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文字運用 時間:30 分鐘
1.閱讀下文,完成文后習題。
要問我的意見,文言文可以念點兒,可是念多少還值得研究。似乎應該先研究一下學習文言文的目的。教學大綱提出培養(yǎng)閱讀淺近文言文的能力,按現(xiàn)在課本里的文言文數(shù)量和一般的講解方法,能否達到這個目的,還得打個問號。如果說現(xiàn)在的幾篇課文不能解決問題,那么加大分量怎么樣?加到三分之一?二分之一?這就牽涉會不會妨礙學生學好現(xiàn)代文的問題,會不會搞得不好,弄成駝子摔跤,兩頭沒著落?……
此人發(fā)言中巧妙地運用了比喻,請將比喻指出來,并說明它所談的是與學文言有關的什么問題及借此表明的主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據上下文,在橫線上補寫出一段文字。
哲學家培根在談到學習方法時,他介紹了“蜘蛛式”“螞蟻式”“蜜蜂式”三種:
有的人學習好像蜘蛛結網,只靠從自身抽絲而不愿向別人學習,因此他只會從一些概念引出另外一些概念,難以有較大進步。
有的人學習卻像螞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的人學習卻像蜜蜂,從知識的百花園里勤奮采集,靠自身的特殊力量消化和改變采來的“花粉”,然后精心釀成“蜜糖”。這種人抓緊分分秒秒但不搞“疲勞轟炸”,勤奮攻讀但不死記硬背,學習效率高,效果好。
3.閱讀下文,完成文后習題。
搬來山屋,已非一朝一夕,漸漸愛了它的幽靜。傍山人家,是頗有情趣的。
陽春三月,微微煦暖的天氣,使你干什么都感到幾分慵倦;再加整天忙碌,到晚上你不會疲憊得像一只膩了太陽的貓么?一頭倒栽床上,打打舒身都嫌煩,就蜷伏著昏昏入睡了。熟睡中,夢味兒都是淡淡的。寅卯時分,你的夢境不是忽然透出了一絲綠瑩瑩的微光么?①像東風吹過經冬的衰草似的,展眼就青到了天邊。②恍恍惚惚的,屋前屋后有一片啾唧哳哳的鬧聲,像是竹樂嘈雜,像是姑娘們吵嘴,又像一群活潑潑的孩子在亂唱;兀的不知怎么一來,哪里“支幽”一響,你就醒了。立刻聽到了滿山滿谷的鳥叫。你睜開了眼,不遠處窗簾后一縷明亮,給了你一個透底的清醒??孔筮呉稽c,石工們在叮咚的鑿石聲中,說著嗚嗚嚕嚕的話;稍偏右邊,得得的馬蹄聲又仿佛一路輕的撒上了山去。一切帶來的是個滿心的歡笑啊!那時你還能躺在床上么? 跳下床來打開窗子,③那窗外笑著的陽光一撲就撲了你個滿懷,清冽甘甜的空氣一下就沁入了你的心脾。那陽光灑下一屋的愉快,你自己不是都幾乎笑了么?那山上一抹嫩綠的顏色,使你深深地吸一口氣,清爽是透到腳底的。④瞧著那窗外的一叢迎春花,你自己也仿佛變作了它的一枝。
下列對文中畫線句子的修辭手法的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①句運用了比喻和夸張的修辭,形象描摹出夢境之神奇,突出了夢中情境變幻之快。
B.②句運用了排比和比喻的修辭,寫出了清晨山中鳥叫聲音的清脆、熱鬧,情趣盎然。
C.③句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把陽光的明媚可愛、朝氣蓬勃寫得神態(tài)畢現(xiàn),富有表現(xiàn)力。
D.④句運用了比喻的修辭,生動地表現(xiàn)出對山中無限春光的喜愛之情,情感表達真摯。
4.閱讀下文,完成文后習題。
春天本該是春天的味道,如花的草的,藍藍淺淺的,悠忽地飄散。或者,綠綠的,濃濃的,郁香兒撲鼻,似著深巷里的酒呢!可是,落日時分,吳家坡人卻聞到一股血味,紅紅淋淋,腥濃著,從梁道上飄散下來,紫褐色,一團一團,像一片春日綠林里夾裹著幾棵秋季的柿樹。誰說,你們聞,啥味兒?把夜飯端到村口飯場吃著的人們,便都在半空凝住手中的飯碗,抬起頭,吸著鼻子,也就一股腦兒,聞到了那股血味,尋找自己合適的位置。靜一陣,有人這樣說了一句,人們就又開始吃著喝著。誰都知道,明兒是三月底,本月的最后一個集日,屠戶家里當然是要殺豬趕集呢!不過,往常的集日,李屠戶都是起早宰殺,日出上路,當天到鎮(zhèn)上賣售新鮮。為啥今兒要在黃昏宰殺?為啥今兒的血味要比往日刺鼻?仲春到了,小麥從冬眠中睡醒過來,嘩嘩啦啦長著;草呢,也相跟著瘋生瘋長。要鋤地,要施肥,田頭有水的還要灌澆,各家都忙得如螞蟻搬家,誰能過多地顧上誰哩!月亮已經升了上來。吳家坡在月光中靜得如沒有村落一樣,能清晰地聽見村街上走動的腳步聲,踢里踏拉,由西往東,漸次地遠了。
(節(jié)選自閻連科《黑豬毛白豬毛》)
下面各句中沒有使用修辭手法的一項是( )
A.為啥今兒要在黃昏宰殺?為啥今兒的血味要比往日刺鼻?
B.仲春到了,小麥從冬眠中睡醒過來,嘩嘩啦啦長著。
C.田頭有水的還要灌澆,各家都忙得如螞蟻搬家。
D.吳家坡在月光中靜得如沒有村落一樣。
5.下面的語句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形象生動,極有文采,請用平實的語言加以轉述,不能改變原意。
我們仿佛縱身于大浪,雖然緊緊抱住生命的浮木,卻一點也沒有能力抵擋巨浪,隨風波浮沉,也才逐漸了解到因緣的不可思議,生命的大部分都是不可預約的。
(林清玄《可以預約的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