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鐵英,車鐵彪
(葫蘆島市連山區(qū)教師進修學校,葫蘆島市教育科學研究所)
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提出,為英語教師在理論上做了高位引領。在這個大方向下,針對我區(qū)小學英語教學課時少、教材內容多、多數(shù)教師缺乏整合教材的能力、教學設計更多地強調單課的有效實施,從而使單元教學缺乏方向性、整體性和關聯(lián)性,學生處于淺層低效學習狀態(tài)的現(xiàn)狀,為確?!芭囵B(yǎng)學生英語核心素養(yǎng)”這一目標在我區(qū)小學英語課堂教學中順利實施,我們著眼于優(yōu)化單元整體教學,探索整合課程內容、發(fā)展學生學科核心素養(yǎng)、落實學科育人目標的有效途徑,在深度學習理念下,進行了“基于英語核心素養(yǎng)的單元統(tǒng)整教學實踐研究”省級課題研究,從整體制定單元目標、靈活整合單元內容、有效進行教學實施、優(yōu)化教學評價方式四方面進行了研究與實踐。目前,我區(qū)小學英語教學在單元教學內容的整合上取得了初步成效,呈現(xiàn)出良好的發(fā)展態(tài)勢。
整體設計單元教學目標,是基于語言學習的漸進性和持續(xù)性是《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以下簡稱《標準》)的基本理念,英語課程應按照學生的語言水平及相應等級要求組織教學活動和評價活動。制定教學目標首先應深入研究《標準》中英語課程的總體目標和各個級別的目標要求,整體把握英語教材,認真研究每冊教材、每個單元內容,研究單元整體教學的策略,整體制定單元教學目標。單元目標規(guī)定單元主題的認知程度、完成效果,也指引主題活動的開展。單元目標的設計既包含學生應該學習到哪些東西,也包含通過哪些方式學到這些內容。
科學分析教材和學情是精準確立單元整體教學目標的前提和基礎。我區(qū)小學現(xiàn)行人教精通版英語教材是按“話題—功能—結構—任務”體系編寫的,每冊書6個單元,每單元6課,每個單元圍繞一個話題展開語言訓練。例如四年級下冊第五單元,整體目標是這樣確立的:小學四年級的學生經(jīng)過一年多的語言學習,已經(jīng)掌握了一定的語言知識并具備了一定的聽、說、讀、寫技能,有較好的語音、語調和語言基礎,基本養(yǎng)成了英語學習習慣。在知識儲備上也已經(jīng)學習了一些日期、天氣和食物類的相關單詞。正是基于以上對教材和學情的準確分析,我們確立本單元主題為What will you do thisweekend?單元整體目標包括能夠理解、說出句子:What would you like?I’d like...Would you like some pork?及肯定、否定回答;What will you do this Sunday?I’ll...并在真實情景、現(xiàn)實生活中初步運用這些語言;能夠聽、說、讀、(寫)bread等食物,draw等動詞及詞組,并在真實情景、現(xiàn)實生活中初步運用這些詞語,進行簡單的日常交流活動;能夠在真實語境中表達個人意愿以及陳述將要做的事情,初步形成做事情有計劃的意識,初步形成善于與同伴交流與合作學習的意識,培養(yǎng)學生健康的飲食習慣和樹立保護環(huán)境的意識,為后續(xù)單元的學習打好基礎。
教師課前準備野餐用具、相關食品的實物或模型、日歷、繪畫工具、手機模型、評價用小圖片、教參自帶動畫或自制課件等,主要通過行動學習法、任務型教學、情境教學法組織學習,以對學、群學、小組合作學習等方式培養(yǎng)學生聽、說、讀、寫以及綜合語言運用能力。
教學內容是單元目標實現(xiàn)的依托,也是單元整合教學實施的保障。單元內容要貼近主題、根據(jù)單元目標來選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教師要跳出“教教材”“教材即課程”的狹隘觀念,可以打破學科間、單元間、課與課間的壁壘,把文本作為一個整體看待,挖出其中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融合板塊中的相似元素,通過聽、說、讀、寫等活動,將單元主題相關的語言知識、文化知識、語言技能和學習策略等課程要素進行梳理、概括,并將這些內容靈活安排到板塊或課時教學中,做到按需整合、各有側重。
結合教學目標和教材內容,我們將以上單元重新整合為三部分,25~26課、27~29課、30課。第一部分25~26課都與食物有關,主要以4個句子和9個單詞為支架,將教學內容靈活組織,重新創(chuàng)設情境進行教學設計,仍然按兩課時完成。首先在第一課時呈現(xiàn)句型Would you like some...?Thank you./No,thanks.在否定回答時繼續(xù)學習I’d like...在學生能夠初步運用以上句型的基礎上增加What would you like?I’d like...這要根據(jù)每班學生的具體情況考慮兩個課時各完成多少任務。同樣,這九個單詞包括更多的相關詞匯教師都可以在第一課時就開始滲透給學生,在第二課時進一步學習、鞏固和拓展延伸。
此外,在教學中,教師往往想到的是教材中的顯性因素,教語法詞匯,講里面涉及的文化,卻常常忽略了隱性因素。因此我們要關注到學生對這一主題有他們自己的認識,了解學生的想法和需求。比如這兩課除了學習sausage,beef等詞匯,還要擇機滲透中國傳統(tǒng)日常飲食jiaozi,porridge等。有的老師在課堂中有意識地結合所學內容采用剪紙、版畫、皮影、窗花等中國傳統(tǒng)文化表現(xiàn)手法,讓孩子們既感受到中國傳統(tǒng)的美感,又加深了重點語言知識的印象。
單元教學實施重在找到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創(chuàng)設接近真實生活的語境,圍繞具有挑戰(zhàn)性的話題,讓學生實現(xiàn)語用體驗,體會成功的快樂。為了更好地實現(xiàn)單元目標,教師需要將目標轉化為可探討的問題,在問題的引導下,將教學目標轉化為課堂活動。
在Lesson 25中,教師可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教材中的兩幅圖,回答問題:Where are they?和Where are they now?在第一幅圖中媽媽回答:Yes.Let’s go and ask your dad.接著第二幅圖就是一家三口野餐的場景,教材文本中省去了Lisa或媽媽問爸爸的過程,這時教師就應適時提出How does Lisa ask her dad?和爸爸是怎么回答的,讓學生小組合作還原這個情景。這樣富有挑戰(zhàn)性的、切合實際的問題容易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他們運用所學語言去做事情,讓深度學習在課堂內真實發(fā)生。
單元教學的開展,教師要采取多樣化策略,運用朗讀、默讀、觀察、調查等多種形式,為學生提供適合的學習方式,以確保每個人都能參與到學習中來。教材中Let’spaste,Let’splay這樣的板塊就是很好的鞏固和實踐類活動,教師應引導學生在真實情景、現(xiàn)實生活中初步運用這些詞語進行簡單的日常交流活動。在拓展運用環(huán)節(jié),還可以讓學生選擇go to the beach,have a party或者小組合作設計情境編演對話,在真實語境中表達個人意愿,初步形成與同伴交流、合作學習的意識。在多種語境中把各個教學活動有機地關聯(lián)在一起,引領學生層層深入地學習,最終達成本單元的教學目標,達到1+1>2的教學效果,發(fā)展學生的思維,提升學生的語言素養(yǎng)。
英語課程評價體系要有利于促進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發(fā)展。教師采用多元化的評價方式評價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發(fā)展水平,通過評價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能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思維能力、跨文化意識和健康人格的養(yǎng)成。在評價中,我們摒棄傳統(tǒng)的紙筆測驗,采取以表現(xiàn)性評價為主的多種評價,注重學生高階思維的發(fā)展,將教學評價貫穿于整個教學活動之中。
單元教學評價由教師評價和學生評價構成。教師評價可以是口頭評價和小獎品評價、布置作業(yè)等。學生評價可以由自我評價、同伴評價、小組評價等構成。教師根據(jù)特長,結合教學內容設計個性化的評價方式,更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起到對學習內容的強化作用。比如:本節(jié)課教師可利用各種食物的小圖片或簡筆畫等手段對學生進行個人和小組評價。
在作業(yè)布置上,教師要控制作業(yè)總量、創(chuàng)新作業(yè)類型、提高設計質量,設計分層次、彈性化、實踐性的作業(yè)。教師根據(jù)學生課堂學習表現(xiàn),在作業(yè)類型、難度、數(shù)量等方面考量,至少設計出兩個不同層次的作業(yè)供學生選擇,包括基礎題與拓展題、鞏固題與挑戰(zhàn)題、書面作業(yè)與實踐操作作業(yè)。
Lesson25課作業(yè)設計如下:
(一)
1.正確聽、說、認讀picnic,sausage,聽、說、讀、寫bread,cake,并能在四線格中規(guī)范書寫。
2.小組合作完成:在圖片、情景的提示下運用句型What would you like?進行詢問,并能夠用I’d like...回答。
(二)
1.正確聽、說、認讀picnic,sausage,lunch,pork,beef...聽、說、讀、寫bread,cake,rice,chicken...并能規(guī)范書寫。
2.小組合作完成:運用核心語言What would you like?I’d like...Would you like some...?Thank you./No,thanks.詢問他人對食物的喜好和需求,并能表達自己的需求。
在作業(yè)選擇上引導學生量力而行,確保他們選擇與其能力水平相當或略高的作業(yè)。評價中要注意關注全體學生,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多做縱向比較,觀察課堂上學生生成性的表現(xiàn),充分發(fā)揮評價的激勵和導向作用。
通過一年半的課題研究與實踐,各實驗班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得到真正的體現(xiàn),學生的發(fā)散性思維和總結學習知識要點的能力也得到了明顯的提升。學生在課堂上圍繞核心問題主動思考,在學習小組內互相交流、互相點評,他們從學會一篇對話到讀懂一組對話、從學會一個單詞到一組單詞,將學到的方法遷移到新知識的學習之中。學生能夠自己對每一單元進行單元知識梳理與總結,繪制思維導圖,思維能力、學習能力得到提升。在豐富多彩的英語活動中,學生的語言實踐能力得到了培養(yǎng),在共同學習的氛圍中,學生陶冶了情操,鍛煉了思維,提高了英語素養(yǎng)。有的學生還將思維導圖模式學習方法遷移到了數(shù)學、語文等其他學科的學習中,也取得了良好的學習效果。
實驗教師的課程實施、教學反思和研究能力得以改進,教師專業(yè)素養(yǎng)顯著提升。首先,教師的教學理念有了根本轉變。教師對單元統(tǒng)整教學的理解由原來的表面了解逐漸轉為深入,對培養(yǎng)學生思維能力等綜合素養(yǎng)由原來的消極抵觸到現(xiàn)在的積極實踐,課程實施能力得到明顯改善。其次,教師的專業(yè)素養(yǎng)提高了。圍繞課題研究,課題組多次開展主題研修活動,實驗教師人人都上了觀摩課、研討課及匯報課,在個人備課、集體備課、上課觀課、課后研討反思、領導和專家專業(yè)引領的過程中,教師的教學素養(yǎng)得到了明顯提升,教學技能得到了磨礪,教學水平得到了提高。另外,教師的教研科研能力也得到了磨礪,實驗教師參加了各類比賽征文等活動,取得了較好的成績。
未來,我們要進一步激發(fā)學生形成整體建構意識,采用科學有效的學習策略,在對單元內容進行統(tǒng)整設計和教學實踐的過程中,指導學生用思維導圖的方式實現(xiàn)對單篇課文、整個單元、整冊教材、甚至整個小學階段英語教材知識的系統(tǒng)理解和主動建構;同時繼續(xù)把單元統(tǒng)整教學的課題研究與校本主題研修緊密結合,用科研引領教研,用教研落實科研,為全區(qū)英語教師用好新教材提供科學的、可操作的教學范例和教學策略體系,提高全區(qū)小學英語教育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