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曉宇
(彰武縣農(nóng)業(yè)發(fā)展服務中心,遼寧彰武 123200)
高粱喜溫、喜光,在生育期間所需的溫度比玉米高,并有一定的耐高溫特性,全生育期適宜溫度20~30℃。高粱的根系很發(fā)達,有初生根、次生根和支持根,而且分布廣,在土壤中扎得深,使它能在較大的范圍內接觸到水分,水分吸收得多;高粱葉片相對于玉米較窄,因此葉子的面積較小,且葉面比較光滑而且有蠟質層,氣孔數(shù)目對相對較少;莖稈呈圓筒形,表面光滑外面由厚壁細胞組成,附有蠟質粉狀物。這些特征,能夠減少高粱水分蒸發(fā)。蒸發(fā)的少,能夠耐旱,它能夠在干旱的季節(jié)里保持體內的水分平衡。另外,高粱還具有一定的抗?jié)衬芰?。一般來說,澇災主要不是因為多水,而是在于缺氧。由于土壤積水過多,排除了土壤中的空氣,使得根系得不到足夠的氧氣而死亡。高粱的根系對缺氧所造成的危害具有一定的抵抗能力。此外,高粱莖稈高,又比較堅硬,水分不易透入體內,也是它能抗?jié)车脑蛑弧?/p>
高粱在遼寧省各地均有種植,主要分布在遼寧西部、北部半干旱地區(qū),包括阜新市、朝陽市、錦州市、葫蘆島市及沈陽北部的康平縣、法庫縣等。這些地區(qū)均屬大陸性氣候,年降雨量為400~500 mm,平均日照時數(shù)2 800~2 900 h,無霜期130~150天,為半干旱地區(qū)的低山丘陵區(qū)。日照充足,熱量資源豐富,少雨干旱的氣候條件非常適合種植耐旱、耐瘠、適應性強的作物。
根據(jù)用途及當?shù)厣鷳B(tài)類型和氣候條件,選擇品質優(yōu)、產(chǎn)量高、抗性強、生長期適宜的品種,遼寧地區(qū)可選遼雜19、遼雜34、沈雜5、錦雜93、錦雜100等品種。
高粱對土壤要求不嚴,在各種類型的土壤均可種植,但以有機質含量豐富,pH值為6.5~7.5黑土層較厚的土壤為好。高粱具有抗?jié)?、抗旱、耐瘠薄、耐鹽堿、適應性廣等特點,盡量選擇中等及以上肥力的地塊,可獲得高產(chǎn)。輪作倒茬,高粱種植忌重茬,重茬種植的田塊更加容易爆發(fā)出病蟲害,造成嚴重減產(chǎn)。因此輪作倒茬是高粱增產(chǎn)的關鍵,可選擇與是豆科作物輪作。
由于高粱種子比較小,播前應精細整地,要求土地平整、無雜物和雜草。宜秋季翻耕,土壤熟化好、地溫高,深耕20~30 cm,均勻一致,不漏耕、重耕。整地質量的好壞將直接影響到種子的出苗和保苗。
高粱種植需重施底肥,整地時施有機肥1 500~2 000 kg/667m2。產(chǎn)500~600 kg/667m2,需要氮20~24 kg/667m2、磷10~12 kg/667m2、鉀25~30 kg/667m2。
種子要選擇籽粒飽滿,大小均勻,發(fā)芽率不低于95%。播前曬種2~3天,并用拌種雙拌種,種子用5 g/kg拌種,陰干后播種,可防治高粱黑穗病。
種子發(fā)芽的最低溫度為6~7 ℃,最適溫度為20~30℃,當土壤6 cm以上土層溫度在10~12℃時即可播種,遼寧地區(qū)在4月中下旬到5月上旬播種,宜晚播,但時間不宜太遲,以生長后期遇低溫,影響生長而造成減少。
播種法分點播及條播兩種,以條播為主,一般采用壟作,行距50~55 cm。合理密植是提高高粱單位面積產(chǎn)量的有效措施。根據(jù)品種說明書確定密度,高粱雜交種,一般密度為5 500~8 000株/667m2,常規(guī)品種為5 000~6 000株/667m2,高桿甜高粱、帚用高粱為4 400~5 000株/667m2。開溝深度3~5 cm,覆土厚度2~3 cm,根據(jù)土壤墑情適當微調,含水大時淺開溝淺覆土,土壤墑情較差時深開溝覆土厚度3 cm左右。高粱播種后易因失墑而落干,必須及時進行鎮(zhèn)壓。視土壤墑情適時鎮(zhèn)壓,播種后表土層有干土時,進行鎮(zhèn)壓最為合適。鎮(zhèn)壓可使大土塊破碎,減少地表縫隙,防止失墑落干,還可以使種子與土壤接觸緊密,提高出苗率。
播種量。一般發(fā)芽率在95%以上的種子,播量1.5~2 kg/667m2。
高粱對許多化學除草劑敏感,應用時注意選擇,忌盲目使用除草劑。如乙草胺不能用于高粱田除草。封閉除草,高粱播種較淺,使用不當會影響種子發(fā)芽,可能產(chǎn)生藥害,在田間播種后3~5天內,在小雨后或增墑(保證地面濕潤)的條件下,進行噴霧封地除草,用異丙甲草胺或甲草胺與莠去津混合施用。苗后除草,如果苗前封閉除草效果不好,在苗期4~5片葉時,用苗后除草劑再次進行噴霧除草,可選用莠去津、氯氟吡氧乙酸、滅草松等。
出苗后3~4片葉時進行間苗,5~6葉時定苗,這樣可以減少水分損失和養(yǎng)分消耗,促進幼苗健壯,苗早發(fā),出現(xiàn)缺苗時及時浸種催芽補種或借苗、移栽。苗期中耕二次。第一次在定苗時進行,要淺鏟細鋤,不傷幼苗。拔節(jié)前結合追肥進行第二次中耕,此時幼苗根還未長出行間,可以進行深鏟、松土,做到壓草不壓苗。中耕可保墑提溫,發(fā)根壯苗,增強抗風抗倒、抗旱保墑能力,又可消除雜草,減輕雜草危害。
高粱拔節(jié)期至抽穗期是生長最旺盛的階段,植株生長較快,莖葉繁茂,對水分和營養(yǎng)的需要量較大。這一時期的田間管理包括追肥、灌水、防治病蟲害等。協(xié)調好營養(yǎng)生長與生殖生長的關系,在促進莖、葉生長的同時,充分保證穗分化的正常進行。當土壤濕度低于田間持水量的75%時,應及時灌溉。這時期需要大量的營養(yǎng)元素,此時應根據(jù)高粱長勢進行追肥,高粱一旦出現(xiàn)缺氮癥狀及時追施氮肥,因為高粱缺氮肥會受到不可逆的傷害,施肥可以采用條施或穴施,盡量使肥料接近高粱根系,施尿素10~15 kg/667m2。這時期還要加強病蟲害防治,一旦出病蟲害及時對癥施藥。
在高粱抽穗后3~5天時就開始開花,花期約5~9天,開花授粉以后就進入灌漿成熟階段,這個時期干物質積累到子粒中。在中期管理的基礎上,加強防澇災害發(fā)生,注意倒伏,提高地溫,促進早熟。這一時期是高粱需水量最多,地里需要保持足夠的水分。如遇干旱,就會出現(xiàn)穗小、禿尖的現(xiàn)象,會嚴重影響產(chǎn)量。因此,如果干旱不下雨,就要及時灌水,根據(jù)土壤透水性和保水能力,適當控制灌水量。如果降雨過多,田間長期積水,會導致高粱莖葉枯死,造成減產(chǎn),要時及時排澇。如遇大風天氣,高粱發(fā)生倒伏,要將倒伏的高粱用自身的葉子捆扎起來,互相支持,防治倒伏面積繼續(xù)擴大。
高粱的主要病蟲害有蚜蟲、粘蟲、玉米螟、黑穗病、炭疽病、紋枯病、褐斑病等。其中以蚜蟲、粘蟲、玉米螟和黑穗病最為嚴重,應重點防治。禁用敵敵畏和敵百蟲。
點片發(fā)生時,用50%樂果乳油250 g/667m2,拌20 kg細砂,加適量水制成毒砂揚撒。或者使用吡蚜酮或者噻蟲啉或者呋蟲胺或者氟啶蟲酰胺等交替使用,也可以同時混合高氯或者聯(lián)苯菊酯或者溴氰菊酯等菊酯類農(nóng)藥。
粘蟲是暴食性害蟲,一旦控制不住,發(fā)生面積急劇擴大,為害嚴重,應在3齡前殺滅。根據(jù)發(fā)生期及程度可以采取多種防治方法。一是誘殺成蟲,當?shù)?代成蟲遷入初期,在田間安裝頻振式殺蟲燈誘殺成蟲。通過殺滅成蟲,可降低田間落卵量,減輕化學防治壓力。二是及時中耕除草,減少成蟲產(chǎn)卵的場所。三是藥劑防治,防治粘蟲的最佳時期為幼蟲3齡前,此時幼蟲食量小、危害輕、抗藥力差,藥劑防治效果好,高粱對藥劑敏感,禁用敵敵畏、敵百蟲類藥,可選用菊酯類農(nóng)藥。
物理防治,螟蟲產(chǎn)卵初期用赤眼蜂防治,根據(jù)發(fā)生程度確定放蜂數(shù)量。一般放蜂1萬~3萬頭/667m2。藥劑防治,用擬除蟲菊酯類殺蟲劑如甲氰菊酯,高效氯氰菊酯或溴氰菊酯,氰戊菊酯稀釋適當倍數(shù)灌心或噴霧,或用20%除蟲脲1 000~2 000倍液噴霧。除蟲脲若與擬除蟲菊酯類殺蟲劑混用,可加快殺蟲速度,并兼治蚜蟲。同時,為防止產(chǎn)生抗藥性,必須輪換用藥。
因地制宜選用抗病良種;實行輪作,減少土中菌量;播種時藥劑拌種,可以起到很好的預防作用。發(fā)病時在及時拔除病株,妥善處理病株,帶離耕種地塊進行深埋或焚燒。
高粱成熟后期,當80%的高粱籽粒由白色轉為紅褐色時可以采收。收割后及時脫粒曬干,否則影響品質。一般高粱在蠟熟末期收獲較為適宜,延遲收獲后,粒色變深,失去光澤,種皮增厚,淀粉與溶性糖含量降低,纖維素增多,食味變差。