景下出現的“新課堂”,從根本上講主要有三種:群文閱讀、整本書閱讀、多媒介閱讀。多媒介閱讀不但要讀文,也要讀圖,還要讀視頻。讀視頻雖好,但高考不方便考查,所以,多媒介閱讀雖然是與時俱進的,代表了時代發(fā)展的方向,但在實際教學中恐怕注定不會成為課堂教學的常態(tài),只會“偶一為之”。普通高中教科書《語文》(以下簡稱“統(tǒng)編教材”)規(guī)定的整本書閱讀只有兩部:《鄉(xiāng)土中國》(學術論著)和《紅樓夢》(文學作品)。一線教師在實際教學中肯定會增加若干部,但也不可能成為將來語文課堂的“常態(tài)”。所以,整本書閱讀和多媒介閱讀在今后的語文課堂教學中會長期存在,但只是“點綴”。
群文閱讀則不同,它契合《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的精神,呼應了統(tǒng)編教材的體系,應該是今后語文教學的一個方向,或者說應該會成為今后語文課堂教學的一種“常態(tài)”。我們不能回避,只能擁抱。
跟傳統(tǒng)教學相比,群文閱讀是一種大單元、任務式教學。以前是“教課文”,一個單元的幾篇文章,一篇一篇往下教,是一種“單篇課文設計”?,F在是“做任務”,圍繞著幾個“學習任務”,將整個單元的幾篇文章進行相應的“整合”,是一種“學習任務設計”。在教學理念上,兩者有“質”的區(qū)別;在操作層面上,兩者有極大的不同。
那么,“學習任務”又是根據什么來確定的呢?統(tǒng)編教材的每個單元都歸入一個學習任務群,單元后面都列有一個明確的可具體操作的“單元學習任務”。比如必修下冊第六單元共有5 篇文章,后面列出的“單元學習任務”有5項:①社會環(huán)境對人物命運的影響;②突發(fā)事件在小說中的作用;③細節(jié)描寫;④人物語言;⑤嘗試創(chuàng)作小說。我們語文教師教什么呢?很明確,就是引導學生去完成上述這5個“任務”。
以前,教學內容由“課文”決定。課文的文本特點是什么,我們就教什么。鮮明獨特的內容必教,其他內容選教。比如蘇教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中的《拿來主義》,教師一般會確定下面幾個問題作為“教學內容”:雜文的語言特點,類比論證和比喻論證,論證思路。為什么要教這幾個內容呢?因為在整個蘇教版教材體系中,魯迅的《拿來主義》是唯一的一篇雜文,所以雜文的語言特點當然要趁這個機會講清楚,這個時候不講,后面也許就沒有機會講了。從論證方法的角度講,《拿來主義》中的類比論證和比喻論證是最典型也最容易講清楚的。以上兩項似乎是“必講”,這是一個教學契機問題,教學契機到了就要好好把握。至于“論證思路”則可以選講,因為這個內容后面還會不斷出現。所以,《拿來主義》的課堂教學內容是由《拿來主義》這個文本的特點決定的。課文決定課堂教學內容,課文是教學設計的中心。從整套教材的知識結構看,這樣的處理就會顯得有些瑣碎,零敲碎打不成體系,甚至有些“隨意性”。
現在,教學內容由“單元學習任務”決定,“課文”只是教學中供驅遣的“素材”。教學并不是圍繞著“課文”來展開,而是圍繞著“任務”來組織。所以在統(tǒng)編教材中,“課文”失去了傳統(tǒng)的中心位置,說到底只是一種“選文”,一種供驅遣的“素材”。這就很好地避免了傳統(tǒng)語文教學的隨意性。前些年語文界研究了很長時間的“教學內容的確定”,也出現了很多相關的文章。但隨著統(tǒng)編教材的實施,隨著“大單元任務式教學”的落地,這個問題將迎刃而解,不再成為問題。教學內容不用一線教師去確定,教材編寫者已然“規(guī)定”好,一線教師需要考慮的僅僅是圍繞這些“教學內容”,怎么去整合“選文”,并以最佳的方式把“教學內容”落實好。
以前,同課異構,同一篇課文可以開出不同的花,王老師講的是“桃花”,李老師講的是“梅花”……教師做得更多的是“自選動作”?,F在,同課異構,同一個單元就只能講相同的幾朵花,教師做得更多的是“規(guī)定動作”。也許有人會因此質疑:這樣的話,教學不是變得機械死板了嗎?一線教師的創(chuàng)造性又體現在哪里呢?其實我們大可不必擔心,都是桃花,自有其不同的“風采”;都是美女,自有其不同的“韻味”。
比如,必修下冊第六單元“單元學習任務”的第一項是“社會環(huán)境對人物命運的影響”,這個“學習任務”每個教師都必須引導學生去完成,是規(guī)定動作。但事實上,受執(zhí)教者的學力、閱歷、思想等諸方面的影響,同是講“社會環(huán)境對人物命運的影響”,不同的課的厚度、深度、特點都會不一樣,味道也會不一樣。然而,味道雖然不同,但桃花還是桃花,梅花還是梅花。從根本上講,世上雖然只有兩種人——男人和女人,但世界并沒有因此而單調,因為每個男人都有自己的風采,每個女人都有自己的魅力。
我們發(fā)現,統(tǒng)編教材每個單元的“單元學習任務”都是精心設計過的,把每個單元的“單元學習任務”匯總起來,整套教材就是一個體系,整套教材就是一個“知識網絡”。逐一落實每個單元的“單元學習任務”,語文教學就有望由“隨意”變成“科學”。
“大單元任務式教學”這幾個字很值得教師玩味?!叭蝿帐健睕Q定了閱讀方式的改變,由單篇閱讀變成了群文閱讀,意味著要對幾篇“選文”進行“整合”。而“大單元”則是一個整合視野的問題,也就是教師要站在什么樣的高度來“整合”。
“大單元”要求教師站在整個單元的高度來“處理”本單元的幾篇“選文”,選文為完成“單元學習任務”而服務,聽從“單元學習任務”的驅遣。
以統(tǒng)編教材必修上冊第六單元為例。該單元選編了6 篇文章,其人文主題是“學會學習”;該單元屬于“思辨性閱讀與表達”學習任務群,最核心的“單元學習任務”是“學會說理”。我們發(fā)現,6 篇選文中前4 篇是說理文,后2 篇是隨筆。我們要完成“學會說理”這一“單元學習任務”,必須對前4 篇說理文進行“整合”,而且是在“大單元”的視野下進行“整合”,立足思辨,4篇文章用其所長。
比如,可將全班分成4 個大組,結合《勸學》《師說》《反對黨八股》《拿來主義》4 篇文章,圍繞“怎樣才能說好理”這個話題分大組進行探討??煞謩e用1 個課時讓學生從四個角度進行探討:說理的針對性,說理的層次性,論證方法的多樣性(重點探討對比論證和比喻論證的使用),說理語言的特點。
探討說理的針對性,重點分析《勸學》和《師說》。《勸學》基于“性惡論”的觀點,論述了學習的重要性,可以使“直中繩”的木變成“其曲中規(guī)”,可以使“生非異”的人變成“君子”?!稁熣f》有感于當時士大夫“恥學于師”的社會風氣,提出“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的觀點。
探討說理的層次性,重點分析《拿來主義》(建議梳理全文的思路結構)和《反對黨八股》(建議從前五條罪狀中,挑選一條或兩條比較典型的進行分析,比如可以梳理第二條罪狀“裝腔作勢,借以嚇人”)。
探討對比論證,重點分析《勸學》和《師說》?!秳駥W》最后一段連用了三組對比,通過“積”與“不積”、“舍”與“不舍”、“用心一”與“用心躁”的對比,論述了學習態(tài)度和方法的問題?!稁熣f》第二段也進行了三組對比:古之圣人從師與今之眾人“恥學于師”對比,“愛其子,擇師而教之”與“于其身也,則恥師焉”對比,“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與“士大夫之族”嘲笑從師者對比。
探討比喻論證,重點分析《勸學》和《拿來主義》?!秳駥W》全文善用比喻,以喻代議,寓議于喻?!赌脕碇髁x》第8~10段運用比喻論證,以“大宅子”喻文化遺產,以“魚翅”喻文化遺產中的精華,以“鴉片”喻精華和糟粕并存的文化遺產,以“煙槍和煙燈”喻文化遺產中的舊形式,以“姨太太”喻文化遺產中的糟粕。
探討議論文的語體特點,重點體會《反對黨八股》和《拿來主義》。最后布置學生寫一篇議論文,要求:體現說理的針對性,說理層次清晰,運用對比論證和比喻論證,語體特征鮮明。
在上述過程中,教師是站在整個單元(“大單元”)的高度,把4 篇“選文”都打通了,按需取用,與傳統(tǒng)教學一篇一篇往下講是完全不同的。“大單元”教學,課堂內容集中,教學目標清晰,教師教得清楚,學生學得明白。
群文閱讀雖然主要是指在本單元內進行“整合”,但又不完全是指在本單元內進行“整合”。我們要正確理解“大單元任務式教學”中“大單元”這三個字的內涵。筆者認為,“大單元”主要指但不等于是“本單元”“該單元”。教學內容的“整合”應該包括如下四種方式:單元內整合,跨單元整合,跨冊整合,課內外整合。為什么要搞群文閱讀?群文閱讀的本質究竟是什么?筆者認為,所謂群文閱讀,說到底就是為了在某一個點上取得更深刻的認知、更豐富的體驗,而采用的多文本參考的方式。所以,我們是為解決某個問題而進行群文閱讀,不是為“群文閱讀”而“群文閱讀”。這就要求教師在根據“單元教學任務”對選文進行整合的時候,格局要大,視野要開闊。比如統(tǒng)編教材必修下冊第八單元共選編了4篇文章,對應的學習任務群是“思辨性閱讀與表達”。要學會思辨,我們當然可以“單元內整合”4 篇選文,但其實也完全可以“課內外整合”,比如把蘇洵的《六國論》與蘇轍的《六國論》、李楨的《六國論》放在一起進行比較閱讀,以訓練學生思維角度的多樣性、思維的辯證性,這樣效果可能會更好。
所以,“大單元任務式教學”中的“大單元”是一個“教學視野”的問題,是一個“教學站位”的問題。有人說,“大單元任務式教學”就是整個單元一起教。這種理解是片面的。它并不是要求教師“整個單元一起教”,而是要求教師站在整個單元、整冊書、整套教材的高度來“處理”“整合”該單元的幾篇“選文”。“大單元”主要指“本單元”“該單元”,但不限于“本單元”“該單元”,應該是指“整冊書”“整套教材”。
前面筆者已經說過,群文閱讀契合新課標精神,呼應統(tǒng)編教材體系,是今后語文教學的一個方向,將成為今后語文課堂教學的一種“常態(tài)”。那么,我們?yōu)槭裁匆欢ㄒ闳何拈喿x呢?我們還能像以往那樣搞單篇教學嗎?
大家知道,語文學習是為學生將來的生活奠基的。理論上講,將來生活中、職場中如何用語文,今天就應該讓他們如何學語文。學校中的語文學習是將來生活中的語文行為的模擬,將來生活中的語文行為是今天學校語文學習的延伸?,F在是信息社會,資訊豐富,未來更是如此。圍繞某個專題、項目進行多文本“參考”乃是人們在生活、職場中必備的一種語文能力,這種能力理應在學校學習中得到系統(tǒng)的訓練。“大單元任務式教學”不只規(guī)避了傳統(tǒng)語文教學的隨意性,更是在為學生將來的生活“奠基”,意義深遠。不妨這樣說,群文閱讀是一種時代的呼喚,是一種時代的選擇,我們不能回避,只能積極地擁抱。
但是,有一個常識我們必須明白,沒搞好單篇閱讀,是絕對搞不好群文閱讀的。單篇精讀是語文學習的“底色”,是群文聯(lián)讀的基礎。離開單篇精讀的群文閱讀,有可能會變成“假閱讀”。群文閱讀替代不了單篇精讀。
當然,新課標新教材背景下的新課堂中的“單篇教學”必須是“大單元視野”下的單篇教學,是為了完成“單元學習任務”的單篇教學,它的課堂教學內容不是教師“自選”的,而是“單元學習任務”“規(guī)定”的,與傳統(tǒng)的“單篇教學”迥異。
所以,群文閱讀并不排斥單篇教學,但此單篇教學非彼單篇教學,我們絕不能“老方一帖”,繼續(xù)搞傳統(tǒng)意義上的單篇教學。
2016 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美國歌手鮑勃·迪倫寫過一首詩,名叫《時代變了》,其中有幾句是這樣的:
無論你們在哪里閑逛
大家一起過來聽我講
你不會沒有看見
周圍的洪水正在暴漲
很快你的骨髓都會被浸透
不管你想還是不想
你最好趕緊游起泳來
如果你還想活在這個世上
否則你就會像個石頭一樣沉下水去
因為這個時代已經完全變了樣
洪水來了怎么辦?不用說,自然得趕緊游起泳來,我們必須與時俱進。當然,我們不能隨著洪水隨波逐流,我們應該知道自己游向何方。不管外界怎么變化,不管自己怎么變化,我們都要有所堅守,守住語文學習的底線,尊重語文教學的根本規(guī)律。語文學習的根本規(guī)律是什么?四個字:多讀,多寫。筆者堅信,只要我們堅持“多讀,多寫”,我們的語文教學一定能立于不敗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