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敏
【摘要】在中國文學史上,《詩經(jīng)》和《離騷》是兩大藝術(shù)瑰寶。《詩經(jīng)》開創(chuàng)了現(xiàn)實主義的文學傳統(tǒng),而浪漫主義文學創(chuàng)作的典范,則始于屈原的《離騷》。魯迅曾對二者做過比較,結(jié)論是:“較之于《詩》,則其言甚長,其思甚幻,其文甚麗,其旨甚明,憑心而言,不遵矩度……然其影響于后來之文章,乃甚或在三百篇以上?!?/p>
【關(guān)鍵詞】高中語文;《離騷》;教學策略;探析
【中圖分類號】G633.3【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4—0463(2021)03—0166—02
屈原的《離騷》,創(chuàng)立了“楚辭”文體,開創(chuàng)了“香草美人”的傳統(tǒng),是中國文學史上最長的浪漫主義政治抒情詩,也是第一個帶有自傳性質(zhì)的長篇抒情詩,是愛國詩人屈原用他的理想、遭遇、痛苦、熱情所熔鑄而成的生命悲憤。它創(chuàng)造了典型的崇高美:高尚的追求,正直的人格,堅貞的操守,深厚的愛國激情以及悲壯的獻身精神。“推此志也,雖與日月爭光可也。”[1]它也創(chuàng)造了典型的悲壯美:自覺承擔悲劇命運,堅持斗爭,義無反顧的英雄氣概。它表現(xiàn)的是正義壓倒邪惡,莊嚴壓倒恐怖,美壓倒丑的剛毅執(zhí)著。屈原的人格精神和愛國情懷,給日漸缺失愛國熱情的零零后學生無異于一劑強心劑。《離騷》,千古絕唱!學習《離騷》,意義深遠!
一、課程教學目標及重難點的設(shè)立
新課程人教版(必修2)選取了屈原《離騷》中的“長太息以掩涕兮”至“豈余心之可懲”一節(jié),基于以上的認識,筆者設(shè)立的教學目標如下:其一,了解楚辭《離騷》的文學價值及屈原生平。其二,反復(fù)誦讀,抓住關(guān)鍵詞語,疏通詩句,理解掌握重點實詞、虛詞的意義及用法。其三,體會“香草美人”的比興手法。其四,理解《離騷》的思想內(nèi)容,欣賞評價屈原的高尚品格和愛國情感,引起共鳴,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思想。教學重點、難點是:“香草美人”的意象體系;屈原的品格與精神在詩中的體現(xiàn)。
《離騷》歷來是古代詩歌教學中一塊難啃的骨頭,因為佶屈聱牙的楚辭首先讓學生望而生畏,大量“香草美人”的比喻象征手法更讓學生理解困惑。對屈原,學生似熟悉又陌生,單憑教師百余字的背景簡介,學生是無法與抒情主人公同呼吸、共命運,對他崇高悲壯的愛國精神產(chǎn)生強烈共鳴的。因而消除學生對楚辭和屈原的隔膜,是上好《離騷》的前提;引領(lǐng)學生鑒賞《離騷》無比光輝的崇高美、悲劇美、藝術(shù)美,是上好《離騷》的關(guān)鍵。
二、分階段進入《離騷》的審美境界
第一課時,走近屈原,動之以情渲染美。節(jié)選的課文是詩人形象最鮮明,詩歌感情最為濃烈的部分。教師講述屈原生平時應(yīng)該適當進入角色,積極投入情感,與他命運與共,以自己的情感火花點燃學生熱愛真善美、痛恨假惡丑的烈焰,讓學生對屈原的命運產(chǎn)生不能自已的哀怨悲憤,激起學生的閱讀興趣和探究愿望。
第二課時,品析《離騷》,導之以讀欣賞美。誦讀是詩歌教學的重要手段,尤其是佶牙拗口的詩句,更需多讀。通過自由朗讀、范讀、集體朗讀、品讀等有效誦讀,在節(jié)奏韻律中、在教師的點撥下,讓學生再現(xiàn)形象美,感受語言美,體味人性美,理解思想美,充分感知《離騷》動人心魄的美之所在。
第三課時,評價屈原,引之以寫創(chuàng)造美。寫作是審美教育的高級階段,學生在鑒賞過程中付諸真情,獲得啟發(fā),必然有一些想法不吐不快。教師提供寫作平臺,適時引導學生關(guān)注問題的深度和廣度,能夠增強學生的探究意識和興趣,使語文學習的過程成為學生積極主動探索未知領(lǐng)域的過程。
正如《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所言:“未來社會要求人們思想敏銳,富有探索精神和創(chuàng)新能力,對自然、社會和人生具有更深刻的思考和認識。”[2]高中語文教學目標不僅要培養(yǎng)學生具有一定的閱讀表達能力和知識積累,而且要發(fā)展他們的探究能力,后者更為重要。
三、課堂教學具體策略
1.走近屈原,深化認識。首先,讓學生自讀《史記·屈原列傳》(節(jié)選),《屈原列傳》是現(xiàn)存關(guān)于屈原最早的、完整的史料,是研究屈原生平的重要依據(jù)。
其次,教師主講,把握線索。具體有以下幾個節(jié)點。一是屈原美政:對內(nèi)實行法治舉賢授能,對外聯(lián)齊抗秦統(tǒng)一中國。二是屈原處境:楚王昏庸,小人作惡,信而見疑,忠而被謗。三是屈原流放:舉世混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四是屈原沉江:沉思高舉潔白清忠,汨羅江上萬古悲風。
再次,增添細節(jié),豐滿人物形象,激起共鳴。課堂中可參考電影《屈原》。屈原的一生在激烈復(fù)雜的政治斗爭中度過,他的政治主張與楚國腐朽貴族集團相悖,因而屢受令尹子蘭、上官大夫靳尚和寵妃鄭袖等人的排擠和誹謗。屈原在朝堂上據(jù)理力爭,揭穿張儀陰謀,卻遭到群小的重重污蔑,懷王聽信無恥讕言,決計齊楚斷交,將屈原逐出郢都,屈原自此被流放20年。楚王昏庸、群小猖獗、朝政腐朽,屈原義憤,這些具體生動的情節(jié),都能讓學生深深體味并感喟著。
此外,簡評屈原,加深理解。通過生平講述,使學生對屈原有了感性認識,這時,再讓他們用簡短的話來評價屈原的思想品格,加深理解。
最后,在《離騷》中找到表現(xiàn)屈原心志的詩句,學生再讀《離騷》,是懷著一種景仰和惋惜之情的,因而不難找出詩句,也不難總結(jié)。
2.誦讀課文,理解情感。首先,初讀感知,使學生總結(jié)《離騷》的語言特色。教師要明確以下兩點:(1)汲取散文的筆法,行文靈活多變。句式以六言為主,加上對偶修辭,使整首詩整齊而節(jié)奏鮮明。(2)大量用“兮”字?!百狻笔怯袧夂竦某胤缴实恼Z氣詞,猶如現(xiàn)之“啊”,讀音要稍長。它在詩句中的位置不同,作用也不盡相同。用在句中,表語音的延長;用在句間,表語意未竟,待下句補充;用在句尾,表感嘆意味。
其次,誦讀指導,把握節(jié)奏;范讀欣賞,體會語氣、語調(diào);集體誦讀,體味內(nèi)容、情感。教師引導一節(jié)一節(jié)地讀,邊讀邊體會詩人復(fù)雜的內(nèi)心世界。
再次,有感情朗讀。要讀出詩人在遭受屈辱之后的悔恨和憤懣,在“眾女”種種丑態(tài)面前所表現(xiàn)出的高昂氣節(jié),在崇高理想面前表現(xiàn)出的一往情深。感嘆時要讀得深沉有力,充滿理想時要讀得激越昂揚。
最后,要在讀中領(lǐng)悟,點明美之所在,即崇高美和悲壯美。
3.解讀手法,舉一反三。(1)《離騷》是我國最早的浪漫主義詩歌杰作。特別是其中運用比喻、對偶等修辭格和象征等手法,使語言生動形象,節(jié)奏鮮明,富有感染力。
(2)解讀《離騷》中“美人”“香草”意象體系。《離騷》中充滿了種類繁多的香草,這些香草作為裝飾,支持并豐富了美人意象。同時,香草意象作為一種獨立的象征物,一方面指品德和人格的高潔,另一方面和惡草相對,象征著政治斗爭的雙方??傊?,《離騷》中的香草美人意象構(gòu)成了一個復(fù)雜而巧妙的象征比喻系統(tǒng),使得詩歌蘊藉而且生動?!?/p>
(3)屈原借助“香草美人”托物喻志的手法,為后代詩人、作家所普遍借鑒,成為我國詩歌的抒情傳統(tǒng)。借景抒情、托物以諷、悲秋傷春成為唐詩宋詞的主調(diào),正說明了這種藝術(shù)創(chuàng)造的深遠影響和巨大生命力。
4.評價屈原,提高認識。(1)開展課堂討論,提出問題:屈原可否不死?屈原之死值得嗎?如何看待屈原之死?通過討論,歸納學生的答案:屈原之死是志行高潔的選擇;或是迫于壓力無奈的選擇;或是逃避現(xiàn)實的選擇;或是悲憤抗議的選擇等。(2)展示《橘頌》,緬懷屈原?!堕夙灐肥乔侀俚囊皇自?,這首詩正是詩人的寫照,表現(xiàn)著生要光明,死要磊落。(3)落實語文教學的終極目標“寫”。當堂布置隨筆作文或者話題作文“屈原”,要求學生或贊詠,或客觀評價,或聯(lián)系現(xiàn)實追思、呼喚,角度多種,體裁多樣。學生寫作中創(chuàng)造性的探索,教師要倍加珍惜,積極鼓勵。
參考文獻
[1]袁行霈.中國文學史(第一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郭維森.中國思想家評傳從書·屈原評傳[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8.
[3]曾祥芹.文章學與語文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編輯:馬德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