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雪
(曹縣農業(yè)農村事業(yè)發(fā)展服務中心,山東曹縣 274400)
在中國,小麥是三大谷物之一,小麥的果實“穎果”加工后是作為主食食用的。在全世界,中國是最早種植小麥的國家,同時也是世界上小麥產量首位的國家,在種植小麥的過程中,如何提高產量一直是我國科研人員與勞動人員所關心的問題。在使用肥料進行高效種植時,施肥還存在著許多方面的問題,導致小麥的產能與質量受到了影響。
在進行小麥種植的過程中,選用恰當的肥料對小麥產能有著重要的影響,同時也對土地的肥沃程度有著部分關聯性。目前,絕大多數種植人員在施用有機肥料時,操作并不合理,這導致大量小麥在生長過程中無法從土壤中汲取到足夠的養(yǎng)分,大大影響了小麥的質量與產能。同時,因為盲目對土地施用化肥,使得小麥在寒冷季節(jié)的抗災害能力受到了極大的影響,最后,會影響小麥收成時的質量與產出。所以,可采用均衡配合肥料元素,再以科學的方式去施肥,可以保障植物的健康成長,也可以加強對土壤的肥力,來創(chuàng)造更良好的生長環(huán)境。
伴隨著近代化學工業(yè)的進展與研發(fā),不同種類的化學肥料也相繼出現。根據肥料內所包含的養(yǎng)分元素,化學肥也分為單元肥料和復合肥料,前者例如氮肥、磷肥和鉀肥,后者有如氮磷、氮鉀和磷鉀的二元復合肥以及氮磷鉀三元復合肥。因肥料內元素的多重化,對于土壤產生的影響也分為多個級別,農民在用肥料施肥時,需根據農作物的成長狀況,使用單元化肥配合有機肥料施用,單元化肥內含對土壤肥沃度提升的氮、磷、鉀等其他小型元素,對小麥的產能與環(huán)境條件有著關鍵的提高。
在具體施用化肥時,可在肥料內添加小量的微生物菌肥,混合之后進行施肥,可大大提高施肥的效果。在使用化肥過程中,科學施用化肥非常重要,過量施用化肥會導致土表干燥板結,并容易導致礦物質、水土的缺失,使土壤變得更加貧瘠,缺乏較多營養(yǎng)物質,農作物無法獲得足夠用來成長的物質,更有可能會影響農作物的質量與產出。因此,在施用化肥之前,還需充分了解當前土壤的實際狀況,掌握具體農作物在成長過程中所需的營養(yǎng)元素,做出針對化的施肥,才可確保農作物的健全生長[1]。
為了使小麥有著更加良好的生長環(huán)境,可以通過在土壤中施加肥料、用肥田的方式來提高土壤內有機物質的含量,可為小麥成長創(chuàng)造優(yōu)良的環(huán)境。因此,土壤內所含的營養(yǎng)是權衡土壤肥力的一個標準要素,根據小麥生長時根莖數量和蔓延范圍的變化,所需求的水分與營養(yǎng)物質的要求也變得越來越多,應按照農作物需求提供噴灑肥料的范圍,均衡分布于土壤內,使土壤可以充分吸收營養(yǎng)物質,來保障小麥的健康成長。要重點關注的是,在施肥過程中,要確保小麥與土壤內蘊含的各類微生物始終處于一個絕對平衡的狀態(tài)。在選用改善、加強土壤肥力的肥料時,菌肥是首要選擇的肥料之一,菌肥又稱之為微生物肥料,是一種活性肥料。它內涵著有益微生物,可以充分改善土壤的土質,并可以遏制土壤板結現象和犁底層厚度的變化,改善土壤疏松性與通透性的供給情況,以促進作物更進一步的成長與提高。
為了提高土壤肥力,還可選擇精細耕作的方式,將土壤內自然形成的土塊耙碎,保證泥土大小均衡,保證小麥的根莖與泥土盡可能的交融,使泥土內蘊含的水分與養(yǎng)分充分的吸收。在耕作翻土的過程中,著重注意要保證麥地內的地表高度,上虛下實,不可有遺漏耕田或耙地的情況,要保證在耕地的泥土中沙土占比在16%,含水程度在20%。
在施用肥料時,還需按照小麥當前成長狀態(tài)添加適當的肥料,這樣可提高小麥根莖與泥土之間的相連性,促使小麥的葉片進行足夠的光合作用,在提高小麥生長質量的同時,補充在生長過程還需要的水分與營養(yǎng)物質。若麥子的根系與物質保障形成一個完整的根土系統(tǒng),能夠極大的提高小麥根莖的分解與新陳代謝能力。若泥土內有機物質過高,小麥根莖的生長狀況也良好,可大提高在吸收泥土內營養(yǎng)物質與水元素,改善泥土內的元素環(huán)境,從而提高小麥的生長質量和產量。
隨著我國科學不斷的進步發(fā)展,小麥種植技術也愈加完善,小麥種植技術的開發(fā)水準也代表了我國在農業(yè)開發(fā)程度上的總體成長。合理應對季節(jié)災害的影響,為保證小麥的產出優(yōu)秀,勞動人員還可采用科學播種的方式進行種植,根據種植小麥時環(huán)境天氣的變化,對小麥的成長過程呵護保養(yǎng),創(chuàng)造更利于小麥成長的范圍條件[2]。
自然災害天氣對我國農業(yè)的影響越來越加劇,且突發(fā)性強。蔓延范圍廣,破壞力度大,根據不同地區(qū)氣候的差異,造成的影響程度也不相同。在這些災害中,旱災最為嚴重,旱災會對于小麥的生長過程中產生極大的影響,不僅會使產能下降,還會導致小麥早熟、缺苗斷莖。干旱氣候的炎熱還會導致小麥大量缺水,使小麥無法進行正常的光合作用,極大的制約了農作物的正常成熟,而且,在干旱時期少降雨時期還會產生蝗災等蟲害影響,更加重了農作物在災害氣候中所受的影響。
對自然災害要做好提前防范措施。氣象部門要結合各地具體情況,總結多地區(qū)災害氣候出現的規(guī)律和特征,并分析與研究,提前做好準備應對災害氣候,做好預防工作。重視對干旱氣候的預告,建設關于泥土墑情檢測的網站,可在農民生產季節(jié),了解干旱氣候擴展的趨勢,為生產環(huán)節(jié)提供有用的天氣服務。
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里,群眾對小麥的需求也越來越多,面對著定量的種植范圍,如何提高小麥的產出是滿足群眾需求的重點工作。而在小麥的種植過程中,要使用科學種植的方式,提高對小麥的治理水平,精確掌握小麥種植與成長環(huán)節(jié)中的關鍵點,是提升麥子產出的重要辦法。為應對不利氣候條件,在播種時,要選用適合的土壤與地域。根據選用的地理環(huán)境再采用不同適用性的種子,是提高產能的重要要素。
同時,在種植麥子時,也要斟酌種植地的前茬作物。根據對應的前茬作物,要選用不同品種的小麥,例如前茬作物是玉米、豌豆、大豆、扁豆等早類茬口形作物,要選用強抗寒性和增長潛力的半冬性麥子;若前茬作物為番薯、棉花等晚茬口形作物,建議選擇產出穩(wěn)定性高,晚播早熟的弱春性小麥種子。在種植之前,對種子進行防蟲治病的處理,在選完種子之后,種植方式可選擇藥劑拌種的方式或直接使用包衣種子進行種植,同時,要提防早春季節(jié)時早晚溫差變化過大與冬季低溫的災害氣候。
為應對冬季低溫產生的凍害,要在冬季來臨之前對幼苗進行培養(yǎng)。例如,通過施用有機肥、中耕的方式提高泥土溫度,使幼苗有良好的成長環(huán)境,而成長速率過快的麥子,應使用深中耕斷根的方式與機械鎮(zhèn)壓的方式,控制旺盛程度。除草的日期也要選擇在越冬之前,要根據田內成長程度,采用噴霧除草方式進行除草工作,在冬季澆水時要選擇封凍水的方式進行澆水工作。具體操作方法:夜間或凌晨地表面結冰時,或在日出之后又解凍的時期,澆水的日期要根據天氣氣溫變化情況來定,應選擇連日溫度在3℃左右的情況下進行封凍水澆灌的操作。
在播種小麥時,在勞動人員應結合季節(jié)天氣的變化進行播種,若在天氣不斷升溫時播種,會因小麥在冬季之前成長速率過快,使土地內有機物的消耗速率過快,小麥后續(xù)的營養(yǎng)供給提供不上,小麥會停止生長。若遇到這種情況,應采用晚播早熟的方式,將9月末播種的日期調整到10月上旬,還要在播種時控制小麥的間距,使每個麥種之間有充足的面積進行養(yǎng)分的吸收與陽光的照射,按照科學的方式進行播種范圍的調整,可保證麥子的產出與品質。
在小麥生長的過程中,需要勞動人員進行細心照料與管理才能保障作物存活,勞動人員要即刻觀察小麥的成長狀況,防止小麥出現死苗。病苗發(fā)生,要及時補苗,做好除蟲與除草的相關任務,防止麥子在生長的過程中,土壤內所含的營養(yǎng)物質被雜草吸收,從而影響到小麥的產量。在受蟲害嚴重影響時,可使用農業(yè)殺蟲劑進行噴灑除蟲,但噴灑時要控制藥物的噴灑均勻度與范圍。
在麥子成功渡過冬天之后即將收獲之前,要在收獲之前對個別生長程度過高的麥子進行斷根處理。生長程度過高的麥子會從相鄰的麥子中搶奪營養(yǎng),產生兩極分化的現象。斷根處理主要是為了控制麥子的生長速率,對一些成長速率較慢的麥子,應針對性的進行補充肥料與除蟲的工作,提高生長速度,使這類小麥與其他麥子的生產程度同步。在種植小麥的過程中,使用大量水資源與肥料,會形成浪費,為此,在保證麥子高效產出的同時,還要做好節(jié)約水資源節(jié)肥的方案,達成資源的延續(xù)運用[3]。
在我國,小麥是我們生活中常食用的農產品之一,小麥的種植技術關聯著我國群眾的飲食健全,也是我國糧食貯存的關鍵物資。科學高產小麥的主要方式是,加強對于泥土施肥的管制,充分結合小麥的實際成長狀況與泥土的肥沃做出準確判決,準確認識現有問題,使用有效方案并加以改善,合理使用土壤肥料,確保麥子高速成長,實現麥子高產的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