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高爾夫旅游職業(yè)學院 孫 娟 王紹建
線上教學在我國發(fā)展已有十余年歷程,特別是新冠肺炎疫情助推線上教學得到了升華,作為新生的教學形式蘊含了豐富的知識傳播、教育創(chuàng)新和應急彌補價值。在職業(yè)教育中職業(yè)教育的實踐性教學、職業(yè)院校的教學條件、師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線上教學的實施。研究認為:通過打造優(yōu)質的教學平臺,實施教學平臺的區(qū)域分流是避免教學平臺崩潰的有效措施;通過積極探索、建設符合職業(yè)教育特點的教學資源來滿足職業(yè)院校教學需要;通過加強師生的培訓、讓師生能夠改變教學觀念、改進教學方法,促進線上教學的實施。
線上教學起源于2001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開放課件,2003年我國教育部組織的國家精品課程建設工程,開啟了高等教育開放教育資源共建共享的序幕。特別是“非典”期間,教育部和北京市就推出了《空中課堂》充分利用多媒體、網絡等現代化信息手段,在大中小學開展“停課不停學”。此后,為應對霧霾天氣,不同地區(qū)也實踐過“停課不停學”其中北京市在停課三天時間內,總計98萬學生對北京數字學校的課程資源訪問400萬次。2015年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來“互聯網+”的概念后,進一步推進了線上教學。2019年2月《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提出一體化智能教學,5月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積極推動人工智能和教育深度融合,促進教育變革創(chuàng)新”為線上教學提供了一定的實踐經驗和政策支持。
2019年年末,受新冠疫情影響,教育部門指令延緩春季開學時間,呼吁全國開展“停課不停教、停課不停學”。在特殊的時代背景下,全國各地教育部門積極響應組織人類教育史上規(guī)模最大、范圍最廣的在線教學。這種教學從傳統的面對面的教學走到了線上,由實體空間走向了虛擬的網絡場域,教學場所有原來的學校(教室)搬到了家中。線上教學成了戰(zhàn)疫的應急之舉,也成為互聯網+教育的重要成果應用展示。但線上教學絕不是因疫情而起,疫情成了線上教學進一步升華的助推器。
目前,我國的疫情基本得到控制,傳統的線下教學得到了恢復,作為應急之舉的線上教學又一次弱化。作為教育改革,“互聯網+”教育的成果的全面大閱兵取得的優(yōu)異成績的線上教學,不應該成為應急之需的教學方式,它應該在今后教育改革中繼續(xù)深入,這就需要我們重新審視線上教學,探索線上教學的有效途徑。
一個國家核心競爭力取決于國家創(chuàng)新體系的完善,知識創(chuàng)新、知識傳播是國家創(chuàng)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教育承擔著知識創(chuàng)新、知識傳播的重要任務。國家的教育系統承擔了知識傳播、提高全民科學文化素質培養(yǎng)知識型勞動者的任務,尤其是終身教育體系,為人們的終身學習提供條件和機會。在疫情的影響下,線下教育場所的暫時性關閉,教育環(huán)境由以前的學校轉向家庭、社會,知識的傳播由線下向線上過渡,線上教學成為“新興知識傳播模式。線上教學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界限,在特殊環(huán)境、政策支持和社會需求下,線上的知識傳播不僅緩解了人們的焦慮,而且營造了良好的學習和教學氛圍,確保了知識的有效傳播。
創(chuàng)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fā)達的不竭動力。創(chuàng)新也是教育發(fā)展的靈魂。教育創(chuàng)新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包含了諸如教育觀念、體制、教育內容、方法和手段的創(chuàng)新等諸多的內容[1]。這其中最為核心的創(chuàng)新應該是教育內容、方法和手段的創(chuàng)新。線上教學是伴隨著現代信息和傳播技術而產生和發(fā)展的,它改變了傳統的以教師、教材、教室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教學由教師的“一支粉筆、一個黑板”的口傳心授、肢體語言、教具板書等扮演的“舞臺劇”變成了以電子化、信息化為特征的電腦、手機為主的“線上劇”;師生面對面地交流變成了隔屏幕的語音(漢字);教學空間由傳統的自然和社會空間轉向了全時空、遠距離、交互式的“網絡空間”和個性化的方向;教育者由原始的教師發(fā)展到網絡教學資源的提供者;教學評價由結果性評價轉向了過程性評價;這是人們對“教”、“育”、“學”看法和做法的轉變和創(chuàng)新。
突發(fā)事件,是指突然發(fā)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嚴重社會危害,需要采取應急處置措施予以應對的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wèi)生事件和社會安全事件[2]。突發(fā)事件的發(fā)生具有不可預測性,但往往會持續(xù)一段時間,會對人們的生活生產、教育等方面造成不可估量的影響。本次“疫情”是對全人類處理突發(fā)事件的考驗,為避免人與人之間的直接接觸,控制疫情的傳播,教育系統針對疫情調整了教育教學模式,突破傳統的教育觀念,提出來應急性的“線上教學”,把突發(fā)事件對教育的影響降到了最低。在疫情全球化蔓延的情況下,世界進入動蕩期,安全因素更加復雜,公共安全領域面臨著嚴峻的挑戰(zhàn),不確定因素,明顯增多。國內社會處于新發(fā)展階段,社會進入快速發(fā)展階段,傳染性疾病、惡劣氣候等原因所導致的突發(fā)性公共事件不斷增多,由線上教學打破時空限制、實現了教育資源的共享,成為突發(fā)事件停課期間維持教學秩序的應急措施。
職業(yè)教育旨在為社會培養(yǎng)一線技能人才,教學的重點是通過理論與實踐的結合,突出學生操作能力和技術水平的培養(yǎng)。操作技能是通過學習或練習而獲得的,是在原有知識與經驗的基礎上,通過不斷練習而逐步形成的完善了的行為方式[3]。高職學生技能的形成主要從從模仿老師的動作示范開始逐步形成認知,再經過反復實踐練習達到“熟能生巧”。在《國家職業(yè)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明確指出:加強實踐性教學,實踐性教學學時原則上占總學時數50%以上,實踐教學是整個教學過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實踐教學是的實現主要通過有計劃地組織學生在實驗室、實習場所等一定的職業(yè)活動情景下,通過觀察、實驗、實訓、實習等教學環(huán)節(jié)來實現。但線上的實踐教學活動只能是在虛擬的環(huán)境中,無法完成師生之間的面對面交流,無法讓學生切身、直觀地體驗。盡管當前部分有條件的院校在線上教學過程采用了虛擬仿真實驗室,這種實驗室也并非所有專業(yè)、任何實操能夠完成,能夠輔助教學,更何況這種虛擬仿真實驗室也存在自己的缺陷,如不能再現實實際驗過程的故障。
在線教育的實施需要基礎設施,例如電力條件、穩(wěn)定的高速網絡、優(yōu)良的設備(電腦、手機、麥克風、耳麥等)、良好的教學平臺。首先,網絡對線上教學的限制。盡管目前我國信息化程度較高,但在部分偏遠地區(qū)4G網絡覆蓋有限,網絡信號不穩(wěn)定甚至沒有網絡信號,網絡成為限制線上教學的首要條件。其次,教學設備對線上教學的限制。網上教學教師環(huán)境需要一個私密而安靜的環(huán)境獨立授課,但部分教師的線上教學往往會在辦公室和家中進行,他們缺少獨立的辦公室,在家中可能要應對家庭人員的干擾;學生同樣需要面對高標準的教學環(huán)境。再者,硬件配置缺乏。完備的線上教學配置,如外置攝像頭、麥克風、耳機的電腦/手機/iPad;需要可介入多端口的聲卡;設備需要具備集成虛擬摳像、虛擬切換臺、虛擬調音臺、字幕機、特效編輯、HD/SD錄像、NDI技術、信號轉換、視頻編單播出、網絡直播等功能,為能順利、方便完成教學最好具備手寫板。一套完備的線上教學設備對于普通老師而言是巨大的經濟負擔。對于部分貧困家庭子女更是很難承受。最后,教學平臺的局限性。線上教學需要依賴一定的教學平臺。為應對“疫情”國內各教學平臺臨時進行了擴容和升級,但受到平臺服務器性能和訪問用戶數量的限制,出現了教學高峰期的還是出現了斷線、網絡擁堵和卡頓等現象而影響教學。
線上教學要求教師出具備線下教學的政治、專業(yè)、心理素質外,還需要一定的網絡媒介素質(如何甄別、選擇、評價指導網課的開展)。在在線教育發(fā)展過程中,教師的媒介素養(yǎng)跟不上時代發(fā)展。部分院校為了讓教師快速掌握線上教學技能進行了短暫的培訓,但是還有部分老師仍然不會或者不能理解線上教學,由于缺乏直播教學經驗傳統的教學經驗與線上教學不能進行有效地融合,甚至部分老師不能完全掌握教學平臺的操作,無法完全使用教學平臺的所有功能完成教學任務。特別是一些老教師受傳統線下教學的理念的影響對線上教學這種新生事物有排斥心理,再加上個人網絡媒介素質不能滿足時代的要求,不能掌握教學的技巧,不能適應線上教學,不能熟練地運用現代化信息技術開展線上教學。教學時間段內講授內容信息量增大,教學進度加快,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出現了不牢固不穩(wěn)定的現狀。特別是線上教學過程中學生對信息的掌握可能比教師更權威、更全面,教師的“權威”受到撼動。線上教學給教師帶來了巨大的挑戰(zhàn),根據廈門大學教師發(fā)展中心針對全國13997名教師的調查下顯示:教師的線上教學存在較多的挑戰(zhàn),諸如心理壓力、工作量、學習教學技術、轉變教學觀念和教學習慣等[4]。
學生作為教學的主要對象,線上教學對學生也提出來新的要求。為應對疫情期間的線上教學,部分院校缺少對學生的教學改革培訓,學生短時間內難以接受這種教學模式,導致教學效果無法保障。例如,部分學生家里網絡不暢通或網絡,無法完成預定的線上教學任務。高職院校的學生大部分對學習缺少興趣,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缺乏主動學習的能力。在傳統的課堂教學情況有教師的監(jiān)督,學生能遵守課堂紀律完成學習任務,但線上教學學生脫離了教師的監(jiān)管,出現了“在線”不“在學”。部分學生在舒適的家庭環(huán)境中其懶惰心理更加嚴重,不預習、不按時參加、不積極互動、不積極復習等現象時有發(fā)生。
伴隨著“互聯網+教育”的不斷深入發(fā)展,線上教學可能會成為今后教育的常態(tài)。一種新的教育方式和手段并非一無是處,不應該一棍子打死所有線上教學。在當前疫情防控常態(tài)化的形勢下,2021年全國已有多地“叫?!毙M馀嘤枡C構線下教學培訓活動,線上教學又一次進入大眾的視野,作為教師群體我們要迎接挑戰(zhàn),去深入思考如何解決當前線上教學存在的問題,取其精華,去除糟粕,發(fā)展線上教學,才是應有的態(tài)度和解決問題的方法。
線上教學成功取決于教學平臺的穩(wěn)定性。目前線上教學平臺不計其數,部分平臺為應對教學進行了大投入。以超星平臺為例,為應對網上教學在2020年2月份,持續(xù)對平臺進行優(yōu)化和升級,但仍無法應對四周時間日訪問量從10億用戶擴大到100億用戶而出現崩潰的現象。因此,政府、學校、企業(yè)應該多方合力,進行統籌規(guī)劃,如國家層面持續(xù)加大對“優(yōu)質教學資源”的建設,學校層面根據專業(yè)特色加大專業(yè)課程的補充,企業(yè)不斷優(yōu)化教學平臺為線上教學做好基礎,提供保障。同時,為避免大規(guī)模的在線流量造成的網絡崩潰,國家統籌安排優(yōu)質教學平臺進行區(qū)域分布服務,通過區(qū)域分流對平臺流量進行分流,確保平臺的順利進行。
盡管當前在“互聯網+”教育的引領下,不同的教學平臺開放了高達幾萬門的教學課程,但從課程性質和受眾來看,大部分為通識課程或公共課程,在部分受眾面較小的專業(yè)課程分布較少,而且部分現有的專業(yè)課程教學資源的質量也極其有限。因此,在課程教學資源建設過程中不僅要重視課程的受眾面,而且要兼顧專業(yè)課程的特色特征,進行專門性的課程資源建設。與此同時要根據職業(yè)教育實踐性教學的特點。采用虛擬模擬是實驗室進行實踐性教學操作的實習實訓課程的操練,讓學生前期了解實際操作的基本流程和方法,以便后期在實施操作過程中明確流程,掌握方法,順利完成實際的操作。
近幾年,盡管線上教學進行了嘗試和推廣,但是教師和學生均缺少線上教學的經驗,教學尚達不到預期的教學效果。通過開展線上教學培訓,讓全體師生能夠從思想和行動上接受這種教學形式,掌握信息化教學的基本方法,讓教師能參與到教學設計之中,同時做好教學技能儲備,能夠熟練地運用不同的教學平臺完成教學任務。線上教學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模式,教師應該將教學的互動主體關系,轉變?yōu)椤耙龑е黧w”關系,教師為學生提供學習的內容提要,給予學生方法性的指導,給學生自主地學習途徑和學習權利,通過個性化的自主學習來完成學習任務,學生的學習由被動接受逐步轉化為主動探索。如課堂的教學設計分為:學習檢驗部分—學習答疑部分—學習任務安排部分,課堂的直播并非完全的知識性講解,而是一種答疑、解惑的過程,學生的學習過程變成了線下的自學過程。在教師培訓的同時,加強對學生線上教學的培訓,如培訓學生如何進行知識的檢索、如何甄別有用的知識、如何進行思考、如何進行交流等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